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 “轉八識成四智”

一、緣起
昨日顏顏師姐來函,提及「轉識成智」。因回覆太長,因而以此貼文回覆。關於八識及轉識成智,是唯識論的主題。網路上有很多很好的詳細解說,一言難盡。底下是信堅嘗試,大略簡短解說,作為導讀之前序。

真如本性,圓妙真常,本來清淨。只因眾生不覺,心識不守自性,起無明而成第八阿賴耶識。由第八識,生起前七識而入輪迴,生種種顛倒妄想。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背覺合塵,輪迴六道,不能出離。
wisdom2 wisdom1
若眾生能悟四大和合之身是幻身,六塵緣影之心是妄相,「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可塵銷智圓,即可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第六識為妙觀察智,第七識為平等性智,第八識為大圓鏡智,而能背塵合覺。

二、 “識” 與 “智” 的定義
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識」是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意識(心)、末那識(意)、阿賴耶識(識)。

」的最大特色是能變。識有認識能力,不僅是能了別,而且它還變現所認識的對象。識變之所依,是蘊含善惡一切法種子的阿賴耶識,此識是能變的本體。第八識裡的種子,含藏萬法。任何種子的現行,都須經過第七末那識的審察與思量,是自我意識發生的根源。當種子變現為萬法時,經過末那識的染污作用,現行就永遠帶有「我」的屬性,任何「識」都是「我的」認識,因而產生的「所知障」。同時,因「識」把一切都執著為「我所有」,就有貪、瞋、癡、慢,成為涅槃解脫的障礙。 「」是智慧。是能了知是非邪正,而有所取捨,它超越一切主客對立分別。轉識成智是轉有漏的八識,轉得無漏之四智。

第六意識,是具有邏輯推理的知性認識能力,分別一切事相。第七末那識是自我意識的直接來源,妄執“我”為實在,恆與四大煩惱 (痴、見、慢、愛)相隨。只要你能放下執著,末那識就轉成平等性智了。破四見,「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末那識,又叫傳送識,由第六意識傳給第八識 。第八阿賴耶識,又叫藏識,積聚萬法種子的大儲藏室,它是餘七識之所依止。能生萬法,萬法唯識所變。

三、「轉」的定義
轉識成智,就是轉依。依,指能使染淨、迷悟等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阿賴耶識與真如是能依。因阿賴耶識攝藏一切有漏、無漏種子;而真如是迷悟所依,能作迷悟之根本。所依,是八識田中的種子。凡夫因為有漏種子,受業力的薰發,唯是有漏現行,若能薰發無漏種,令其現行,即是四智菩提。是故第八識(藏識) 能為修學聖道時的轉依基地、轉捨雜染法為清淨法之所依。

轉依,即轉虛妄的染污劣法,而為證得真實的清淨善法。「轉依」有三義: 能轉、轉所依、轉捨、轉得。能轉指能伏與能斷。能伏是能伏煩惱、所知二障,令不現行。能斷是能永斷二障。

四、轉識成智的意義
轉識成智最簡單明瞭的解說,是《六祖壇經》裡的偈頌:
大圓鏡智性清淨,平等性智心無病,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但用名言無實性,若於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這四種智慧,是自性本具的,只要心清淨,就自然能顯現這四種智慧。

大圓鏡智性清淨:大圓鏡智就是自性、佛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它是由阿賴耶識所轉。迷時是識;返本還原,就轉第八識成大圓鏡智。在證入佛果之時,阿賴耶識捨斷一切煩惱習氣,轉依而成純粹的無漏智。此智如大圓鏡,無所不照、照無不明,映照萬象如其所是,纖毫無遺。能明察三世一切諸法,萬德圓滿,無所欠缺。

平等性智心無病:平等,就是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無病,是沒有障礙、妒忌、貪瞋癡。若沒有執著、障礙、妒忌、貪瞋癡,也就可以轉第七識成平等性智。此智觀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與大慈悲恒共相應,能證自他平等二無我性。

妙觀察智見非功:轉有漏的第六意分別意識而得此妙觀察智慧,若能去除分別心,它就轉成妙觀察智。凡事不作意分別,但能了了分明。此智能觀諸法自相共相,無礙自在。此第六識在因中,善能遍緣一切諸法。

成所作智同圓鏡:成所作智,是轉有漏的前五識 (眼、耳、鼻、舌、身) ,所得的無漏智。如同圓鏡,照見外境,了了分明。「能遍於一切世界,隨所應化應熟有情,示現種種無量無數不可思議佛變化事,方便利樂一切有情,常無間斷。」成所作智,緣五塵境,如來的眼等五根,一一根都是在五境上轉。

五八六七果因轉:五是前五識,八是第八識。只要第六、第七識在因中先轉;然後前五識和第八識,在果上自然轉的。擁有四智,便能在任何時間地點、任何條件下,對任何對像都擁有的真理性把握,達到這種境界,成就無上 “法身”。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修華嚴奥旨妄盡還源觀要解,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9 thoughts on “略論 “轉八識成四智”

  1. 信堅師兄好:

    感恩師兄!不好意思,讓您費心解說,還包括專有名詞釋義。還好舉手發問,否則顏這張白紙會越塗越迷糊。

    唯識還真不容易懂,難怪常聽有人一頭栽進去研究。感謝師兄為顏解開謎團,釐清概念。終於有些瞭解了。謝謝!

    顏顏敬上

    • Ray 師兄:

      真對不起,信堅對唯識論,沒有深入研究 (主要是它跟真修實證,沒有多大的直接關連,有如純哲學理論)。

      記憶是由於第八阿賴耶識的 “集、起”功能。”集”是收集、 保持、記憶;”起”:起現行、識變、回憶。簡單粗淺的說,由前七識在攀緣境界之後,會熏習成的種子,存留在阿賴耶識田中。它如同田地一樣,負責保存這些種子,等待因緣成熟時,可以再一次地被前七識所運用,而作資料處理,決擇應變。

      據信堅現在的認知,人類的大腦,主要是發射、接收信息 (information)、及資料處理。其發射功能,有如廣播電台,波動遍虛空法界。其接收的功能有如電視機。其資料處理有如電腦的硬體及軟體。

      前五根有如照相機,將外境如實照出,依第八意識資料庫的記憶檔案,經由第六識分別,及第七識決擇。

      信堅

      • 信堅師兄:

        上星期讀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79297 一書,作者與師兄同樣是有實修的科學家,但書中的資料已經是十多年前,可能與現時的發現有偏差。

        Ray

        • Ray 師兄:

          多謝介紹 “禪與腦” 一書。該書英文原版在1998出版,中文版在十年前出版。在網路上不能看,因此無法評論。

          從一些簡介,信堅猜想作者是以介紹如何禪修為主,將所獲利益與現象,試圖以腦的作用來解說。這可能跟佛經或唯識論的說法不一樣。

          其實這不關緊要,只要了解,禪修可以得定,由定就可生慧就好。至於是否可以腦的作用來解說,並不重要。

          信堅

  2. 信堅師兄:

    1)記得師兄曾經分享過一篇神秘主義的文章,當中談到其下如其上,思想最終轉化成物質實相。但是心理學曾發現經常咬筆或低頭的人,儘管有著樂觀性格,然而被逼做出這些行為一段長時間後,也會變得悲觀,為甚麼?

    Ray

    • Ray 師兄:

      師兄的記憶性很好,仍記得赫爾密斯第二大法則: “其下如其上,其上如其下”。這句話的作者原意是宇宙現象可劃分成三大階層: 物質、心理、心靈。每一現象的顯現,皆可由上而下,也可由下而上發展。這期間,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彼此互相對應,因此叫 “對應法則”。以此定義,勉強可適用於師兄所說的例子。

      師兄所說的例子,用佛經裡所說 的 “萬法唯心所造”,”外境是內心的顯現” 法則,較為適當。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外相,是內心靈性階層的顯現。常咬筆或低頭的人,表示缺乏信心,沒有勇氣面對現實,這表示內在的靈性階層相當低,因此對應了悲觀的低靈性階層 (霍金斯校準在75)。

      信堅

  3. 信堅師兄:
    之前迷惑好奇,總覺得人的頭腦很奇怪,為何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觀念想法。人到底如何在進行思想?
    重讀此篇-【略論-轉八識成四智】,突然轉了個觀點,(識)是指聰明才智,(智)是超越(識)的覺悟。目前也較能解讀自己的思維,比如說:我老婆說了一句話,剛剛好引起我蠢蠢欲動的情緒波動,就是無法當下應答時,就順緣而化,圓融當下,總是要回對一兩句之後才警覺,話錯了。當然這-這-不是在來米的錯,而是被末那識陷害。◕‿◕,嗯看來在來米卸責功力一流。
    四智 與 八識 的區別;智是整體(超越一切主客對立分別)的觀察,因此是清淨心的妙觀察。智了一切緣,應化所緣。
    八識的運作,是自我需求、侷限性的認知,因此常處苦樂輪迴。
    記得之前跟 顏顏師姐討論唯識學,當時臉紅不知如何。
    目前對【唯識學】的想法是:
    所謂唯識學-即-對識能的真實認知,本文中對八識、識的闡述,就是唯識學。學佛法的核心真義,是自性的覺悟,認(識)了(性),就這麼簡單。以上是目前心得。
    在來米敬上

    • 在來米師兄:

      祝你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事事順利。

      信堅近日雜事多 (請參看回覆顏顏師姐的信函),因此回覆較簡短。多謝師兄分享有關”識” 與 “智” 的區別。真高興師兄真正領悟了識與智的區別。修行是修智滅(損)識。此即《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師兄如有機會,也可參看 “有智慧才能根本解決一切問題“。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