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守中章第五 真諦解說

一、 前言
兩天前,Emily師姐來函,啟請多張貼道德經章節解說。經此一逼,信堅回頭重看道德經,終於突破了之前不明的瓶頸,閘門一開,湖水如萬馬奔騰,傾瀉直下,欲罷不能。昨天草寫了第一章的真諦解說。今天在此繼續解說 “守中章第五”。書寫此二章,信堅獲益良多,始料不及。真可謂教學相長,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laotze7 laotze8 laotze9 laotze10
二、 導論
信堅之前,在試圖以真諦解說老子道德經時,解說每一章、每一節都是挑戰,要將整篇融會貫通,更是一個大挑戰。主要是因道德經全經一體,無法分割。有章節分段,皆為文辭方便解說,本無先後。每篇所說的境界、層次都不同。如果分章來說,就有點所謂 “斷章取義”。

這就有如,華嚴境界,法界一體,如妙高山頭,不可分割。但要解說此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又必須要有次第。但圓融不礙次第,次第不礙圓融。所謂一法遍含一切法,一切法皆是一法。千江有水千江月,一切水月一月攝。

為避免讀者誤解經義,信堅四年來所解說道德經,都選與真諦有關的章節解說。但道德經所說,有很多章是講道的德用,偏重於俗諦。真俗相通,以有悟無,性相一體。如以真諦觀之,法法皆是佛法,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青青翠竹,盡是法身;鬱鬱黃花,無非般若。一體觀之,無真俗之別。

道家跟儒家所說道德及五常, “道德仁義禮智信” ,其實是一體,每一字中,含有其它六法,才是圓融真理。若是分割而言,則有次第,斷章取義解說,則易落於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所云: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世俗道德沉淪的次第。

世間所說的五常,”仁義禮智信” ,都是斷章取義,依文解義的詮釋。此文所說之”仁”,即是 “失德而後仁” 之 “仁”,是世俗的有為之仁。老子因此別出新栽,創造新名詞 “不仁” ,來解說上德之仁,不是世俗的”假仁”。此章所說的天地聖人之”仁” ,是上德之”真仁”,是 “不仁而仁”,無分別、執著,沒有偏愛之無為大仁,與 “道德” 融為一體的 “真仁”。以此了解,則此章之大意明矣。

三、道德經守中章第五 經文

1.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2.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3.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此章續前幾章,解說 “道” 的德用。無形無相的道,其作用是德。它是無心、無為的。《道德經》第五十一章云: “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曰: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德無爲而無以爲;下德爲之而有以爲。…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

道是體,德為用,兩者不可分割。老子將德分為上下,上德是道的自然無為的流露。上德融通道與德,不德其德。無私無欲,真誠奉獻;心地寬廣,包容萬物;捨己施人,不求回報者,才能稱為真仁上德。「下德」,包括儒家所說的 “仁、義、禮”,只是一種暫時的制約以達不失德的狀態,屬於有心的作為。

解說此章,文分三段。 第一段是解說天地聖人的無功用道,為無為而無不為。第二段是講天地之得用,大用無方。 第三段是講修道之要,在於 “守中”。

四、真諦解說 第一段: 天地聖人,無功用道,無為而無不為。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此句即是解說,第二章所云:”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天地聖人,無功用道,就是無為而無所不為。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無方」就是沒有邊際,「用」就是功能。

芻狗之草,本是祭祀所用。燎帛之具也。祭祀則用。祭已則棄。天地之化育。及於萬物。未嘗不及於狗芻者。狗芻雖是至賤。亦是萬物中之一物。天地觀芻狗。未嘗不與萬物同。一體同觀。一般化育。天地以無心為心。不自有其仁。正是仁之至處。

不仁,是不以心意識分別取捨 ,沒有任何偏愛,無心於行仁。把萬物當成芻狗一樣看待,讓它們自行榮枯。「芻狗」是指以草紮成的狗,為古人的祭祀用品,當用之時備受重視,用完隨即丟棄。

4.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本無心也。無心之心。即是天地不仁之仁。「天地不仁」,意謂天完全沒有偏愛,一視同仁,讓萬物自行發展,任其榮枯。不加干涉。

天地並沒有自己立定一個仁愛萬物的主觀的天心而生萬物。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有,自然而歸於還滅。假如從天地的立場,視萬物與人類平等,都是自然的,偶然的,暫時存在,終歸還滅的「芻狗」而已。生而稱「有」,滅而稱「無」,平等齊觀,何嘗有分別,有偏愛呢?只是人以人心自我的私識,認為天地有好生之德,因此發出天心仁愛的讚譽。

“天地不仁而仁”,是說天地是在無心無意、無欲無為狀態下,化生養育萬物的仁善之德。天地本無心,以無心生養萬物,不聲不息,施恩無遺,為而不恃,生而不佔有,為而不圖報。這種純粹質樸、大公無私的捨己精神。這種不言之仁,天地不知,人也不覺。

4.2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法天,沒有任何偏愛,把百姓當成芻狗,讓他們自行興衰。(無為而治)。聖人沒有任何偏愛,把百姓當成芻狗,讓他們自行興衰。(無為而治)。芻狗雖是至賤之草狗。

真正有道的聖人,心如天地,明比日月,一切的所作所為,自視為理所當為,義所當為的事,便自然而然地做了。

“聖人不仁”,是說聖人愛養萬民,法天地,行自然,無心無為,毫無痕跡。雖為天下施行大恩大德,但天下人卻不知不覺,這就是聖人的“不仁”之德。芻狗雖是至賤之草,但天地對萬物一視同仁,不分貴賤,無論賢愚善惡,均一樣同施化育,不因其賤而厚此薄彼。這好比陽光普照、佛光普照一樣。體萬物而無心,順萬物而無情。人與萬物同體,與萬物相通。聖人,心如天地,明如日月,一切所作所為,自視為理所當為、義所當為之事,便自然而然地去做去行。

五、第二段: 天地之德用,大用無方。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此句解說第四章所云: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冲,是“謙冲”,冲和謙虛。道的妙用在于謙沖不已,虛而不滿,源遠流長,綿綿不絕。來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納新,流存無礙而不住,終而匯聚成無底的深淵,不拒傾注,永遠沒有滿盈而無止境。應用無方,量同太虛。

「橐」,是指它的外形的箱櫝。「籥」,是指它內在的往來活動的管片。橐籥,是指的是古代冶煉時,用以鼓風吹火的裝置,猶今之風箱。取其動蕩鼓風之義。老子用通俗習慣使用的封箱,來說明這個物質世間的一切活動,只是氣分的變化,動而用之便有,靜而藏之,就好像停留在止息狀態。

天地有橐籥虛中之妙。動則風生。靜則風止。愈動愈有。愈有愈出。所以四時行。百物生。皆是天地之橐籥所出也。天地之間的虛中,猶如橐龠,靜則無生息,動則生萬物,千變萬化,無有限量。人能效法天之虛中,則會動靜自如,以應無餘。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寬宏為本。如此 抱本守元,致虛靜篤,內默涵養,則身中至虛之元炁即會妙生無窮,“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天地無私,不自有其仁者。蓋以虛中而無心。天地就像一個舞台,讓萬物在裡面自由發展,不加干預。 「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天覆、地載, 天地之間是虛空的,狀如橐龠。天地合炁。萬物合德。人心合理。不有不無。妙無妙有。造化從此而出入。物理自此而成就。故取橐籥之物而喻之。雖空虛,其作用卻是不窮竭的,一鼓動便成為產生萬有的根源,生發萬物生生不息。

“虛”者,虛其心,空其內。 “不屈”者,是說氣之往來出入,暢通流行,沒有屈而不伸的阻隔。橐龠之妙,妙在虛中。一來一往,一消一息,動靜不已,出入無間,流通於上下,貫徹於始終。天地間萬事萬物的造化生滅,都是乘虛而來,還虛而去,都是暫時存在的一剎那,只是有無相生的動態變化而已。

六、第三段是講修道之要,在於 “守中”。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上段與此段,主要講虛中之妙。上段以「橐籥」(風箱) 作譬喻,此段以語必中節更申論之。說話時,只說所當說,說過便休。不必多說,才是守中的道理。譬如風箱,在當用的時候,便鼓動成風,助人成事。如不得其時,不需要的時候,便悠然止息,緘默無事。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云:“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多言”是智慧不夠、涵養膚淺,不能準確的表達真義。 “數窮”是理屈辭窮。理不通明,言辭必不足,大道之理無法說清,故必多言,反映出一種正炁不足、內心空虛的心理實態。

人之言語,妙在中節。不貴多言。知理之言不在於多,一言可以大悟。半句可以通玄。時然而後言,則言無瑕謫,語無口過。

只有中心虛靈常住,不落在有無、虛實的任何一面,自然可以不致屈曲一邊,了了常明,洞然燭照。倘若言多絮繁,則是理屈辭窮之相,言者欲蓋彌彰。言要簡約,貴在真誠,守中虛靜,所言既無太過,亦無不及。言之得體,言語平和,言出有禮,語無口過。知此守中,不為外情所牽,不隨外物所動,則心自清而神自靜,行不勞而氣不散。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此是守中之妙也。中即中空,正像風箱未動時的虛靜無為道體,虛中空靜。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25 thoughts on “道德經守中章第五 真諦解說

  1. 信堅師兄早:
    每天一早,最期待的就是看到園地貼了新文章了。如搭一乘大船,晴空萬里下,海上任遨遊!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多謝來函鼓勵。近兩天重看道德經,發現其中有很多的好章節,值得繼續介紹。以後如有機緣,會多張貼幾篇。

      信堅園地的重點,仍在介紹一乘佛經。可惜重要觀念、諸法實相及修法,都在早年介紹過了。原理很簡單,難在實證,唯證乃知。

      最近一直想寫些有關肇論或維摩詰經,只是一直沒找到適當的角度切入。也許仍須向上提高靈性,才會有特別的領悟。

      如果師姐有特別觀點或感應,也許可提出來討論。

      信堅

  2. 信堅師兄好:

    感謝Emily師姐請法,讓我們得以一窺老子智慧精髓。

    有人認為「看破」比較難,有人認為「放下」比較難。顏這幾天在想:「看破」幫助「放下」,能徹底「放下」,才是真的「看破」,真的看明白了,沒有不放下的道理。信解行證,雖有次第,但行布不礙圓融,顏相信:悟的當下,靈性就已提升;修的當下,已在證中而不自知。

    受您感召,顏讀起憨山大師的《肇論略注》,但要由古文明白層層邏輯,需要一些功力啦,所以看得很慢…… ◕‿◕

    很巧,顏昨夜讀起 僧肇大師的《注維摩詰經》,這本容易多了,像看故事書,有趣!目前正比對《維摩詰經》原文,加上標點符號、斷句。讀了幾頁,無限歡喜!要請信堅師兄暫且按捺一下大作,過幾天再貼 肇論或維摩詰經,故事精采結局太早出來的話,顏就會速讀,懶得自己細細品嚐原文了。哈哈。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近期信堅園地的氛圍似乎在拚霍金斯大師的500靈性階層(利他境證),在園地一路走來,時感驚喜,總有菩薩請法,遍灑甘露後,似乎又不見人影,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管他的,反正得法益是我,◕‿◕。趁著期待 信堅師兄正解《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真實義之空檔,也來聊(看破、放下);
      看破是妙觀察智起用,能以平等性智(虛己均平)觀萬物之妙,原來一物一太極,一切都是大道,因而了別,促末那識轉成所作智,痛改前非(因痛看破,改是放下),致迷霧全銷,成大圓鏡智。以上真的是閒聊,不要當真,還有不要介意挪用 師姐的◕‿◕。
      在來米敬上

      • 在來米師兄:

        師兄的敏銳觀察,跟信堅一樣,智者所見皆同 🙂 [Just kidding]. 最近,有不少同修,在看道德經、莊子,佛經、及諸法實相。表示大家在拚 “霍金斯500以上的靈性階層” (500以下,仍在六道,500至599是四聖菩薩,600以上是法身菩薩)。因此信堅受到鼓舞,繼續張貼老莊及佛經解說文章。

        多謝師兄常在此園地發言,代信堅作答。引出更多討論,增長熱鬧氣氛。

        信堅

      • 在來米師兄好:

        更上一層的機會來了。◕‿◕ 話說:「促末那識轉成所作智」是什麼意思啊?
        ( 顏本想混過,但還是想打破沙鍋…… )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免責聲明,以下說明只是我目前的想法,正解得依 信堅師兄所說;
          末那識就像有權分配資源的那些自私自利者;齷齪的行為。
          成所作智是大我之利者;坦蕩之行為。
          促—在於如何看透自己的齷齪。轉坦蕩。
          雁過寒潭,【不留影】。妙觀察智說:不留影;徹底(執行)【不留影】的是成所作智。看不破、放不下,成不了成所作智;也成不了一切智。
          依 信堅師兄所說,核心還是在於轉阿賴耶識;
          最近讀 顏顏師姐與 信堅師兄的回應文,才體會到要能入深的信,深信傾聽 聽不懂的,那是自己心靈唯一進展的機會。
          就先聊到這裡了
          在來米敬上

    • 顏顏師姐:

      哈哈! 師姐自問自答,所說極是: “「看破」幫助「放下」,能徹底「放下」,才是真的「看破」,真的看明白了,沒有不放下的道理”。

      信堅早年看淨空法師講解華嚴經,他一再提起章嘉大師的教導,修行就是修 “看破、放下” 而已。淨空法師說: 佛法的修學是: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真理真相搞清楚,叫看破;做事圓圓滿滿,心裡乾乾淨淨,叫放下。

      重點在於,要真能看破,必須要有智慧,才能有正知正見,看清諸法實相。真的瞭解了諸法實相,自然就能放下。智慧越高,靈性階層就越高,就越能看破、放下。

      肇論相當難讀,即使有最好的憨山大師解說,其中的哲學辯証法論調,真的會把人搞得糊裡糊塗。還是看信堅的科學定律解說法,較容易懂。[請參看: 一真法界,諸法實相,華嚴經緣起甚深 解說]

      至於維摩詰經,是一部一佛乘的聖典,遠比華嚴經容易看,文句也相當白話。許多古大德,因看此經而悟道。師姐看過之後,如能了解其中的真實義,就能了解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可惜此經,相當長,要有耐心,慢慢讀,慢慢吸收。

      信堅

  3. 謝謝信堅師兄、在來米師兄細心、耐心解說,感謝!
    在來米師兄,◕‿◕ 雖無版權,已烙成印了啦,歡迎「海印」,哈哈!
    顏顏敬上

  4. 信堅師兄好:

    顏近日細讀《維摩詰經》,看熱鬧之際,欣喜有餘!這部經處處直指人心,講的是不二法的頓悟法門!感謝您指引讀此上乘經典!

    維摩詰居士為每個聽法者一一破迷開悟,著空者以「有」破之,著有者以「空」破之,處處導入「不著相」的真如實相修行方法,辯才無礙,嘆為觀止!

    〈弟子品〉中,維摩詰對解空第一的須菩提言:
    「若須菩提入諸邪見,不到彼岸;住於八難,不得無難;同於煩惱,離清淨法;汝得無諍三昧,一切眾生亦得是定。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為與眾魔共一手,作諸勞侶,汝與眾魔,及諸塵勞,等無有異。於一切眾生而有怨心,謗諸佛,毀於法,不入眾數,終不得滅度。汝若如是,乃可取食。」

    該段,讀來十分「危險」,慎重起見,為確定瞭解言外之意,顏找到南師懷瑾的《花雨滿天 維摩說法》來讀,原來此段講的是正反不二的無諍三昧。可否請您為此段再詳加解說,以免讀者誤解。感恩!

    請問信堅師兄,此段是在破法執嗎?

    顏顏敬上

    • 須菩提啊;想起 汝在學佛之初,也是陰陽怪氣,被一大堆邪見歪理困住;立志清淨心識,但豈是一僦即成?情緒的波動,還是時刻不離。
      如今汝得圓滿無諍三昧,亦想願所有眾生,可依汝之模式。
      例如在修行托缽時,施不做種福田想,若想當然受養,不就下地獄了。
      汝願-教導眾生離苦得樂,悟入自性;是至今一直托缽的原因吧;我猜的對不對呢?◕‿◕

    • 顏顏師姐:

      師姐所問極佳。當代有二佛出世,釋迦牟尼是出家佛,維摩詰是在家佛。維摩詰經講的是一真法界,諸法實相,萬法一體,無二分別。弟子品第三,主旨是在訶責聲聞、緣覺的法執 (偏空),破此法執,才能向上一著,証悟菩提,入一真法界。

      就如師姐所說,此段讀來,十分「危險」,容易誤解。此段所說的是一真法界,諸法實相,是見性者的境界。不能以俗諦,依文解義,否則不知所云,迷於五里霧中。

      須菩提解空第一,深得般若法空要旨,維摩詰辯才無礙,沒有人敢到他家乞食,須菩提認為我解空第一,深得般若,我去沒有關係,真是初生之犢不怕虎。結果被維摩詰臭罵了一頓。

      維摩詰經第三品,須菩提這整段,是講一真法界,諸法平等,無二分別。師姐所引用的這一小段,也不例外。簡單的翻譯是 一真法界,萬法一體,無二分別,沒有所謂,”邪見正見,此岸彼岸,八難無難,煩惱菩提,無諍有諍,福田惡田,供養不供養,三惡道與三善道,魔與佛,怨與親,無佛無法無眾生 (那來謗佛,毀法)”。因此,須菩提,你要是領會到這不二法門,就可以拿我供養的飯了。

      這就是所謂: 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邪。

      信堅

      • 感恩信堅師兄,解說得十分圓融,幾句話就講完要義!
        顏重點沒完全吸收,倒是故事看得很仔細◕‿◕。
        話說須菩提也不敢去探維摩詰居士的病,他向佛報告昔日去維摩家托缽時,曾被K得很慘…
        佛陀雖然一一點名,想要給弟子們機會前去受教,連問了十幾個,但沒一人敢去,最後文殊師利肩負重任,率眾出馬(所有人跟去看好戲)。
        讀完後,顏想,師兄您也可以去,我們會跟去,躱在您後面看戲!哈哈……!

  5. 信堅師兄好:

    1. 〈菩薩品第四〉昔日維摩詰指導光嚴童子何處是道場,可否請您解說「緣起是道場,無明乃至老死皆無盡故」這句?

    2. 顏迄今的理解,以下不知是否有誤,請您指正。其中有些疑惑,想併請您解說:

    十二因緣是個圓形的循環: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1) 小乘講:要得道 (有道可得? ),就要從「無明」截斷,斷了見思二惑就證真,證到真如就得道。無明一念空掉就得道。
    請問,無明從哪兒來?依十二因緣法,是從死後一念來?那麼,「有念」就「無明」?

    (2) 自性本空,「無明」應也是空性,不須去空它,因為就算想留它,也留不住。大乘不講斷、不講常?斷與常是一體兩面?

    (3) 大乘講「轉」,轉「無明」為「真如」,轉識成智,這裡的「識」是指第八阿賴耶識?還是所有的八識?還是指「無明」?

    謝謝!
    顏顏敬上

  6. 信堅師兄好:

    不好意思,想到,「轉識成智」這四個字,前陣子才把顏給搞得糊里糊塗的,而信堅師兄也特別寫了一篇《略論 “轉八識成四智”》,顏真該打屁股!還會問得迷迷糊糊,表示還不懂,顏體悟到:法門無高下,條條道路通羅馬,每個人都有其天生適合的法門,要適性,不要勉強。

    師兄提到最簡單明瞭的解說,是《六祖壇經》裡的偈頌: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繁興永處那伽定。

    是不是以下這樣?

    1. 要從第六第七的因上先轉:去除分別心,把轉有漏的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把第七識的執著心轉成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平等性智。

    2. 因轉了以後,則前五識就會轉為成所作智,照塵境時了了分明,如同圓鏡;阿賴耶識就轉成自性的大圓鏡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

    唯識這門課,顏還是旁聽就好,不然會被當掉。哈哈!

    顏顏敬上


    • 同樣的文句個人解釋不同,正解在信堅園地,以下討論是藉著 顏顏師姐的精進,反饋自己到底領悟了甚麼,文句修改很久還是詞窮,表示信解上不夠深入,不過;在來米學習精神可嘉◕‿◕。
      「轉識成智」看破放下八識,修成四智。
      法門無高下–佛門只有一個真如性門。到達此門的
      方法有快有慢。南懷瑾大師曾經
      僅僅就呼吸法做過統計,兩孔一口,人
      們竟然發明153種呼吸方式;推估學佛
      法門之多,可想而知。

      因上轉–因即前五識、第六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看破放下是能轉。
      能轉前五識為平等性智,表示已能清淨自己了,浮出妄想分別執著,會知道。
      妙觀察智–遇事不多、思維不周到,妙不了。通達性相、理事、因果之理就是妙觀。
      成所作智–是妙觀察智的落實;能率性而動,見非功,如鏡緣影。作而無作,無作而作。即成所作智同大圓鏡智。
      大圓鏡智是自性本體的運作。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學佛觀萬物一體的心態。
      在–凱巴萊恩– 信堅師兄的回文,提到—【除了第一條心理法則 (三界 唯心所現,萬法唯識所變) 外,全是俗諦,方便假言說;】。讓在來米疑想?為何 信堅師兄會把信解第八識大圓鏡智為學佛的核心;原來識真心是學佛的基礎。有真心圓鏡的核心概念,學佛才能有所進展;否則在在地思維,都是心意識,心識不守自性,學佛何以見功?
      信堅師兄也提醒方法,用意志力改變心理振動,來改變自己的極性感應場。
      最後感恩;旁聽的 顏顏師姐,拖我來作功課。

      • 哈哈!唯識就留給在來米師兄修了,小學妹我在窗外看看就好。
        在來米師兄學完後,要分享筆記喔,只是,有個小小請求,筆記要簡單、條列,不然學妹還是會看不懂啦!◕‿◕

        • 唯識是甚麼?在來米真的不懂;內心只想依著【信堅園地】跟著 信堅師兄(明師)學習修心養性。
          若能真修實證,心有所悟一定時時與
          顏顏師姐分享,同登彼岸。
          偷偷告訴 師姐一個秘密;在來米把【信堅園地】定位在(傳家之寶)的地位,只要我修得十億,相信家人一定搶著要。◕‿◕ 更正:是實益,不是十億;相信家人一定肯定有流傳的價值。

    • 信堅師兄好:

      「無明」和眾生生死流轉不息如何解決,一直存在顏腦裡某個角落。

      針對十二因緣(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中,顏目前的心得是:

      1.應該大多數人都認同要截斷生死輪迴,須從「無明」下手。無明即迷,迷則不覺,所以首重正知正見,以智導行。

      2.四聖諦是學佛的基礎,我們平凡人,如果連小乘的修持(做人基本的善根)和禪定都做不到,那麼,離成佛的「根本解脫」就更遙不可及,所以皆須潔身自愛,諸惡莫作。但要無作而作,心地隨時清清淨淨。

      3.如果能擴大心量,推己及人,眾善奉行,提升自己的見地、修持及行願,那麼,磨中練,亂中定,未來死生之際才有把握自己決定。

      4.小乘大乘,總在心量不同吧,自度度人,小溪河或大海,一時用的渡船縱不同,迷者才有險江及苦海、才有筏可度,悟後,則人海天一色,不度已至。

      5.回到令顏百思的「無明」。佛經上講,一般大阿羅漢與大菩薩有隔陰之迷,在入胎、住胎,或者出胎過程中,統統迷了,要有非常高定力智慧的大菩薩、大阿羅漢,才能做到不迷。所以,答案似乎出來了。

      顏顏敬上

      • 顏顏師姐:

        多謝常來函,增加信堅園地的靈氣。信堅最近較忙,應酬較多,也為趕在百魔師兄之前,重新複習,玻姆的整體性、全息宇宙、和隱卷秩序理論。此書的英文相當難讀、義理相當難解。所說的是界於真俗之間,不過仍有些觀念,值得重視。

        1. 關於十二因緣,師姐之前似乎曾提過這問題。師姐所說,截斷生死輪迴,須從「無明」下手,是南懷瑾大師的教導。但信堅對此的認識是,先要真正了解這十二因緣的每一環節的前因後果,然後依各人的累世因緣,找出適合自己的修法,從任何一環切入,皆可中斷它的連鎖反應。同時,修行者於自心中,觀修十二因緣,可漸斷諸習,漸除諸苦。

        2-4,信堅同意師姐所說。修行是修清淨心,開智慧,拓寬心量,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5. 據佛經所說,只有法身菩薩,倒駕慈航,才真的沒有隔陰之迷。其他眾生凡夫,都有深淺不同的隔陰之迷。

        據信堅近年來的觀察,小嬰孩剛出生的前幾個月,過去世的靈性會顯現。但過了周歲後,這靈性會慢慢被世俗塵垢蓋住。年長之後,如再經過修行,遇到因緣,時機成熟,仍可恢復過去的靈性。這就是為眾生修行進度有快慢不同。

        譬如我孫兒,三歲前相當有靈氣,可能是我前世的導師來報恩,引導我們修行入道。但現在過了十歲,就完全失掉這靈氣,完全被塵垢蓋住了。

        前天,我師父的妹妹 Hello 師姐 (也是長久靈修的大德) ,在回台前,帶女兒與剛滿兩個月的孫女,到我家拜訪。當我抱這小女嬰孩時,她非常安詳,常對我這陌生人面露笑容。我家的賢慧師姐,更能跟她心神溝通,真不可思議。

        同時,Hello 師姐在我家住一晚。她的靈氣相當高,我會覺得整棟房裡,相當平靜安詳,無憂無慮。這大概是所謂 “水漲船高,如入芝蘭之室” 吧!

        信堅

  7. 信堅師兄好:

    百魔師兄努力不懈、實事求是的學習精神,令人十分敬佩!能夠因百魔師兄的精進求真的因緣,感應師兄您協助解說科學及佛法關聯,是大眾們莫大的福份。

    Hello 師姐能帶來全屋平靜安詳的靈氣,讓人感染無憂無慮的氛圍,一定是仙風道骨,真羨慕!顏期許自己俗氣漸脫,有朝一日,找回先天先地本來靈性。

    顏顏敬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