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一) 序文解說

一、導論
信堅久聞《宗鏡錄》的大名,也曾花了不少時間研讀,尤以南懷瑾的《宗鏡錄略講》為主要參考資料。可惜此錄,主要引用大乘佛經及唯識典籍,重組解說。讀者如果讀過這些經書,再看此錄,也只是複習。所說偏重於佛學,而不是學佛。因此一直沒張貼讀後心得報告。近因百魔師兄提及,信堅重新回頭閱讀,在此解說此錄的序文。讀者由中可看出此錄書寫的基本模式。

永明延壽禪師(904-975),唐末五代高僧,為法眼宗三祖,淨土宗六祖。《宗鏡錄》又名《心鏡錄》,是釋延壽 (904-975) 所著。唐末之後,禪宗產生許多流弊,釋延壽編纂《宗鏡錄》的用意之一是為了扶正當時禪宗的弊病。
mirror2  mirror3
他當時,召集了有名的各大宗派長老,匯集在永明寺,討論各派裡面互相有諍論的觀點。而成《宗鏡錄》裡的340問。都是針對佛教的教義而提出來尖銳的問題。最後由永明延壽綜合的答覆,歸納整理。《宗鏡錄》有一百卷,八十餘萬字,詳述禪宗祖師的言論和重要經論的宗旨,並刪去繁雜的文字,呈現全部佛法的精要。目標是「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宗鏡錄引用楞嚴經、唯識經文,並以美妙文句,加以解說。是學習寫古文的好參考書。可惜由於此古文言隔閡,反成念此著作的障礙。一千多年來,注解者稀。最詳盡的注解是南懷瑾大師於1969-1970年間,花了兩年,也只講了五卷,《宗鏡錄》全文的二十分之一。

從唐朝中葉到五代,是禪宗最燦爛光輝的時代,有五個宗派都非常興盛。但從社會的演變或政治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卻是件悲哀的事。一個宗教或一個學術,既然分了宗派,可見出其中有意見的相爭,有意見的相爭就警示了一個文化的沒落。一個社會、團體或家庭,同一個東西,因意見不同而形成宗派門戶之見,這是個悲哀,是個禪宗開始沒落的徵象。

二、 序文解說
伏以,真源湛寂,覺海澄清。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跡。
眾生的自性是佛,本來澄清湛寂。悟了這本性,就叫覺,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思想觀念叫名,是精神方面的,相是現象,包括心理、生理,是物質的。真正的道體不落在觀念現象中,即沒有能見之體,亦無所見之境,能所雙亡。唯証乃知,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最初不覺,忽起動心,成業識之由,為覺明之咎。因明起照,見分俄興,隨照立塵,相分安布,如鏡現像,頓起根身。
永明壽禪師此地引用《楞嚴經》來解說宇宙森羅萬象的起源:「最初不覺,忽起動心」。一念不覺,森羅萬象,海印頓現。如鏡現像,頓起根身。

次則隨想。而世界成差。後即因智。而憎愛不等。從此遺真失性。執相徇名。有了念頭以後,念念不住,就有相續相,就有時空。就有三界,千差萬別。有了思想、知識以後,就有分別、執著。從此遺失了真如本性,認賊為父。把物理現象,當成真實,而被萬象所迷,又被自己思想、觀念所騙。

積滯著之情塵,結相續之識浪。鎖真覺於夢夜。沈迷三界之中。
再進一步,執相、徇名累積久了,就粘住在「情塵」之中,迷著於物質世界,而有「塵勞煩惱」。塵,代表物質世界;勞,眾生都在「黑暗」塵中盲目奔忙。塵勞引起了煩惱,妄想的心意是念頭,相續不斷,有如波濤汹湧,長江後浪推前浪。將本有的靈明覺性給蓋覆住了。生生世世,如活在長夜夢中。因而永生輪迴在六道,在三界中沉淪,永無出期。

瞽智眼於昏衢。匍匐九居之內。
因此我們本具的靈名智慧之眼,被人世間的知識思想覆蓋住了。一生迷迷糊糊,有如瞎子走在昏黑的康莊大道一樣,不辨東西,亂衝亂撞,在三界九處,輪迴打轉、爬行。[九居即三界,欲界一處,色界四處,無色界四處,即是眾生輪迴之地]。

遂乃縻業繫之苦,喪解脫之門。
我們的真如本性,本來就是佛,是個清淨法身。因為迷失了自性,就墮落在六道輪迴之中。被業力綑綁住了,拴在三界裡,永遠找不到解脫之門。有如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下。

於無身中受身,向無趣中立趣。
我們的自性本來是不生不滅,無所不在的。但由於不覺,起了無明,因而於無身中受身,死了又要投胎,投胎又要投胎再來,來了就有個身體,把你困住了。在本來逍遙解脫之中,就產生了六道輪迴的趣處。

約依處則分二十五有,論正報則具十二類生,皆從情想根由,遂致依正差別。諸有情由顛倒妄想,起惑造業,隨業感報,輪迴三界,各各不同。如果細分三界趣處,則因情、想根由,而有依報、正報之分 (詳見楞嚴經)。若論正報,可將眾生,分成十二類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則若論依報趣處,可開為二十五有: 欲界有十四有 (四惡趣、四洲、六欲天)。色界有七有 (四禪天及初禪中之大梵天,並第四禪中之淨居天與無想天)。無色界有四有 (四空處)。通三界而有二十五之果報,名二十五有。

【信堅註: 這段文句,出自楞嚴經文。一般世間有情的生死相續,生的時候是隨順於業的習氣而行,死的時候就隨業之變而流轉投生六道;臨命終時暖觸尚在,阿賴耶識尚未開始捨離色身時,一生所造善惡業內涵頓時顯現,猶如幻燈片一般,剎那間連續閃過,死逆生順乃妄見妄習的眾生之所欲,此時眾生的情與想二種習氣,交互生起。「情」: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想」: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因此臨命終時,「情」重者就會下墮,「想」多者就會上升。】

向不遷境上,虛受輪迴。於無脫法中,自生繫縛。
在萬法本無遷移 (物不遷、是法住法位) 、萬法本自解脫的一真法界,由於妄想、分別、執著,迷失本性,而有相續相,在六道中輪迴,將自己繫縛住。

如春蠶作繭,似秋蛾赴燈。以二見妄想之絲,纏苦聚之業質。用無明貪愛之翼,撲生死之火輪。這就有如 春蠶作繭自縛。譬喻人自設框框,讓自己陷入困苦之境,讓自我繫縛起來。也像飛蛾一樣無知,以身撲火,自找死路、自取滅亡。此譬喻眾生迷惑無明,輪轉生死之火輪。

用谷響言音,論四生妍醜。以妄想心鏡,現三有形儀。
言為心聲。人的語言音聲,就像谷響,在空谷中的迴聲,本來是空的。可是雖然是空的聲音,眾生以此談論是非、善惡、美醜。以心意識思維,而有妄想分別執著,因而顯現了三界的形相。[“四生”是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然後。違順想風。動搖覺海。貪癡愛水。資潤苦芽。
一切痛苦煩惱的根源,都是主觀念頭來的。碰到違順時,就發生煩惱,動搖清淨無波的覺海,產生貪癡愛水種種煩惱。

一向徇塵。罔知反本。發狂亂之知見,翳於自心。立幻化之色聲,認為他法。一念迷失之後,就追逐外境,被外物所引誘,跟著塵勞跑,不知回光返照,返本還原。「認為他法」,一般人都認為我本來很好,是外界影響了我;佛法則認為心物一元,內外合一,不是外界影響你,是你自己影響了自已。

從此。一微涉境。漸成戞漢之高峯。滴水興波。終起吞舟之巨浪。這說明了人的思想的情緒是那麼可怕。因為認不清一切妄念,都是自生煩惱,因此只要絲毫微塵的念頭動一下,觀念一建立.變成了透天高峰,尤其人我山高,動也動不了。

莊子說:「颶風起幹萍末」。颱風可以從浮萍的波動看出來它的興起。只有一滴水動,最後可以使大海起任狂浪。天翻地覆。像人世間朋友夫婦,吵起架來、鬧到絕交、離婚的地步而本來都是由一點小事情引起的。

我們古代大德,見微知著,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深懂蝴蝶效應的原理。美國氣象學者愛德華·諾頓·羅倫茲(Edward Norton Lorenz)在1979年的演講中提到:「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會使更多蝴蝶跟著一起輕拍翅膀。最後將有數千隻的蝴蝶都跟著那隻蝴蝶一同振翅,其所產生的巨風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在美國德州發生一場龍捲風。」此效應說明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參看 蝴蝶效應原理解說; 再論 “渾沌” 及 “蝴蝶效應” ]

邇後將欲反初復本。約根利鈍不同。於一真如界中。開三乘五性。
本體只有一個,但因眾生迷悟差別,而有不同根機,修行証道有八萬四千法門。三乘即聲聞、緣覺、菩薩。五性指定性聲聞,定性緣覺、定性菩薩、不定性、無性。

斯則剋證有異。一性非殊。因成凡聖之名。似分真俗之相。
凡夫因一念無明,迷失本性,而產生三乘五性不同根器,雖不同,但形而上的本體是一。

若欲窮微洞本,究旨通宗,則根本性離,畢竟寂滅。
由本體來,所謂悟道是“究微”,追究它根本的所在,研究到佛法的宗旨,完全槁通了,是空的 –“根本性離,一切性離”。根本性離: 我們的自性本體,圓滿寂滅,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修行法門,“即一切相,離一切法”,自性本體,由體起用,由用歸體。“即一切相”,這是一個現象;“離一切法”,它本來就走開、空開,自性本來如此。即一切相就是本體起用;離一切法又是歸體,由用而歸體。此即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畢竟寂滅”,自性本來寂滅,圓滿寂滅。

絕升沈之異,無縛脫之殊。既無在世之人,亦無滅度之者。
一真法界,萬法一體,無二分別。無所謂昇華、墮落。升沈、超脫同墮落是兩個不同的現象,自性圓滿,它沒有離開你,自性在任何地方都存在。 也沒有所謂繫敷與解脫的分別。繫敷與解脫都是你自己造的,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就本體而言,我們這些在世的人根本沒有存在。人類自有歷史到現在,大家都上台唱一唱,唱完了下去了,本來也沒有一個在世的人,玩幾十年就沒有了。也沒有成了佛滅度的人。“無有佛涅槃,亦無涅槃佛”,自性本來在涅槃中。

二際平等,一道清虛,識智俱空。名體咸寂,迥無所有。
一切相對的現象都是畢竟空、無所有,不可得。萬法歸一,本體清凈虛無寂滅,真妄不二。名代表相,一切觀念、妄想;體代表本體,本來清淨,本無所有,本空。

唯一真心,達之名見道之人,昧之號生死之始。
悟了道見了“真心”,證到這個境界叫見道之人;不懂這個,就在生死中輪迴旋轉。

復有邪根外種,小智權機,不了生死之病原,罔知人我之見本。
有些修道人,叫“邪根外種”,走錯了路。智慧太淺,機變不夠靈巧的人。不曉得生命生死的根本是什麼,也不曉得“人我”之見的根本道理。

唯欲厭喧斥動,破相析塵,雖云味靜冥空,不知埋真拒覺。
“厭喧”怕吵鬧。“斥動”罵人一天到晚亂跑亂動。“破相析塵”,把一切外相離開,分析塵世間的事。一味貪圖打坐、清淨,認為那才是道;腦子什麼都不想。跟外道一樣,把真如本性活埋掉。

如不辯眼中之赤眚,但滅燈上之重光。
動靜二相都是道的作用。道的「本體」不在動相、也不在靜相裡面。認為靜相就是道的人,就好比眼睛有毛病,將一個燈光看成兩個光圈。要使光圈的幻影消失,只要把眼病治好即可。然而一般人搞錯了,卻只想把眼前看到的東西滅掉。

罔窮識內之幻身,空避日中之虛影。
一般人不曉得識內的幻身,只想避開太陽下的幻影,打坐就怕妄念空不掉,妄念不過是識心的幻景之一。妄念不必逃避,妄念有如「日中之幻影」,只要靜下心來,休息在樹陰底下就行。

斯則勞形役思,喪力捐功。 不異足水助冰,投薪益火。
莊子謂一般打坐的人,都是「坐馳」,妄念紛飛。白費了你的氣力,一點效果都沒有。這有如冰上加水,使冰凍得更厚,將柴丟到火中,使火更大。打坐求清淨,妄念愈來愈大。

豈知重光在眚,虛影隨身,除病眼而重光自消,息幻質而虛影當滅。光影是眼睛出毛病,要想不見幻相,只要眼睛清淨;要想身體沒有影子,無心即無影。

若能回光就己,反境觀心,佛眼明而業影空,法身現而塵跡絕。
回光就是回轉來找自己,境界皆幻相,不要管幻相。反境觀心以後,佛眼明,業影空,法身自然呈現。心裏沒有塵世間一切煩惱。

以自覺之智刃,剖開纏內之心珠;用一念之慧鋒,斬斷塵中之見網。
到達法身無相境界,始叫見道、明心見性。要成佛,完全靠自覺自悟。自覺是智慧的成就。智慧像一把慧劍,斬斷內心的一切煩惱纏縛。把纏縛解除了,就解脫成佛成道。以一念的慧劍,把一切錯誤的觀念去除。

此窮心之旨,達識之詮。
學佛修道、明心見性的宗旨就在這裏,你對唯識最高的註釋都理解了。

言約義豐,文質理詣,揭疑關於正智之戶。
佛學的道理很簡單;如果真要研究、辯論,道理說不完。文采實質到了,道理也通了。文到、理到、事也到。真悟道,理到、見地到,工夫也到。這個時候就能以智慧揭開一切疑難,是直到永遠不疑之地。

剃妄草於真覺之原,癒入髓之沉屙,截盤根之固執。
用真覺把妄心除掉。,把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的毛病治癒,將根深蒂固的執著去除。此時不但我空、物空,一切皆空。

則物我遇智火之焰,融唯心之爐,名相臨慧日之光,釋一真之海。
以智慧之火,圓融物我,心物合一。以如慧日之光,召見一真法界,諸法實相,深入華嚴境界。

斯乃內證之法,豈在文詮,知解莫窮,見聞不及。
這就是迴光返照的「內證知法」。真正的佛法不在「文字詮釋」。明心見性,不能以心意識思維、研究,越研究離道越遠。

今為未見者。演無見之妙見。未聞者。入不聞之圓聞。未知者。說無知之真知。未解者。成無解之大解。所冀因指見月。得兔忘罤。抱一冥宗。捨詮檢理。永明壽禪師說他為寫這部書,是不得已的事。為那些沒見性的人,講一真法界,諸法實相,此即所謂 “無見之見、無聞知聞、無知之知、無解脫之解脫”。這些性德,都是自性本具, “不求而自得,無功而頓成”。希望大家,能守真不二,了解所說,言外之意,深奧宗旨。“因指見月,得兔忘罤,得魚忘筌,得理忘詮”。

了萬物由我。明妙覺在身。
「了」了以後才知道萬物由我。“真了了”之後,你才能證到“萬物由我”。明白、真悟了的人,是“妙覺”就在你身上。“我有一寶,秘在形山”。我有一寶,就藏在你身上。每一個細胞,上自頭髮,下至腳趾,到處都有它,無所不在,心物是連在一起的。

談到修證,達到明心見性境界,是真「了」之人,道理上證悟,煩惱、妄念、業力也真了了。真證了道,就達到了陰符經所說的「宇宙在乎手,萬化由乎心」的境界。能夠把宇宙一切運作的道理,如同在我掌中;萬物千變變化,亦好似生於自身,都能由他自由指揮、創造。”我”是自性,佛性。”我” 為萬物的主宰,萬法唯心。

可謂搜抉玄根。磨礱理窟。剔禪宗之骨髓。標教網之紀綱。
《宗鏡錄》這部著作,可謂: 搜求選擇了所有經典的骨髓、要點。 「磨礱」是農業社會碾米、麥的工具。「磨」,磨的米麥粉細一點;「礱」,磨的粗一點。「理窟」是道理的窟窿,一點一滴雕刻得很精細。「教網」是形容三藏十二部經典像個網一樣,標出了三藏十二部所有佛經道理的綱要。

明心見性的境界
餘惑微瑕,應手圓淨。玄宗妙旨,舉意全彰。能摧七慢之山。永塞六衰之路。「餘惑」就是八十八種結使,一切煩惱、妄想、習氣的根本叫惑。小乘佛法「斷惑證真」,把斷除煩惱,證到空的一面叫道,那是小乘境界。「餘惑」未斷,煩惱的根沒有斷,有一點餘惑的根沒有撤掉,等於白玉有瑕疵,不圓滿、不清淨。

懂得此錄所說, 所有餘惑及些微瑕疵,都可當下就圓滿清淨。經典裡的「玄宗妙旨」,一動念,就完全懂得真正的義理,體用皆知,完全清楚當下即證真如。

也能摧毀七慢之高山。世界上的人,個個有慢心, 驕傲心,都是我慢,都從“我”而來的。許多人學佛出了毛病,工夫不進步,智慧不開,都因為“貪嗔癡慢疑”的慢疑來的。
越是自卑的人越傲慢,凡是傲慢的人必定自卑。沒有東西才傲慢,充實的人不會傲慢。人真到了不慢就真無我,真無我差不多入道了!

六衰,即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因為這六塵能損害到善法,故稱六衰。

塵勞外道。盡赴指呼。生死魔軍。全消影響。現自在力。闡大威光。示真寶珠。利用無盡。傾祕密藏。周濟何窮。
魔也好,外道也好,都隨你指揮,運用自在;生死了了,無所謂邪魔外道。秘密都在汝邊,「萬物由我,妙覺在身」,這才是真秘密。周濟: 對窮困的人給予接濟救助。

可謂香中爇其牛頭,寶中探其驪頷,華中採其靈瑞,照中耀其神光,爇: 焚燒。牛頭香是植物名,是檀香中最好的香。“驪頷”,驪龍項下之珠,是龍的生命最寶貴的東西,也是一切珠寶中最好的寶,寶中之寶。神光,諸佛之光明,神變不測,離分別之相。

食中餵其乳糜,水中飲其甘露,藥中服其九轉,主中遇其聖王。
道家的九轉還丹可以起死回生,功至九轉,無法無訣,任其消遙,為大圓滿。

故得法性山高,頓落群峯之峻。
最高的佛法是求明心見性,真達到明心見性,像高山一樣,高到極點。這是形容真的懂了《宗鏡錄》的真髓,悟了道以後,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就好像站在高山頂上,如喜馬拉雅山,一覽無遺。

醍醐海闊。橫吞眾派之波。
牛奶經三次提煉出來的醍醐來形容海。萬派朝宗。真的到達明心見性,智慧一通百通。

似夕魄之騰輝。奪小乘之星宿。如朝陽之孕彩。破外道之昏蒙。
就好像晚上月亮一出來,夜空中小的星光都看不見。也像早晨太陽出來,放出五彩光芒一樣,一切外道知見,如同昏暗燭光皆消逝無影。

猶貧法財之人,值大寶聚。若渴甘露之者,遇清涼池。為眾生所敬之天,作菩薩真慈之父。抱膏肓之疾,逢善見之藥王。迷險難之途,遇明達之良導。久居暗室,忽臨寶炬之光明,常處裸形,頓受天衣之妙服。不求而自得,無功而頓成。
這幾句都是描述明心見性後的法喜無量,自在解脫。天中之天,作菩薩的大慈悲之父,就是佛境界。有如“病入膏育”的人, 碰到藥王善見,能起死回生。 又譬如在高山中迷路,結果被識途的響導,救出來險難。真懂把《宗鏡錄》的精華,就能證悟,明心見性。

故知無量國中,難聞名字,塵沙劫內,罕遇傳持。
從宇宙開闢到現在,難得碰上宗鏡錄所說的這樣高明的教理。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百千萬劫難遭遇。佛法難聞,明師難遇,要好好珍惜。[真是賣瓜的說瓜甜,自吹自擂]。

論體則妙符至理。約事則深契正緣。
宇宙萬有本體,「道」,不管大乘菩薩、小乘羅漢、外道、內道,以本體立場言,就是「妙符至理」。以分別現象來說也就是「眾盲摸象,各執一端」。各種修法所造就的境界,也都悟到了一點。悟到了全體就是佛境界,真正成佛了,如大虛空包含一切。善的、惡的、對的、錯的,都在它包含之內。

然雖標法界之總門。須辯一乘之別旨。
以法界的道理來講,這本《宗鏡錄》所講的是總綱;真正的佛法只有一乘道,叫「不二法門」。佛所講的小乘、中乘、大乘不過是方便法門,事實上所有佛法修證只有一條路、一個目標、一個成果。

修道而不能成道,是見解問題。見地不到、智慧不夠、理念不對。佛法是先理解理論,將理論歸納建立一個公式,按公式做實驗求證,求證結果一定要得出什麼答案,這就是科學求證精神。所謂見地不到,做工夫沒有用。見地即見解、眼光。

種種性相之義。在大覺以圓通。
佛學大體分類為性宗、相宗。性宗談空、相宗說有;空是真空,有是妙有;也可以說緣起(妙有)性空(畢竟真空),性空緣起。要徹悟了就能圓融貫通,性相一體。

重重即入之門,唯種智而妙達。
世界上的學問,出世、入世法、一層套一層,無法分開。每一種學問到達最深處,都可以通之於道,道也可以通於每一種學問,沒有分別,所以叫「重重無盡」。這個境界「唯種智而妙達」,必須先悟道,悟到本體,才能具有一切種智(根本智)。一切智得了,然後起用,你才能夠達到差別智。學佛成就的人,能通一切智,徹萬法之源。

但以根羸靡鑒、學寡難周、不知性相二門,是自心之體用。
但是因為眾生的根器太羸弱了,看不清楚實相。學問、知識也太孤陋寡聞,不能圓滿周遍;因此不能瞭解性宗與相宗,其實是自心的體用: 性宗談空,是講體;相宗說有,是講用。

若具用而失恒常之體,如無水有波,若得體而闕妙用之門、似無波有水。假使只曉得用,那麼像我們一般人沒有悟道以前,六根都在用,而迷失了恒常之體。假定說只知道「用」,而迷失恒常之「體」,等於波浪裡沒有水。反過來說,有些人只明體,坐著守「空」,這就像是無波之水。

且未有無波之水,曾無不濕之波。以波徹水源、水窮波末。
這都是偏於一面的錯誤觀念。世界上沒有無波之水,也沒有不濕之波。體用是一體,由用歸體,以體起用。

如性窮相表、相達性源,須知體用相成,性相互顯。
有時候你用功時,經過生理、心理的變化,你覺得還是壞的境界,正是好的時候。寫毛筆字,寫到快進步時,自己真不想寫,愈看愈討厭自己,愈來愈灰心。那麼用功,指頭都起繭了,愈寫愈不成樣;但絕不能放棄,這正是在進步的時候。打拳也是這樣,真練功夫到要進步時,愈打愈不像樣,本來很有力,但好像得了風濕病,使不出力,這都是進步的階段。似天亮前必定有一段黑暗的道理一樣。你若只知「用」而不明「體」也不行,但明「體」不在「用」上,下工夫也不行,必須「體用相成,性相互顯」。

今乃細明總別,廣辯異同。研一法之根元,搜諸緣之本末,則可稱為宗鏡。永明壽禪師幫助我們在這本《宗鏡錄》上詳細的分析。總法就是明體,別法,就是差別之相。宗鏡錄能教導我們如何窮本究源,明晰萬法的本末。所以我這本書叫《宗鏡錄》。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以鑒幽微,無一法以逃形,斯千差而普會。
這書把整個佛法都照出來,將一切萬法都融會貫通進來。一切差別法門他都包括在裡面。

遂則編羅廣義,撮略要文,鋪舒於百卷之中,捲攝在一心之內。
這本書總共一百卷,它所包括的學術理論有那麼多。全攝在一心之內,實際上就在一念之間,一念之間,明心見性。

能使難思教海、指掌而念念圓明。無盡真宗,目睹而心心契合。
讀了這本書後,能使不可思議的佛法理論,如看手掌心一樣,那麼清楚。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宇宙在乎手」。

若神珠在手,永息馳求。
此句出自於《法華經》的典故。經中講到,大財主的獨子從小流浪在外,四處乞討,非常可憐,根本不知自己生於豪富之家。人人都有佛性,可惜我們就是不懂事,流浪在外。「不曉得在這件父母給我的皮囊色身衣中,就有一顆神珠。」懂了這個就「永息馳求」,不會向外面亂跑,本來就是你家的東西。

猶覺樹垂陰,全消影跡。「覺樹」,即菩提樹,比喻證了道。「全消影跡」,一切的妄想都沒有。

獲真寶於春池之內,拾礫渾非。
全澄亂想,獲真寶於春池。大涅槃經云: 如人遊春池,失瑠璃寶。爭競入水,取瓦礫而歸。有一智人,安徐入水,乃獲真寶。故云。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

得本頭於古鏡之前,狂心頓歇。
悟道,就是見到本來面目。這個人太聰明了,他懂這個理,鏡中的頭,只是我的鏡影而已,自己始終無法看清我的面孔,所以愈想愈瘋。到有一天,偶然的機會忽然一照鏡子,才發覺我的本頭原來在此! 此乃說明「道」本來在我們自己這裏,為什麼悟不到「道」?不要去找師父了,你自己就是師父。所以「得本頭於古鏡之前、狂心頓歇。」

可以深挑見刺,永截疑根。不運一毫之功,全開寶藏;匪用剎那之力,頓獲玄珠。這書專門挑你見解上的刺,排出你的知見、思想、智慧上的毛病。永遠截斷你的貪、瞋、癡、慢、疑的根。不用絲毫的力量,就可打開自性之寶藏,不用剎那的力量,就可頓獲智慧之玄珠。

名為一乘大寂滅場,真阿蘭若正修行處。
這本書叫做「一乘大寂滅場」。涅槃道的道場,只有一乘道。「阿蘭若」,清淨修道的道場。真正的道場就在你心中。

此是如來自到境界,諸佛本住法門。
《宗鏡錄》這本書所揭露的最高境界,只有佛,真正大徹大悟的人才能夠到達。如來自到境界,謂如來能盡法性之底源,成就二利,成就世間、出世間上上之法。

是以普勸後賢,細垂玄覽,遂得智窮性海,學洞真源。此識此心,唯尊唯勝。佛學理論見地和用功的法門,即心、識兩門所開展出來的性宗與相學。般若性宗,是明心見性、形而上談空的心性之學。而唯識法相的相宗是指以體起用。歸納起來就講心與識的作用。玄覽者,内心之光明,為形而上之鏡,能照察事物。

此識者,十方諸佛之所證;此心者,一代時教之所詮。
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諸佛,凡是大徹大悟者必定證到心識圓融的道理。

唯尊者,教理行果之所歸;唯勝者,信解證入之所趣。 諸賢依之而解釋,論起千章;眾聖體之以弘宣,談成四辯。
一切聖賢,諸位菩薩,依信解行證、教理行果而來,所以佛說的稱為「經」,依佛經而起信解行的著作稱為「論」,故說「論起千章」。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四無礙】是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

所以掇奇提異,研精究微,獨舉宏綱,大張正網。
永明壽禪師乃表明這本書把所有佛法的精華都搜羅了。摘取奇特事理,提出特異性質。研究事理深奥微妙之處。舉出大綱,顯示正見之網。

撈摝五乘機地,升騰第一義天。
撈,就如在水裏撈魚蝦,雖有撈到,但由手縫滲漏掉的也不少;摝,就是槽籬,炸好的油條放鐵籬網上,油就滴濾出來。「五乘」,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他教我們學佛要「撈摝五乘機地,升騰第一義天。」 最高的形而上道「第一義天」。

廣證此宗,利益無盡,遂得正法久住。摧外道之邪林,能令廣濟含生;塞小乘之亂轍,則無邪不正,有偽皆空。
含生就是眾生。《宗鏡錄》所代表的正宗,就是禪宗的正印,禪宗包括教理通,功夫要修證到,這是正統的禪宗。到了這樣以後,才能自利利他,即所謂「無邪不正,有偽皆空」,就是:「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若還未證果,未證得圓融的三賢五乘都還是邪門;必須要圓滿證悟,才算證果。

由自利故,發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
法身是體,有斷德。報身是用,有智德,有大智慧。化身有大恩德,為了廣度眾生而現千百億化身。但三身靠明心見性,真切的悟道而證得。

成智德故,則慈起無緣之化;成恩德故,則悲含同體之心。
唯有成道的人有真正的慈悲,因為他智慧上有智德,自然起無緣之慈悲,因為他的功力能夠做到,他應化身,成恩德故,才能夠悲含同體之心,無緣之慈,同體之悲,沒有作用,沒有條件。

以同體故,則心起無心;以無緣故,則化成大化。心起無心故,則何樂而不與;化成大化故,則何苦而不收。何樂而不與,則利鈍齊觀;何苦而不收,則怨親普救。
真正的慈悲是用而不用,無心而用。「無緣」,指沒有條件、沒有相對而起。「心起無心故,則何樂而不與。」本來是無心應化,故沒有保留,是真大布施。教化眾生,沒有任何保留。好人要收他當徒弟,壞蛋也要收。世界上魔王、魔鬼都收完了,世界也太平了。苦差事全歸已承擔。達到「怨親普救」的境界,不但親人要度,怨家也要度,也要救,這才是真正大慈悲。

遂使三草二木,咸歸一地之榮;邪種焦芽,同沾一雨之潤。 斯乃盡善盡美,無比無儔三草二木等於人、天、聲聞、緣覺、菩薩,這是比方。邪種焦芽指那些不曉得發大慈悲心學佛的,只想為自己修道的就是焦芽敗種。稻子的芽燒焦了,種在土中再澆肥料也長不出來,那是死東西。種子已經爛了,空殼的,埋下去也長不出東西來。小乘人只管自私自利修道的就是焦芽敗種。

可謂括盡因門,搜窮果海。故得創發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頓圓無滯;明識歸家之道路,直進何疑。
由因而證果,一直到成佛證果的途徑都包括在內。所以講初求法身、般若大智慧的人,讀了這部書才曉是如何開始修行成佛。明白了《宗鏡錄》以後,任何法門或修法,都可以圓通了。只要照著這本書的道理去修持,你就曉得回家成佛,直證菩提之路。

或離此別修,隨他妄解,如搆角取乳,緣木求魚,徒歷三祇,終無一得。假定你不相信,跟著別人亂學,善知識雖然在著書立說,惡知識同樣在著書立說。自己智慧不高,不曉得哪個道理是對的?隨他妄解就糟了!修錯了法,雖經三祗僧劫,亦不能得道。這就有如搆角取乳,緣木求魚,如月中暖,如石女兒,如空中花,升山採珠。
即如擠犢牛的奶,爬到樹上去抓魚,在月光下取暖,不能生育的女人要他生小孩,空中的虛花要它劫果,到山上去採珠。這些都是比喻如果方向或方法錯了,就不可能達到目的。

若依此旨,信受弘持,如快舸隨流,無諸阻滯;又遇便風之勢,更加櫓棹之功。成佛是大智慧的成就、大智慧的解脫,即所謂大般若成就。《宗鏡錄》的宗鏡,以禪宗為主,如鏡一般照一切世間、出世間的東西,包括各宗各派法門。如果依照宗鏡錄的教導,依叫奉行,則進境有如「快舸隨流,無諸阻滯;又遇便風之勢,更加櫓棹之功」,就像快船順流而下,不但順風,沒有阻礙,又碰到划船技術好。

則疾屆寶城,忽登覺岸。
寶城是《法華經》的典故。一切眾生皆是佛的愛子,佛為渡愛子而想盡辦法在歸家途中設了許多假的地方—化城,一步步誘導愛子到真正的寶所。修行人有時覺得自己了不起,入了化城而不知,化城儘是魔境。真的寶所是法王之家,歸家穩坐。

可謂資糧易辦,道果先成。
大家想學佛,學佛要「資糧」: 福德、智慧(般若)。你必須先瞭解《宗鏡錄》這部書。

披迦葉上行之衣,坐釋迦法空之座。
迦葉尊者的「行」—修行的行為、福德、智慧樣樣好。佛一生只真正接受一個人的供養,那就是迦葉尊者所供養的金縷袈裟。迦葉家族世代有錢,未出家前,是印度首富;出家後,財產全捨了,只帶一件金縷衣出家。金縷衣是無價的珠寶穿成的。佛接受迦葉尊者供養後披上袈裟,涅槃時交待迦葉不准死,到雲南雞足山入定,等彌勒佛下來,把袈裟交給彌勒再涅槃。所以迦葉尊者還在那裏等著。

登彌勒毗盧之閣,入普賢法界之身。這是善財童子第51及53參,表示已修行至等覺菩薩及究竟成佛境界。

能令客作賤人,全領長者之家業。
這是《法華經》的典故。客作賤人,客於他家作業之賤人也。是法華經窮子喻中之語,窮子已還父家,雖受種種厚遇,尚自謂客作之賤人,無高尚之志。以喻須菩提等聲聞,雖耳聞大乘之法,尚未發大乘心也。法華經信解品曰:‘爾時窮子,雖欣此遇,猶故自謂客作賤人。由是之故,於二十年中常令除糞。 ’法華義疏七曰:‘未識大乘為客作,尚守小分為賤人也。

忽使沈空小果,頓受如來之記名。
這也是《法華經》的故事。《法華經》先是把小乘根器、焦芽敗種趕出去。佛最後講完這部經又對這些人授記,任何人都會成佛,那些原來被貶被斥罵的,慢一點他又會回轉過來變成好的,只是時間問題。

未有一門,匪通斯道;必無一法;不契此宗。過去覺王;因玆成佛;未來大士;仗此證真。則何一法門而不開?何一義理而不現?無一色非三摩地;無一聲非陀羅尼門。嘗一味而盡變醍醐;聞一香而皆入法界。風柯月渚,並可傳心;煙島雲林,咸提妙旨。
真俗相通,以有悟無,性相一體。如以真諦觀之,法法皆是佛法,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鴉鳴鵲噪、咸自天機。蟻聚蜂遊、都歸神理。是則何語非禪、何法非道。一體觀之,無真俗之別。

任何聲音皆是咒語,最高總持法門。山水含着妙道,只有心中虚空寧静的人才深刻地體會到。任何景致都可傳心。一片樹葉,風一吹,悠悠一飄,悟道了!月亮照在沙汀上,一看!悟道了!「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葡之香,掬滄海而已得百川,到須彌而皆同一色。煥兮開觀象之目,盡復自宗;寂爾導求珠之心,俱還本法。通玄峰頂,不離人間。金色之界: 佛所居住的世界。薝葡是印度的一種小花的名字,淡黄色,芬芳馥郁。大海是百川匯聚處,海水一味。

阿彌陀佛放大光明,普照諸佛國。金剛圍山,須彌山王,大小諸山,一切所有,皆同一色。聲聞菩薩一切光明,皆悉隱蔽,唯見佛光,明耀顯赫。

求珠于渊者,利心專而不顧其沉溺。”要想得到珍珠(好的事物)就不能有牟利之心,用心而不專利心,則得珠而不沉溺于渊。

遂使邪山落仞,苦海收波。仞: 是測量山的高度,落仞就是摧毀邪山。古德云: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苦海收波就是脫離苦海。見性後就能屈服邪道,脫離苦海。

智楫以之安流。
以智慧之舟楫,就能舒緩平穩,平安的度過生死海。

妙峰以之高出。
「妙峰」,是妙高山。高出: 高過、突顯。譬喻智慧德能高險突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今詳祖佛大意,經論正宗,削去繁文,唯搜要旨。假申問答,廣引證明。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編聯古制之深義,撮略寶藏之圓詮。同此顯揚,稱之曰錄。
三藏十二部,永明壽禪師為我們做整理工作,刪去繁文縟節,集中精要。「假申問答,廣引證明。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文章體裁是對話問答方式。把所有佛法要點集中記錄下來,所以叫《宗鏡錄》。

分為百卷,大約三章。先立正宗,以為歸趣;次申問答,用去疑情;後引真詮,成其圓信。以玆妙善,普施含靈,同報佛恩,共傳斯旨耳。
永明壽的分類大約三章,他覺得已經整理得非常科學。
「先立正宗,以為歸趣;」(這是第一章。)
「次申問答,用去疑情;」(這是第二章。)
「後引真詮,成其圓信。」(這是第三章。)
「以玆妙善,普施含靈,同報佛恩,其傳斯旨耳。」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13 thoughts on “宗鏡錄 (一) 序文解說

  1. 信堅師兄早:

    師兄您連周末都不休息的喔?真令我們這些只讀的後學晚輩汗顏!
    您在園地裡提了幾次《宗鏡錄》,顏想,那一定是很重要的典籍,顏上個月就上網找到,印完,一翻傻眼,也不敢問,不知從何問起…..,怕被人笑是來亂的。
     ̄▼ ̄ 
    感謝有百魔先生的因緣(其實顏對 “魔”這個字一直很敬畏的),讓信堅師兄寫文,幫我們導讀!天助我們也!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多謝來函評論。上回師姐說印玩了宗鏡錄,要開始看了。讓信堅相當吃驚,也相當佩服。心想顏顏師姐真是累世慧根,似乎一切經通。一直屏住氣息,等待下文。

      宗鏡錄之難懂,是因用文言文,加上所用文句,大都是古書典故及佛經裡的典故。同時也講了很多唯識及一真法界,諸法實相。一千多年來,幾乎沒人將之注解。直到1980年,才有大師如南懷瑾,挺身而出,花了兩年,只講了五卷 (out of 100 卷) ,他也似乎有點難以招架,因緣不足,就停住了。(比解說華嚴經困難多了)。

      信堅近幾年雖看了不少古典及佛經,但也須要參看南懷瑾大師的解說,才有自信沒解錯了序文的真實義。一切都是文字障,難怪自古以來,閱讀宗鏡錄者希少。與之相比,維摩經易讀多了,所說義理也較深廣、活潑。

      信堅

  2. ◑.◑ 本來想,是不是以前國文課太混了,沒把古文學好,現在看了信堅師兄的回應,安心多了。 哈哈!留待日後有餘力再努力!
    顏顏敬上

  3. 信堅師兄早:

    最近忙於整理從波城運回的一貨家當,想起維摩的空室……,也對「空,有,中」有深一層體悟。

    昨夜查了懷師一生行誼,感動之餘,今早想到他曾提的各種法門,突然了解五十三參的「空門」……無內無外,佛性本具,早在其中。究竟的境界,不在高山,不在海洋,也從未消失,不須到處外尋。煩惱的身心,也不須去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另外,以俗諦而言,八萬四千法門,法門無高下,適性,且因緣時節一到,只要一門通了,就入門,由內向外,自可開門,引眾生入門,無內無外,虛空,豈只容32,000人?豈只客一貨櫃?

    不過,以上只是體悟,尚待得證。

    顏顏敬上

  4. 顏顏師姊:

    相有性空,中是冥觀。緣起性空 ,以真心冥觀,宇宙森羅萬象,海印頓現。剎那真實(有),剎那緣滅(空)。空、有是事相,萬象一一更互相攝相融。

    中道不起有無不落兩邊,因此妙,妙貸空、有,生生不息。用心如鏡觀中道。以中觀觀中道。佛說【這一念】。是非常的、微细的波動现象。要有很深的定功才能覺察(八地以上) 。一秒鐘裡有一千二百八十兆的念頭。冥定這最初一念是中觀起用。

    空門-是質料不實在的門?是假設的一道門?還是根本就沒有門?還是甚麼都沒有?

    入空門-證入,證了甚麼都沒有,畢竟空。自性的世界。
    人的後天因四大、六塵之迷,用思想、知識、觀念、科學日新月異,點綴著虛華的生活。一顆忐忑心也在追尋寂泊。那原始的先天本性。
    菩提本無樹=本來無一物=清淨法身
    明鏡亦非台=何處惹塵埃=大圓鏡智
    八萬四千法門皆一心所修。

    適性;(適)合自(性)的辦法、言說,引我就路歸家。八萬四千法門是枝節脈絡(相用),一心起修,即八萬四千法門。以上是伴公主 顏顏師姐一起做功課。◕‿◕。認為有道理的是園地文章學來的,有疑問的是在來米要精進的。

    在來米敬上

    • 在來米師兄:

      花好月圓度中秋。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多謝在來米師兄,最近常勤來函,分享心得。正知正見,辯才無礙,相當敬佩。

      師兄提及,”空門-是質料不實在的門? 是假設的一道門? 還是根本就沒有門? 還是甚麼都沒有?” 這問題相當深廣。信堅覺得,空門就是 禪宗的 “無門關”,也是五十一參裡的彌勒樓閣。無門可入,重重無盡。

      師兄又說: “入空門 – 證入,證了甚麼都沒有,畢竟空。自性的世界”。証入空門,就入一真法界,不二法門,”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真空妙有,真空非空,妙有非有。

      信堅

      • 哈哈!

        有時候,顏會想,在來米師兄是在唬我嗎?這次講的,又是真的,還是假的呀,從「妙貸空、有」……到「空門-是質料不實在的門?」真真假假,好玄喔,害我還要上網查一查……

        還好信堅師兄趕快出面,否則在來米師兄這一出手,顏早就招架不住了! ( ̄▼ ̄)

        • 看來師姐是正常人;沒有被唬住;◕‿◕ ;
          其實在來米常常說一些連自己都不甚理解的話,是很正常的事。所以常常久了,當然也變正常人。◕‿◕ ;能看輕我相,相互討論,真是珍貴;感恩 信堅師兄。
          (佛說這一念)是抄自【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要解】片段;
          空門的那幾個???是在猜?哪一個猜想是正解。
          好像是 淨空法師 說過,【為什麼會(有)?妙啊;】
          【為什麼會(空)?妙啊;】

          妙貸-四智起用,出神入化觀空有。佛法是空(淨空)(本無),妙貸空(法性空)、有。

          以下 信堅師兄說的這段話,在來米讀來似入神話境;感覺 佛情深深,惦記受苦眾生,但為何涅槃時交待迦葉不准死?。師姐何想?
          【佛接受迦葉尊者供養後披上袈裟,涅槃時交待迦葉不准死,到雲南雞足山入定,等彌勒佛下來,把袈裟交給彌勒再涅槃。所以迦葉尊者還在那裏等著。】

  5. ◑.◑
    哈哈,在來米昨天一定沒睡飽,把「看清我相」寫成「看輕我相」,現在又在胡言亂語了唬人嗎?該罰唸「心經」,幾遍呢?自由心證吧。哈哈!

  6. 在來米師兄好:

    昨日顏去爬山,被蛇嚇到魂不附體,心想,土中烏漆麻黑,雞足山一定有不少蛇穴,那麼恐佈,摩訶迦葉尊者可移山入定,簡真已達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更無毒蛇猛獸相,尊者一定不把毒蛇當蛇看! ⊙△⊙

    顏猜,大迦葉尊者眼中,每一位都是未來佛,只是……,看到蛇還能哈哈笑的,才比較有可能是他在等的彌勒佛吧?

    就說嘛,師兄您心經背得滾瓜爛熟比較重要,歷史尚非全面真實,神話故事呢?能被流傳下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重於考證。寓意的真實故事在哪裡?真傳在人心,每人都可得,得而不得。

    愛玩鬧的我們還是不能忘了,「是日已過,命亦隨減」,「走」,才能回家,見道還不是終點。喔,不小心,顏的壞習氣又來了,天秤座的,嘴巴都是反射動作,一向煞風景的!◕‿◕ 看在明日是我生日情面上,就不要追究我了吧!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妳好:
      滿百送五,(心經)主動背唸100遍又加送5遍。算是祝你生日快樂;背念一遍最快的成績是,一分十 秒。一面背唸也一面想心經要告訴我甚麼?對心經的體會,大概是這兩天與顏顏師姐的討論,個人觀點。不過對於所謂的(舍利子);現在把它做(大成就者的心境)解。最後的咒語,把它用低沉的音調唸過。
      說到這裡,似乎感覺在來米的修養很好,被處罰了,不只欣然接受,還獻媚;才不呢;哈哈;騙你的啦。
      在來米雖還不到看清我相,但盡能看輕我相(上次特意寫),才是學佛心態;誰叫在來米主動結緣(惹)。不過下一次有機會要把天秤座的軸螺絲旋緊固,或是用組合鋼骨大樓閃亮光的電銲,把它黏住。這樣子,在來米的耳根就清靜了(沉空滯寂)。哈哈;◕‿◕
      若從【心經】的話術,不要追究(有)就是要追究(空)。同理可證:在胡言亂語即不在胡言亂語。◕‿◕
      那一念起(著相)而(有);有違法畢竟空,繳罰就扯平了,不就空了。當然不用記在心上。記在心上,事實還是結案了。(有為法,畢竟空;【有】【沒有】都是緣的起滅,一念起之後的事)。我想大成就者的心境,是用在這之前的無罣礙心在觀,在心底下的擺動。
      在來米不會介意所謂的負面,因為那不是我們的目的。
      註:園地文章有許多 一小段的文句,是 信堅師兄的如來語,多背熟有如灌頂。這是在來米的經驗。
      祝妳生日快樂;◕‿◕
      在來米敬上

  7. 在來米師兄:

    不要那麼辛苦啦,唸就唸,背就背,不要邊背邊想,專注才會定。

    等哪一天,在某情境(譬如中彩券),其中一句突然蹦出來,就是你的了,誰都搶不走。美夢成真,就是妙有啦,管它空不空,有不有,反正中了比較重要!! ^.~  ◕‿◕

    可是,想「舍利子」嘛,嗯,難了點,因為:這裡是舍利弗啦。
    是不是唬你,這次就要換你自己找答案了。

    ps: 天秤座 對公平正義,是「六親不認」的,在來米電銲一來,顏就拚了……(◣_◢)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