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住品第十五 真諦詳解 (三)

第三集: 十住品200偈頌解說

前言: 信堅花了整整一個禮拜,全心全力以赴,終於將此品,整理、解說得還差強人意。一般詳細講解此品,非要三個月以上不可。信堅將之濃縮至一個星期。以利讀者,從中領悟全品的要義,作為詳參此品的導論。好經不厭千遍讀,越讀越深入,法樂無窮。
ten1 live2 live5
華嚴大海,流出千經萬論。華嚴是眾經之母,經王之王。不讀華嚴,不知佛家富貴。華嚴經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義,都與本體有關。因此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不盡。子曰: “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因此,此三集的解說,也只能說是經文解說的綱要、陀羅尼。望讀者能以此為基礎,領悟如來真實義。

古來讀華嚴者少,正確詳細解說華嚴經者更少。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因此修行者,望經止步。信堅有鑑於此,整理解說此品,用以拋磚引玉,引發更多修行者,研讀華嚴。

五、 十住位 偈頌 解說

爾時,法慧菩薩承佛威力,觀察十方暨于法界而說頌曰:
法慧菩薩講完了十住品,承佛威力,觀察十方暨于法界,重新的把講過的道理,濃縮起來,以偈頌重述一遍。

見最勝智微妙身,相好端嚴皆具足,如是尊重甚難遇,菩薩勇猛初發心。
初發心住菩薩,他為什麼會發心信佛學佛?一是見到佛陀清淨微妙的身相,相好端嚴,三十二相、八十相隨好,佛陀的相好莊嚴引發他信佛學佛的一個動機。因為要見到這麼樣莊嚴相好的佛身,那非得大善根不可,所以有這麼一個機緣能夠見佛,親自見到佛的相好光明,很自然的菩薩勇猛初發心。

見無等比大神通,聞說記心及教誡,諸趣眾生無量苦,菩薩以此初發心。
初發心住菩薩因為見到佛的神通、聽到佛所說教法,也聽聞到佛陀為菩薩的授記,又看到眾生無量的苦─無明苦、生老病死苦、無福德苦、求不可得苦、五蘊熾盛苦,以此初發心。

聞諸如來普勝尊,一切功德皆成就,譬如虛空不分別,菩薩以此初發心。
聽聞如來種種殊勝,「斷德」成就,斷除煩惱;「恩德」成就,與眾生有恩;「智德」成就,能夠通達一切諸法的如實相。虛空能容納一切,佛的心也是像虛空一樣,所有一切眾生他都能夠接納。菩薩以此初發心。

三世因果名為處,我等自性為非處,欲悉了知真實義,菩薩以此初發心。
前面三頌,是總說佛功德。此下偈頌,講發心的因緣。首先講佛陀的十力的第一知是處非處智力。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名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號。名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

三世因果宛然而有,一點都絲毫不假,這叫做處。在五蘊和合身心當中,找不到一個永恆不變的一個我,我性不可得,叫非處。非處就沒有這個實體,找不到實體。為了想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了解我空的道理,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未來現在世,所有一切善惡業,欲悉了知無不盡,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佛十力的第二知過現未來業報智力。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
報生處。皆悉遍知。初發心住的菩薩為了要了解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善業惡業的這種果報,為了要了解這些,所以發心學佛。

諸禪解脫及三昧,雜染清淨無量種,欲悉了知入住出,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佛十力的第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為了要了解這整個狀況,因此而發心。

諸禪,解脫,三昧,三個層次。入禪定為第一階段;解脫為第二階段;三昧是解脫的妙用。解脫為體,三昧為用。入三昧門,是忘我境界,沒有我,只有法。解脫門,是我法雙泯。要解脫,法都要忘掉,我法雙泯。入禪定,有三個階段: 入禪定、住禪定、出定。

諸禪一定要跟解脫有關,就是在禪定當中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才能得到解脫,這種三昧才是證真的三昧。菩薩為了全盤理解怎麼坐禪、怎麼修止觀、怎麼去斷煩惱、怎麼入定住定出定,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根利鈍,如是種種精進力,欲悉了達分別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佛十力的第四知諸根勝劣智力,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故名知諸根勝劣智力。這是了解眾生的根性。為了了解眾生種種的根性,必須精進的修學,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種種解,心所好樂各差別,如是無量欲悉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佛十力的第五知種種解智力,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故名知種種解智力。菩薩為了要去了解眾生的種種解,得到這種智慧,所以菩薩以此初發心,發心信佛學佛,勇猛精進。

眾生的解、眾生智慧不同,所受的教育不同、背景不同,對法的認識、對人生的種種認識是千差萬別。「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眾生諸界各差別,一切世間無有量,欲悉了知其體性,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佛十力的第六知種種界智力,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為了解種種界智、種種界、十法界各個差別,一切世間無有量,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有為諸行道,一一皆有所至處,悉欲了知其實性,菩薩以此初發心。20
這是佛十力的第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就是為了知修什麼方法可以到哪一道去而發心。

一切世界諸眾生,隨業漂流無暫息,欲得天眼皆明見,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佛十力的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謂如來證知天眼清淨。見諸眾生死時生時端正醜陋善惡業緣。皆悉無礙。

眾生隨著業在漂流,這個必須用天眼才得見。菩薩發菩提心來學天眼,見到眾生死此生彼,未來他會到達哪裏去投胎轉世。菩薩以此初發心。

過去世中曾所有,如是體性如是相,欲悉了知其宿住,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佛十力的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謂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菩薩為度化眾生,想了解他的過去世,那就必須有宿命通來了解這個人過去生的習氣、習性,他過去生做什麼行業,你了解這個了,你去度化他比較簡單。所以,這是為了得到宿命通才發菩提心。

一切眾生諸結惑,相續現起及習氣,欲悉了知究竟盡,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佛十力的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謂如來於一世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故名知永斷習氣智力。菩薩為了了知眾生煩惱的相續、煩惱的現起、以及習氣,了知這些煩惱的斷除過程,菩薩以此初發心。

隨諸眾生所安立,種種談論語言道,如其世諦悉欲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發心,是因為要了解眾生所安立的種種語言、談論。在五明當中,屬於聲明。眾生在講經說法或者在溝通的時候,是用世俗諦在溝通的,都是用相對性的來溝通。那菩薩為了度化眾生,就必須通達世俗諦。通達世俗諦,才能跟眾生溝通。世俗諦是人為刻劃的,但是還是有它的作用。

一切諸法離言說,性空寂滅無所作,欲悉明達此真義,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了解第一義。第一義是講諸法的空性,空相。菩薩為了明達第一義諦,以此初發心。不但了解,要能把它表達出來。要懂得它的意義、懂得運用。通達空性是轉凡成聖的一個關鍵點。初發心住的菩薩為了通達諸法的真實相,以此初發心。諸法的真實相是超越語言、想像、相對。在我們凡夫的境界,總有一個能知的我、能說的我、所說的道理。在一個聖者的境界,認知一切真理的當下是能所雙亡。

本體,看不到,摸不到,無形無相,無有來去,永遠存在,說空,它會起作用;說有,又捉不到;說它沒有,可它又恆常存在。以本體發心的人,通常很冷靜,常不計較是非。

欲悉震動十方國,傾覆一切諸大海,具足諸佛大神通,菩薩以此初發心。
貪嗔癡的大海。身口意所造的種種業,通通把它顛覆掉、除掉。追求真理,要把錯誤的一切通通把它除掉,來具足覺悟的因緣和合的能力。佛神通力,就是覺悟的因緣和合力。
這是了解到佛菩薩的神通無邊,神通廣大,我們也希望能夠像佛有這種神通來攝化眾生,所以菩薩以此初發心,來學習佛菩薩的神通,來攝化眾生。菩薩的神通跟智慧、慈悲結合在一起,是為了攝化眾生。

欲一毛孔放光明,普照十方無量土,一一光中覺一切,菩薩以此初發心。
由小看大。萬法一體,一毛孔,一個法,與整個虛空法界佛國土相應。希望能夠在這一個毛孔當中放出光明,普照十方無量的國土,每一個光就能夠覺悟一切有情,菩薩以此初發心。放光,是一個人正念、有智慧、有悲心所放出來的特質,這個特質會讓人家感受到安祥寂靜智慧。

一個人關心這個地球,關心全人類,擁抱蒼生,他點點滴滴、行住坐臥隨時都是在放光。每一個人隨時都可以放光;一個微笑,你就跟人家拉近了距離;一個關懷,就讓人感受到那種祥和;謙虛,也是讓人家感受到你的修養。

欲以難思諸佛剎,悉置掌中而不動,了知一切如幻化,菩薩以此初發心。
以大入小,以多入一。把無量無邊的佛剎放在掌中而不動。意思是說,我掌控了我內心世界,我的妄想、我的物欲一切都在我的掌控當中,那全世界的一切一切也奈我不何。那就等於是說我控制了這個世界,因為世界不能控制我,是我來掌控它。

欲以無量剎眾生,置一毛端不迫隘,悉知無人無有我,菩薩以此初發心。
佛陀講經弘法五十年,未說一法,未度一眾生。一個微小的人,盡其所能服務大眾,盡力一直做,沒有顧慮。與眾生相處,才發現真正成長的最好機會。以眾生來發心。因為有悲心有願力有智慧,所以無量無邊的眾生他都能加以攝化。

菩薩攝化眾生是很自然的,他了解到無人無有我,沒有這個相對的心理,不會說有一個眾生被我度化了、我來度化這一群人,他沒有這個念頭。菩薩為了能夠通達無人無有我、無人無眾生,所以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以一毛滴海水,一切大海悉令竭,而悉分別知其數,菩薩以此初發心。40
大海這麼多這麼多,我們用一根羽毛一滴一滴的把海水滴乾淨,而且不但滴盡了,還要把它的數目多少算出來,一滴滴的數。要把海水滴乾淨,這要很大的毅力、很長的時間,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菩薩希望有這種毅力、要學這種毅力,所以發菩提心。

不可思議諸國土,盡抹為塵無遺者,欲悉分別知其數,菩薩以此初發心。
把無量無邊的世界磨成微塵,而且一一都能看得清楚,了然分別,也能知其數。這是表示要有堅強的毅力。菩薩的攝化眾生是超越時間空間,所有一切眾生他一一的加以攝化,永遠不會退轉。自己成佛不成佛不重要,要使所有眾生都能夠淨化昇華,這是菩薩所關心的。

過去未來無量劫,一切世間成壞相,欲悉了達窮其際,菩薩以此初發心。
第一偈講時間、空間的世俗相。一切世間,包括三世間,智正覺世間,眷屬世間,器世間。
從一切世間成壞相來講,這個是宏觀。從三世間來講,這是微觀。宏觀,微觀,都要能運作。只要有世間法,都在成住壞空中。我們住的是水月道場,做的是空花佛事。我們知道,但是要做,這叫莊嚴佛國土。知道是空,但要做到盡善盡美。

過去未來世界在成住壞空當中這麼流轉,成住壞空這一切相,都能夠清清楚楚。這個是很難思議的。菩薩為了了解過去未來現在所有一切器世間,以此初發心。

三世所有諸如來,一切獨覺及聲聞,欲知其法盡無餘,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要了解所有佛菩薩、聲聞緣覺的智慧,佛菩薩的心路歷程、聲聞緣覺如斷除煩惱的方法,菩薩以此初發心。

無量無邊諸世界,欲以一毛悉稱舉,如其體相悉了知,菩薩以此初稱舉。
一真法界,沒有空間,沒有大小。初發心住的菩薩希望能夠學到這種超越相對性的空間,超越相對性時間的智慧,菩薩以此初發心。一毛孔怎麼樣融入無量無邊世界,講的就是空性。一毛指空性。一毛孔是從空性顯現出來的。空性,不大不小,非大非小,可以出生一切萬法。

無量無數輪圍山,欲令悉入毛孔中,如其大小皆得知,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超越了數量、體相,就是超越了空間相。一毛孔就能含無量無數輪圍山、大千世界、
無量世界。菩薩超越了相,大小相容。這是說菩薩為了証入法性,明心見性而發心。

欲以寂靜一妙音,普應十方隨類演,如是皆令淨明了,菩薩以此初發心。
一切眾生語言法,一言演說無不盡,悉欲了知其自性,菩薩以此初發心。
世間言音靡不作,悉令其解證寂滅,欲得如是妙舌根,菩薩以此初發心。
此三偈,講五明中的聲明,即語言表達及書寫、著述能力。佛以一音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淨明了,都能如實了知。菩薩為了攝化眾生,所以必須學習各種不同的語言,使用的很恰當。菩薩度眾生,要具四無礙辯才,菩薩也希望學到像佛的這種智慧,所以菩薩以此初發心。

欲使十方諸世界,有成壞相皆得見,而悉知從分別生,菩薩以此初發心。
十方諸世界成壞相怎麼看?不是看宇宙,不是看星系的形成,是看你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的境界,一個境界一個世界。每一個世界怎麼形成,怎麼樣安住,它是怎麼樣毀壞,它怎麼樣轉空,從成住壞空過程中,你可以看得很清楚。

十方世界的成壞相,都是我們眾生的分別妄想心所造成的。眾生的妄想分別心,不是善的就是惡的。所以,主宰我們世間的,是大家心中的想法、概念、思想、欲念。人類的成住壞空,是我們眾生來當主角。

一切十方諸世界,無量如來悉充滿,欲悉了知彼佛法,菩薩以此初發心。60
初發心住的菩薩為了了解十方諸世界有無量無邊的如來,以及無量無邊的佛法,所以菩薩以此初發心。菩薩為了了解十方諸佛所說的法,必須要有神通才能去聽聞,就要發菩提心,修戒定慧,修四攝法,修六波羅蜜,有了這個神通自然就能到十方世界去參訪。

種種變化無量身,一切世界微塵等,欲悉了達從心起,菩薩以此初發心。
佛在九法界示現的身相,種種不同,不同的身相是為不同根性眾生而示現的。佛沒有身相,沒有身相才能夠現一切身相。「世界微塵」是微塵裡面現的世界,世界裡面無量無邊的身相,微塵裡頭有無量無邊的眾生,這些眾生應以什麼身得度,佛就現什麼身相。種種變化,「如夢幻泡影」。諸佛菩薩隨類現身,眾生有感,佛就有應,感應交道。

過去未來現在世,無量無數諸如來,欲於一念悉了知,菩薩以此初發心。講時間。
過去有無量無邊的諸佛,未來也是如此,現在也是有無量無邊的諸佛。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孤單不寂寞不會無聊,過去現在未來有十方諸佛菩薩,都陪伴我們一起來修行。

欲具演說一句法,阿僧祇劫無有盡,而令文義各不同,菩薩以此初發心。
菩薩具四無礙辯智: 法無礙、辭無礙、義無礙、樂說無礙。因此菩薩說法,從一個義理可以演化出許許多的義理,讓我們眾生可以接受認同。菩薩通達了語言文字,通達了義理,智慧加上悲心,能夠演說一句法,阿僧祇劫無有盡,而令文義各不同。

能行又能說,如說修行,真証悟了,就能辯才無礙。一句法要講,有無量深度、廣度。正法本身,那個真理的存在,生命的整體性,不是文字所能講的。經文講的是生命本體。

十方一切諸眾生,隨其流轉生滅相,欲於一念皆明達,菩薩以此初發心。
這是宿命無礙智,以及天眼無礙智。對眾生的過去、現在、未來,他過去生做了哪些業、動了哪些念,然後生滅流轉、投胎轉世了,這些都是菩薩要通達的。

「欲於一念皆明達」,一念之間就能通達了解眾生的三世。從生到死,從死到生,他的心念、他的業力、他的行為、他的習慣、他的相關性,菩薩都要清清楚楚。因為要達到這個目的,所以必須發菩提心。

欲以身語及意業,普詣十方無所礙,了知三世皆空寂,菩薩以此初發心。70
初發心菩薩希望身業、語業、意業,能夠毫無障礙的普詣十方無所礙,到達任何一個時空當中去利益眾生,又能夠了知三世皆空寂。以菩薩心境來講,過去是如幻如化,現在也是如幻如化,未來也是如幻如化,雖然是如幻如化,但是因果是宛然。一切是寂滅、空寂性,但是因因果果絲毫不錯亂。

菩薩如是發心已,應令往詣十方國,恭敬供養諸如來,以此使其無退轉。結論。
初發心菩薩必修的一個學分就是,不是單單學釋迦牟尼佛這一個法,「應令往詣十方國」,往十方世界去見到十方的佛,去學十方一切佛的法,也看看十方世界的佛是怎麼樣度化眾生,然後「恭敬供養諸如來」,目的在「以此使其無退轉」,讓他不退轉。這個就是講:要勤供養佛。

菩薩勇猛求佛道,住於生死不疲厭,為彼稱歎使順行,如是令其無退轉。
佛道,人生中覺悟之道。小事都需要覺醒,有逼迫,勢必要成長,就是佛法。
在娑婆世界,是最好學佛的地方,不要逃避它。當你發現對立,你能轉化的時候,你修行很快會成就。化對立為圓融。

菩薩勇猛精進求佛道,所以能夠安住在生死當中,參與生死輪迴,而不會疲倦不會討厭。
菩薩勇猛求佛道,住於生死不疲厭,這個就是佛陀真正的心路歷程,是正常道,叫做成佛的正道,只有勇猛精進於佛道,住於生死不疲厭,那我們這個菩薩道才不會退轉。

十方世界無量剎,悉在其中作尊主,為諸菩薩如是說,以此令其無退轉。
於無量佛國土,幫助眾生,救苦救難,給眾生作依靠。在這麼多世界,你都在其中做尊主,你自己要有相當大的決斷力,自主性。

學佛的人在士農工商任何一個場所、任何一個地方,都要主動的引導眾生向善向光明,主導世間,令除惡業。
最勝最上最第一,甚深微妙清淨法,勸諸菩薩說與人,如是教令離煩惱。最殊勝的法,是教導眾生離煩惱。以勝妙法常行教誨,嘆無上法。我們學習佛法的人,不能只是說一些方便的、簡單的法門,應當有殊勝的法門,來讓眾生真正得到佛法的利益。

一切世間無與等,不可傾動摧伏處,為彼菩薩常稱讚,如是教令不退轉。80
世間最尊貴最可貴的,一切都不能搖動的,就是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世間的五欲、世間的邪知邪見,就不能夠來摧伏。菩提心能夠降伏我們的物欲,菩提心能夠降伏我們的邪知邪見。所以「為彼菩薩常稱讚,如是教令不退轉」。

萬法的相,都是成住壞空,無常,一切有為法如夢幻。無常中有一個不變的,就是它的本體。不可傾動,指它的本體。我們要去追求它。我們做任何事情不是求其永恆,是給眾生作覺悟的媒介,他能從生死輪迴中猛然醒悟,藉著這個媒介去啟發,讓我們能夠從生死輪迴中醒悟過來,所有有緣的,因此而得到覺悟。

佛是世間大力主,具足一切諸功德,令諸菩薩住是中,以此教為勝丈夫。
佛是功德海,一切性德的成就,都顯現。菩薩是某一個性德的成就。用性德來教菩薩,使
他擁有殊勝的成就。丈夫,大力士,是指勇健者,有勇氣與能力,能改造自己生命的人。具有去除貪嗔癡,增加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勇氣與能力,改造生命的人。

佛是世間的大力主。佛有十力、十八不共法、四無所畏,所以稱為大力主。佛具足三德:斷德,斷了一切煩惱,斷了一切執著,斷盡所有的迷惑;恩德,佛說法令眾生轉迷為悟,對眾生有恩德;智德,佛有智慧,通達諸法的實相,才能夠說法無礙,利益眾生。佛陀的三德究竟,福慧圓滿。我們以佛陀的聖教、佛陀的教導去學習,在這個世間就是一個很標準的勝丈夫。不畏懼生死,不畏懼輪迴,稱為勝丈夫。

無量無邊諸佛所,悉得往詣而親近,常為諸佛所攝受,如是教令不退轉。
一切族群,一個市場是一個世界。一個行業是一個世界。交互在一起。多元文化,多種族,各種世界都存在。要常親近有成就的人,多學習,多讚歎,多參訪。學佛的人要發心發願,能夠到無量無邊的諸佛所,去親近十方的諸佛,也希望能夠常為諸佛所攝受,如是教令不退轉。那麼這樣子發菩提心,十方諸佛都在攝持我們。

所有寂靜諸三昧,悉皆演暢無有餘,為彼菩薩如是說,以此令其不退轉。
前面部分告訴我們怎麼發心,發心的幾件重要的因緣。發了心,就要堅持不退。只有佛及大菩薩能把寂靜三昧,為發心菩薩說,令其上求佛道。

摧滅諸有生死輪,轉於清淨妙法輪,一切世間無所著,為諸菩薩如是說。
佛教要確確實實地去實踐,老實修行,改造你的生命,命運能改,生命基因同時改變,這是佛教最殊勝的地方。

有,就是有為、有漏。欲界的叫作欲有,有煩惱。如果是修定修到色界,還是色有,是有漏的,有煩惱的。即使是修到無色界還是有煩惱。

只要有燈光有物體,然後投影在地板上就有這個影子。我們不能說影子是沒有,但是影子不是實實在在的有,是因為燈光還有物體配合之下而有了這一個影像。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在我們的潛意識裡面總覺得我們個人是一個獨立體,這個就是我們要把它摧滅的觀念。那我們眾生有這個五蘊和合的身心,經過父母親的結合,加上我們的業識、我們的執著愛念,三者和合起來,就有這個生命的現象了。這個生命,還需要靠山河大地、衣食住行來維持。

初發心住菩薩就是要為自己為眾生,來摧滅生死的煩惱。生死輪要用清淨的妙法輪來對治。我們用清淨妙法輪,來讓無量無邊的生死煩惱清理乾淨。清淨的法門是當下的身心,了解它空、無常、無我,就能夠無願無作。一切世間無所著。

因為在五蘊和合身心當中,沒有這個實在在的獨立體,一旦有了這個我執,就會產生我見、我慢、我愛、我痴,就煩惱、造業、受苦,不斷的惡性循環。那這個地方講到摧滅諸有生死輪,就是要摧滅我們這種對自我身心的我執、我見、我愛、我慢。一旦我們摧滅了我執我見,生死還是照樣的生死,不是沒有生死,而是自在的生死,沒有束縛的生死。

一切眾生墮惡道,無量重苦所纏迫,與作救護歸依處,為諸菩薩如是說。90
惡道是三惡道: 地獄、惡鬼、畜生。我們要真正了解到眾生在所處的惡道裡頭,去感受那種苦的存在。要給這些眾生作救護,作歸依處。眾生墮在惡道裡,貪嗔癡三是三惡道的心。

眾生墮惡道,在惡道當中真是受盡了苦,被無量苦所逼迫,那用物質來救濟畢竟還是有限,所以必須為眾生做一個究竟的歸依處,歸依三寶,相信四諦、因果業報,修四聖諦、八正道、四無量心,生命才真正的能夠解脫。

此是菩薩發心住,一向志求無上道,如我所說教誨法,一切諸佛亦如是。
上面這些偈頌,都是初發心菩薩必修的學分,以及他為什麼要發菩提心,道理在哪裡?為了解除眾生的苦,為了能夠像佛菩薩這種神通、智慧、悲心、願力,為了能夠在無限的生死當中不會感到疲厭疲倦,那就必須發菩提心。不但法慧菩薩如是說,一切諸佛亦如是,十方諸佛所說的〈十住品〉都是一模一樣,佛佛道同。

第二治地住菩薩,應當發起如是心,十方一切諸眾生,願使悉順如來教。94
初發心住是把心安住在上求佛道上面。治地住是要教化眾生,使他順如來教。下化眾生。第二治地住菩薩,要時時刻刻去念眾生苦,發大悲心。住,是安住、了解。要解理,理要通達以後要實踐力行。行完成以後,要迴向三處,擴大心量。擴大之後,才能理事無礙,是菩薩境界。事事無礙,法身大士的境界。

利益大悲安樂心,安住憐愍攝受心,守護眾生同己心,師心及以導師心。
要給眾生獲得利益的心,大悲的心,安樂的心。眾生沒有依靠的時候眾生就有恐懼,這時要安住他,要他不要怕,不用擔心。

治地住菩薩把這個向我的心,轉向對眾生的平等普遍關懷、智慧悲心的關懷,自然這個我執會慢慢的淡下來。就是把關心自己、唯我中心,現在是以眾生為中心,對眾生產生利益心、大悲心、安樂心、安住心、憐憫心、攝受心,守護眾生同己心、師心、導師心。

已住如是勝妙心,次令誦習求多聞,常樂寂靜正思惟,親近一切善知識。
誦習經典,學習經典,按照經典去修去學。「法門無量誓願學」。聽聞佛法是為了堅固修行。同時,一個修道的人,除了辦事以外,盡量的能夠安下心來,去做止觀的功夫,去思惟身心的無常無我。還要親近一切善知識。

發言和悅離麤獷,言必知時無所畏,了達於義如法行,遠離愚迷心不動。100
講話不要粗裡粗氣的,前後顛倒沒有義理,對人的身心無所助益,對別人有傷害的,這些都不可以講。講話的聲調不必太高,不可怒氣衝天。一個人能夠平心靜氣,講話很有道理的,別人聽起來很容易接受。用自己的身教德行來感化人,而不是說粗言厲色,指使別人要這樣子的要那樣子。

言必知時,什麼時候該講話,什麼時候不應該講話,如果你沒有十分把握,最好保持靜默。如果你要講話,是你有話必須要講的時候,適時的用和顏悅語來陳述你所講的義理。無所畏,是你理站得住,有理行遍天下。

學佛的人對修行的方法、過程、以及對治都要清清楚楚。了解清楚了,就是如法修行。

我們吃東西,會吃還要會消化,還要會吸收,吸收以後還要把它作用,你身體才會健康。甚至還要排泄。我們修行佛法的人也是如此,我們了解什麼是善法、什麼是惡法,我們怎麼去排除惡習,然後把善法好好的在我們身心上去運用,這樣子才會達到離惡向善、淨化身心、轉凡成聖的目的,才能不愚痴,不迷信、不顛倒。

此是初學菩提行,能行此行真佛子,我今說彼所應行,如是佛子應勸學。
以上所講的就是第二治地菩薩必須學的菩提行、覺悟行。能夠按照上面所說的去修行,才是真正的佛弟子。第二住是修習如何下化眾生,如何對眾生發利益心、大悲心。

第三菩薩修行住,當依佛教勤觀察,諸法無常苦及空,無有我人無動作。
佛陀叫作覺者,覺悟了身心世界如實相的人,大悲、智慧圓滿的無上覺者。身心世界、山河大地,叫作「法」。存在的一切,我們透過時間來觀察它,一切是無常,就是永恆性不可得,常性不可得。存在的一切有它的前因後果,有前面的因造成後面的結果。「無風不起浪」。然後,我們觀察到「無常故苦」。

「空」、空性、無我性,沒有永久不變的一個主體。存在的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一個暫時的現象。存在的一切是不斷的在聚聚散散當中,現在我們擁有的一切,是暫時聚在一起,那在聚在一起的當下它的體性是空性,隨時會變化,隨時會消滅。

一切法「無有我人無動作」。我們最大執著就是對於身心執著有一個我。在四大和合、五蘊和合的身心當中,總是想像在我的內在身心當中有一個永遠不變的我,叫作靈魂、神性。這個身心只是四大五蘊暫時所現出的一些生理、物理的現象。了解這個道理,我們起大悲心,告訴他身心的實相是如何。所以,無我才能產生大悲。

一切諸法不可樂,無如名字無處所,無所分別無真實,如是觀者名菩薩。
不可樂,不要執著那個法的可樂。不是說人世間都不能享樂。知道,但是不執著。
名字是指一個事物名相,不要太執著名字相。處所:它變化的來與去處。你前輩子在哪裡,是怎麼原因到這裡,下輩子到哪去處?無來無去,就是無處所。

我們如果想藉著外在的世界來製造快樂,那我們會落空的。真正的樂是我們的心在最平靜的狀況之下,對自己身心的如實相能夠念念分明、波濤不起,對自己的身心如實相時時刻刻清清楚楚、分分明明,這個時候自然我們擁有全生命,很自然的生命產生了喜悅。
樂不是從外面來追求,而是向內反觀自己的身心如實相,讓這個心平靜下來以後,所產生的這種樂,這是自發性的,這個樂才是真正的樂。

名字是人為的,是我們給它的,是約定成俗。雖然一切是空性的,但是還是有作用,所以這個名詞、形容詞我們還是不能錯亂。一切法根本就沒有它依靠安住的地方。包括我們的身心,包括這山河大地、人物山川這一切一切,都是因緣生因緣有,暫時有這麼一個假相,卻不能永遠存在。一切法超越了相對性,法是很單純的法,是我們加上許許多多的分別、妄想心。一切法是有它的形態、作用,但無真實,就沒有永恆性。

次令觀察眾生界,及以勸觀於法界,世界差別盡無餘,於彼咸應勸觀察。
眾生界的此死生彼、眾生的生死輪迴煩惱習氣,十法界是怎麼來的,他是造了什麼因才會得到什麼的果,世界成住壞空是怎麼來的,都一一要觀察清清楚。

十方世界及虛空,所有地水與火風,欲界色界無色界,悉勸觀察咸令盡。110
觀察彼界各差別,及其體性咸究竟,得如是教勤修行,此則名為真佛子。
欲界的特別就是男女欲,色界是禪定,無色界也是很深的禪定。眾生的毛病,不是被財色名食睡所迷,就是被禪定所迷。禪定又更細更細的,叫作無色界,識無邊、空無邊,然後非想非非想天,那這是更深更深的定,又更讓我們去執著,以為是得到解脫了。

再深的定都不能解脫,不能得到智慧。因為禪定是為了要去觀察我們身心無常無我,所以必須把我們的心變成非常非常的細,一念接一念非常細的時候,才能真正去如實的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而不是在這個定中得到定樂以後,就忘記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世間人追求定,追求定樂,追求神通,忘記了智慧。

真正的佛子要了解到五欲、禪定都不是究竟的,最重要是智慧,那麼就要好好的觀察地水火風、欲界色界無色界,觀察一切法無常無我。

第四生貴住菩薩,從諸聖教而出生,了達諸有無所有,超過彼法生法界。
第四生貴住菩薩,是講法的殊勝。我們本自具足,生命的花朵自己會開,生命的種子自己會發芽。我們現在所顯現出的品質,是基於前世累積的資量面。

生貴住菩薩是已證得了,做得到,又可以發揮那個影響力。心念的作用,通通要依於聖言量來做判斷。我們如果累積了多生多劫的戒定慧的資糧、六波羅蜜資糧,自然就是「從諸聖教而出生」,我們就能夠乘願帶著福德智慧生在尊貴的家庭,在三寶的家庭而出生。

了達,通達,即證得空性,一切萬法如夢。生,出生。超過有為法,安住在法界裡。「有」,是身心世界,存在的一切萬事萬物。諸有無所有,就是說一切的存在都是被動存在,被種種條件因緣所迫而產生,不是主動而有。生貴住菩薩一定要了達諸有無所有,了解存在的一切是靠因緣而生、因緣而有。這樣子就能夠不被這個法所迷惑而生智慧。

信佛堅固不可壞,觀法寂滅心安住,隨諸眾生悉了知,體性虛妄無真實。
一個想要修行的人,佛、法與眾生這三個部分要看得很清楚。佛是覺悟,覺性,覺悟的能力,醒悟的能力。當你具備了這覺醒的能力以後,他永不退轉,永遠不會消失,絕對不退轉。信佛學佛的人,都是「哈佛」人。越學佛,越了解佛陀的偉大在什麼地方,越堅固這個信心,信心不可壞,那才是真正的佛子。

法是真理。真理是寂靜的,只是一種存在而已。這個存在,你要能夠去體會它,留意它,它無所不在,隨時都在。
作為一個佛弟子,一定要觀察身心世界的寂滅性,了解到眾生的身心世界、一切一切體性是虛妄的,沒有真實性的。讓心安住下來。一切法生生滅滅的當下,就是不生不滅,能夠這樣子的話,心才真正的安住下來。

世間剎土業及報,生死涅槃悉如是,佛子於法如是觀,從佛親生名佛子。
一個國土,一個世界的成立,有它的業。生死,是指輪迴中的森羅萬象,一切有為法。涅槃,是講一切無為法。這些現象你都要看得清清楚楚。

從覺悟中產生的人,就叫佛子,生命中覺醒的能力,我們要具有。我們要學習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悲心、佛陀的願力,那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過去未來現在世,其中所有諸佛法,了知積集及圓滿,如是修學令究竟。120
世間剎土是空間,業及報是時間。對過去末來現在所有一切的佛法,都要好好的去通達學習圓滿,我們所學的才能得到究竟。因為佛法從無限的時空當中來到這個世間,隨著歷史的演變、時代背景演變,某一個時代出現某一種佛法,了解時代過去現在末來,了解這個大的趨勢,佛法才能生存。修學中,要精進,要度眾生。要是能與眾生相處,福德資糧自然地就能成就,自然就能圓滿,到達究竟。

三世一切諸如來,能隨觀察悉平等,種種差別不可得,如是觀者達三世。
如來,就是自性,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一樣的自性,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都是完全相同。如水流入大海,是 一體,沒有前佛、後佛的分別。要想求它們之間有什麼不同,不可能。能夠這樣觀察了知者,就通達三世。

如我稱揚讚歎者,此是四住諸功德,若能依法勤修行,速成無上佛菩提。
四住菩薩的功德就是觀察一切法的空性,了達諸有無所有,超過彼法生法界;就是能夠去觀察身心無常苦空不可得,觀察生死涅槃空性不可得。然後,了解過去未來現在所有諸佛的法,它的適應性,在世諦流布當中所產生的這些現象,找出佛法生存的方向,而去弘揚主導世間,那麼這個才是值得我們稱揚讚嘆的。因此法慧菩薩,讚歎佛法僧,信佛堅固不可壞,觀法寂滅心安住,隨諸眾生心了知。透過四住位的修行,速成無上佛菩提,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滅苦一定要去親證。從持戒、從禪定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最後得到無漏慧,生命的束縛、生命的障礙沒有了。不是身份的改變,是心態、行為的改變,讓自己生命提升到一個境界以後,是一個健康、自在的這種生命,是活潑、積極的擁抱人生,那這種生命活出意義來了,活出價值來了。

從此第五諸菩薩,說名具足方便住,深入無量巧方便,發生究竟功德業。
第四生貴住依聖教生,有了這樣殊勝的法做為基礎以後,就進入第五具足方便住。具足,是菩薩具足了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他對正法的認知完全了解,而且能行。

運用善巧方便,擁有智慧,讓自己達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目標。「方便」,就是後得智。得到根本智以後,為了攝化眾生的方便,從體起用,起後得智來利益眾生。

菩薩所修眾福德,皆為救護諸群生,專心利益與安樂,一向哀愍令度脫。
為了達到善巧方便,菩薩時時刻刻要跟大悲心相應。大悲心是利益眾生的心、成佛的心,所以菩薩所修的一切福德都是為了救護眾生、利益眾生、安樂眾生、哀愍眾生、度脫眾生。

為一切世除眾難,引出諸有令歡喜,一一調伏無所遺,皆令具德向涅槃。
第五具足方便住,是以教化眾生為主。所修的一切善根都是為了救護眾生、度脫眾生。度脫,就是度生死、解脫煩惱。超度,是指超越生死、解脫煩惱困惑。菩薩修行一切佛法是為了一切眾生,來解除他的三災八難或者是三途八難。有,是有煩惱,有漏;難,是恐懼,把它除掉,才會產生歡喜。教導他,從生命的旅程中覺醒過來,他就不會恐懼。
眾生依正法去修行以後,身心解脫了,沒有生命的束縛,是一個健康的、正覺的生命,這個時候滿腔歡喜。擁抱生命,擁抱蒼生,這個才叫作法喜。

菩薩修行佛法、弘揚正法,是要調伏眾生的煩惱,解脫眾生的煩惱。讓眾生具足福德智慧,而走向涅槃的境界。涅槃,是圓滿的生命,一切煩惱斷除了,智慧功德圓滿了。

一切眾生無有邊,無量無數不思議,及以不可稱量等,聽受如來如是法。
如來,是自性,指人生旅途中自己能覺醒感受的真實義。

此第五住真佛子,成就方便度眾生,一切功德大智尊,以如是法而開示。
第五方便住,是講如何饒益眾生。他從根本智起後得智,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來圓滿佛法、來廣度眾生,以種種的善巧方便令眾生離苦得樂、轉迷為悟。

第六正心圓滿住,於法自性無迷惑,正念思惟離分別,一切天人莫能動。
正心圓滿住的菩薩的性德,是如如不動。他能夠正念思惟,遠離一切分別執著,所有一切境界,一切天人莫能動,包括邪魔外道都不能去動搖他對三寶的信心、對自我的信心。

聞讚毀佛與佛法,菩薩及以所行行,眾生有量若無量,有垢無垢難易度。
法界大小及成壞,若有若無心不動,過去未來今現在,諦念思惟恒決定。140
這是對自我的肯定,對三寶的肯定,是正心圓滿住的一個特色。假如聽到有人讚佛或者是毀謗佛、是讚佛法或者毀謗佛法、是讚嘆菩薩或者毀謗菩薩以及菩薩所行,或者是聽說眾生有量無量、有垢無垢、難度或易度、法界大小成壞,包括三寶以及所修的法門成就不成就,這一切一切所有現象境,正心住的菩薩都不會為這些來動搖信心。這是絕對的自信,對三寶的信心,對佛法的信心。

一切諸法皆無相,無體無性空無實,如幻如夢離分別,常樂聽聞如是義。
一切諸法,指有為法。無相,指無為法。森羅萬象,都是無常,相是因緣生因緣滅。從世間法來看,它有;從出世間法來看,它無相。一切法皆無相,無體,無性,空,無實,如幻,如夢。對一切法能這樣去了解,你就能夠真正達到離分別。

雖然一切是空,卻是緣起如幻的而有,叫假有。所以,空能夠建立因果,能夠建立輪迴。空必須藉著有而顯出空。「色即是空」,是在色的當下顯示空性。必須在形形色色的當下,去了解它的空性,證悟它的空性。

空是一切存在的共通性原則。這個共通性的原則必須隨著因緣條件排列組合,才會有形形色色的物理現象、生理現象、以及心理現象。第六住的菩薩能夠通達一切是空,一切是如夢如幻,就能夠遠離分別、執著。

第七不退轉菩薩,於佛及法菩薩行,若有若無出不出,雖聞是說無退轉。
第七不退住菩薩,發心堅定,他安住在正法中不退轉。對於有佛無佛,有三寶無三寶,都不退轉。對佛菩薩所說的法有絕對的信心,對於佛菩薩行有絕對的信心,對三寶已經有確定的信心。有些人修出離,有些人修沒辦法證悟,不管他有證悟沒有證悟、有出離沒有出離,絕對相信佛陀的法就是一定可以讓我們出離煩惱,斷除煩惱,肯定了。

過去未來現在世,一切諸佛有以無。佛智有盡或無盡,三世一相種種相。
三世有沒有佛,都無所謂。這個部分,你要能夠不退轉。

一即是多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文,如是一切展轉成,此不退人應為說。
萬事萬物的存在原理是「一即是多多即一」。牽一髮而動全身.。一法牽動了萬法,萬法也牽動了一法。緣起世界,法法平等。啟示我們用平等的心來觀察萬事萬物。好或壞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心的分別。我們讀經的時候不能依文解義,斷章取義。要能了解言外之意,如來真實義。

若法有相及無相,若法有性及無性,種種差別互相屬,此人聞已得究竟。
第七住菩薩,對於這種性相,有為法、無為法是什麼,都知道得很清楚。一切法的差別,有智慧的人就能夠了解究竟。說有,是講它的形態它的作用,不能否定。說無說空,是說它的體性。 因為一切是空,所以能夠建立因果,所以能夠建立輪迴,所以能夠建立業報;這叫正知正見。一切法有相,是暫時的假相,不能說沒有。說無相,是約它的體性,是約它的性質。一切法沒有主體性,但是它的形相千差萬別,作用也是千差萬別。諸佛說空法,為治一切的有,若是眾生執著這個空,就連佛都沒有辦法來教化。

第八菩薩童真住,身語意行皆具足,一切清淨無諸失,隨意受生得自在。
第八童真住菩薩,像小孩子一樣,赤子之心,天真無邪,還沒有被俗世污染。他的純真是有智慧的純真,真實的純真。身的行為、口語的行為、心理的行為都是清淨無諸失,一切都是隨心所欲不踰矩,沒有什麼過失。故能隨意受生得自在。

人生不是在不眠不休的追求。日常生活的一切衣食住行,只是在維持我們生命的工具而已,當我們獲得這個維持生命的工具,我們是利用這些去追求更高層次更有意義的價值,來淨化我們的心靈。

知諸眾生心所樂,種種意解各差別,及其所有一切法,十方國土成壞相。
眾生心裡想什麼、希求什麼、樂於做什麼,菩薩都清清楚楚。然後菩薩能夠投其所好,引導他走向正覺的人生。這是菩薩的善巧便了。種種意解就是指他知識的程度,他的內心能了解的程度是什麼。菩薩能了解眾生知識的程度,隨著眾生的程度給予不同的法門,來引導他淨化身身心。不單單是對眾生的內心世界清清楚楚,對治他們毛病的方法,菩薩都清清楚楚。十方國土成壞相,也都是清楚的。

逮得速疾妙神通,一切處中隨念往,於諸佛所聽聞法,讚歎修行無懈倦。
這是童真住菩薩有神足通,他可以一念之間到任何國土去聽聞佛法。聽了以後,見佛生歡喜,聞法勤修行,聽聞佛法不是知識的累積,聞法要修行,用以淨化我們的身心。

逮得,是證得。三業清淨,妙神通就現前,什麼環境都能適應,什麼狀況都能夠活得很自在。任何地方,任何佛國土,隨時隨地,一念都可以去。到了以後,不管是哪裡,那裡就變成佛國土。學佛人要有這種胸襟,學的這個能力。隨念而往,不怕任何地方。

雖然到了沒有佛法的地方,但是你的智慧照樣可以發揮作用。到任何地方,主要是你能不能轉化世界,不是選擇到哪裡去。事情,盡我們的心,盡我們的力把它做好,沒有掛礙。修行不是沒時間,是你不會做功課。隨時隨地掌握時間,觀心、安心,或者念佛、持誦、念咒。

了知一切諸佛國,震動加持亦觀察,超過佛土不可量,遊行世界無邊數。
有佛無佛,不看佛,看你的心。你的心有佛,任何國度都有佛。六根接觸六塵,一切境界,都是佛國。塵境你要能夠看到它的生命的存在,它的生命力,它的生命感,就都是佛國。

阿僧祇法悉諮問,所欲受身皆自在,言音善巧靡不充,諸佛無數咸承事。160

八住菩薩可以隨心所欲的遊行各個世界,到無量無邊的世界去見佛聞法。因為每一個世界的生命層次不太一樣。你要去聽經聞法,你想了解那個世界怎麼樣子的,當然你就隨欲受生皆自在,你就要現跟那個世界的眾生身一樣的身形。言音善巧是以一音演說法。所講的義理,能隨眾生的需要而有變化,目標是讓眾生覺醒,要能使眾生開悟,使眾生獲得啟示。他在各個方面都可達到這個目標。

八住菩薩得到四無礙辯: 辭無礙、義無礙、樂說無礙、法無礙。因為他的智慧,從根本智起後得智以後,言音善巧,通達種種的語言 (就是聲明),然後能夠應機說法。諸佛,就是各種覺悟。擬人化以後,都把各個佛,每一個佛,佛那麼多,每一個我們都能親近、承事、供養。所有的覺悟我都要,都要去學,不輕易地放過。所有的覺悟都要去經歷,去嘗試。

第九菩薩王子住,能見眾生受生別,煩惱現習靡不知,所行方便皆善了。
沒有法王子,法王法會中斷。法,要往外傳,要有人紹繼。法王子住菩薩對眾生的受生─這一世到哪裡投胎轉世、或者前世從哪來,菩薩都能清楚了知。為了度化眾生,他要知道眾生前生學過什麼,知道眾生的根性,才能攝受他們。菩薩對眾生的煩惱現行、煩惱的薰習、煩惱的惡習,這些都清清楚楚。運用種種方便教化眾生,讓他達到好的結果,叫做善了。菩薩能夠看透眾生,對任何境界來,他的反應都清清楚楚,然後能夠運用善巧方便來接引教化,達到教化目的。

諸法各異威儀別,世界不同前後際,如其世俗第一義,悉善了知無有餘。
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世俗諦,就是世間相,一切法的各別差異,菩薩都很知道得清楚。從第一義諦看,沒有分別,沒有對立,佛佛平等,法法平等。

法王善巧安立處,隨其處所所有法,法王宮殿若趣入,及以於中所觀見。
佛為法王,菩薩為法王之子。宮殿是趣入佛嘉之門。我們的智慧、我們的悲心一直往佛陀的方向去追,等於是佛陀的孩子,叫作法王子。佛陀於法自在了,善巧安立處一切法來度化眾生。法王宮殿,就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五分法身香。禪定是菩薩的宮殿。度眾生也是菩薩的宮殿。佛安住在禪定當中,佛安住在度化眾生、攝化眾生,佛安住在善巧方便的利益眾生。

在這世間,我們有層層意識形態,業障。這些業障使我們無法見到真理的光輝。解脫,就是束縛我們心理的那些不當的意識形態,你要把它放下。研究佛法,不要一直找下手處,因為佛法也好,華嚴也好,是生命的樂章,從哪裡下手,都可以享受,它是360度的圓圈,哪裡下手都一樣。生命的存在是全方位的。它的圓就是無始無終。你一直要找一個下手處,一個入口,就錯了,就是在用大腦。真用功夫者,不去計較,默然前進,千山我獨行。在生命的旅途中,這條路只有你自己走。任何人幫不上忙。

法王所有灌頂法,神力加持無怯畏,宴寢宮室及歎譽,以此教詔法王子。
宴寢宮室是登堂入室,住佛家。菩薩要成佛時,必須先受灌頂法。十方諸佛都來為他灌頂。諸佛以神力加持,令他沒有怖畏,常行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法王怎樣宴寢?怎樣住宮殿?在宮殿應做些什麼?法王被人歎譽的時候,應當怎樣?這種種的規矩,諸佛都教詔法王子怎樣去做。

如是為說靡不盡,而令其心無所著,於此了知修正念,一切諸佛現其前。170
對於法王怎樣安住這個心,怎樣打坐入禪入定,這些都要清清楚楚。那按照這樣去修的時候,十方諸佛現其前來加持。

法王子住的行法、性德,說不盡。住位的完美無缺,是指 “解” 的完美無缺,實踐還沒開始,實踐是十行位。這一住菩薩提醒我們,在行法的途徑上面,確認絕對正確。無所著,心不會受到外境的影響而干擾到他在菩提道上的正行。他很徹底了解,他能夠守住正念。因此一切諸佛現其前。

第十灌頂真佛子,成滿最上第一法,十方無數諸世界,悉能震動光普照。
第十灌頂住。灌頂,是十方諸佛現前來加持你。灌頂住的菩薩,是真正的佛子,不會退轉,常隨佛學,成就圓滿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能在十方無數的世界,用六種震動,令眾生發菩提心,又放出大光明普照十方法界,令眾生學無上道。

菩薩放光震動這個世界,是形容他的智慧、他的悲心、他的願力很大很大,能夠讓許許多多的眾生內心起了很大的震撼覺醒,跟他一起修行,跟他去學習,過著正覺的生活。放光普照,是用智慧來利益眾生。

住持往詣亦無餘,清淨莊嚴皆具足,開示眾生無有數,觀察知根悉能盡。
灌頂住的菩薩,他能住持世間一切佛法,又能以神通力到十方世界,供養一切諸佛。
清淨莊嚴,皆具足而圓滿。開示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把佛陀的知見讓眾生了解。
雖然度眾生,而無度眾生之相。用妙觀察智,對一切眾生的根性,都能觀察得清楚明瞭。

出家人以道場為根本世界。你的家就是你的佛土,你要把它經營成清淨的極樂世界。只要肯做,就有機會做錯;我們只怕不做,不怕做錯。做錯就改,不推卸責任,這樣就好。

發心調伏亦無邊,咸令趣向大菩提,一切法界咸觀察,十方國土皆往詣。
灌頂住菩薩的智慧、悲心、願力,能夠開佛知見、示佛知見,讓無量無邊的眾生調伏煩惱、發菩提心,修悲心修智慧來圓滿佛道。菩薩能觀察十方的法界。一切世界有緣無緣,我們都要乘著悲願去攝化眾生。(調伏,指調伏煩惱、習氣,透過四念住來調伏。大菩提,是悲智具足,悲智雙運的,無住無著)。

其中身及身所作,神通變現難可測。三世佛土諸境界,乃至王子無能了。
這個是講到灌頂住菩薩的功德智慧、神通願力,尤其是他的身及身業神通變現,灌頂住所處的境界,連第九住的法王子住菩薩是沒有辨法了解的。(身,講威儀。身所作,講他的整個行為、規範。佛土,有染有淨,是眾生的業)。

看到很漂亮的人,你會很高興,也知道她因緣在哪裡。不是看她的表相,你是看她背後的哪一層。福報與業力,以及造成這種相的種種因緣,這才是佛法。

一切見者三世智,於諸佛法明了智,法界無礙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180
因為灌頂住的菩薩受十方諸佛的加持,所以他的智慧倍增,對一切覺悟的方法你都能通達
明了,對於身心世界及法界所有的這一切智慧,都能夠清清楚楚。

法界是眾生心念所及。眾生的心念轉到哪裡,哪裡都是法界的邊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也呈現的一切體相用,通通都屬於法界的範圍。修行首先讓我們了解到,這些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你應該不要執著。雖然講不執著,可是它現前的時候,有它物理界的現象。在體相用當中,有無量無邊。對這一切狀況,你都知道,叫無邊智。

菩薩要攝化眾生,不是了解佛法就夠了,世間所有的知識,為了攝化眾生,菩薩是一切要從頭學起。另外,因為菩薩的悲智願力大,他會充滿一切世界,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去攝化眾生,叫作充滿一切世界智。

一切見者三世智。
從過現未來時間上來看,你能不能不被時間束縛住?過去在哪裡?都在現在,都在你講的這一刻。你意識形態指的過去,那就已經在現在了。你不把它調回來的話,不就沒了嗎,你為什麼一直不放它,不放過它,尤其是那些煩惱的事,痛苦的事,為什麼不把它布施掉呢?你為什麼老是把它撿回來呢?在現在的這一剎那中,為什麼要讓它來干擾你?你講的是過去,我們所看的是你現在的痛苦。你對過去現在未來,能夠這樣看得清楚,告訴你,已經解脫了。

好漢不提當年勇,再講沒用,都過去了,再提回來也不增你的光彩。再反過來,從現在看未來,將來。將來我要蓋好大的廟,好多的信眾,那是你現在。因為你現在很痛苦,因為你現在被師父打壓得好痛苦,就幻想未來的一個憧憬,這個就是痛苦的一種表現。
過去現在未來,通通是你現在顯現的。修行就是在修,要放下,這些都是如夢幻泡影的東西,為何放不下呢?

先把時間給布施了。過去布施了,未來,布施吧,看看活在當下怎麼樣!當你能夠這樣開始整理好,你真的想要活在當下的時候,你的心很快就會靜下來。妄想很快就會止住。
這叫三世智。

你具備了這樣的胸襟,具備了這樣的心量,就叫一切見者。見一切萬法,森羅萬像如夢幻泡影,就過了,你就能夠活在當下。這個地方這種智慧,真的很殊勝。

當你這種智慧越明利,對過去就放得愈乾淨,對未來也會放得愈乾淨。這兩個能力是同時的,對過去放多少,對未來也就放多少。當你放得一干二淨的時候,那麼對於過去世無量無邊劫,你就會清清楚楚。隨著你對過去的放下,對未來也放下了。對過去放下多少,對未來你就放下多少;對過去了解多少,對未來你就了解多少。

阿羅漢過去八萬劫,未來八萬劫,他放得下,所以看得到;超過八萬劫,他放不下,所以他看不到。我們修行也一樣,當你從這個地方看,你一切一切都放下的時候,一切一切你都見到了。所以,叫一切見者。不是顯現什麼天眼通看到什麼,這個完全是慧眼、是法眼。

照耀世界住持智,了知眾生諸法智,及知正覺無邊智,如來為說咸令盡。
上面幾偈所說的七個智能,是自性本具的德能,只有覺悟的法身菩薩,才能具足顯現它們。

菩薩的智慧像太陽一樣,平等照耀全世界。住持智就是讓正法住在世間,讓正法住在我們眾生的內心世界,使眾生走向正覺的道路上。

菩薩能夠充滿一切世界智,對於眾生的相,與眾生的用,都能夠掌握很好。菩薩了解眾生界、眾生業、眾生心念、眾生煩惱、眾生慾望,是為了要教化調伏眾生。

菩薩瞭解了有情世間與器世間後,回歸到智正覺世間,他有智正覺無礙智。這個智慧,是圓融的,無始無終;沒有中心,也沒有邊際,所以叫無邊智。

智正覺是核心。要找到核心,一定要知道它的周遭。周遭是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因為智正覺世間,本身是體,本體。眷屬世間與器世間,是相與作用。我們從相、從作用上,認識本體,叫識相守體。此即妙高山頭,不可商量。既然妙高山頭不可言說,就找山腰。
由於山腰範圍很廣,就必須加以分別解析,所以分解成幾個部分。因此諸佛菩薩在接引眾生時,隨其根器,所說各有不同,這就稱為次第或行布。

如是十住諸菩薩,皆從如來法化生,隨其所有功德行,一切天人莫能測。
十住位菩薩,十個層次,都把心安住在菩提心上。都是從如來的法轉化出來的。就是說,是依照佛陀的法來修學而成就的。如來是自性,如來法最主要的是菩提心、覺悟的心、大悲心。菩提心,就是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緣大悲心、戒定慧、四念處、六波羅蜜、四攝法、四無量、三十七道品、八正道。

世間法有限,出世間法無限。十住菩薩的功德、悲智願行,天人用他的有限性要去度量佛菩薩的無限性,是不可能的。

過去未來現在世,發心求佛無有邊,十方國土皆充滿,莫不當成一切智。
過去未來現在,同時出現的。各位都很有經驗,你坐在這裡會想過去,會想未來,就是同時出現。我們發心,不是只有發這一輩子,是“盡未來際”。 “從現在開始,我篤定生世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我所度的眾生成佛了,他們要度眾生,那些眾生也成佛去了,我還是繼續在行菩薩道。”

菩薩修行,念念就是跟成佛有關,一切以成佛為生命的一個座標。就是生命終極關懷,他所關心的是一切眾生。那必定要有佛的智慧,才能徹底究竟的去救度這些眾生。所以菩薩心心念念,就是利益眾生成佛,利益眾生得到一切智智,就是在這個地方轉。

菩薩所關心的是一切一切無邊的眾生。任何一個佛國度,只要有人發心要修這個法,想要覺悟,我就顯現。這個是灌頂住菩薩他的發心、他的動機。他希望到十方國土去利益眾生、引導眾生。要在十方國土裡邊,在無邊的世界來令一切眾生成一切智。希望一切眾生也成佛,大家能夠在這個世界裡邊成為一切智者。就是希望眾生都覺悟。

一切國土無邊際,世界眾生法亦然,惑業心樂各差別,依彼而發菩提意。
灌頂住的菩薩對於無量無邊的世界、無量無邊的眾生、無量無邊的法,都能夠通達。而且
眾生心裡所想千差萬別,菩薩要利益眾生,一定要知道眾生的煩惱迷惑在哪裡,他造的業是什麼、他內心想要的是什麼。按照眾生的不同層次,善巧方便的令眾生發菩提心。

始求佛道一念心,世間眾生及二乘,斯等尚亦不能知,何況所餘功德行。190
一切的世間眾生及二乘很難去理解十住菩薩最初是開始發菩提心、求成佛的這一念心。世間的眾生及聲聞緣覺尚且不能知道發心住菩薩到灌頂住菩薩的這個心量,發心尚且不能知,何況其它的功德行,往詣十方國土、廣度眾生、知眾生根器、知眾生心樂、知眾生習氣、怎麼樣去調伏、怎麼樣去攝化,對這些功德更不了解。

始求佛道一念心。我們追求的佛法,是生命中的覺醒,在你內心深處,你的生命的本質,生命的真面目,它有一個很深的吶喊,它在呼喚著你,不要再這樣,這個錯了,趕快回頭,應該要注意什麼。

十方所有諸世界,能以一毛悉稱舉,彼人能知此佛子,趣向如來智慧行。
假如一個人能夠用一個羊毛或牛毛,能夠把十方所有的世界撐起、舉起。這個人就能知道這個始求佛道一念心的功德有多大。此地用「一毛悉稱舉」來形容,只有入了法界的法身菩薩,超越了大小無礙境界的人,才能了解發始求佛道一念心的這位菩薩,如何開始趨向於自性的智慧行。

十方所有諸大海,悉以毛端滴令盡。彼人能知此佛子,一念所修功德行。
把十方所有的世界所有諸大海的水,用羽毛一滴一滴的滴乾淨,你有這個本事的話,你才能夠知道十住菩薩所修的功德有多大。這個譬喻,要有毅力有智慧,你才能夠了解到十住菩薩一念所修的功德。

一切世界抹為塵,悉能分別知其數,如是之人乃能見,此諸菩薩所行道。
諸菩薩所行道是指出離道,了生死,出三界。菩提道,覺悟的人性當中覺醒過來的這條路。
把這個世界抹成灰塵,然後去數這個灰塵有幾顆,那是無窮,沒有辦法算的,你如果能夠算的出來,才能夠了解到諸菩薩的所行道。我們要了解菩薩所行道的功德,你就要有這種耐性、有這個智慧,你才能了解。

菩薩道,不是自己覺醒在人生的大道上就好了,要怎麼樣子帶領大眾走上菩提道。(聲聞緣覺乘,修出離道。二乘、大乘始教,修菩提道。大乘終教、頓教,修菩薩道。一佛乘,修普賢道)。

去來現在十方佛,一切獨覺及聲聞,悉以種種妙辯才,開示初發菩提心。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獨覺及聲聞,都是以種種的妙辯才,來開示如何初發菩提心,即 “始求佛道一念心”。(妙辯才,就是四無礙智: 法無礙、義無礙、辭無礙、樂說無礙)。

發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眾生界,眾智共說無能盡,何況所餘諸妙行! 200
發心功德,不可思議。此心一發,就充滿一切眾生界。我們真的發心,全部落實在眾生身上,讓這個世界會愈來愈來愈好。雖然影響力,你看不到,但是整個世界、整個宇宙、整個法界,它就是會一天比一天更好,乃至於到最後,它會達到止於至善。

十住菩薩最可貴的就是發菩提心。初發心住菩薩因為發了菩提心,要學佛的功德、佛的十種智慧(十力)。 發了這個心願,按照這個心願去修去學,自然就能夠充滿一切眾生界。初發心菩薩的功德,十方三世一切聲聞、緣覺、菩薩、法師、如來等等,一起來說,怎麼說都說不完。光是發心的功德就已經說不完,更何況說發心菩薩所做的一切功德,沒辦法說完。(智,是智慧者)。

十住位,法身大士最初的十個階段,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看到整個佛法的重點,就在初發心。人生旅途、生命洪流裡,過去有無量無邊,未來也無量無邊,從這裡劃分。始求佛道一念心,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以前,生死輪迴,已經過了。從今以後,沒有輪迴。
你不覺醒,萬古如長夜。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華嚴經解說,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10 thoughts on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住品第十五 真諦詳解 (三)

  1. 信堅師兄好:
    以前聽過淨空法師多次提到「善財童子」的啓示,顏一直不解善財童子是誰,為何叫善財?為何是童子?他還因參學一生成佛?為何五十三參是華嚴經總結?普賢如何導歸極樂淨土?…
    顏從信堅園地獲得啓蒙,但仍似懂非懂,有一晚,突然決定非要自己認識「善財童子」不可,查到半夜,連善財童子在華嚴哪裡也找不到……,師徒同心,因緣所至,師兄就貼出……第五十一參了!! 然後,顏就開始讀華嚴經了,哇,讀到每個晚上作夢都有人在對我講經,哈哈哈,顏現在才知道,原來華嚴真的很大!

    • 顏顏師姐:

      無感不應,感應遍虛空法界。問對了問題,答案自然會顯現出來,問題跟答案是一體的兩面。師姐這裡所提的問題,信堅早於兩年前,就在 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一) 概論及文殊十信章” 一文中講解得很清楚,還補加了很多資料。這些都是為信堅寫 華嚴經十住品 真義詳解” 鋪路。萬物一體,法法相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就是華嚴。

      信堅

    • 顏顏師姐:

      我要跟 師父打小報告;因為『善財五十三參真義 (一) 概論及文殊十信章』文中就提過(學生只有一個人,善財一個人,善財沒有同學。要修普賢行,就決定沒有同學,你自己要肯定我是學生。學生就是善財,代表修行人,只要你修《華嚴》,修普賢行,你的名字就叫善財。)

      所以說;師姐不夠認真喔;騙你的;其實 師姐是園地網路道場以來,最認真的其中一位。「註:這麼說比較保險,因為現在科技發達,常常有深藏大海好幾年,都不用露出海面的潛水艇(原本不想出定,突然遊於定中說:我才是最認真的,屆時在來米才不會被打鎗)]。

      哈哈, 順便跟妳說, 師父也提過;存疑?是古德頓悟的妙方;所以說;請問 師姐到底要不要相信 師父所說的;懇請不要打小報告。

      在來米 敬上

  2. 信堅學長 您好
    我是南一中的michael小學弟
    感謝你的費心整理
    因為你之前的文章 才開始慢慢了解華嚴
    在閱讀你這篇文章之前
    自己有去做了一些功課
    想請教您 不了解的地方
    1. 在你文章裡有提到 : “十信位在十法界。從初信位到第六信是在六道。第七信位就超越輪迴,相當於小乘阿羅漢。七信至十信,這四個位次相當於四聖法界。他們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就是見思煩惱、塵沙煩惱也斷了,分別也放下了。”
    那在小乘裡的初果至三果 有相對應在華嚴上的修學次第嗎 ?
    2. 之前在wiki 上看到的資料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D%9B%E8%8F%A9%E6%8F%90%E9%81%93#.E5.8D.81.E4.BD.8F.E4.BD.8D
    好像是某宗教團體所編輯
    裡面好像把” 七住的位階定義為明心 十住的位階定義為見性”
    因為對於華嚴是門外漢
    想問問看學長的意見 ?

    • Michael 師兄:

      歡迎南一中校友,又回到信堅園地參觀。

      由師兄的提問,令信堅有所警惕。就是信堅要時時刻刻,提醒讀者,信堅園地裡的文章,每篇都是對不同靈性根機的讀者而說。因此信堅將文章標題,分為十二大類,由淺至深,由左 (美圖趣文) 至右 (諸法實相)。讀者首先要了解自己是屬於何種根機,對於高於自己根機的文章,只要大略過目,不要勉強求解,否則容易誤解,自生迷惑。所謂說法不對機,等同魔說,等同毒藥。不但白費時間,而且易生誤解,進入邪道。

      此文的歸類,是 “佛經解說 及諸法實相”,是講解一乘佛法 (成佛之道),是真諦 (第一義諦) 不是俗諦。對於其中術語的真實義,通常跟俗諦的定義不同,不可混雜。

      師兄所引用的 wiki 解說,是楞嚴經五十二位次的解說,不是華嚴經的位次。名字雖然完全相同,其含意卻完全不同。譬如楞嚴經裡的 (權教) 十地位,只相當於華嚴經的十住位。一般人 (包括一般法師),不了解其分別,因此常生迷惑。

      一般而言,看華嚴經的術語定義,要依淨空法師的 華嚴解說,而不是一般法師 (wiki) 的解說。

      信堅

      • 謝謝信堅學長的回答
        (楞嚴經五十二位次的解說,不是華嚴經的位次。名字雖然完全相同,其含意卻完全不同。譬如楞嚴經裡的 (權教) 十地位,只相當於華嚴經的十住位。)
        這是研讀不深的我完全不知的
        我再來好好研究一下
        有問題再跟學長請教

        • Michael 師兄:

          師兄經典似乎看了很多,真是難得。不過佛經用辭,因翻譯人不同,因此有些名詞,會有混雜,會有不同意義。

          華嚴經是由皇帝主管,國家寺院,集天下精英所翻,因此文句、用辭,相當優美、相當嚴謹。

          對沒深研華嚴經的人,讀其他經書,看到修行位次,只知其名,不知其中的真正定義與分別。但這對對沒修到這境界的人,沒有影響。但對悟後起修的真修實證者,才有差別。(可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法師,依文解義,也不知其分別)。

          其實,不必執著名相的定義。只要了解所教法門,依教奉行,修到一定境界,証悟之後,自然通達了解。

          信堅

  3. 願消三障諸煩惱, 願得智慧真明了;

    普願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薩道

    謝謝信堅師父無私說法布施

    合十感恩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