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維摩詰經 (一) 僧肇序文解說

一、前言
鸠摩羅什大師 (334-413) 所翻譯的《維摩詰所說經》,其文字華麗優美、語句簡捷通暢。所說的大乘佛法義理,內容通俗易懂。經中所說的都是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及入不思議境解的修証法門。此經再經僧肇(384~414)注釋,其言外之意,躍然紙上。

《維摩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至為深遠。有許多名詞,不僅為佛教界普遍使用,甚至已經家喻戶曉,例如「不二法門」、「無盡燈法門」、「直心是道場」、「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菩薩心淨則佛土淨」。
weimo  weimo2  weimo3
信堅將於近日,陸續介紹此經的內容。在此先從僧肇的序文講起,解說不思議解脫境界及羅什翻譯此經及僧肇寫注疏的因緣。

二、導論
《維摩詰經》為佛在世時的一位長者維摩詰居士所說。維摩詰,秦言淨名,此云無垢。其韜光晦跡,超然無染,清名遐布,故致斯號。維摩詰菩薩從東方阿閦佛的妙喜世界轉生此娑婆世界,現居士相,度化眾生。其權道無方,隱顯殊跡,和光塵俗。常與寶積俱遊,為法城之侶。其教緣既畢,將返妙喜。欲顯其神德,以弘如來不思議解脫之道,乃命寶積,獨詣釋迦,自留現疾。所以生問疾之端,建微言之始。妙唱自彼,故言其說。

《維摩經》是一部一乘佛典,主要破斥小乘思想,貶低二乘聲聞緣覺所證非究竟; 宣揚大乘佛教思想。《維摩詰經》其內容主要是敘述當時維摩詰居士稱病,佛陀派遣其弟子問疾,以文殊菩薩為代表,前往維摩精舍與維摩居士當時互相對話時的情景。其主要思想是以 “不二法門” 為中心,來討論此不可思議之法門。由此不可思議之不二法門, 說明了真如法性、諸法實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四句絕百非之不可思議法門。

《維摩詰所說經》為鸠摩羅什大師於弘始八年(公元406年) 所譯,共分為上中下三卷,共有十四品。其文字華麗優美、語句簡捷通暢、內容通俗易懂。

《注維摩詰經》凡十卷,為後秦僧肇撰。鳩摩羅什重譯維摩詰經時,僧肇參與譯經及親聽邏什講說,記錄其語,加上什門四聖中的道生、道融之解說而發抒己見,闡釋維摩經之旨意,完成此注解並作此序,成為我國佛教思想界極具影響力之書。

三、注維摩詰經 僧肇序文解說
3.1不思議解脫的真義
維摩詰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絕妙之稱也。其旨淵玄。非言象所測。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議。超群數之表。絕有心之境。眇莽無為,而無不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議也。
解說此序文,文分四段。第一段解說 【不思議解脫】的真義。淨名此經所說的不可思議解脫,為清淨寶嚴,妙高無上,一真法界,諸法實相。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故曰種種解脫所從之流出及會歸也。

思議: 思謂思量,亦即觀念;議謂議擬,亦即推論:乃分別之端,學理之根也。一切法相依之明晰,一切名言依之建立,然皆彼此、是非相為對待而起,虛假無實。

解脫: 亦云離繫,離諸纏縛拘牽 (煩惱、業、果三縛)。解脫,是開解除脫,諸智障礙、煩惱障礙,而得色、心、業自在。儻能解脫,即離生死輪迴。

維摩詰不思議經者,蓋是窮微盡化,絕妙之稱也。
此經是維摩詰所說的不思議解脫法門。解脫即涅槃,由此而入謂之門。由此而入之方法,謂之法門。今此入解脫之法門,非一般人之所能以心意識思議,故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此經所說之理,是窮極精微,最為深奧;所談之事,是竭盡幻化,無可復勝。絕待無能比擬,玄妙難以形容,故稱之為不可思議。眾生的靈性階層,千差萬別。深奧的道理,非淺薄知識所測度。精微的意旨,非一般文字所能表達。極廣大的事相,非常人所能想象。太玄妙的境界,非俗語所能說明。此維摩詰所說的解脫法門,其理其事,常人之心,所不能思,通常之言,所不能議的。

其旨淵玄,非言象所測。道越三空,非二乘所議。
為什麼維摩詰所說解脫法門不思議呢? 以此經的意義旨趣,淵深玄妙,非人們之言語想像所能擬測。由於其所說之道理,不但超越我見、超越法見,而且超越空見。今此菩提大道,我空,法空、空空,三空俱超,亦非二乘淺智所能擬論。

不僅凡夫的思想為無明我見所蔽,不能思議。聲聞緣覺二乘,急急於了脫自己的生死,有直證我空而入涅槃的,亦有我法二空。然終歸無餘涅槃,灰身滅智,沉空滯寂,未能空亦空。今此菩提大道,我空,法空、空空,三空俱超,亦非二乘淺智所能擬論。  

超群數之表。絕有心之境。渺莽無為,而無不為,罔知所以然而能然者,不思議也。
世間事物,都有象可象,有數可數。今此經所說,超出一切象數之外,非是心意識所及的範圍。渺渺茫茫,如虛空之無有作為,然而亦是無所不為,不能知道它為什麼這樣,然而它是這樣了,所謂法爾如是,這即是不思議。

3.2 不思議法界的諸法實相
何則? 夫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法身無象而殊形並應。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務。利見天下於我無為。而惑者覩感照。因謂之智。觀應形則謂之身。覿玄籍便謂之言。見變動而謂之權。夫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語其神域哉。

聖智無知,而萬品俱照。
眾生之所以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知、有所不知,是由於無明,不知一切有為法,皆是緣生,無自性。有我見,有法見,有我相,有法相。自繫自縛,自局自限,不獲解脫自在無礙。佛菩薩之聖智,知一切法緣生,無不性空,聖智無知。而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無知之聖智,是實智,是根本智。所以萬物品類,無不俱照,而無所不知。

法身無相,而殊形並應。
佛之法身,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香,圓滿所成,非如眾生,由於業報所招之五陰色身,有形象可得,有相可見。既無固定的形象,無相可得,故能隨眾生不同之所感,應之而現,種種特殊的身形,隨不同根機所見,有不同之相。千千萬萬眾生,同時所感,千千萬萬身相,同時並應。

至韻無言,而玄籍彌布。
韻是有節奏的悅耳之音,大音希聲。由音聲以成語言,記錄語言以成文字,於是有書籍之流傳,人類由是而積累文化。佛教化眾生,亦以語言為主要方法。隨機說法,妙音悅耳,意義沁心,其味無窮。聞者解悟,各得其所應得的利益。然而佛未嘗說法,無法可說。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以是記錄佛說玄理的三藏十二部典籍,流傳千載,重譯各國,遍布世界,為人類中最高之文化。此言佛之言教,佛法傳世。

冥權無謀,而動與事會。
理知冥合為冥,即佛之法身;方便度生為權,即佛之應身。冥權: 指佛菩薩以權巧方便教化眾生,各適眾生之所宜。然而是無所用心,無功用行。而動作云為,無不恰到好處,動與事會,以成其所作事,無有失漏。

故能統濟群方,開物成務。利見天下,於我無為。
綜上四端,所以佛的救濟眾生,無有方所之限,無有種類之別,而是統濟群方。開創其事業,成就其所務。其功德利益,普見於天下,無有不被其恩澤。而佛不自居其功,無為而治。以實無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實無眾生得減度者。

《繫辭上傳》:「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易經》的學問是「開物」,開發宇宙萬物 —天文、地理、人事、一切的一切等等,這就是「開物」;「成務」,成就一切人世間的事情,你要想辦事,非要真正通了《易經》,才能真辦事。換句話說,「開物」就是要把物理世界的根本找出來;「成務」,就是把人生的根本法則找到。「冒天下之道」,宇宙萬物一切最高的道理、原則,都在它的範圍之內,大原則都在這裏邊,不過如此而已!

而惑者覩感照,因謂之智。觀應形則謂之身,覿玄籍便謂之言,見變動而謂之權。
眾生以凡情妄見測度,徒見其表相,不知佛境界的真實相。看到佛的隨感而照,遂謂此是佛智。看到佛的應機現形,認為此是佛身。看到佛的經典流布,即以此是佛言。看到佛的教化變動無定,乃說此是佛的權巧方便。

夫大道之極者,豈可以形言權智,而語其神域哉。
此言眾生以凡情,妄見測度,不能知佛的真實相,徒見其表。看到佛的隨感而照,遂謂此是佛智。看到佛的應機現形,認為此是佛身。看到佛的經典流布,即以此是佛言。看到佛的教化變動無定,乃說此是佛的權巧方便。登菩提大道己至其極的佛,其神妙境界,怎麼可以我們所認識到的形、言、權智,而說其即是這樣的呢? 佛道不是眾生凡情俗見所可思議的。佛道不是眾生凡情俗見所可思議的。

3.3 如何入不思議境界?
然群生長寢,非言莫曉。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是以如來命文殊於異方。召維摩於他土。爰集毘耶,共弘斯道。此經所明,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濟蒙惑 (愚蒙迷惑) 則以慈悲為首。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凡此眾說,皆不思議之本也。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議之跡也。然幽關難啟。聖應不同。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而不思議一也。故命侍者,標以為名焉。

然眾生長寢,非言莫曉。
佛之所以成佛,是由於覺。眾生之所以淪沒生死苦海,而不能解脫,是由於無明。所以佛欲度眾生,同出苦海,同登菩提,唯一辦法,就是用語言教化,使眾生轉愚癡為智慧。因此世尊在菩提樹下成道,乃至娑羅雙樹間般涅槃,其間四十九年,即是遊行教化,說法度生。眾生由於扭明昏迷,如在睡夢之中,永永不醒。今欲使其覺醒,非用語言不能使其曉悟,循由菩提大道。可以成佛。

道不孤運,弘之由人。是以如來命文殊於異方,召維摩於他土。爰集毘耶,共弘斯道。
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是不能自己運行的,弘通其道,使眾生循其道而入的,須要佛菩薩教化。因此之故,如來從他方國土,請來文殊師利,召喚維摩詰。文殊師利是過去龍種尊佛,今倒駕慈航,在釋迦豐尼佛娑婆國土,為法王子菩薩。維摩詰是東方無動佛妙喜清淨國上,來遊此娑婆世界。因緣所至,現在聚集於毘耶離城,共同弘揚此廣度眾生之不思議大道。此經所敘法會,雖菩薩弟子甚多。而賓主對揚,要在文殊師利與維摩詰二人。

此經所明。此經所說,有本有跡。先說其本,總為四句。
統萬行則以權智為主。
所以菩薩修習萬行,一定要以實、權二智為主。菩薩要得最極廣大之果,應當萬善俱修。然萬善俱修,不無因人、因地.因時等而有先後緩急的差異。此須要權巧方便之智,為之擘劃分別,適其所宜,庶不多勞寡效,而可事半功倍。

樹德本則以六度為根。一切功德,總攝於六度。故菩薩修行,以樹立功德之本,要以施、戒、忍、精進、禪定、智慧六度為根。

濟蒙惑則以慈悲為首。
菩薩所以欲化度眾生,是由於見到眾生為無明所蒙蔽,煩惱所迷惑,在生死苦海之中,不知出離。故起拔苦與樂之大慈大悲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若無慈悲,則不能發無上菩提之心,亦不能成就佛果。眾生被無明所蒙蔽,煩惱所迷惑,流轉於生死苦海,不知出離。所以諸佛菩薩生起拔苦與樂的大慈大悲之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我皆令入無餘涅槃槃而滅度之”。

語宗極則以不二為門。佛法的最高境界是“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一切法皆如也”。即以無分別智觀一切法不二為入門。

凡此眾說,皆不思議之本也。
總此四句:菩薩以之而入,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為不思議本。由此為根本,乃有不思議事蹟。

至若借座燈王,請飯香土,手接大千,室包乾象,不思議之跡也。
次說不思議之跡。佛佛道同,無不圓滿。而佛之應化事蹟,則以眾生機感之異,所見有所不同。今此經中所說的,有如向東方三十六恒河沙國外的須彌相世界須彌燈王佛所,借來三萬二千師子座。向上方四十二恒河沙佛土外的眾香國香積佛所請來甘露味香飯。手接三千大干世界,取之隨意擲置於他方國土。面積僅一丈大小之房屋,可包容天地之大而無礙。如此等等,許許多多不思議的事蹟。

然幽關難啟,聖應不同。
眾生被無明所障蔽,煩惱深重,如要啟迪化導,就一定要隨眾生的根機,施用種種方便。須彌燈王佛的須彌相世界、香積佛的眾香世界、無動佛的妙喜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娑婆世界等等,應化事蹟各各不同,所以說“聖應不同”。

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而不思議一也,故命侍者,標以為名焉。
雖然所垂應於眾生的事蹟,萬千各殊,即各不相同,卻都是因此根本同證真如、積功累德所致。所以說“非本無以垂跡”。而觀其應化的事蹟,即於此而顯其本地的功行。本和跡雖然不同,但不可思議卻是一樣的。所以佛告侍者阿難,是經名為維摩詰所說,亦名不可思議解脫法門。(以真如法身為本,應化身為跡,性體為本,從性體變現的事相為跡)。

今此序所說的本跡,乃是以菩薩因地所修的功行為本,果位應機所現的為跡。由因地之行,有此垂應之跡。於此所現之跡,顯其由來之本。純粹是用緣起的說明。這裡的所謂本,毫無一些本體的意義。 

所謂本跡,一般的解說是以真如法身為本,應化身為跡;性體為本,從性體變現的事相為跡。今此序所說的本跡,則不如是。而乃是以菩薩因地所修的功行為本,果位應機所現的為跡。由於因地之行,有此垂應之跡。於此所現之跡,顯其由來之本。

3.4 羅什譯此經的盛況 及 僧肇作此注解的因緣
大秦天王俊神超世,玄心獨悟。弘至治於萬機之上。揚道化於千載之下。每尋翫茲典以為棲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滯於文。常恐玄宗墜於譯人。北天之運運通有在也。以弘始八年歲次鶉火一命大將軍常山公右將軍安成侯與義學沙門千二百人。於長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本。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盡環中。又善方言。時手執梵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三復。陶冶精求務存聖意。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於茲顯然矣。余以闇短時預聽次。雖思乏參玄。然麁得文意。輒順所聞為之注解。略記成言述而無作。庶將來君子異世同聞焉。

大秦天王,雋神超世,玄心獨悟。弘至治於萬機之上,揚道化於千載之下。
此下序羅什傳譯此經的盛況。萬人之秀為雋,此頌秦王姚興有超人之才。專心致志,悟入深妙之理。為—國之君主,在上領導,勤勞國事,日理萬機,使國泰民安,成為至治。同時也能弘揚佛道,教化眾生,流澤遠被於後世萬代。僧肇歌頌秦王,既為聖君,又是護法。
[傳譯分為接續傳譯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和即時傳譯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前者是講者先說一段說話,譯者要一邊了解說話的意思,一邊在腦海中翻譯成譯文,做簡單筆記,然後在講者停頓的短短空間當中說出譯文,講者接著再說另一段說話,如此類推;後者則是講者一邊說,譯者一邊譯。]

每尋玩茲典,以為棲神之宅。而恨支竺所出,理滯於文。常恐玄宗,墜於譯人。北天之運,運通有在也。
棲神之宅,謂是精神寄託之所在。(棲神: 凝神專一。) 僧肇自己愛好老莊玄學。嫌其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善。後見舊譯維摩詰經,披尋玩味,乃言知所歸矣,因此出家。今說秦王每尋玩茲典,以為棲神之宅,是僧肇推己,而歸功於秦王。舊譯維摩詰經,有吳支謙所出,晉竺法護竺法蘭所出,故說支竺所出。很遺憾的感到舊譯維摩詰經,支譯竺譯;都是文欠通暢,未能達意,深理隱晦而不彰。常恐佛教玄妙的宗旨,因為翻譯的未善而趨於淪沒。佛法的流通,是有時運的。般若先在南方,次傳至西方,又傳至北方。現在北方的運,大概要流通到秦土來了。

以弘始八年歲次鶉火,命大將軍常山公右將軍安成侯,與義學沙門千二百人。於長安大寺,請羅什法師,重譯正本。
弘始三年即公元401年,秦王迎請鳩摩羅什來長安,館於逍遙園,翻譯佛經。弘始八年是公元408年,此年干支是丙午,丙午屬火。鶉火是星名,於十二宮配午,故說歲次鶉火。常山公名顯,安成侯名嵩,皆秦之宗室,篤信佛教。義學沙門是研學教義的出家人。千二百人是當時參加譯場工作人員的大數;長安大寺,當是大石寺。僧肇與劉遺民的信中說,什法師於大石寺出新至諸經。又說,什法師以午年出維摩經。

什以高世之量,冥心真境。既盡環中,又善方言。
羅什有高超的見識。冥心真境,謂其智慧契會於真實相。環中是圓環之中心。盡環中謂得到其中心。方言是各國不同的語言文字,此處指秦言,即華語。善方言,謂羅什西域人能通秦言。羅什有般若智慧,解第一義諦,既能究盡經典的意義,而得其中心,又學通秦言,而善於運用,是綽有餘裕的勝任,此經的翻譯了。

時手執梵本,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三復。陶冶精求,務存聖意。
羅什既具備這樣的條件,這時他自己手執梵文原本,自己翻譯,口中宣讀出來。在他左右的許多出家道人和在家俗士,都恭恭敬敬,聽他的翻譯。每說一句,再三反覆的審查,好像用爐火陶冶金礦,去其渣滓,求其精華。務使佛聖說教的原意,保存在譯文之中。

其文約而詣,其旨婉而彰。微遠之言,於茲顯然矣。
羅什所翻譯成的維摩詰經,文字簡潔精約而深入盡致。義旨委婉曲順而彰明較著。此經之意是甚微妙甚幽遠而難以言語的,然而在這裡淺近明白的表達出來了。

余以闇短,時預聽次。雖思乏參玄。然麤得文意。輒順所聞,為之注解。略記成言,述而無作。庶將來君子異世同聞焉。
前序傳譯,此自序作注。僧肇很自謙地說,我資質愚暗,知識淺薄。這時也參預在聽眾行次之列。雖然思想上缺乏深入參究玄妙的能力,也總算聽了後,能粗粗的得知,文中的意義。所以我就順著所聽到的資料,為此經作了注解。這不過是大略的記錄,現成的語言而己,乃是傳述人家的所說,不是自己的創造。我的願望是將來後世有好道的人士,雖時代遷移,不能親自聽到,也可以籍此文字留傳,同於聽到的一樣。

僧肇與劉遺民書中說:什法師以午年出維摩經,貧道時預聽次。參承之暇,輒復條記成言,以為註解。辭雖不文,而義承有本。注中所述的意義是有根據,有來源,不是杜撰的。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6 thoughts on “注維摩詰經 (一) 僧肇序文解說

  1. 信堅師兄好:

    顏讀〈見阿閦佛品第十二〉時,雖知此章是以「中觀」明「如來性空」,但對經中所敍之 “佛境界” 仍不確定了悟。

    其中這句「…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解脫門。 具足三明,與無明等。…」是否指:佛境界已超脫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等三界,貪嗔癡三毒已斷,已成就了空、無相、無作(無願)三解脫門。佛具足了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等三明,與無明相等?

    請問師兄,三明等同無明,是因為以 “體性本空” 來解釋嗎?或是因有其他圓融的看法?

    佛境界真的不是我們境界容易理解,可否請您於得空接續解說《維摩詰經》內容時,針對〈見阿閦佛品第十二〉多所著墨?感恩!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好酒不見。原來師姐仍在專注研讀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師姐所說,十九部離譜。

      關於所問,等近日忙完了 “宇宙大事”: 雙聯中子星內旋合併的引力波偵測介紹文章後,有時間再回應師姐所請,請稍待。我同學李傑信的書將在月底前出書,信堅正忙著幫他作宣傳、推銷 (他答應有機會請我吃一頓 滿漢全席)。

      信堅

    • 顏顏師姐:

      今早張貼了兩篇甚難解說的量子力學與相對論,輕鬆了一下。下午稍看了師姐所提的〈見阿閦佛品第十二〉。其中都是解說佛境界,就是一真法界,諸法實相。

      師姐所提的這段:「…不在三界,三垢已離,順三解脫門。 具足三明,與無明等。…」它的直譯就是如師姐所說: “佛境界已超脫欲界、色界與無色界等三界,貪嗔癡三毒已斷,已成就了空、無相、無作(無願)三解脫門。佛同時也具足了宿命通、天眼通、漏盡通等三明 (也是六通),與無明相同。

      其真義是說: 佛是覺者, 覺後恢復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無三垢、具三解脫與三明六通,這些都是自性本有,因此一無所得。同時,無明是由於迷悟不同,覺了就沒有迷悟、明或無明,即明與無明同等。因此,入佛境界,就是入了不二法門,無二分別。

      其實,唯摩詰經,大都在講修到了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心清淨,就入了不二法門 (也就是入了佛境界)。

      信堅

      • 哇,在園地裡這幾個月一直看到您有關諸法實相的說明,直到此一問答因緣,經您點撥,顏頭腦才轉得過來,豁然開朗的感覺,如灌頂水。
        謝謝信堅師兄!
        顏顏敬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