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 (三): 五根圓通

一、如來藏性 (真如自性圓明體) 的本質。
今早因顏顏師姐來函問及 “楞嚴經卷四,有關如來藏性” 的描述,究竟是何意義? 經文云: 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四大、六根、六塵、六識。非明無明,明無明盡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亦即六根、六塵、六識。即明無明,明無明盡。…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Da2 empty6 empyt4 clean2
顏顏師姐所引用經文,是修行者,想明心見性必須首先了解的一個最重要關念,也是修行及了解二十五圓通法門,所必具備的基本知識。要修行見性,首先要了解如來藏性 (真如自性圓明體) 的本質,以及如何明心見性。這段有關 “如來藏性”的描述,是解說如來藏性 (真如自性圓明體) 的本質,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不能以所知心(心意識),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自性本心),不能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二、如何明心見性? 
圓覺經云: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妄本、識心);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阿賴耶識)。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真本、自性),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亦即六祖名言: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自性圓明,清淨寂滅。無形無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可思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證乃知。

要悟自性,必須人空、法空、空空、一切皆空。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而入眾妙之門。此即心經所說: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開悟是覺性與真心合為一體。以靈明的真智,照澈諸法實相。就是不但解物,而且證悟了自性的本質,與自性融合為一。如一滴水,滴入大海,與大海一味,無二分別。此即當吾人修法修至能所雙忘,心法雙泯時,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乃至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雖一無所有,但虛明凝寂,一靈不昧,了了常知。

此地二十五圓通法門,門門皆是,諸聖借假 (二十五法) 修真 (入三磨地),證悟真心本性的諸法實相,因此能與本性有所感應,合為圓融一體。

信堅註: 研讀一乘經文,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要累劫薰習。好歌不厭百回聽,好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好經不厭累世念。此經諸聖,皆是一門深入,累劫修行,才能證悟菩提。

三、眼鼻舌身意,五根圓通法門。
3.1 阿那律陀,旋本有之心光,照能見之見精。(眼根)
阿那律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樂睡眠,如來訶我,為畜生類。我聞佛訶,啼泣自責,七日不眠,失其雙目。我初出家,每於聽法之時,常樂睡眠,如來訶責我為畜生類。偈曰:「咄咄何為睡,螺獅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我聞佛訶,啼泣自責,業障深重,七日七夜,不敢睡眠,遂雙目失明。

世尊示我,樂見照明,金剛三昧。我不因眼,觀見十方。
佛教以好樂見性之法,旋本有之心光,照能見之見性,照之又照,照到本明自性,突開金剛正眼,遂發天眼,而能觀見十方世界。金剛三昧是行住坐臥、動中亂中、一切不變,顛撲不破,永恆堅固。動靜一如、醒夢一如。

精真洞然,如觀掌果。如來印我,成阿羅漢。如我所證,旋見循元,斯為第一。能看的是自己的見精,旋妄復真,洞達無礙。我得天眼,觀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菴摩羅果。宇宙在手,造化由心。如來印證,我成阿羅漢道。 如我所修所證,旋彼出流之見精,遠離塵累,此背塵也;循彼元明之真見,脫黏內伏,此合覺也。此即前文所說: 隨撥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精,耀發明性。明不循根,我不因眼,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爲用。

3.2周利槃特迦,安居調息,反息循空。(鼻根)
周利槃特伽,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 我闕誦持,無多聞性,最初值佛,聞法出家,憶持如來,一句伽陀,於一百日,得前遺後,得後遺前。
我闕少諷誦憶持,無有廣學多聞之性。《譬喻經》云:槃特於迦葉佛時,為三藏沙門,有五百弟子,三藏吝惜經義,不肯訓導,因此故感愚鈍之報。以宿善故,與佛同生一世,最初值佛,聞法出家。佛制出家,先學伽陀四句:「身語意業不作惡,莫惱世間諸有情,正念觀知慾境空,無益之苦當遠離。」此偈之意,出家須要修持三業,莫惱眾生,看破五欲,勿學外道,空修無益之苦行。

槃特憶持如來,一句伽陀,同教一偈,不能成誦。佛乃以手,牽至靜室,指掃帚云:此是甚麼?答曰:「掃帚」。又問曰:「掃帚二字能忘記不?」答言;「不也」。佛即教日夜誦掃帚,既久佛將掃帚二字,更名除垢。槃特思念,灰土掃除,其地清淨,日夜將這一把無相掃帚,掃來掃去,將心地塵垢,掃除盡淨。

信堅註: 關於佛教周利槃特伽 “掃地” 典故,此園地另有一文,輕看 “從掃地 修証法門 說起“。 偈曰: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人人若把心地掃,
烏雲煩惱皆遠離。世間皆成清淨地,朵朵蓮花開心裡。

佛愍我愚,教我安居,調出入息。
佛愍我愚鈍,教我安居靜處,調息攝心,調鼻中出息與入息也。鼻中氣息,有四種相:有聲曰風,結滯曰氣,出入不盡曰喘,不聲不滯出入俱盡曰息,叫止息。念念這個呼吸一動一出,自己每一個念頭清楚的,叫隨息,心息就合一,止的境界越久越好,叫呼吸定,這叫做呼吸三昧。得這個定,得這個定久了,就發神通,一切發起,健康長壽。

我時觀息,微細窮盡,生住異滅,諸行剎那。
我於爾時,秉教觀息,工夫純熟,心漸微細,先唯調其出入,後便窮其生滅,定深更能窮盡,生住異滅四相,初起曰生,不斷曰住;漸微曰異,已斷曰滅。諸行,即四相遷流不住;剎那,時之最短也。窮息至此,可謂極微細矣!。

止了以後他曉得做觀了。不呼也不吸保持很久,在定的境界。也可以說慾念把它控制住了,這個時候念頭也止息了,雜念妄想不生了。在不動的時候,仔細觀察,觀這個呼吸, “微細究盡”,就觀心了,觀這個息,究竟念頭同息兩個的關係,這是智慧觀察了。觀到呼吸從哪裡來?等於說念頭從哪裡起來到哪裡去了?諸行無常,一切皆空,氣也空,念也空,到達不呼不吸無念無心境界。

其心豁然,得大無礙,乃至漏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印成無學,如我所證,反息循空,斯為第一。
此開悟得果。其心豁然者:即窮盡鼻息處,諸行唯在剎那,剎那無體,唯在一念,念性本空。豁然開悟,貫通諸法,得大無礙,乃至界內欲有無明三漏先盡,成阿羅漢。住佛座下,蒙佛印證,成無學道。其心豁然,整個心空掉了,心空無礙,完全證到空、自性空的境界,這一空了六根大定,無漏果。一空了,還要用功,把無始以來的貪嗔癡慢見思惑的習氣一點一點,貪嗔癡慢這個毛病習氣,返本還源,成了阿羅漢。所以我在佛的坐下,佛印證我已經到了無學果。如我所證,調出入息。反息:即鼻根不緣外塵,反觀息相;循空:即窮諸行空,循順空理,此背塵合覺也。所謂出息不涉眾緣,入息不住陰界。斯鼻根為本修因,最為第一。

3.3 憍梵砵提,一味清淨,心地法門。(舌根)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司病。牛食之後,恆常虛嚼,口則磨來磨去。憍梵缽提尊者之口如之,此乃宿業之報。他於過去劫,因見老比丘,無齒而食,笑其如牛喫草,此老比丘,即告之曰:「我證阿羅漢道,汝犯口過,應當懺悔。」自亦知非,雖經懺悔,世世生生,猶感牛舌之報。佛以憍梵缽提有此舌病,敕居天上,免人譏誚遭墮。來入法會時,令含念珠,可以遮謗。

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
如來因機施教,欲令就路還家,故示以一味清淨,心地法門,從舌根入。一味者,非甜苦有味之味,非淡然無味之味,但令反觀根性,不觀甜淡等塵,唯觀雙離空有,中道妙味,是為一味。清淨心地,離塵脫根,反嘗自性。 我因不循甜、淡、味塵,而起分別,得滅攀緣識心,塵既不緣,根無所偶,識心已滅,此即棄生滅也。入三摩地。

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觀味之知”,本來空的,貪圖滋味也是空的,都是習氣。“非體非物”,一切唯心。但用根性,本有智光,觀照嘗味知性,非生於舌根自體,以外物不來,舌不成知;又非出於甜苦等物,以舌若不嘗,物不自知;由悟根性,脫根離塵,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 一念之間悟道了,超越世間諸煩惱。

由觀味之知非體,故悟舌性,故能情界脫纏;由觀味之知非物,悟舌性非干味塵等物,故能器界超越。又由前應念得超,世間諸漏,故得遠離三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既根塵俱脫,情器雙超,如鳥出籠,鳥喻迷時真墮妄中,籠喻三界五陰,今既解行相應,離妄證真。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大阿羅漢,破無明,證法身,如來親自印證,登大乘無學之道。 如我所修所證,以舌根為本修因,還復一味,清淨之心,旋轉循塵,黏妄之知,以斯舌根,最為第一。

3.4 畢陵伽婆蹉,純覺遺身,無痛痛覺。(身根)
畢陵伽婆蹉,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畢陵伽婆蹉,此云餘習。過去五百世,為婆羅門,性多憍慢,每過恆河,呼河神小婢斷流,神雖為斷,懷瞋白佛。佛令向神道歉,遂合掌向曰:小婢莫瞋!眾皆失笑。佛言:實無慢心,因河神過去為其婢女,乃餘習耳。 我初發心出家,從佛剃落,得入出世之道。也常聞如來,宣說苦諦,聞已依教修觀。

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唯:如是一身,寧有雙覺?乞食城中,心觀苦諦。只顧作觀,不覺路中有毒刺,信步行走,致傷其足,毒入身中,舉身即全身疼痛。 正當毒發,疼痛之時,我念身中,有個能知覺者,知此深痛,遂即立定腳跟,觀察此知,痛者是誰?由是而知,身根之中,雖有能覺之心,覺此深痛,此乃有痛之妄覺,而我本覺清淨之心,實無有痛。此即:「雖有能覺之心,與所覺之痛,而身根中無分別清淨覺心,本無所覺之痛,與能覺之痛覺也。」一人一身,應只一覺,為何現身,有知痛之覺,又有清淨覺心之覺,如是一身,寧有雙覺耶?因此了悟,心物一元。

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佛印記,發明無學。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攝念者,收攝知痛之妄念,結成疑團,隨順無痛之真覺,未久之間,身心忽空。身是疼痛之身根,心是覺痛之身識。忽空者,由真覺之力所鎔,疑團打破,真純妄絕,如湯消冰。經三七日之久,諸漏悉皆虛盡,純一本覺,清淨真心,永離虛妄,成阿羅漢。得佛印記, 啟發了自性,明白了本性,到無學位。如我所修所證,純一本覺,遺妄身心,以斯身根,為本修因,最為第一。

3.5.須菩提,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 (意根)
須菩提白佛言:我曠劫來,心得無礙,自憶受生,如恆河沙。初在母胎,即知空寂,如是乃至,十方成空,亦令眾生,證得空性。
楞嚴經這些圓通菩薩,皆是累劫薰修,有宿命通,無隔胎之迷 ,能知過去世因緣。初在母胎之中,即知四大本空,五蘊非有,當體空寂。如是乃至,出胎之後,由人空,而悟法空,十方世界,森羅萬法,悉皆空寂。住於人空法空境界。從佛出家後,自行化他,廣為眾生,宣說人法二空真如,亦令眾生,證得人法二空、真如自性。

蒙如來發,性覺真空,空性圓明,得阿羅漢。頓入如來,寶明空海,同佛知見。空生雖悟,人法二空,尚未了達,空性即是,如來藏性。因此乃蒙,如來開發,自證性覺自性,本來是空,能生一切萬法。悟得全空全覺,全覺全空,大徹大悟了。此真空妙性,不落斷空故明,乘此妙悟,得證大阿羅漢。

雖得人法二空,尚有空在,故重觀空性,併空亦空,故能頓入如來,第一義空,寶明妙性,真空性海,既已頓同佛空,具佛知佛見。佛知無知,無所不知;佛見無見,無所不見。到了這境界,悟到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真俗不二,真妄不二,自性體空,緣起性空,性空緣起。

印成無學,解脫性空。如我所證,諸相入非,非所非盡,旋法歸無,斯為第一。如來印證,已成大乘無學之道。雖證空性,不住於空,不為空縛。非即空也。諸相即人相、法相,悉入於空,人法雙空。非所非盡:非、即能空之空,所非,即所空之人法二相;盡,亦空也;能所俱空,即空所空滅。以意根無分別性,旋其虛妄生滅諸法,復歸本元覺性,畢竟空,第一義空。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