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解說 (一) 《楞嚴經》來源 、其重要性、及內容簡介

一、信堅前言
楞嚴經是一部大乘經典,無法不備,無機不攝,是一代法門的精髓,成佛作祖之正印。古德所謂: 欲知佛境界,當讀華嚴;欲知佛智慧,要讀楞嚴。亦云:「開慧的楞嚴」。不讀《楞嚴》,不知修心迷悟之關鍵。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凡欲真修實證,入三摩地者,不可不讀此經。
Da2  Da1
佛門中的高僧大德,對《楞嚴經》的推崇可以說是眾口一辭。如明末四大高僧,他們個個對《楞嚴經》深信不疑。直到清朝以至於民國,此經仍然極被重視,特別是在淨土宗之內。如楞嚴經中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印光大師將之列為淨土五經一論中的第五經。

《楞嚴經》自譯出之後,研習和注疏《楞嚴經》的著作層出不窮,只有極少數的佛經如《金剛經》、 《妙法蓮華經》等可以與之相比。近代幾乎所有講經法師,都講解此經。尤以圓瑛大師、海仁老法師、南懷瑾大師所說,最為精要。信堅學淺識薄,豈敢在此,講解此經,班門弄斧。

因此信堅,本一貫作風,除了簡短介紹,本經對修行證道的重要性外,主要是報告,多年來讀此經的心得,供大家作參考,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二、《楞嚴經》的來源 及其重要性
《楞嚴經》,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簡稱《大佛頂首楞嚴經》、《首楞嚴經》,是大乘佛教經典。

《楞嚴經》至今未見梵本,如果真有 “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 存在,其成經年代,應在五世紀以後。因為印度那爛陀寺,創建於五世紀時的印度笈多王朝時代,而作為印度佛教的中心寺院,則是五世紀以後的事。

天台宗智者大師(538-597),在譯法華經中讀到: 於六根功德中,眼根有八百功德,耳根更有一千二百功德,那個時候,他不解其意。但是聽說楞嚴經裡有解釋。 因此他常往西方求拜,希望楞嚴經趕快傳來中國,但是拜了十八年,在他有生之年,並未等到楞嚴經的到來。因此可以確定,此經當於西元 597 年之後,才被翻譯成中文。較可信的說法,是此經譯於唐神龍元年(705)。《楞嚴經》在譯出之後,如何流傳於世,文獻很少記錄

《楞嚴經》的真偽之爭雖然持續了千餘年,時至今日可能還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它作為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在中國佛教史上已經產生巨大影響,這已是確定的事實。

但一般認為,此經的流傳,與房融有關。此經雖在唐代之後已經流行於世,但是在唐宋之間,並沒有引起佛教界的重視。在北宋時,天台宗與華嚴宗形成研究《楞嚴經》的風氣,楞嚴經開始受到重視。在明朝之後,此經成為顯學,明末四大高僧皆對它極為重視,大力提倡,如憨山德清大師作《楞嚴經懸鏡》,蕅益智旭大師作《楞嚴經玄義》、《楞嚴經文句》。因為尊崇《楞嚴經》的風氣,明清之際出現般剌密帝將經卷藏在手臂中,帶來中國的傳說。[信堅註: 般剌密諦,生平不詳,相傳為中印度人,現代學者懷疑他只是個偽託的名字,實際並無其人。相傳他於唐中宗神龍元年(705)於廣州的「制止道場〈光孝寺〉」誦出《楞嚴經》十卷,時由烏萇國沙門彌伽鑠佉譯語,沙門懷迪譯出,居士房融筆受。這一說法,疑點、矛盾甚多。]

三、信堅對楞嚴經的認識
重要的一乘佛典,大都是佛於定中,為法身菩薩,所說的諸法實相。因此其來源,無法以俗世觀點來了解、證實,到底是否,佛祖金口所說。許多大乘佛經,皆是佛滅後,證道法身菩薩所著。諸法實相,唯證乃知。佛佛同道,古佛今佛,所見皆同,無有分別。凡是證道的法身菩薩所說,皆是佛說,莫不從此法界流,莫不還歸此法界。能與吾人的真性,相應共鳴,提高靈性,增長智慧德能。真經可以真修實證,不是純理論。譬如華嚴經的真為,無法考證。 所謂 “非智不足以辨邪正,非證不足以行賞罰“。唯證乃知。

楞嚴經梵文,應是書寫於佛滅後約一千年。正因為《楞嚴經》是一部較為晚出的大乘經典,所以它在內容上就顯得十分龐雜,具有明顯的兼容並蓄的思想特點。它既包涵《般若經》“諸法性空”的思想,又包涵《華嚴經》十方諸佛,萬法唯心的思想,還包涵《法華經》諸法實相、《涅槃經》的佛性說等大乘佛教的基本理論,以及律儀、禪定、誦咒等種種涉及淨土和密教的內容。

楞嚴經所說,圓融包含,深顯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萬物一體,不可分割,法法圓融通達,互融互通。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根旣返源, 六根成解脫。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一切門通。

凡能從經中得益,提高靈性,增長智慧德能,入三摩地,圓光普照,無所不知,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皆是真經。一真法屆,諸法實相,不能以心意識,世間知識哲學,辯論其真偽。一切辯論,皆是戲論,無稽之談。

四、《楞嚴經》內容簡介
《楞嚴經》所宣講的佛教思想包含著十分豐富的內容,適應了唐以後中國佛教發展的需要,從而才能被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所共同接受。此一部經中,兼賅禪淨律密教五,而又各各尊重,各各圓極。

《楞嚴經》涉及大乘佛教思想的範圍是相當廣泛的,它含蓋了《般若經》諸法性空的思想,《華嚴經》事事無礙、一真法界的思想,《法華經》諸法實相和開權顯實的思想,《涅槃經》的佛性說,以及正修三摩地、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持戒、設壇誦咒等等。

《楞嚴經》是一部內容豐富且體系龐大的大乘經,此經共十卷,約七萬餘言。其主要內容包括:
1.廢權顯實 (開權顯實) 。只有破除識心,直顯常住真心,才能得到實證。
2.開佛的知見。 使汝輪迴,生死結根,唯汝六根。六根解結,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知見無見,斯即涅檠。
3.發揮實相。如來藏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
4.見性唯心。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皆是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
5.引入佛慧。 先從佛慧中流出差別之慧,從而成就一切權宗; 後再會諸差別之慧,悉入佛慧海中,以成一真實際。
6.示真實定。不捨生滅迷心,終不能修如來真實首楞嚴大定。
7直指人心。 《楞嚴經》始終純指人心,別無餘事。離心了無一法; 無粗無細,一切皆心。此即五祖所說: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五、二十五圓章緣起
二十五圓通即是告訴我們依六塵、六根、六識、七大的二十五種修行法門。門門都可證道。從一個法門進去,一門深入,證悟之後,門門都可,圓滿通達,一通百通。一悟千悟,永不退失。

佛告阿難:若欲解除,當於結心。
如耳根圓通,既不執有,亦不觀空,惟一反聞,亡塵頓入,由是三空漸證,妙體現而有自破也。是則反聞自性,即是結心,雙超空有之中道也。

我說佛法,從因緣生。如來發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隨所緣出。
選拔圓根,一門深入,從根解結,直至成佛之法,此亦從因緣而生。返照內心,即以圓湛不生滅性為因,次第解結修證為緣,復本心源,究竟清淨。

一切從因緣生,既非因緣也非自然,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是講道的體,涅磐道體形而上道不屬於因緣也不屬於自然。“知其本因”。每一件事情,世法也好,出世間也好,每一個理,每一個事,每一個物,都了解它根本的根源。“隨所緣出”,世間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緣生緣滅,也是緣起性空的。

是故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
是佛智圓照法界,無法不知之故,則所說解結之法,決不差謬;所許取證之事,決不賺誤;隨汝心中詳察,選擇六根,最圓之根,依之解結,以初心下手,心無二用,力當專一。但能於此一根中,六結若能盡除,則麤之塵相,自然先滅,即細之諸妄,亦自銷亡。妄淨真純,惟一絕待真心,到此則徹法底源,一真一切真,無妄可對。多生累世因緣修法,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寧有方所。

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從根解結修證,六結解盡,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即「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登圓教初住,即得無生忍,於三界內外,不見有少法,生滅之相,迷者見法實有,修證至此,根結盡解,三摩已入,妙心已悟,道眼已開,故見諸法無生。即「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與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不特生死染法,猶如空華,即涅槃淨法,亦復如是。空華喻無生之義,翳眼觀之似有,好眼觀之實無,空華本不生,一切諸法無生,亦復如是。如此之理,忍可印定於心,名得無生忍。

先證得人空、到達了法空,得到了法解脫以後,才到達菩薩地,定慧等持這個三昧的境界,定慧等持三昧境界是三摩地,才進入大乘菩薩得無生法忍。

雖復悟知,一六亡義,然猶未達,圓通本根。惟垂大悲,惠我秘嚴,成就如來,最後開示。
雖然現在悟到了、懂了,“一六亡義”,這個六根一根的修持的一個方法到了家,全體都到了這個道理。 “一六”六根裡哪一根來修持,“亡”一個空了其他皆空,“義”就是這個道理。“但由未達圓通本根”。

惟願如來,垂大悲心,惠施我等,秘密嚴淨之法,此即求示,圓通本根。秘嚴:密指耳根,如來不肯明言,是秘密。耳根逆流斷惑,了義修證,非著相之染修,故嚴淨。佛前但要阿難,心中詳擇,阿難無慧詳擇,求佛開示。佛肯分明指示,則成如來最後開示。最後者,即究竟開示之全功也。前示選根解結,六解一亡,舒結倫次,修證名目,雖皆備悉,若不知圓通本根,華屋之門,何自得入?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
你們各位菩薩及大阿羅漢,生我法中,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卽在我佛法中,已經證得無學之位。

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佛問各菩薩眾,你們最初發心,覺悟六根、六塵、六識等十八界,具體是用哪個根塵識作為圓通法門的?從那一法門下手最為方便,最易證入正定?

世尊不自開示乃問在會菩薩聲聞者:意借各人所入之初心方便,以顯門門皆可證入。佛不問各人所證,但問最初發心者,以因地心,為起修之根本故。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意即歸元無二,方便多門。必要諸聖各說,因地依修之法,親證實到。足顯聖性無不通,非唯通一門也。

六、二十五圓通
音聲入道第一  妙色密圓第二  妙香密圓第三  妙味覺明第四  妙觸宣明第五
妙法開明第六  旋見循元第七  反息循空第八  還味旋知第九  純覺遺身第十
旋法歸無第十一  見覺明圓第十二  心聞自在第十三  銷息圓明第十四
說法無畏第十五  持戒達道第十六  旋湛心明第十七  火觀三昧第十八
地觀三昧第十九  水觀三昧第二十  風觀三昧第二十一  空觀三昧第二十二
識觀三昧第二十三  念佛圓通第二十四  耳根圓通第二十五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5 thoughts on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章解說 (一) 《楞嚴經》來源 、其重要性、及內容簡介

  1. 木公道長:

    多謝道長,有緣大駕光臨,信堅園地,深感榮幸。理當開中門迎接。多謝讚嘆鼓勵。

    附註: 木公,乃東王公,東華帝君,青陽之元氣。萬仙之先,元始天尊分真化氣的法身,是先天的真仙,生於混沌初開之際。凡天下三界十方,男子之登仙得道者,悉歸所掌。與西王母並駕齊驅。分別掌管天地之陰陽。

    信堅

  2. 這幾個月斷斷續續看了多篇師兄的文章, 獲益良多, 感恩!

    文章雖深奧, 但感覺是找對了在修行的方法和動力, 相信依師兄禪修方法, 會增長智慧, 可惜襌修只懂皮毛, 要報禪修班了? 已沒參加法會和誦經一年了, 慚愧。

    在香港生活壓力很大, 十分忙碌, 如何道在日常? 謝謝。

    喜臻

    • 歡迎參觀信堅園地。

      禪修可以幫忙止息雜不安的情緒與思念。心平靜後,就不會受外境的影響,而能 “無心而應萬事”,身心就不會疲累。

      此園地的 “修心養性” 與 “禪修”欄就是專為此而設。有多種深淺不同的法門。

      其實頌經、念靈語、及丹舞,都是禪修的初步法門,雜念來時不理它,繼續專心念下去,這叫 “伏定”,如以石壓草。漸漸地就要禪坐修定,斬草除根。只要有心除念,不怕修不成,只怕沒恆心毅力。只要向前一步,路自然會顯現出來。祝福你!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