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肇論宗本義”

緣起:
今日因無能大師之請,信堅在此略為解說 “肇論宗本義” 。信堅曾於四年前,專注於研讀肇論,因而對一真法界,諸法實相有較深入的領會。[請參看 “一真法界,諸法實相,華嚴經緣起甚深 解說” 一文。] 現在拿出舊筆記,稍加整理,與大家分享,用以拋磚引玉。歡迎批評指教。

一、前言:
釋僧肇(384年- 414年),為鳩摩羅什門下四大弟子之一,與道融、僧叡、道生合稱“關中四傑”。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31歲)。但其論說,對後世修持一乘佛法者有重大影響。憨山大師是其中之一。

此論是僧肇四論 (物不遷論、不真空論、般若無知論、涅槃無名論) 之導論。以四論非一時所作,論既成,乃以宗本義統之。蓋所宗本乎一心,以窮萬法,迷悟凡聖之源也。《宗本義》有四個部分,以分別說明四種宗本,而作為其後四篇論文的宗本:第一說明關於 “本無、實相” 的宗本,該宗本便是《物不遷論》的宗本;第二說明關於 “非有、非無” 的宗本,該宗本便是《不真空論》的宗本;第三說明關於 “漚和般若”的 宗本,該宗本便是《般若無知論》的宗本;第四說明關於 “泥洹盡諦” 的宗本,該宗本便是《涅槃無名論》的宗本。

二、《物不遷論》的宗本: 本無、實相。
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一義耳。
“本無、實相、法性、性空、緣會”這五個詞的排列次序是宇宙的自然次序。對人而言,如果要追宗溯源,則不妨把這五個詞的順序顛倒過來,變成“緣會、性空、法性、實相、本無”。實際上,這五個詞指的是同樣的東西,故可將其說成是“一義耳”。

本無者,直指寂滅一心,了無一法,離一切相,超凡絕聖。本來是諸法空相、本來無、本來空、本來佛。用不著去找、去證!以一切諸法,皆一心隨緣之所變現 (唯心所現)。心本無生,但緣會而生。緣生諸法,本無實體,緣生故空,故曰性空。以全體真如所變,故曰法性。實相即諸法實相,指宇宙事物之真相或本然狀態。諸法真相,不可言說,不可思議,而一切現象均為假相,緣聚緣散。真如法性,所成諸法,本體寂滅,故曰實相。是以本無,為一心之體。緣會,為一心之用。實相、法性、性空,皆一心所成萬法之義。故曰一義耳。一切存在的條件,都是在因緣遇會中。因緣生,因緣滅。本非因緣。

一切諸法,緣會而生。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緣離則滅。如其真有。有則無滅。
此句標顯物不遷宗體也。寂滅一心,本無諸法。心本不生。但是緣生。以生本無生,故滅亦緣滅。存在的本質,超越剎那空、滅!它不在「有、空」上! 本無今有。故曰緣會而生。在未生之前是「無有」。緣到了一個階段沒有了,就滅了!若諸法果是實有,則不應隨緣散滅。一切相的存在,都是空。

以此而推。故知雖今現有,有而性常自空。性常自空。故謂之性空。性空故。故曰法性。法性如是。故曰實相。實相自無。非推之使無。故名本無。
以此緣生緣滅而觀諸法,則知雖今現有,而非實有。以體常自空,故曰性空。諸法實性即是真如,真如性空,以真如性,現成諸法,法法全真,良由真如性空,故諸法性空,稱為法性。諸法之性全體真如,真如之相,本自無相,法性如如,寂滅離相,法爾如是,故曰實相。性空即是法性,此性即是實相也,實相乃真如實體。今既隨緣成一切法。則法法皆真。若觀法法全真。則了無一法可當情者。斯則不待推測使無。則法本無也。萬法本無。又何有一毫可轉動哉。以此而觀諸法。則不遷之旨。昭昭心目矣。

三、《不真空論》的宗本: “非有、非無”。
言不有不無者。不如有見、常見之有。邪見、斷見之無耳。若以有為有。則以無為無。
色非空、非不空。受想行識、非空非不空。涅槃經云。佛性非真,如虛空。非無,如兔角。此標立論所破之執也。

凡夫外道,定執諸法是實有,確執諸法為斷滅之無。若以諸法為實有。則墮常見。若以諸法為實無。則墮斷見。

夫不存有無二見以觀法者。可謂識法實相矣。
有無二見,是顛倒見。前既雙遣有無,今更覆疏兩義,是為雖觀有而無所取相者。有的人抓著空、抓著無,若用這個空、無去做觀想、修持,那就永遠沒有辦法證到真正的法性、真正的實相!應在不有、不無,不空、不有,法性如如中去作觀想,功夫到了,自然洞悉。

若以空引空、用意識去以空證空,在實相的體證方法上是大錯、是邪證!唯有歸到本來無,去觀法、觀一切的存在,來相應著自己形而上的存在,才是正觀。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它本來存在、本來空,既然本來存在、本來空,那又何必要在這個本來存在、本來空上,去加一個空,或再去追求空、去證空! 若以自己的意識去求空,那不是空,那是你的意識。

雖觀有而無所取相。然則法相為無相之相。聖人之心。為住無所住矣。
離有無二見,以觀諸法,則法法寂然。故法雖有,而不取法相。則當體如如。諸相無相,寂滅性空。斯則所觀之境空,境空則心自寂。故聖人之心。為無住之住,心境俱空。

雖在有上而不執著它,如蜻蜓點水;不執著在相上,所以「法相為無相之相」!【金剛經】說「無所住而生其心」。要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三際托空:「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要三輪體空:「無施者、無施物、無受者」、要無四相:「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才能歸到無所住!

性空者。謂諸法實相也。見法實相。故云正觀。
性空謂諸法空相。諸法性空,此是真實之理,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諸法性空,即是實相。能見諸法實相,方為正觀。聖人之心,為住無所住。心如鳶飛戾天,魚躍于淵。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四、《般若無知論》的宗本: 漚和般若。
漚和般若者。大慧之稱也。諸法實相。謂之般若。能不形證。漚和功也。適化眾生。謂之漚和。不染塵累。般若力也。
漚和是方便。般若是智慧。有方便之智慧,乃可稱為大慧。方便是權智,智慧是實智。漚和般若者,為以能觀之心,雙照二諦,不取有無。不墮二邊。故云大慧。

“漚和般若” 就是智慧的起用,起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真正為眾生服務,這便是「大慧」、真正的智慧。絕對無我、無功用行,而度眾生,不染塵累。

真正的智慧是在洞悉實相,要知道一切的存在本空、本無!因為本空、本來無相,無諍、無願。空、無相、無願、無依、無執實為般若總門也。能見諸法實相,是謂般若。雖觀空而不取證。仍起方便度生之事,是仗漚和之功也。雖涉生死,不被塵勞所累,全仗般若之力也。是以菩薩觀空而萬行沸騰。涉有而一道清淨。

五、《涅槃無名論》的宗本: 泥洹盡諦
泥洹盡諦者。直結盡而已。則生死永滅。故謂盡耳。無復別有一盡處耳。
言泥洹,亦名涅槃, 又名圓寂 (圓滿寂靜) ,乃寂滅一心之異稱,清淨法身之真體。盡諦者,是煩惱結盡,所謂五住究盡,二死永亡。是生死永滅。名為盡耳。非復別有一盡處可歸。亦非實有一名可稱也。故曰涅槃無名。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