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住品第十五 真諦詳解 (二)

第二集 : 正宗分第四生貴住至長行總結

前言:
華嚴法身菩薩有四十一位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十信」還還在十法界裡。前六信在六道,七信至十信在四聖法界。菩薩十信圓滿,進入初住,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發心安住在菩提心上,就進入一真法界,智慧開了,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就成佛。慧住於理,得位不退,故名住。住是入了空理,証得性空,是無住的住,無住而住。住於三解脫: 無相、無願、空。他已智慧成就,住在佛的大智慧當中,住一真法界,再也不退回十法界。
live1  live2 live5
十住就是現前的一念心,從初發心住到十灌頂住,都在一念心。十住品說十種住,二十種進修因果。前集介紹了前三住,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這三住是「總修出世間心,破諸世間煩惱纏縛,一時頓成根本智慧」。這三住是《華嚴》修學的基礎。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斷掉,你才能夠證得圓教初住菩薩這個位次,初住菩薩明心見性,見到不動智佛。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前三參是參十住位的前三住。此集繼續解說此品,從正宗分第四生貴住起,一直到十住品的總結。

4.4、 第四生貴住
佛子! 云何為菩薩生貴住?此菩薩從聖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為十?所謂:永不退轉於諸佛所,深生淨信,善觀察法,了知眾生、國土、世界、業行、果報、生死、涅槃。是為十。

云何為菩薩生貴住?
第四生貴住,「對治世間法則,及生死煩闠不自在障」,闠是熱鬧的場所。生死是個動相,市場鬧哄哄的是動相,可是菩薩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

由由前妙行,冥契妙理,生佛法家,種姓尊貴故;行與佛同,受佛氣氛,入如來種。明對治世間法則,及生死煩闠不自在障,令自在故。如善財於市肆之上,見「彌伽長者」,說輪子經。即表生死市薼,鬧處常寂.於一一字,猶如車輪.一多圓滿,互體相成。又如帝釋寶網,互為緣起,映徹重重。一字之中,有無盡字句.為世間名句文身。引諸未學,以成教軌。前面三住「巧觀空有,增修正行」,為妙行。冥,是自自然然,法爾如是,妙理就是自性,完全與性德相應,這是法王子。

此菩薩從聖教中生。成就十法。何者為十? 所謂,
這輩子來到這個世間聽聞佛法,前輩子都有因緣,甚至於前輩子都有修。前輩子是指你現在開始學佛不懂佛法以前。在還沒有學佛之前,你所累積的人生經驗,當你將它們綜合以後,你開始進入佛法中。前世就成為你進入佛門要開通精進之前所累積的資糧道,把你的性向種類分出來,把你的品質的高低也定位出來。

菩薩「從聖教中生」。因為多生多世,依照佛陀的聖教去修行,離惡向善,利益眾生,乘著大悲願來投胎轉世,為了度眾生而來,所以我們稱為生貴住,就是生來就是這麼有貴氣的人。因為他是乘著大悲願,為了度眾生而修六度萬行、來投胎轉世。

摸索階段,你不要怕久,摸索階段越長越久,你的功夫實力越深厚的時候,你這個定位就越往後。你摸索階段越短,那你的定位一定在前面。

從聖德中生,這個時候,他要去成就十個法。換句話,透過前面的那個修行,那個勸行十法以後,他就成就這十個法。

一、永不退轉於諸佛所。
在菩提道上,永不退轉。在華嚴,進入十住位以後,位不退、行步退、念不退。法身大士已經成就了。十信滿心,報同等覺。這個時候,他可以說因應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但是這個時候,他法身已經成就。

二、深生淨信。
你所感受到的那個真理。永不動搖,叫深生淨信。因果是非常複雜,前生影響了今生,今生影響到來生。佛教的因果,是把它濃縮成前一念跟後一念,就是產生一個因果系。
所謂前生,昨天是前生,去年是前生,十年前是前生,出生以前是前生,一秒鐘以前也算前生。佛法講的前生,就是過去影響現在,現在影響未來。

每一個人長相不同,興趣不同,個性不同,專業不同,父母不同,一生的遭遇、婚姻、事業、子女完全不同。為什麼不同?這是我們各人的業報。我們每一生每一世,帶走善業惡業、專長、學識知識、智慧、人緣、人際關係、習慣,帶著這些又去投胎轉世。人有生有老有病有死,看起來是無常,間斷的,但卻是永遠相續下去,而且因果絲毫不爽。所以一切都是可以變化的。

三、善觀察法。
存在的一切都叫作「法」,我們要善於觀察,透過時間空間來考察萬事萬物的存在原理,它是怎麼存在、它是怎麼消滅,什麼原因促使它存在,什麼原因使它消滅。那就是緣起。緣起:「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此無故彼無」。

要會觀察法,最重要的是了解那個法要怎麼用?一部非常好機器,什麼東西都做得出來,不過,不會用就沒用。一法通,法法通,一經通,經經通。你要知道一法怎麼通,這個才重要。一法怎麼通?一經怎麼通?那就要善觀察法,知道如何運用法。

四、了知眾生。
接觸眾生是最好的修行方法。眾生的心性、習氣、業力,你要去了解。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我們不能一個法門來度盡一切眾生。所以佛陀所說的法門八萬四千法門,各有不同的作用,必須要了知眾生的根性差別,才能對眾生說法,因病與藥。

五、了知國土。
國土就是山河大地。觀察國土,如何形成、如何運作、如何變動、如何生滅。要去建立生活的國土,及所接觸的地方,你要怎麼把它建設完美。這裡牽涉到你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你自己的起心動念。人、事、時、地、物,通通是國土與世界。眾生是外在的現象,你要去了解他。國土與世界是你智正覺世間顯現出來的。

六、了知世界。
三世間: 器世間、有情世間、正覺世間。器世間就是山河大地、草木森林、礦物植物。
器世間是依報。要觀察世間的一切無常。世界就是空間跟時間,存在的一切離不開時間跟空間。時間跟空間又跟著我們人的心在變化。

七、了知業行。
你所做的,在心王的指揮之下,通通叫業行。業行,是身業、口業、意業。身業口業是從意業來的。心動才會有行動。你心一動,嘴巴才動,手腳才會動。所以業行裡面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心的行為。身、口的來源是心,言為心聲。
我們的行為有三種:心理的行為、嘴巴的行為、還有生理的行為,生理包括我們的手、腳、身體。我們信佛學佛的人要去好好的觀察這些,否則就不知道怎麼去修行。所謂「智者修心,愚者修身」,笨的人就想怎麼樣照顧身體,不知道自己的心念;而聰明的人從自己的心念去調整,調整好了自然講話做事都有分寸。

八、了知果報。
有業行,果報一定現前。身口意三業所發的都是因,必有果報。果報分三種:一種是「現報」,你現在吃飯,你肚子馬上飽,這就是現做現報。;一種「生報」,你這生做了,你這生不會享受的,來生受報;還有一種「後報」,不曉得要經過幾生幾世以後那種報應,不定的。報應,要看我們所動的行為、心念。心力很強、所造的業很重,當下就報。我們對業行、果報要講清楚,要了解清楚。佛經裡面講的前生前世,是一秒鐘以前就算前生,一秒鐘以後就是來生。

我們種稻子,要播種,要插秧,要經過一百天風調雨順,還要不被蟲吃不被鳥吃,你才有收割機會。世間的事情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個內心,那個複雜的世界、看不到的內心世界,所產生的報應是非常非常的複雜。所以要觀察了知業行、果報。

九、了知生死。
生死有兩種: 分段生死、變易生死。我們凡夫是分段生死,一期生命是一段一段的,一期一期的。明心見性的聖者,努力精進把無明去除掉,位次提高了,如初住升至二住,叫作變易生死。

十、了知涅槃。
涅槃是圓寂,功德圓滿、煩惱寂滅了。涅槃,是生死的問題解決了,煩惱的問題斷除了,他已經揭開生死的迷惘,了解生死。涅槃有時亦翻成「寂滅」,是指熄滅了貪瞋痴。

涅槃分成兩種:「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比如說活著時,他有肉報體,他雖已經證到涅槃了,可是他還是會生病,還是要吃穿,還是有人事的問題;這叫作有餘依涅槃。
無餘依涅槃是他的果報盡了,他證到涅槃,從此他離開人間。涅槃不能用有無去想像,它超越相對,不能用存在或不存在去想像,這是一個親證、證得、證悟到的一種境界。
我們追求的是一種無住涅槃。「生死即涅槃,涅槃即生死」。生死不可得,涅槃也不可得,一切都是空性的。生死、涅槃是一個幻相,是迷悟之間的一個差別。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修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圓滿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了知一切諸佛平等。
成就了上面十法之後,應勸學此地所說的十法,才能向上提升至第五具足方便住。修行以後成就之後,還要圓滿,去窮盡它。你所了知、修行、圓滿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證得同樣的真理,過去、未來、現在永遠不變的真理。

了知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修習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圓滿過去未來現在一切佛法。十方三世諸佛,佛佛是平等,所說的法也是一樣的,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真理是永遠不變的。所以過去佛如是說,現在佛、未來佛也是如此說。過去的佛必須發願、修行、證果、斷煩惱、大慈大悲,現在、未來諸佛也是一樣,必修的學分一模一樣,所以佛佛平等,所說的法也是相同。

真理沒有三世,不會入滅,證得真理的人會入滅。但傳達真理的表達方式有可能被扭曲,使我們對真理的判斷與認知,會由正確而逐漸產生偏差,到最後看不到真理的存在。
佛陀證得的真理,透過他最精確的表達法表達給我們,我們透過他的表達而認識真理,叫正法。

了知一切諸佛平等。
諸佛平等。如空無時,如鏡頓照,如一滴之水,入大海中,等同無二。諸佛,是講一切覺悟。佛佛同道,所有的覺悟,諸佛所證的真理都是一樣的。一滴水必須經歷從地上泉水冒出來,匯成小溪,流過小河,進入大江,才能抵達大海。一入大海,沒有前水、後水之分,眾水平等一體。

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三世中,心得平等。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要增長三世平等心。三世平等的觀念,自己真的要從現有的生活中去體會。不要一直活在過去,活在過去,會活得痛苦。

4.5、 第五具足方便住

佛子!云何為菩薩具足方便住?此菩薩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哀愍一切眾生,度脫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令一切眾生發生淨信,令一切眾生悉得調伏,令一切眾生咸證涅槃。

云何為菩薩具足方便住?
第五具足方便住,「帶真隨俗,漚和適化。習無量善巧,化無住故」。帶真隨俗,就是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方便就是要饒益眾生。俗是十法界,十法界眾生有感,他就有應,無量善巧,教化眾生不著教化眾生的相,三輪體空,就是無住。

此方便具足住菩薩,由前妙行,既與佛同,則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如胎已成,人相不缺。此菩薩,觀於無量無邊無數阿僧祇不可思議無等等眾生界,猶如虛空不生不滅,自性清淨,同真際等法性。

此菩薩所修善根,皆為救護一切眾生,饒益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
菩薩所修的功德,都為了救護一切眾生。從果地向因看,有了成就以後,有了善根或有了功德以後,才來救護、饒益、安樂等等對於眾生的利益事,叫無邊妙用。

佛法就是指在人生中怎麼圓滿的學問。事情來,你要當機立斷,然後皆大歡喜。深入了解眾生的心念、性向、習氣,是我們智慧成長的資糧道,資糧道具足以後,智慧要成就就快,而且在這樣的基礎中,你的智慧成就,要回過頭來利益眾生,救護眾生。

修行人,大腦會轉動,我執會出現。去除我執,只有在跟眾生相處的時候,你才會知道。
只有與大眾相處,你才會知道說,眾生是什麼個樣子。你要怎麼處理事情讓它圓滿。

哀愍一切眾生」,因為眾生愚痴可憐,很容易造業。一定要使他有智慧。有了智慧以後,貧困當中有志氣立大志,富貴當中知道去施捨利益眾生,這樣才是真正的哀愍眾生。

度脫一切眾生」。度脫度越生死、脫離煩惱。菩薩修學佛法的目的,時時刻刻要記住就是為了度脫一切眾生。

令一切眾生離諸災難」。災難,講有三災八難。八難,乃指見聞佛法之八大障礙,即地獄、餓鬼、畜生、北俱盧洲、無想天、盲聾瘖啞、世智辯聰、佛前佛後。火災、水災、風災,是大三災。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小三災就是刀兵災、饑饉災、瘟疫災。

令一切眾生出生死苦」。「出生死」是說在生死當中,因為有智慧有福德、有悲心有願力,所以能夠在生死當中,不被生死困擾、能夠修福修慧、能夠利益眾生。菩薩修行,就是要令一切眾生了解生死,而且在生死當中能夠解脫自在。

令一切眾生發生淨信」。
一個有淨信的人,信三世因果,命由己造。靠自己的努力去培養知識、去多結善緣,熱心公益,多做善事,然後把我執盡量降低,只要我們往這方面去走,我的命運慢慢就會好。
菩薩的修行,就是令一切眾生遠離邪見迷信,能夠得到淨信。

令一切眾生悉得調伏」。
調伏,是調伏我們內心的煩惱、妄念。眾生無量劫來有個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有一顆不安的心靈。這顆不安的心靈像猴子、像野馬,隨時都在奔跳,沒有一刻停止。如果我們要加以訓練、調服,身心才會調合。具足方便住的菩薩就是要教導眾生,如何去調伏這個身心不安的問題。菩薩除了用物質種種度化眾生以外,就是要眾生的內心世界得到好好的調伏,用種種的禪定功夫、正知正見、八正道,來調伏眾生的貪瞋痴,調伏散亂、懈怠放逸心。一旦心調伏了,他的身心才能安定了。

令一切眾生咸證涅槃」。涅槃,也叫「寂滅」,就是滅除眾生內心深處的執著。邪知邪見叫無明,叫愚痴。因為眾生無明愚痴,會增長瞋恨、貪愛,這個世間就產生三災八難。
眾生的愚痴就產生了無明風,所以風災;眾生的貪愛產生貪欲水,所以水災;眾生的瞋恨心就會變成世間的瞋恨火,水火風三災產生了。然後從貪瞋痴的根本煩惱,就產生了邪知邪見、大隨煩惱、小隨煩惱,就有八難的產生。所以,三災八難都是我們眾生內心裡面貪瞋痴所招感的。

菩薩來到這個世間從事物質的救濟以外,最重要就是從眾生的內心深處,把貪瞋痴排除掉,眾生就能夠享受涅槃的法喜自在,而真正的享受到生命的存在價值、生命存在的喜悅。所以,令一切眾生咸證涅槃,是佛菩薩來世間的最崇高的一個理想。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知眾生無邊、知眾生無量、知眾生無數、知眾生不思議、知眾生無量色、知眾生不可量。
「方便」是具足智慧及慈悲以後,所產生的功用。從體起用,以種種的方便來攝化眾生。方便是一種後得智;根本智是證到一切法的空性。證到根本智以後,起出一種大的作用,從體起用,那叫做方便住菩薩。所以方便住菩薩必須廣度眾生。
眾生無量、無邊、無數、不可思議、無量色、不可量,菩薩要去清清楚楚。你不知道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習性千差萬別、嗜好千差萬別、業力千差萬別,就沒有辦法去度化他。所以菩薩要修的學分,就是對眾生的理解。

知眾生空、知眾生無所作、知眾生無所有、知眾生無自性。
這是從宏觀來講眾生的性質、品質。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故空。緣聚緣散,從空來講,都講無。眾生有作,也是因緣作;從真理來講,還是無所作。宇宙每天都有星球誕生,每天都有星球毀滅,但宇宙總質量不變,因此就宏觀來講,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但就小範圍來講,就有生有滅,有增有減;

眾生的特性是空性,隨時可以變,也就是我們命運隨時都可以變,變好變壞看我們自己的造化,看我們自己的毅力,看我們自己的行為。

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勝,無所染著;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菩薩無所不在,無所染著。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是他的性德、心量。

4.6、 第六正心住

佛子!云何為菩薩正心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心定不動。何者為十?所謂:聞讚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讚菩薩、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有垢、無垢,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眾生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量、無量,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成、有壞,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

云何為菩薩正心住?
第六正心住。「成就般若,故聞讚毀,真正其心,念不動故」。修行到正心住的時候,是如如不動,所有一切境界都不會撼動菩薩的正知正念。般若是智慧,有智慧,心才正。有智慧,聽到人家讚歎,心裡如如不動。心清淨,這才叫正心,「八風吹不動」。「心相不異,方名為正」。要像陽光,不會因人類做什麼,而有變化。讚、毀,不影響我們對實際理地這一部分的信心。

第六正心住,對治智慧寂用不自在障,即如善財見「海幢比丘」,於經行地側,結跏趺坐,離出入息,無別思覺。於其身上,各隨身分,皆出化身.如雲廣覆,周遍十方,隨應所見。此明寂用無礙 故。

聞讚佛、毀佛,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佛法的信仰,是透過深深的理解、殊勝的理解、智慧的理解以後,所產生的一個生命的歸屬,所以在任何障礙、任何困難當中,這個心不退,叫做正心住。在修學的過程中,因為有正知正見,即使別人毀謗佛,我們也不為所動,還是相信佛法僧三寶,還是相信佛菩薩的功德、佛法的功德。我們的信是從智慧來的,叫做智信─經過智慧的理解以後,才深深的信仰,這種信仰是永遠不退。

聞讚法、毀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我們說這個時代是一個鬥爭的時代,很多新興的宗教把佛法搬過去,又反過頭來罵佛法。那麼,一個正信的三寶弟子,別人再怎麼樣毀謗說「你修這個法門不好,我這個法門才是最棒的」,你也心定不動。

聞讚菩薩、毀菩薩,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聞讚菩薩、毀菩薩所行法,於佛法中,心定不動。
菩薩所行法是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波羅蜜,然後修慈悲喜捨,然後就是願力。菩薩行法就是「生死不疲厭,輪迴是美事」,不斷的生死不斷的輪迴,永遠在這個世間來轉正法輪。正心住,聞好的不會嫉妒,聞壞的也不退心。軟硬不吃,好壞不理,都是如如不動。不管別人說什麼好或者不好,我就是正念正知,安住在這個法上,不受外在的境界所動搖。

聞說眾生有量、無量,有垢、無垢,易度、難度,於佛法中,心定不動;聞說法界有量、無量,有成、有壞,若有、若無,於佛法中,心定不動。是為十。
第六正心住的菩薩,他修如如不動法門,順境的、好的不貪,壞的、毀謗的也如如不動。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法。何者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一切法無體、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別。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都在饒益眾生與智慧成就之間在成長、增長。前面講境界、講那個量那麼大,這個地方再進學的十個法,就是對一切法的認知,更進一步。

修法證入真理的本體,是我們證得它。真理本來就在那個地方,盡虛空遍法界無所不在,
一切法,時間到,它就來了,它是物理現象,與修行無關。相,都是物理現象的變化。
真理的存在,只是存在而已。講體相用,是讓我們去了解它。真理本身無體無相。

一切法無相」。
「無相」,它沒有相。因為沒有相,所以隨著因緣千變萬化。無相、無不相。譬如水,什麼相它都可以,只要你給它一個條件,溫度高,它就水蒸氣的樣子給你看;溫度低,它就變成液態水;溫度更低,變成固態了。然後,我們去分析它的結構,一滴水裡邊就含有地水火風四個最基本的元素。哪一個是它的相?山河大地、人物山川所有一切一切,我們眼目所及的一切一切,雖然千奇百怪的形相,但是認真的說來,無相無不相。因為一切在因緣和合狀態當中有這個形相,那因緣條件維持不了的時候,又改變成另外一個存在。一切都是在變化當中,沒有一個固定相,就叫 “一切法無相”。

所以,「無相」就啟示我們,隨時你所見到的一切一切,好的不好的一切一切,你都要學正心住的菩薩如如不動,因為一切都是在變化的過程,現在只是暫時這個假相。

「一切法無體」。無體,是沒有自體,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主體,因為它是因緣生,是許許多多的條件排列組合在一起的時候,所顯現的假相。

一切法不可修,一切法無所有,一切法無真實,一切法空,一切法無性,一切法如幻,一切法如夢,一切法無分別」。
這是正心住的菩薩要了解到實法不可得,如幻相也是不可得。修行不是累積,修行是減損,我執、煩惱、瞋恨心、無明心、貪愛心,越來越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修得越高明的時候,綁在身心上面的無形繩子─貪、瞋、痴、慢、疑、惡見、忿、恨、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無慚、無愧、惱、嫉、慳、誑、諂、害、憍,這些五十一個心所的繩索,它一個一個解脫。所以不是說你得到什麼。

所以,我們要了解一切法是空,但是,它的作用還是存在的。如夢幻泡影,但還是有作用。緣起性空。性空,所以緣起;既然是緣起,就有它的作用。

何以故?欲令其心,轉復增進,得不退轉無生法忍;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無生法忍」,「謂菩薩於無生之法,忍可忍樂,不動不退」。真如本體是不生不滅,宇宙萬有是生滅法。菩薩契入這個境界,完全肯定而沒有懷疑。所以菩薩不動心,如如不動。要遠離生滅,生滅是假的。遠離生滅法之後,不生不滅的本體就出現。生滅法是從不生不滅顯現的,不生不滅是永恆的。

4.7、 第七不退住

佛子!云何為菩薩不退住?此菩薩聞十種法,堅固不退。何者為十?所謂:聞有佛、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法、無法,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無菩薩,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菩薩修行出離、修行不出離,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佛智有盡、佛智無盡,於佛法中,心不退轉;聞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是為十。

云何為菩薩不退住?
第七不退住,「入於無生,畢竟空界,心常行空、無相、相願,身心和合,趣正妙道,緣不壞也」。對治大慈大悲同行攝生,不圓滿自在障,令圓滿故。(「空、無相、無願」,叫三解脫門)。即如善財於普莊嚴園,見「休捨優婆夷」.謂善財言「我有八萬四千那由他同行眷屬,常居此園」。明大悲位中,行方便波羅蜜.同於八萬四千不可說一切眾生煩惱,總共同事,教化利益。

一、聞有佛、無佛。
不退住菩薩不管有佛、沒有佛住世,還是照樣的修行。因為有許許多多的大菩薩在過去生過去世曾經發願,在這個無佛的世界來度化眾生、攝化眾生。所以學佛的人不會孤單、不會寂寞的,因為有無量無邊的大心菩薩來陪伴我們修行。我們要有正知正見,對佛法僧三寶、因果業報輪迴信心不退,很自然的雖然是在末法,在災難頻傳的世界當中,這些大心菩薩自然會來度化我們,沒有什麼可怕的。

二、聞有法、無法。三、聞有菩薩、無菩薩。四、聞有菩薩行、無菩薩行。
不管將來是末法,能不能聽到佛法,這些不退住的菩薩照樣繼續修行。佛法不只是記載在經典上,佛法是遍三千大千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社會一切的活動。你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統統是善知識。你真正入這個境界,在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人事物當中,無一不是 「大方廣佛華嚴」,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成就你自己的後得智,無所不知。此即所謂,從佛會流,遍周法界。演暢華嚴,令物遍悟。 人皆法師,觸類皆法。萬籟之聲,皆法輪聲。剎土微塵,皆求法處。方能證入法界真原。所以,最重要就是我們要有信心。能夠觸景生道,接觸到任何境界馬上就轉化成智慧的資糧。

萬事萬物的無常,都是在開示佛法。那叫 無字天書。有智慧的人隨時隨地都能夠從外來的訊息當中,來點燃他智慧的火花,讓他的生命昇華淨化。所以我們不要擔心說末法時代聽不到佛法怎麼辨。

所以,不退住菩薩不會擔心,未來的世界是不是有佛菩薩來世間來救度我們。他對佛菩薩有絕對的信心。

五、修行出離、不出離。
出離是解脫生死、煩惱,而在生死煩惱輪迴當中不受困擾。是很清清楚楚的參與生死輪迴的行列,而不受煩惱、輪迴、生死的干擾。不退住的菩薩有悲心、有智慧,所以他不擔心說修菩薩行是能出離、還是不出離。因為他已經有這個智慧,所以於佛法,心不退轉。

六、聞過去有佛、過去無佛。七、聞未來有佛、未來無佛。
八、聞現在有佛、現在無佛,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追求覺悟的人,不在於有佛無佛,在於有沒有路可走。佛法本身是永恆的存在,是真理。你不知道它也在,在起作用。如盲於太陽。

不管過去、現在、未來,有佛還是沒有佛,他心不退轉。有佛也好,無佛也好,最重要的是我自己心中要有佛,我自己心中要有法,我自己心中要有三寶,我自己心中要有信心。

九、聞佛智有盡無盡。
只要用人類的大腦推理,就一定有盡;只要用語言文字去形容就一定有盡。人類大腦可以趨向極大,不能趨向無限。佛法中講的是無限。用無限的生命感受、體驗無限的存在,兌現無漏福報。無限的生命,圓形,無頭無尾,無始無終,無限開放。生命本身沒有邊際,盡虛空,遍法界。

十、聞三世一相非一相。
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華嚴經》說過去世即是未來世,未來世即是過去世,三世就是一念,一念就是三世;大小相融,沒有什麼長短大小這種差別;這個叫作一相三世。證到空性的聖者,已經沒有時空的約束。(一真法界,沒有時空)。

「心寬天地寬,心窄天地小」。心如果安,茅屋也安。如果你心不安,住在什麼別墅心也是不安。最重要就是心的問題,而不是境的問題。心改變了,世界就改變。

所以,三世一相、三世非一相,這是講到我們眾生的時空觀念裡面、相對觀念當中,我們眾生都是嫌大嫌小、嫌少嫌不好,都是在戲論當中做妄想的奴隸,從比較當中那是永遠沒完沒了。那不退住的菩薩聞三世一相、三世非相,於佛法中心不退轉。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廣大法。何者為十?所謂:說一即多、說多即一、文隨於義、義隨於文、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無性即性、性即無性。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善能出離;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說一即多、說多即一 。
法性是一.法相是多。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自性,一切是萬法。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歸於一性。如一水攝千層浪,千層浪本為一水。亦如永嘉大師証道歌所云: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一即一切,初發心時,便成正覺。一發心就是自心的不動智佛,心佛同一體。

文隨於義,義隨於文。
不退住菩薩他不會誤解經文,經文所說的義理他都能夠把握得恰到好處,不增不減。
看經典不能依文解義,斷章取義。佛經是標月之指,要能了解言外之意。得月忘指,得意忘言。要能了解如來真實義。

非有即有,有即非有。無相即相,相即無相。無性即性、性即無性。
存在的一切,是眾緣和合,緣生緣滅的,是因為有許多條件迫使它存在,是被動存在。諸法有是因緣有,因緣有則有即非有,非有而有。諸法空是因緣空,因緣空則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有即非有,不空而空,則全有即空。非有而有,空而不空,則全空即有。
有之與空,相成而復相奪,相奪而復相成。存在的一切一定有一個形相。那這個相是有許多條件排列組合之下,顯出這個相出來。所以也是眾緣和合之下才有這個相、有這個形、色顯現。

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善能出離,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不退住菩薩於一切法善能出離,不被法相迷惑。所有的法相、萬事萬相現在他眼前的時候,他馬上知道一切是緣起,如幻如化,沒有實在,超越了美醜、大小、方圓,種種的界限沒有了,一切都是圓融無礙,那麼就是一切自在了。

4.8、 第八童真住

佛子!云何為菩薩童真住?此菩薩住十種業。何者為十。所謂: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隨意受生,知眾生種種欲,知眾生種種解,知眾生種種界,知眾生種種業,知世界成壞,神足自在、所行無礙。是為十。

云何為菩薩童真住?
第八童真住,含真抱一,智行無失。不起邪魔破菩提之心,佛之十身靈相乃一時具足。對治處纏同事,世間餘習,智不清淨障,令清淨故。即如善財見「毗目瞿沙仙人」,表大智清潔,無所染故。悲智一體無染而不污。要達到這境界,須住十種業。

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
三業清淨。隨心所欲不踰矩,隨時隨地一切的動作都能夠如法,也不感覺到約束,而且所表現出來的都是非常的優雅合理。菩薩因為持戒莊嚴,所以身行無失、語行無失、意行無失,遠離了殺盜淫妄酒,不惡口,也沒有離間語、沒有妄語,包括意業也沒有貪瞋痴。身口意這十種業都沒有過失了,這人就住在童真住了。

隨意受生。
隨自己的意志、意念去投胎轉世。這要有清淨慈悲,清淨心常常保持自己一念不生,在一切境緣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隨意受生是十種身中的「意生身」。有兩個意思,一「隨他意」,就是佛菩薩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隨類現身。二「隨自意」,隨自意可以不現形相。「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隨他意,不住涅槃;隨自意,不住生死。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是同時。三身之中,法身不住生死,應化身不住涅槃。報身則分自受用身,不住生死,他受用身,不住涅槃。

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顯示出無量的慈悲,真實智慧,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超越時空,盡未來際,「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法身無生,無所不生。法身是我們自己真正之身,「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法身無相,能現一切相;法身無生,無所不生。這是講意生身。

知眾生種種欲、種種解、種種界、種種業。
因為多生多劫來他一切修行都是為了眾生,所以很了解眾生的根機。眾生的生命層次、眾生的欲望、眾生的妄念,他都能夠清清楚楚。然後,知眾生的種種業,這些眾生是怎麼來的,前輩子是修什麼,所以這輩子有這些壞習慣、有這些好的才華,因緣是怎麼樣子,菩薩都能夠清清楚楚。

知世界成壞。
這個世界我們叫作器世界,是依報,依靠我們人類來決定它的成壞,人是正報。雖然我們人類去主宰這個世界,可是世界也是在主宰我們,環境影響我們很大。如乾旱、瘟疫、海嘯、地震。所以菩薩來到這個世間,就是要創造這個世間,讓這個世間變成很莊嚴很美好。那要成就這個美好的世界,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眾生的內心深處去淨化昇華,因為這個世間隨著我們眾生心而改變。

神足自在,所行無礙。
神足自在就是神足通。佛法的神足通是在禪定當中一念就到了另外一個世界了,而且到那個世界就適應那個世界,他一切是無礙。

十住菩薩的第八住菩薩叫作童真住,最重要是身口意三業清淨,悲心願力又足,所以能夠隨意受生,又能夠知道種種眾生的毛病、習慣、欲望、知見、業力,然後了解到世界的成壞,所以童真住菩薩能夠神足自在,所行無礙的到任何世界任何一個點去利益眾生。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知一切佛剎、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領受無數佛法、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遍滿音、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知一切佛剎。動一切佛剎。持一切佛剎。觀一切佛剎。詣一切佛剎。遊行無數世界。
知,是用智慧了知。一個人發心的時候,就動,遍動,等遍動。念動,是一個佛剎。
持,是住持。八住菩薩已入不二法門,沒有空間的隔礙,他的心已經超越物理的現象了。

領受無數佛法。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遍滿音。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
然後「領受無數佛法」。菩薩到另外一個世界去參訪,去學更多更多的佛法。菩薩到無數的世界去聽佛法,領受無數的佛法回來度化眾生。這個時候他度化眾生是「現變化自在身,出廣大遍滿音,一剎那中承事供養無數諸佛」。這是他的神通。

勸學十種法: 知、動、持、觀、詣一切佛剎,進升的階段,就是實習。實習完成就有這十個成就。所以,在童真住的實習階段完成了,就成就法王子住的階段。

何以故?欲令增進,於一切法,能得善巧,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菩薩學這些法,修這麼多的神通,就能夠於一切法,得善巧方便。從根本智起後得智,以善巧方便來利益眾生。修到菩薩八住以後,他所看到的、所見到的、聽到的、所感觸到的,都是即自開解,不由他教,就能轉成智慧的資糧。

4.9、 第九法王子住

佛子!云何為菩薩法王子住?此菩薩善知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善知諸眾生受生、善知諸煩惱現起、善知習氣相續、善知所行方便、善知無量法、善解諸威儀、善知世界差別、善知前際後際事、善知演說世諦、善知演說第一義諦。是為十。

云何為菩薩法王子住?
第九法王子住,「從法王教生解,當紹佛位故」。自初發心住至第四之生貴住,稱為入聖胎;自第五之方便具足住至第八之童真住,稱為長養聖胎;而此法王子住則相形具足,於焉出胎;猶如從佛王之教中生解,乃紹隆佛位。對治說法不自在障,令自在故。即如善財見「勝熱婆羅門」,以登刀山,入火聚行苦行時,無不獲益而已。

法王於法自在,一切世間的萬事萬物萬法對他來講不會迷惑,而且是清清楚楚,一點迷惑都沒有了。這些法千變萬化,不能引動他的心念。佛的弟子,跟隨佛陀腳步前進的人,稱為法王子。你現在發菩提心,有慈悲喜捨,修戒定慧,修六波羅蜜,那麼你也是法王子。所以,持戒莊嚴,發菩提心,修慈悲喜捨,修六波羅蜜,在生死當中不疲不厭,樂住生死,是法王子。

第九住法王子菩薩,是要承擔如來的家業。為了要讓這個世界更莊嚴,我們要在戒定慧下工夫,在慈悲喜捨上下工夫,才能夠「善知諸眾生受生,善知諸煩惱現起,善知習氣相續,善知所行方便,善知無量法」。

善知諸眾生受生。
有才華,為什麼不能成就?他的因緣不具足。成功的人,往往沒有才華的。如劉邦有什麼才氣,韓信腰斬五門外。陳友諒打天下,朱洪武當皇帝。不是有才華不好,是你不會運用才華,是傲氣把材華給犧牲了。亞歷山大,39歲死了。有才華的人,前輩子修得智慧,但是沒有好好修福報。修福報會把那個鋒芒給磨掉。

受生就是緣生,產生的狀況,看緣怎麼和合。攝化眾生,一定要知諸眾生的受生、眾生的習性,他前生前世做了哪些行為,他到哪裡投胎轉世,所以他現在會有這種行為。眾生輪迴的情形,一定要有宿命通,有了宿命通才能知道眾生受生的行為;眾生這生死掉,他會到哪裡投胎轉世,有宿命通了解的話,度起眾生來才方便。

善知諸煩惱現起。
知一切佛剎、動、持、觀、詣一切佛剎,以後,這些都有了,你都有這種能力。還要善知諸煩惱現起,知道自己的煩惱怎麼樣生起、怎麼樣變化、怎麼消滅,也知道眾生的煩惱是怎麼樣生住異滅,這樣子才知道如何對治。

善知習氣相續。
他善於知道一切眾生的習氣,好像波浪一樣,相續不斷。眾生前生的習氣,而生出今生的習氣;今生的習氣,而生出來生的習氣,生生世世,相續不斷。菩薩證得宿命通的智慧,所以知道一切眾生的習氣。

善知所行方便。
他善於知道應該所行的方便法門。就是應以何身得度,就現何身而為說法。應以何法得度,就用什麼方便法門來為說法。

善知無量法。
諸佛世尊不以一法來度盡一切眾生。眾生的病千差萬別,眾生的心念、想法、觀念、煩惱,千差萬別,就要千差萬別的法門來方便攝化。就像醫生有幾十萬種的藥來對治眾生的病。所以,眾生有多少病,法門就有多少。而且,要善知眾生的煩惱習氣、他的知見知解,都要清清楚楚。

所以,菩薩的攝化眾生必須通達世間、出世間種種的道理,必須能夠了解眾生的煩惱習氣,還要懂得以種種方便來攝化眾生。當然,這些必須通達無量的法。

善解諸威儀。善於瞭解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行住坐臥,都是攝化眾生的身教。

善知世界差別。
講到世界,佛經裡面簡單分成淨世界跟污染的世界,或者是叫作穢世界。有些世界是從清淨的世界慢慢的到不淨,因為人心污濁了;有些世界可以從不淨到清淨,因為大家了解到不淨的世界影響太大了,所以大家有這種覺醒,慢慢的從身口意改善,這個世界又變成清淨的世界。

善知前際後際事。
過去的事情叫作前鑑,讀歷史就知道過去的成敗興衰,然後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對於整個人類的歷史,過去、現在、未來,做為一個菩薩不能說只瞭解當前現在,現在所有的一切一切都是過去的延續,或者是變好、或者是變壞,做為一個菩薩要清清楚楚。才能防微杜漸。

殷鑑不遠,來者可追;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前車可鑑,指用前人的失敗作為教訓。殷:指商朝後期;鑑:鏡子。指殷商子孫應以夏的滅亡為藉戒。後泛指前人的教訓就在眼前。知前際後際的事,就是一個歷史的演變過程當中的種種現象,我們必須了解通達,才知道以過去作為前車之鑑,然後知道未來什麼樣方向才是正確。那我們讀經的時候,除了以經解經,就是要經史同參,經跟史互相參證。

善知演說世諦,善知演說第一義諦。
善於知道眾生的根性,用世間有為法,來為他們說世諦法。他也善於知道眾生有利根者,給他們演說出世間無為法,令眾生了悟第一義諦的道理。

《中論》「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一以世俗諦,二第一義諦。」第九法王子菩薩,二諦通達。因為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所以佛說法有分二種層次,第一種層次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有輪迴有業報,用「有」這個立場來說明現象界的一切,讓初入佛門的人有所遵循,有法則來離惡向善;這個是世俗諦。世俗諦,是就世間人共同的心理現象、所看到的世界。世間就是那麼如幻如化,看起是如此,事實上不見得如此。

第一義諦是聖者的境界。在勝義諦來講,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一法不立;但是世俗諦來講,一法不捨,是非恩怨種種一切一切又是宛然存在。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十種法。何者為十? 所謂:法王處善巧、法王處軌度、法王處宮殿、法王處趣入、法王處觀察、法王灌頂、法王力持、法王無畏、法王宴寢、法王讚歎。何以故?欲令增進,心無障礙;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這個就是說法王子菩薩要修的學分。

一、法王處善巧。
聖者證到根本智以後,從體起用,稱為後得智; 有後得智才能或善巧方便。法王於法自在,善巧方便攝化眾生,這是法王子菩薩應該好好的學。

善巧方便是指於一切境界都能夠隨順。有智慧以後,才能方便。法王,是指法身大士,41位次的分證佛。從本體上起無量的作用,叫善巧。

菩薩證得空性後,知道世間一切如夢幻泡影、空空無大千、無法可說、無生可度,但是他要在這個如夢如幻世間,積極建設、積極弘法、積極利益眾生。他知道,這些都是水月道場,夢中佛事,但很積極地去做,這才叫莊嚴佛國土。世間一切萬法是有為法,金剛經講如夢幻泡影如露,都是無常。這個是講悟後的人,他已大死一番,徹悟空性,諸法實相,然後他又對這一切如夢幻泡影的虛幻境界能恭敬、尊重、承事。

二、法王處軌度。
軌是規矩,度是法度。法王怎樣處理一切的威儀和軌度,應該學習。

三、法王處宮殿。
宮殿,心理建設,戒定慧具足。佛的宮殿是內心的莊嚴。凡夫宮殿,充滿貪嗔癡慢疑。
因為菩薩打坐入定的時候,那種清涼自在,就像一般人住在華麗的宮殿裡面。所以這個地方講到法王處宮殿。法王處的宮殿就是禪定,度眾生利益眾生是菩薩的宮殿。菩薩利益眾生,看到眾生離惡向善,法喜充滿;看到一個做壞事的人改頭換面,菩薩最高興了。隨便一個草茅房子,菩薩可以過的很安心。所以這個地方講到的宮殿,是指修禪定、修智慧、修度化眾生、修慈悲喜捨。因為定會引發特殊的一種樂,是用宮殿來形容。

四、法王處趣入。
菩薩趣入諸法實相,趣入諸法空相。法王子住的菩薩了解到應該趣入的地方,就是觀諸法的空、無相、無願、無作。

五、法王處觀察。
一個佛子在看世間相的時候,不用肉眼看,不用天眼看。法王用慧眼,法眼,佛眼看。法王觀察身心世界的無常無我。法王隨時隨地觀察世間的萬相而增長智慧。尤其是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引發無漏的智慧,這個才是真正的法王處觀察

六、法王灌頂。
法王灌頂是他本身的成就。修學一個法,叫一門深入。當那一門成就以後,對其它的會很快成就。一個法門成就以後,第二種怎麼學,那叫法王灌頂,自己就會灌頂,自己就會去學它,自己就會成就。生命是全方位的。一個人長大是整體的。當手長大時,腳也長大了。這本身有一種一貫性,整體性,同時起來。修行本身是全方位的,從一個地方下手,其它部分都會具足。

在我們學佛來講,我們自己就可以為自己灌頂。多誦經多拜佛多打坐,多去觀察自己的身心,這個叫作真正的自我灌頂、自我加強。

七、法王力持。
那個力量他會往前繼續推動。灌頂是指種子,根器讓它成長起來,到某一個程度會發揮出它的能力。你發菩提心,法王就幫你加持了。

八、法王無畏。
生命發展的軌跡,一是種子,二是發展出來的能量,再來生命發揮的作用叫無畏。突破挫折。生命只有經過真正的成長,他才無所畏懼;生命經過想像,會一塌糊塗。

佛陀有四無畏。佛陀說法的時候,以四無畏、十力、十八不共法來對眾生說法。那佛陀說話的時候,他不會心虛,因為他的確做到了。比如佛陀說財色名食睡五欲是障道法,他講這句話的時候,他有深刻的體驗,然後佛陀說他已經斷煩惱,他講這句話的時候很有自信心,他的確斷了煩惱。而且,怎麼樣去修能夠斷煩惱,這個方法佛陀說給你聽的時候,不會模稜兩可,不會說大概這樣子、可能這樣子,是一定如此,你必須如此做你才能得到什麼。所以,佛陀說法是斬釘截鐵,沒有模稜兩可。這個叫作無畏。

九、法王宴寢。
宴是吃飯,寢,休息。表示行止。宴寢,不是指吃飯睡覺,是指他的行止,他的心安住在寂靜涅槃裡,他的行在大悲饒益眾生裡。

入定能夠離欲,增長智慧,定跟觀在一起,止觀相應,開發出智慧,把身上的煩惱毛病一分一分的脫落下來,他一分一分的自在起來,那真是有如吃大餐睡大覺,很痛快的。

十、法王讚歎。
累積福德資糧。先修資糧道。你要廣饒益眾生,要度人,要有威儀。與人相處,懂得委婉。助道資糧道有,修行成就很快。真正法王成就,就是助道資糧圓滿了;然後他才能正式踏上正行。那個時候成長才快。

佛也是讚嘆十方的諸佛,十方的諸佛也讚嘆釋迦牟尼佛說,能於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十方諸佛都是互相讚嘆的。別人好的,我們讚嘆。

何以故。欲令增進。心無障礙。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成就了進入法王境界。

一個正行。一個加行。如果按照這地方所說的十種學分修學的話,就可以讓我們道業越來越增長,而心沒有障礙,只要接受到任何的法,馬上就能夠開解,不用別人跟你解釋一大堆。自己就有這個智慧。

4.10、 第十灌頂住

佛子!云何為菩薩灌頂住?此菩薩得成就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震動無數世界、照耀無數世界、住持無數世界、往詣無數世界、嚴淨無數世界、開示無數眾生、觀察無數眾生、知無數眾生根、令無數眾生趣入、令無數眾生調伏。是為十。

云何為菩薩灌頂住?
第十灌頂住,成就十智,即當成佛。既為佛子,堪行佛事,故佛以智水,為之灌頂。
對治悲智不自在清淨障,令得清淨。即如善財見「師子幢王女慈行童女」。「王」者,智自在故.「女」者,表隨悲無染習故:明智滿從悲,處世間故.即同事而無習氣故。

已上十種對治,皆一念心上,初發心時,一行之中,一時之內,無前後際,對治此十種障法,成一法一心一智慧,一行之中,十十無盡法門,皆以自心不動智佛為體」。粗重的習氣在第八、第九住就斷盡,灌頂住的菩薩粗重的習氣沒有了。

十種智,是智為體;器世間與眷屬世間為用。世界、眾生是相。住持就是作用。眾生是相,知眾生根器是用。體無形無相,透過相,起作用,就可看到體。

作為一個菩薩為什麼這麼關心這個世界呢?因為世界是大家所依住的地方。而眾生無知、無明,不斷在破壞這個世界,所以菩薩就是要來到這個世間,幫眾生破除無明煩惱。所以,菩薩用震動世界、照耀世界、住持世界,然後往詣無數世界、嚴淨無數世界、莊嚴淨化無數的世界,這是菩薩的職責所在。

震動無數世界。
震動,影響。佛陀未出世間,萬古如長夜;佛陀把真理告訴我們,這才是真正的震動,真正的影響。十住菩薩的悲心、智慧、願力,讓所有眾生的內心到得大的震撼。一個人如果能夠淨化自己的身心,有悲心、有願力、正知正見,自然會吸引無數眾生來跟你學習。他的德行、智慧、悲心感人之深,讓所有接觸到他的人都能夠降伏其心、安住其心。

照耀無數世界。
照耀,也是影響,佛法弘宣。這是形容菩薩的智慧,菩薩的智慧能夠解黏去縛。眾生的無明、無知、煩惱,菩薩能夠善巧方便為我們解惑除煩惱,所以用照耀來形容菩薩的智慧。

住持無數世界。
菩薩能夠感化眾生,眾生的心淨化了,這個世界就永久的安住下來。

往詣無數世界。
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交道。菩薩隨時隨地任何地方需要他,他都能夠往詣無數世界去利益眾生。

嚴淨無數世界。
莊嚴世間、淨化世間,菩薩嚴土熟生。成熟眾生、莊嚴國土。要改變這個世界,一定要先從眾生來改變;要改變眾生,要先改變自己,打破了我執我見,才能夠去感化眾生。因為感化眾生,這個世間就變成清淨莊嚴的國土。

開示無數眾生。
開發、示導眾生,令其覺悟。「開示悟入」,開示是佛菩薩的責任,我們要悟入。佛陀來到這世間,開佛知見,示佛知見,然後我們是悟佛知見,入佛知見。灌頂住菩薩,隨時隨地,隨眾生的根機,來開導示現,佛菩薩的知見。

觀察無數眾生、知無數眾生根、令無數眾生趣入。
要開示眾生,就必須「觀察無數眾生」。因為眾生的根性千差萬別,眾生的根機有上中下,所以必須觀察眾生的根機來應機說法。還要「知無數眾生根」。眾生的根機千差萬別,有些這眾生的根器是大心眾生,有些是厭離心的眾生。他厭離這個生命,討厭生存的空間,這個時候就要告訴他修厭離心的方法。至於那種大心眾生,就要肯定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令無數眾生趣入」,趣入佛的智慧。

令無數眾生調伏。
調,是調理,調理身體健康,心態平和清凈。伏,是降服,降伏住自己的煩惱習氣,調和身口意三業,以制伏諸惡。以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御其心,乃可調伏。

佛子:此菩薩身及身業,神通變現,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成就佛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薩,亦不能知。
灌頂住的菩薩他的身及身業神通變現,這些都是從智慧現而來的。他的智慧了解過去,了解現在,了解未來。還有曾住莊嚴的國土心境界、智境界皆不可知,已不是我們凡夫所能知道。十住菩薩的境界殊勝,甚至連九住菩薩都沒有辦法了解。即一地菩薩不知二地事。

佛子!此菩薩應勸學諸佛十種智。何者為十?所謂三世智、佛法智、法界無礙智、法界無邊智、充滿一切世界智、普照一切世界智、住持一切世界智、知一切眾生智、知一切法智、知無邊諸佛智。何以故?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十種智者,即三世諸佛一切種智也。

一、三世智。
謂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之法,皆悉通達,圓明顯了。
對歷史天文地理數理所有這一切一切,菩薩懂得這些知識,叫做通達五明:。三世智,就是工巧明、聲明、因明、醫方明、內明。灌頂住的菩薩必須通達三世智,過去、現在、未來有關科技的、人文的、宗教的這些,都要通達。

二、佛法智。謂覺法自性,善出世間,現諸威儀,說法度生。
通達成佛的方法,如何發心、如何修行、如何證果。擁有覺悟的方法,叫佛法智。佛法不一定是佛陀所說的法,佛的弟子也可以說法。有證悟的人跟戒定慧相應了,跟三法印相應了,都是佛法。還有無情也在說法。

我們有正知正見、有正念正受,那麼一切境界在我們身旁圍繞,都是沒有障礙沒有掛礙。所以我們要了解的就是,改變我們自己的心智、自己的態度、自己的看法,以佛的知見來看世間。

三、法界無礙智。
謂知一切眾生,本具法界之體,事理融通,裡事交徹,互不相礙。
修行到最後自性出現,然後離世間,出三界;出三界就是入法界。世間是是一個象限,一個框框,這裡面時空固定,其它時空進不去,就有障礙,有限制,所以叫束縛。要解脫,突破這象限的牢籠,在所有的象限裡能自在出入。當你在一個象限裡,就叫做三界內,叫世間。能夠突破這個象限,這個世間,這個三界的束縛,在一切境界裡自在出入,就叫入法界。出三界是突破世間的束縛,能不被世間一切束縛所障礙,你就入法界無障礙了。就是法界無礙智,在任何境界裡自在出入。無邊智,不但無有障礙,而且在任何一個範疇裡,各方面都能夠一再地深入。

得到了佛法以後,當然就是法界無礙了,十方法界任你去留,在三界當中身心自在,在六道裡面也自在了。只要有佛法智,有法界無礙智,那麼任三界就不能約束你。三界六道輪迴生死一切一切都沒有障礙的境界,就叫做法界無礙智。

四、法界無邊智。謂知眾生色心諸法,即是法界,充遍一切世間,無有邊際。

五、充滿一切世界智。
謂如來從定而起廣大妙用,遍滿世間,無不照了。一切世界,就是從法界裡把它分隔出來。每一個象限為一個區域。從個別叫世界,從整體講叫法界。廣大妙用. ,滿十方界 。

六、普照一切世界智。謂如來有大智慧光明,普能照了無量世界。
在這麼多世界裡都能起作用。都是使這世界的一切眾生發起覺性,了解生命的真諦,了解人生的意義與價值。能夠在各種不同的層次,各種不同的族群裡發揮作用。這種不同的層次、不同的族群,就是一切世界。這個智慧能讓這些族群覺醒起來,了解到人生的真諦是什麼。在任何的角落裡,都能普使一切眾生覺醒起來,去真正地體驗生命的價值,人生的意義,這叫普照一切世界智。

七、住持一切世界智。謂如來有大神力,住持世界,知諸眾生機,器大小,而攝化之。

八、知一切眾生智。謂如來知所化一切眾生,善惡因緣,皆悉明了。這個世界是器世間,是依報,依報隨正報轉,正報就是眾生。要改變眾生,就必須有知一切眾生智,知道眾生的根性、想法、觀念、態度、程度,了解這些才能夠去攝化眾生。

九、知一切法智。謂如來既知所化眾生,亦復了知能化諸法。
法,方法,一切方法,指覺悟的方法。知道眾生的根器還不夠,還要知道一切法、修行的方法。有些眾生必須告訴他世俗諦,有些必需告訴他第一義諦,這個佛法才能夠在眾生的身心上得到受用。

十、知無邊諸佛智。謂如來知無邊諸佛,出現世間,說法教化一切眾生之事,悉能明了。知一切覺悟的智慧。諸佛就是一切覺悟。然後知無邊諸佛智。成佛不是身份的改變,而是心靈的提升淨化。我們每一個人都有成佛的希望,都夠這個資格去成佛。

何以故。欲令增長一切種智。有所聞法,即自開解,不由他教故。
這十種智慧就能夠增長一切種智。一切種智就是菩薩的智慧。一切智是通達諸法的空相,無我無我所,但沒有悲心沒有願力;他通達諸法的如實相─就是空相,不用度眾生,成阿羅漢就夠了。當然,在佛經裡面常常會提到證到阿羅漢以後,大部分都回小向大,再補修悲心的學分,重新再發菩提心,最後才能成佛。

4.6、 十住位 總結篇 解說

爾時,佛神力故,十方各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雨天妙華、天末香、天華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天諸音樂不鼓自鳴,放天光明及妙音聲。如此四天下須彌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現諸神變;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如此四天下。須彌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現諸神變。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通常一部經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這是流通分。大乘經典,是藉著外面的相,在表達內心的世界。十方世界都有六種震動,是表示轉了這個法輪以後,所有的眾生聽聞到這個法以後,內心的震動,震憾。它從非知識的立場,告訴我們生命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因此我們得到很大的震憾,內心的覺醒,可以說是非常徹底的覺醒。它藉用天災地變這些相,來提醒我們。

佛神力故。
佛,覺悟。神力,是因緣和合力。覺悟的因緣和合所產生的力量,叫佛神力。

六種震動。所謂:動、遍動、等遍動,起、遍起、等遍起,涌、遍涌、等遍涌,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擊、遍擊、等遍擊。
六相,就是六度,或六根,產生生命全方位的震憾。每一個有三相: 動,遍動,等遍動。
可解釋成整個貪嗔癡都摧毀了,或整個戒定慧都起立了,或三法印。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從六根來,就是指我們六根去除貪嗔癡,徹底把它翻掉了,徹底建立了戒定慧。改造了了以後,就產生瑞相: 一個是天妙華,一個是天末香。天華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天諸音樂。一共八個,就是三業的八正道。
換句話說,在我們生活中,你經過了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肯定以後,你的生活行為就符合於八正道。不鼓自鳴。放大光明。及妙音聲。耳根音聲,眼根光明,鼻根香味。

六種震動,就是我們講的餘波盪漾。一個法會不是結束就結束了,得到利益的人,從自己的內心淨化昇華,然後讓身邊的人也感受到那種祥和自在,這樣子餘波盪漾的,讓整個世界變成淨化的世界。無以名之,就叫做震動。因為菩薩講了十住的法門,有許許多多的菩薩在法會當中得到了提示,證入到十住的法門。那麼,得到住地的菩薩就能夠化往十方,到世界各地去度化眾生,就能夠改變眾生的心態,改變眾生的行為,改變眾生的口語,讓眾生的身心受到淨化昇華。

六種震動,一個是動、遍動、等遍動,然後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
踊是跳起來。形容得更大的話,叫做吼,吼就是發出聲音。吼、遍吼、等遍吼,然後擊就更嚴重,擊、遍擊、等遍擊。是形容眾生受到法的啟示,心靈受到很大很大的震撼,從來沒有聽到這些法門。

就像我們講的十住品,我們平時所聽到佛法就是發厭離心,覺得人生是可悲可哀可嘆的,可是十住法門聽起來卻不是這樣,而是我們要去承擔這個世界的淨化使命,擔負起使命,我們要發悲智願行,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來樹立正法。那各位聽起來,我相信一定也起六種震動。

自己的身心得到安祥寧靜,也能造成家庭、社會、整個世界的安祥。所以能夠擊、遍擊、等遍擊,這樣子餘波盪漾的,讓所有的眾生內心深處開始信佛學佛,找出生命的價值來,找出真正的生命出口。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向,讓我們一起為這個苦難的世間注入一股清流,此生才不會虛度,才不會白白來這樣一趟。

雨天妙華、天末香、天華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天諸音樂不鼓自鳴,放大光明及妙音聲。
菩薩說十住法門的時候,不但造成六種震動,不只是我們人在聽,天上的天人也在聽,所以天人用天上的花灑下來,有天妙華、天末香、天華鬘、天雜香、天寶衣、天寶雲、天莊嚴具,天人還用音樂來歡喜讚嘆,還有天鼓自鳴,放大光明及妙音聲。這個是形容法慧菩薩善於說法,連天人都感動了。

法慧菩薩把十住法門說完以後,眾生受用,按照這個方法去修學,招感了六種震動,就是餘波盪漾。我們聞法生歡喜了,必須如說修行,一方面自己修自己學,又能夠感化眾生,所以餘波盪漾的引起了眾生的腦力激盪,這裡用六種震動來形容。而且也招感了天人來隨喜讚嘆,所以天人雨天妙華天末香,天諸音樂不鼓自鳴,放大光明及妙音聲。

如此四天下須彌山頂帝釋殿上,說十住法,現諸神變,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法慧菩薩說這個法門是在四天下須彌山頂帝釋殿上,就是在玉皇大帝的帝釋殿上說十住法門,不單是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就是在別的世界說的十住法門,跟我們這個世界說的十住法門,是一模一樣的。不但這個時候說十住法門,其它的世界也是這個時候說十住法門。

又以佛神力故,十方各過一萬佛剎微塵數世界,有十佛剎微塵數菩薩,來詣於此,充滿十方,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善說此法!我等諸人,同名:法慧;所從來國,同名:法雲;彼土如來,皆名:妙法。我等佛所,亦說十住;眾會眷屬,文句義理,悉亦如是,無有增減。
他方國土的菩薩也來到這個地方,讚嘆隨喜說:善哉!善哉!法慧菩薩你說的真好、真圓滿啊。我的名字也跟你一樣叫做法慧,我們那個國土叫做法雲世界,我們的如來佛叫做妙法佛,我們那個世界也是在說十住品。眾會眷屬,法會的情形、所說的文句義理,跟你所說的一模一樣,沒有什麼增減。

佛子!我等承佛神力來入此會,為汝作證:如於此會,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悉亦如是。
真理只有一個,十方諸佛所有世界所講的,真理性都一樣。不要從相上去看,要從真理性上去看它的一致性,這叫佛眼。

十佛刹微塵數菩薩,承佛的威神之力,都來到這裡為你隨喜讚嘆,證明你所說沒有錯,說的很圓滿。十方所有一切的世界,都和這法會一樣的情形,沒有分別,都在說十住妙法。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華嚴經解說,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1 thought on “大方廣佛華嚴經 十住品第十五 真諦詳解 (二)

  1. ◕‿◕ 師兄在信堅園地裡栽植華嚴種子好快喔,讓我們不能偷懒,哈哈!好,很快就會跟上來讀了!謝謝師兄!
    顏顏敬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