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 精華解說 第二集

前言
此書內容,如以佛家術語,就是 “修定開慧、明心見性法門”。魏伯陽真人書寫 “參同契” 時(東漢),佛教剛傳入中國,佛經剛開始被翻譯,還未流傳。當時文辭有限,只能用當時最流行、最高深的中國哲學理論: 老莊、易經、五行丹法來解說。可惜術語深奧難懂,無法廣為流傳,還被依文解義,導致邪道橫行。老子、莊子、孔子、及魏真人,都是明心見性的古聖賢。
three 3a three 1
此集介紹“周易參同契”的第12 至 15章,講解 “伏食” 金丹之法要,及伏食之後的境界。由此兩集,整體介紹了“周易參同契”的 “御政、養性、伏食” 的三大綱要。讀者由此兩集精華解說,可以一窺道家 “修煉、伏食” 金丹,得道見性的真境界。

同類相從章第十二
此節破爐火之謬,一切有形有質者,皆非同類之真也。真丹是無形無相的。把生命拉回去返本還源叫還丹,必須要採長生不老之藥,就是我們生命當中“一性一命”。道家把性命比喻為鉛汞,所以“欲煉還丹,必是安爐立鼎”。爐子比喻我們這個身體,也就是鼎。“藥物入爐”,“用先天真火煉,還丹功用全資火候。始而烹煉,既而溫養,終而變化,這三個階段,功夫完成,就是修道還丹。“一粒圓成,脫胎入口,喻為伏食”。

“有等狂夫,自負高材博學,不求真師指授,妄認己意,附會丹經,遂以凡藥為鉛汞,以燒煉為爐火,以服餌為伏食,既不識端緒,又不知度量。於是廣求五金八石,雜用三黃四神,既非本來同類之物,安肯合體成丹?是猶認魚目以為珠,望狐兔以生馬也。此等偽術,勢必萬舉萬敗,白首無成。似黠而實痴,當疑而反信。此為守迷背道,出正入邪,遂以管窺蠡測之見,著書立言,貽誤方來。塞卻後來途徑,瞎卻後人眼目”。

胡粉投火中,色壞還為鉛。冰雪得溫湯,解釋成太玄。
火龍真人魏祖師,先以胡粉投火中這些世間法來比喻。“如胡粉,本是黑鉛燒就”,是有毒性的。一見火,則當下還復為鉛。冰雪,本是寒水結成,一碰溫湯,則溶化成水。胡粉本是黑鉛燒就,見火又還原為鉛;冰是水變的,加溫就變成水,水冷又變成冰了。可見火還歸火,水還歸水,物理的本性、本能沒辦法違背。

外丹都是靠不住的,想用外丹來改變生命是有問題的,內丹是以我們人本身的精氣神為主。精氣神修煉成功,生命就可以永遠保有,但是如何去凝結攏來,理論上容易,做起來很難,一定要懂得伏食的方法。

金以砂為主,稟和於水銀。
要知砂與水銀,原是一體,同出而異名者也。我們的妄念、妄想、煩惱,這些思想就是清淨本身變出來的,所以煩惱妄想與清淨同出而異名。“原從一體變化而成兩物,其究,還須從兩物變化而歸一體”,我們呼吸之氣,老實講跟念也是一體。我們的心、精也是一體。所以說精、氣、神三個一體,三個東西歸成一體就得道了,真氣回到本來。

變化由其真,終始自相因。
我們妄想就是戊土流動;己土是固定、得定的境界。修道就是陰陽交媾的道理,但是要同類,它本身才能交感。所以真正修道,命功一半,性功一半。心念清淨一半,神氣寧定一半,叫做性命雙修,才能成道。

欲作伏食仙,宜以同類者。
此二句為通章要領。伏食之法,只取砂與水銀二物,變化成丹。金以制砂,其義為伏;吞入五內,其義為食。非伏食無由作仙,非同類之物,無由取以伏食。修道伏食就是吞下這顆長生不老之藥,伏食要以同類來修。

植禾當以穀,覆雞用其卵。以類輔自然,物成易陶冶。
種稻當然要稻子的種子來種。老母雞抱蛋一定要雞蛋才能夠抱出小雞來。用同類的東西修道,才容易成功。

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檟。類同者相從,事乖不成寶。燕雀不生鳳,狐兔不乳馬。水流不炎上,火動不潤下。
魚目不是真珠,草不能長成林木。這個事情搞不對永遠不能結丹。燕雀不會生鳳凰;狐兔不能餵馬吃奶。水向下流,火性炎上。

同類修道,心風自在。
念頭、思想和氣是同類的東西。心息相依就是心風得自在。我們這個氣,鼻子呼吸是很粗的;進一步是心肺部分的呼吸;再進一步,普通所謂丹田呼吸,胎息,在肚臍以下;再進一步,息到達足跟,整個地停掉而氣住,不需要呼吸了,脈也極少跳動了。到達這個樣子可以說是“心風得自在”,是心息相依的初步。氣住脈停,才能得自在。

世間多學士,高妙負良材。邂逅不遭遇,耗火亡資財。據按依文說,妄以意為之。
“有等狂夫,自負高材博學,不求真師指授,妄認己意,附會丹經,遂以凡藥為鉛汞,以燒煉為爐火,以服餌為伏食,既不識端緒,又不知度量。於是廣求五金八石,雜用三黃四神,既非本來同類之物,安肯合體成丹?

端緒無因緣,度量失操持。
真正修道的道理連頭緒都沒有摸清楚。修道一步有一步的功夫,一點有一點的境界,一層有一層的效率,人身這個小天地,像太陽在天體運動一樣,一分一秒、一步一步地運行,絕不能躐等。所以程度和限量,也是有一定的,要看自己怎麼把握。

搗治羌石膽,雲母及現磁。硫黃燒豫章,泥汞相煉飛。鼓鑄五石銅,以之為輔樞。
有些修煉外丹的,有人修煉石膽,有些專門修煉雲母,有些專修煉磁鐵,配攏成丹。真的磁鐵是可以入藥的。硫黃是藥,也是毒藥,豫章即樟木。泥汞就是水銀,還有銅等等五金八石在爐子中鍛煉熔化成粉,再把這個粉煉成了丹。

雜性不同類,安肯合體居。千舉必萬敗,欲黠反成癡。稚年至白首,中道生狐疑。背道守迷路,出正入邪蹊。管窺不廣見,難以揆方來。僥倖訖不遇,聖人獨知之。
這些藥物性能有時是矛盾,相反的,以五金八石來鍛煉固然成了丹,仍是一個物質的東西。

我們的生命不完全靠這個外物質,吃到肚子裡也沒有用。從年輕開始學道,學到頭髮都白了,煉到一半自己都不敢相信了。這是背道,外丹走到迷路,改正歸邪了。

此等偽術,勢必萬舉萬敗,白首無成。似黠而實痴,當疑而反信。此為守迷背道,出正入邪,遂以管窺蠡測之見,著書立言,貽誤方來。塞卻後來途徑,瞎卻後人眼目”。一般修道之人,都有僥倖心理。想悟道,先去掉偷心。

祖述三聖章第十三
此章言祖述三聖之易,要修道必須要通三個聖人的《易經》,三聖是伏羲、文王、孔子。

若夫三聖,不過伏羲。始畫八封,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結體演爻辭。夫子庶聖雄,十翼以輔之。
道體同於太虛,本無名象。邃古以前,混混沌沌,忘乎道,無非道也。自聖人作易,方才鑿破混沌,一切天機乃盡洩矣。易之為書,畫卦始於伏羲,繫辭演於文王,十翼成於孔子,更三聖而易道始備。

作事令可法,為世定此書。素無前識資,因師覺悟之。皓若褰帷帳,瞋目登高台。
這位丹經鼻祖魏真人,他不敢亂著書,寫這部丹經是留給後世人修道不要走錯了路,並不是為了自己出名而作的。他這部丹經告訴我們修長生不老之道,跳出物質世界得長生之術,在他之前並沒有一個模子可作參考,沒有前輩善知識的數據。他得到明師的傳授悟了道之後,就像是張大眼睛站在高處,拉開窗簾子,看到外面,一目了然。

火記六百篇,所趣等不殊。文字鄭重說,世人不熟思。
火龍真人所記的六百篇,使我們都懂了修道之路,“趣向”是相同的,只有一個原理。古今以來仙佛留下來的經典,修仙修道的法則都有了,只是一般人讀書自作聰明,以為自己懂了,只懂文字,沒有好好熟思。

尋度其源流,幽明本共居。
修道一定要把學理弄清楚,才好下手做功夫。你要找尋它的源流,搞清楚幽明。明就是光明,幽就是看不見,光明跟黑暗是同源的,陰陽同根的。

陶冶有法度,安能悉陳敷。略述其綱紀,枝條見扶疏。
現在我勉強寫出來,這個修煉,像陶冶陶器、冶煉金屬一樣,把修神仙原則說出來。千古神仙,只能傳口訣,沒有辦法傳火候。把大概原則、要點只能粗枝大葉地陳述,大家自己去仔細尋找,口訣也都在裡頭了。

還丹法象章第十四
此節解說,當修持用功到達還丹的境界時,是一種什麼現象。能長生不死,脫胎換骨之藥,叫做“丹”。“還丹”就是找到我們自己本有的長生不死之藥。魏伯陽真人著書時,佛教還未傳入中國。因此書中的內容,完全用當時最高深的學理,陰陽五行講說。

佛家用九次第定來說明禪定,就是四禪、四空定再加一個滅盡定。滅盡定等於道家的粉碎虛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還虛只證到了小羅漢,要修成大羅金仙,才是大阿羅漢。仍在四聖法界裡,未入依真法界。

以金為提防,水入乃優游。
此節言金水二炁,為金丹之真種。我們後天生命,這個肉體,都跟著五行變化,這是有形的命,用水做代號。無形的金性 (真如本性),以心做代號。

以五行金作堤防,水在內才不會氾濫流失。這就是雜念亂想也不動了,就像築了一個堤防一樣,內外隔絕了。也就是菩提達摩所說: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金丹作用,必須先立堤防,牢鎮六門,元氣方不外洩”,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動,六根與外界斷絕,這個時候,“心如牆壁” 。堤防建立了,“牢鎮六門”,不受外界任何一點誘惑,才能“元氣方不外洩”。堤防既立,不許氾濫,真精無復走漏,自然優游入爐。

臨爐定銖兩,五分水有餘。二者以為真,金重如本初。其土遂不離,二者與之俱。
臨爐是說像化學鍋爐一樣,把水和金兩個丟進去煮的時候,要放水金各一半,兩者配好就變成金丹。最後煉成功了,黃金原來多重就仍然有多重。四象五行都不離中央戊己之土。這兩種都合十了,合攏來就是我們生命的金性,生命的真諦。“金重如本初”,金性就代表天地萬有生命的自性,回到本來面目,本來現狀。 返老還童、長生不死、脫胎換骨,從始到終只是金水兩樣東西。

“建之即為爐鼎,采之即為藥物,烹之即為火候”。由採、煉到伏食,慢慢的熬煮,完全靠火候。道家可以傳你口訣,沒有辦法傳你火候。火候只有自己去領悟,所謂意會心傳,知時知量。每一步驟現象不同,層次不同,名稱不同,作用不同,靠你的聰明智慧才能了解。除了架爐鼎、採藥物、懂火候以外,抽添運用之妙,妙存乎一心。由此再進一步是“脫胎神化”,就是變化氣質。氣質變化到達神化之境,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人可以征服天下,但不能征服自己;征服了自己的人就是聖人,就是得道的人。

真土就是真意,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在有念與無念之間,在中間結合不動了。這就是“戊己二土,會入中央”,如如不動。這叫“三家相會,恰圓三五之數”,三家就是神、氣、意,後來也叫做精、氣、神。“其土遂不離”,真意不動,神與氣跟著這個真意也不動了,這個叫做得禪定。真正的“繫心一緣”,一心不亂。

三物相含受,變化狀若神。下有太陽炁,伏蒸須臾間。先液而後凝,號曰黃輿焉。
金水兩弦之炁,得真土以含育之,是為三物一家”,三家一結攏來,就要結丹。這個中間有種種變化,身體內部變化了,心理境界上也變化了。金水土這三樣東西合攏來,神妙不可測。到這個時候,下面有朝陽出海那個現象,大地光明起來,整個地球由冷變成暖和了。這個時候變成真液,從頭頂下來,甘露灌頂,清涼甘甜的水液從頭頂源源而來,“為有源頭活水來”。這個時候先是液體而後凝結。兩者交會於黃房,運旋不停,有黃輿之象。(指精氣周天運轉。)

歲月將欲訖,毀性傷壽年。
然此兩物未交之前,當以真意合之;兩物既交之後,又當以真意守之。一點陽炁,斂入厚土中,生機轉為殺機。譬若窮冬之際,萬物剝落而歸根。

形體為灰土,狀若明窗塵。
初時神入炁中,寂然不動,似乎槁木死灰。久之生機復轉,一點真炁,希微隱約,滃然上升,有如野馬塵埃之狀。此為坎離始媾大藥將產之法象。

形而上的“性”和形而下的“命”,兩個真正地結合為一,返本還源。這也就是身心結合,精神和生理混合為一的修煉。叫“坎離交會結金丹”。氣脈真正通,就是三家會合。“初時神入炁中,寂然不動,似乎槁木死灰”,真正得定的那種情形,神進入炁裡。這是比喻,神代表心,就是說思想、精神進到裡了。當“神入炁中”時,外面呼吸完全停止了,氣脈完全通了。這時的現象是身體感覺沒有了,身體的障礙沒有了,就連那個靈明知覺之性也清淨了,因為氣的凝住,神與氣兩個結合了,也就是“神入炁中”。“寂然不動”,這個時候清淨寂然,“空”,所有念頭一切清淨了,內外完全如如不動,這就叫入定了,這個時候人的外形好象槁木死灰。

“久之生機復轉,一點真炁,希微隱約,激然上升”,這個定不知要定多長時間,定久了以後,這就真叫氣脈通啦!這是再進一層的一陽來復,一個新的生命重新開始,所謂“生機復轉”。“潫然上升”,一點真陽從虛無中來。虛無是莫名其妙的空洞之間,空到極點,靜到極點,從下面發上來,是要靜極而來的。老子講的“致虛極,守靜篤……夫物芸芸,各歸其根”,要空到極點,靜到極點,才會歸根復命,恢復自己原有的生命。
“潫然上升”,有水蒸氣的意味,濛濛的這樣上來,就是得了拙火,慢慢一路自然衝上來。

搗冶並合之,持入赤色門。
“此節言乾坤交媾,還丹之法象也。”人體就是個小宇宙。所以,開始結丹的現象叫“坎離相交”,進一步超越這個坎離的境界,就是“大還丹”,也叫“乾坤交媾”。
“赤色門,即絳宮乾鼎是也。”絳宮就是心口,由胸口一路起到頭頂的氣脈都是通的。 “藥既升鼎,漸凝漸結,又徐徐從乾鼎引下,送歸黃庭。”

“坎離既交會於黃房,摶煉兩物,並合為一,養在坤爐之中。”“時節一到,大藥便產,這個是長生不死之藥。是自己本身有的“內藥”,叫做“內丹”。道家所謂“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精、氣、神真正地結合了,這是長生不死之藥。

“大藥既產,即忙採取。當以真意為媒,迴風混合,徐徐從坤爐,升入乾鼎,方得凝而成丹。”正統道家採藥,當以“真意為媒”。“真意”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若有若無,不迎不拒,坦然而定”,稍稍帶一下,兩樣東西就凝結住了。

固塞其際會,務令致完堅。
藥既升鼎,漸凝漸結,又徐徐從乾鼎引下,送歸黃庭。“此時當用固濟之法,深之又深,密之又密。直到虛極靜篤,一點真陽之炁,方不洩漏。”像“萬木無聲知雨來”,夏天的天氣悶得連草都不動,一點氣流都不動,悶極了,地心的蒸汽要上來了,所以“潘然上升”。地心的蒸汽上來,一沖到上面剛好碰到虛空中有冷氣團,冷熱一結合,下降就變成雨了。修道也是這樣,這個甘露下降時,自己自然會“吸、舐、撮、閉”,不是要你有意去做。是你身體這個生命,到那個時候都自然會動起來,自然曉得吸,自然曉得舐。口在這裡開了,吃天地的東西,下面自然湊攏來了,前面自然就關閉了,這是生命的功能、本能。這樣“送歸黃庭”,到中宮來。這個時候要能不漏,“此時當用固濟之法”,用方法堅固起,絕不能漏,要六根不動,要六根大定。這“固濟之法”,“深之又深,密之又密”,封固了六根不動,“直到虛極靜篤,一點真陽之炁,方不洩漏”。“故曰,固塞其際會,務令致完堅。”固濟是“固塞其際會”,堅固身體與外際的關係,不交感了,必須使它極堅固,這個時候要閉關了。

“固塞之極”就是六根不漏了,“一陽動於九地之下”,陽氣又在下發動,“形如烈火”,是煖了,拙火發動了,這股力量衝出來,沒有辦法叫它靜止。“斬關而出,正子時一到,亟當發真火以應之。”這個才叫做“正子時”來了,這裡不是“活子時”,是真正自己生命當中的“正子時”,一陽來復,一陽初動。要“發真火以應之”。“三昧真火”。“三昧”是定中的境界,這個真火發動了。《楞嚴經》“性火真空,性空真火”,“真火”就是“真念”,就是有念無念之間出來的那個火力。

炎火張於下,龍虎聲正勤。
固塞之極,一陽動於九地之下,形如烈火,斬關而出。正子時一到,亟當發真火以應之,霎時乾坤闔闢,龍虎交爭,便有龍吟虎嘯之聲。故曰:炎火張於下,龍虎聲正勤。

“霎時乾坤闔闢,龍虎交爭”,那個境界大得很,整個的下部、頭頂都在動,全身都有震動的現象,山崩地裂一。“乾坤闔闢”,“闔闢”就是一吸一撮一樣,開合很大。 “龍虎交爭”就是有爭戰之相。“便有龍吟虎嘯之聲”,“龍吟虎嘯”,自己內在龍吟,聲音大得很,但是坐在旁邊的人不知道。裡面的聲音如雷,有時腦子像打雷一樣,整個的震動了。下面的氣也在動,上面又龍吟,這些都是實在境界。“龍吟虎嘯”,這個時候所謂真火發動,“故曰,炎火張於下,龍虎聲正勤”,這是一步一步功夫。

始文使可修,終竟武乃成。
“大藥初生,用文火以含育之”,這個時候念頭要清淨。文火就是小小的火慢慢地燉。先用文火,再用武火,“方得升騰而出爐”,這個時候才能由下向上走。

“大藥既生,用武火以煅煉之,方得結實而歸鼎。故曰, 始文使可修”,開始用文火烹煉,“終竟武乃成”,到了真陽之炁一動,就要武火來了才成功。 “此中火候,不可毫髮差殊”。“當用文而失之於猛,則火太炎矣”,如果該用文火的時候,你用武火來,把它燒焦了。“當用武而失之於弱,則火太冷矣”,應該用武火的時候,你結果用文火,太冷。

候視加謹密,審察調寒溫。
“必相其寬猛之宜,調其寒溫之節,方能得中。”“相”是輔助,這個時候,我們要輔助自己的功夫。“寬猛之宜”,該放鬆的時候放鬆,該修整的時候修整。“調其寒溫之節”,該冷該熱,等於冷氣要曉得調整,不然太冷了,得了冷氣病也不對。曉得調整,“方能得中”,完全對的時候,就中節了。“故曰,候視加謹密,審察調寒溫。

子時從尾閭起火,應復卦,一陽初動,是為天根。”一陽來復,陽是從下部發生的,“從尾閭起火”,實際上就是從海底、尾閭、會陰穴這個地方發生。“應復卦”,拿《易經》的卦象來講就叫做復卦,一陽來復。“一陽初動”叫做“天根”,從下面來。性命就是靜到極點時從下部動。要到“直至六陽純乎乾”,陽氣充滿到頂了,“動極而復靜矣”, 動極就又靜了,陽是動是放射,陰是吸收是歸納。

周旋十二節,節盡更須親。
子時從尾閭起火,應复卦,一陽初動,是為天根。直至六陽純乎乾,動極而復靜矣。午時從泥丸退火,應姤卦,一陰初靜,是為月窟。直至六陰純乎坤,靜極而復動矣。

“午時從泥丸退火”,到了靜態來又下降了,“應姤卦”,姤卦有一陰,天風姤( 〉,外卦還是乾卦,乾為天;下卦是巽卦,巽為風。上面五爻是陽的,只有下面一爻陰動,這五陽裡頭一陰多可貴!等於復卦 ( ) 五陰裡頭一陽。“陽卦多陰,陰卦多陽”。從泥丸宮又下降“應姤卦”。“一陰初靜,是為月窟”,“月窟”實際上是倒轉來,上面空了,下面充實。天根是下面空了,陽氣向上走,兩個顛倒。天根從下到上,月窟反而從上到下。“天根月窟閒來往”,上下都打通了。

“直至六陰純乎坤,靜極而復動矣”,所以,到了靜極純陰的境界時,靜極又陽生了。 “故曰,周旋十二節”,“周旋” 就是轉圓圈,輪迴,旋轉。“十二節”是十二個節,一年是二十四節氣,六陰六陽,一天十二個時辰。“節盡更須親”, 他一節一節完了,一個階段到一個階段,修道由一個程序到一個境界,每個境界都不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
“此乾坤大交的法象也”,這是講乾坤大交的境界。

還丹的法象: 當修持用功到達還丹的境界時,是一種什麼現象。“動靜相生,循環不息,煉之又煉,日逐抽鉛添汞。久之鉛盡汞乾,陰消陽長,方得變種性為真性,化識神為元神。”乾坤大交,從頂上下來,並不是說到達這一步是到家了。“添汞”就是流動性,心靈的寧靜增一些,這一念知覺的作用,自己做主的,稍微加重些,但仍在靜定中。到達這個時候,晝夜長明,白天夜裡都清醒的,可是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到這個境界還是初步。等到“鉛盡汞乾”,身體內部氣機的變化,這些感受沒有了,整個身體空靈。“汞乾”,妄念雜想也沒有了,這時“陰消陽長”,身心的陰境界沒有了,完全達到禪宗的真正清淨無念,沒有身體的感受,也沒有心念的感受,整個身心是圓融一體。“方得變種性為真性”,各人個性不同,這個不同的個性叫做種性,是前世帶來的種性。明心見性是把種性完全淨化了,然後才到達真性的境界。真性就是本來的清淨自性,所以說“化識神為元神”,必須要到達“鉛盡汞乾”這一步,“方得變種性為真性”,經過變化才能把後天的“識神”變成先天的“元神”。

氣索命將絕,體死亡魂魄。
此乾坤大交之法象也。動靜相生,循環不息,煉之又煉,日逐抽鉛添汞,久之鉛盡汞幹,陰消陽長,方得變種性為真性,化識神為元神,陰滓盡除,則屍氣滅而命根萃斷,陽神成像,則凡體死而魂魄俱空。

“陰滓盡除,則屍氣滅而命根猝斷。陽神成象,則凡體死而魂魄俱空。”這五陰境界“陰滓盡”,成為純陽的境界。“屍氣滅”,肉體淨化了,身上的所謂寄生的三尸蟲也沒有了。所以到這個時候,身心的五陰滓子就乾淨了。後天的命根“猝斷”,是後天生死的這個命根斷了。“陽神”。“散而為炁,聚而成形”。真空妙有,妙有真空,到這個境界才是“陽神成象”。“則凡體死”,於是我們凡夫的這個身心性命死了,“魂魄俱空”,凡夫生命的魂魄都空了,也就是心理精神的靈魂,與肉體四大的精力的魄空了。

修道到達這個境界時,智慧不夠、定力不夠、魄力不夠的人,就有“氣索”之象,好像自己斷了氣要死了。“體死亡魂魄”,這個肉體凡軀空掉了,魂魄在交換。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一息不存,斷了氣一樣! 他說這個時候道才來,契就是契合。到了真空的境界,雜念自然也空了,自己的呼吸停掉了,就像死掉一樣。

色轉更為紫,赫然稱還丹。
這一段是乾坤大交,修道到這個境界還早得很呢!“至於伏煉久久,絕後再蘇,心死神活,而鼎中之丹圓滿,光明塞乎太虛矣。”《楞嚴經》“脫黏內伏”,脫開了,解脫了,“伏歸元真”,歸到一切都沒有了,靜下來了,“發本明耀” ,才能夠明心見性。

先天的元神比後天的心神還要靈敏,無所不知無所不曉,這就是“心死神活”。這個時候,我們這個父母所生的軀體當然沒有死,但是每個細胞都變化了,整個脫胎換骨,這時的軀體就叫做鼎。“而鼎中之丹圓滿,光明塞乎太虛矣。”

這個時候,顏色轉變了。顏色到了最高是變紫。紫就是代表最高的陽九之數。“赫然”這兩個字形容陽氣,這個時候“赫然還丹”。

粉提以一丸,刀圭最為神。
金丹本乾家所出,還歸於乾,故稱還丹。色轉紫者,取水火二炁,鍛煉而成也。還丹有氣無質,不啻一丸之粉,一匕之刀圭,而其變化若神已如此。從此脫胎換鼎,再造乾坤,子又生孫,神化不測。刀者,水中金也,圭者,戊己二土也。可見徹始徹終,只取金水土三物變化而成還丹耳。

丹 (自性) 不是修得來的,而是我們生命本來有的,因為被後天的慾望、煩惱、妄想 (無明) 遮蓋,所以要修道,把這些後天污染清除,自性生命的本有就出來了,叫做還丹。

修道到了乾坤大交的時候,整個身心都變化了,外表還是一樣,內部整個都變了。所以“從此脫胎換鼎,再造乾坤”。到了這一步,我們這個肉體生命可以說昇華到了神仙境界了。雖是神仙境界還要鍛煉。

還丹名義章第十五
還丹,水火之性情也,就是後天的性情。“性情”這兩個字出於《禮記》,生命重點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性,人性、本性;一個是情,妄想的心,就是我們所謂七情六欲。

此節,言水火交感。雖變,而不失其常也。變化過程當中,能變化的那個道體不變,是本性。

“蓋丹道之要,不外一水一火”。水火交感就是坎離交,水是坎卦,火是離卦,清淨的謂之水,燥炎的就是火。水火二氣,在身體健康時,火在下,水在上,頭腦是冷靜的。水火交感,是火在下時陽氣充足,上面頭腦才清淨。修道到了元氣在下充實,上面頭腦清涼,玉液還丹,清涼甜味的口水就經常有。老年人口水多,腳底心還發暖,冬天腳都不怕冷的,一定長壽。

推演五行數,較約而不繁。
我們了解了五行,天地宇宙自然的規律,就把還丹的理論同事實搞清楚了。

日月相薄蝕,常在晦朔間。
太陽薄蝕,就是日蝕。日蝕常常在陰曆的月底。晦朔之交,日與月並會於黃道,謂之合朔。

“晦朔之交”,陰曆月底到初三以前,“日月合璧”。就是太陽和月亮在一起,連起來。功夫到,“日月合璧,水火互藏”, 即所謂收視反聽。

修神仙之道叫丹道,入定就是陰陽會合在一起了,人到了這個時候恢復了生命本來,叫做“還丹”。功夫做到陰陽凝結,得了大定,這一步新的生命在將開動未開動之間,要把握住。這要真智慧,要懂得理論,才曉得如何做功夫。此時當溫養潛龍,勿可輕用。人有時念動氣就動,氣動了念會動。

水盛坎侵陽,火衰離晝昏。
修道是坎離兩卦的水火,要使它凝結為一。真的修道上路,是“持盈保泰”。只要能“心一境性”,萬緣放下,一切都無欲無私,真放下了,就這樣定下來,則“日以施德,月以舒光”,氣血精神自然都在成長。

陰陽相飲食,交感道自然。
我們生命本身就具備陰陽,精神太旺了需要休息,靠陰來調劑;休息太久了需要清醒,清醒起來運動運動調劑。陰陽互相飲食,是交感之道。

名者以定情,字者緣性言。
言語文字是一個表達,思想變成言語,言語變成了文字。每樣東西有個名稱叫名字。性是體,情是用。情是情緒,喜怒哀樂、衝動的妄想;性是靜態的,寧靜不動。性是先天,是體;情是後天,是用。明心見性是由用歸體,返本還源。

金來歸性初,乃得稱還丹。
精神上有知覺的這個屬金,這是本性起的作用。身體方面功夫做到氣住脈停,精神方面功夫做到一念不生全體現,任何思想妄念都沒有了,這個就是“金返歸性”。到達這個境界,道家叫做“還丹”。道家所謂修成金仙的境界,就是大羅金仙,是轉變肉體,整個地變,所謂脫胎換骨。

吾不敢虛說,仿效聖人文。
自開闢以來,只有此一點金性。得此以自度,超凡入聖固是這個;得此以度世,著書立言也是這個。

古記顯龍虎,黃帝美金華。淮南煉秋石,玉陽加黃芽。
還丹之道,取龍虎兩弦之炁,相配而成。古丹經中顯出龍虎兩物。昔黃帝煉成還丹,美其名金華;淮南丹成,又名秋石;玉陽丹成,又名黃芽。

賢者能持行,不肖毋與俱。古今道由一,對談吐所謀。學者加勉力,留念深思惟。至要言甚露,昭昭不我欺。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修道成仙, 四書五經, 禪修,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4 thoughts on ““周易參同契” 精華解說 第二集

  1. 感謝師兄整理

    等到“鉛盡汞乾”,身體內部氣機的變化,這些感受沒有了,整個身體空靈。“汞乾”,妄念雜想也沒有了,這時“陰消陽長”,身心的陰境界沒有了,完全達到禪宗的真正清淨無念,沒有身體的感受,也沒有心念的感受,整個身心是圓融一體。“方得變種性為真性”

    這個似乎是識得元神前,必經的一條道路,也是判斷方向對否的明燈

    • 文德師兄:

      師兄似乎已深入佛法境界,真是難得遇見的有緣智者。

      多謝師兄對此文的闡述。魏真人此段,就是簡短解說,破除五十陰魔之法門。過此 (十信位) 以往,就是 “得道 ” (明心見性),入十住佛位了。魏真人此地所言,只是略說,楞嚴經末後所講,如何破除五十陰魔的景相。師兄如有時間,可先看此園地對此的簡介,再看楞嚴經本文。所謂: “開慧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華嚴”。

      楞嚴五十陰魔 解說及真義 第一章 色陰魔境
      楞嚴五十陰魔 解說及真義 第二章 受陰魔境
      楞嚴五十陰魔 解說及真義 第三章 想陰魔境

      楞嚴經對五十陰魔的境界闡述,能讓有真修實實證者,不落於色受想行識,五陰諸魔相中,最後得悟,無上正等正覺。

      《楞嚴經》闡述五蘊魔相,能讓修行者,印證修行的次第與境界,作為我們修行的里程碑。這時才剛看到佛門,尚未入門,也還未看到庭院,更何言登堂入室呢。修行至能感受五陰魔境者,尚在500 – 599意識階層,華嚴十信位,將悟未悟,將證未證,還未明心見性 (600 以上),仍在華嚴十住位門外。

      信堅

      • 感謝師兄:

        看得出師兄佛學透徹,可以馬上點出對我有幫助的佛典,幫助甚大. 師兄修為應甚高, 只是高人不露相而已

        我現在差不多在將入未入的階段吧, 比較像是這段的描述,
        無奈此段身心的現像都遠操過之前經歷過的景象,尚無法長時間安居於此境中. 所以我抱持的心態就是不強求,不忘想,一切讓他順其自然了.

        精性妙靜,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雖然六精之性,妙淨明心,本來周遍法界;無奈色陰未開,真心光明未能發生作用

        • 文德師兄:

          信堅只是心有所感,胡亂猜測,送上楞嚴五十陰魔解說。一切事情的發生,都有其因緣。可能此文,是為師兄而寫。

          修行最重要的是,如師兄所說,要以無所得心,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瓜熟自然蒂落,結果自然成。

          師兄造詣,已至相當高的境界,萬事具備,只欠東風。只待機緣,臨門一腳,自悟自証。因此信堅在此,再介紹此園地的另一文,希望對師兄有所助益。”一句話,豁然開悟” 。

          “潙山靈佑撥火悟道”的典故。禪的開悟不易,很多時候,我們窮盡心力在一件事情之上,耗盡一切辦法,就是無法有所突破,感覺前景黯淡,心如死灰;忽然於無意中,因為一句話、一陣風或一個閃過的念頭,就找到了出路,於是一切豁然開朗。

          溈山為什麼會開悟?他已經用功了很久,心中尚無著力點,悟境不現前。在撥火的情境中,他本來以為爐中已經沒有火,經師父一撥,竟然有火了,心頭立刻靈光一閃。他認為不存在的東西實際上是存在的,他沒有看到的東西實際上原本就在那裡。本來追求開悟,其實悟境,一直在自己心中。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