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參同契” 精華解說 第一集

一、前言
道家有兩本修真成道的寶典: 一是《黃帝陰符經》,另一是《周易參同契》。前一本書只三百餘言,也較易懂。信堅半年前,在此園地張貼了 一文: 《黃帝陰符經》真義解說後一本書,《周易參同契》,參合周易、老莊,神仙丹法三家理論,講說性命雙修,肉身成道的法門,有如天書。雖經南懷瑾大師,參同朱雲陽真人的 “参同契闡幽” 解說,但因全書有 36 章,六千多字,必須精通老莊、周易、五行神仙丹法者,才能真正領悟其中真意。信堅雖然仔細看過十多次,仍然一知半解 (主要是對五行神仙丹法,一竅不通,三缺其一)。因此只於半年前,張貼了 “周易參同契” 簡介
three 2a three 3a three 1
近日因 林文德 師兄來函討論 “禪坐”與 “練氣功” 的最高境界,信堅又回頭重詳讀南懷瑾大師的著作,我說參同契,的前十一章。介紹《周易參同契》一書中主要的三大綱要:”御政、養性、伏食”。信堅在此,將其精華,濃縮至十八頁。以為有志修行此道者之入門導論。還請前輩大德,不吝批評指教,共襄盛舉。

二、導論
我說參同契” 一書,是南懷瑾大師於八十年代講解《參同契》的輯錄。此書共八十餘萬字,分上、中、下三冊。共80講,也只講到第二十四章。之後要看 朱雲陽真人的 “参同契闡幽” 解說。

周易參同契》為東漢魏伯陽真人所著,此書不僅是道家養生學的理論源頭,亦是中國古代化學、藥物學、天文曆算等的發軔之作。被尊奉為“丹經之祖”,魏伯陽亦被稱為“萬古丹經王”。

“參” 為 “三”,指周易、黃老、爐火三事。其學說匯融周易、黃老、五行丹火之功於一體,用《易》的陰陽變化之理,闡述煉丹、內養之道。南懷瑾講解共八十講,以朱雲陽真人所注的《參同契闡幽》為底本,此書在《參同契》的註釋史上,最為權威。此書當是國人了解、解讀《參同契》這部 “天書” 的首選。

此書是千古丹經之鼻祖。古今以來,尤其是講修道的神仙之學,煉丹法,返老還童求長生不老之術,這是一本非讀不可的秘典。書名叫《參同契》,是參合老莊、丹道、易經三種古聖賢的教導,融於一爐。《參同契》提出來的,是老莊的思想觀念、《易經》的變易法則、丹道的修煉方法。

道教認為,人的肉體生命與天地一樣,是可以永遠存在的。可“留形住世、與天地同休、與日月同壽”。道家修道是“形神相守”,這是說修煉神仙之道,可以修到返老還童,長生不死。道家所以能夠返老還童長生不死,是把形與神凝結在一塊,這就叫煉丹。

《參同契》書中主要有三大綱要:御政、養性、伏食。“御政” 是修心養性,做人做事道理,就是知道人生的正道。所以一切有關修道與做人做事、天文地理,以及人世間各種各樣的正當法 則、原理,都屬於“御政”的範圍。就是說修道先要把天地與我們生命的法則把握住 (大開圓解)。懂了這個原理以後,修起來就容易了。

“養性” 是研究身心性命之學,自己生命身體怎麼來?為什麼人有思想?要想得到答案,必須先把理論弄清楚,懂了理論再來修行。修行就是實驗,反求諸己,用自己的身心去做實驗。“御政”的原理懂了以後,修養才叫做“養性”。要養性,首先就要認識“性”。

“伏食”,就是成神仙。“伏食” 就是在 “御政” 與 “養性” 做到之後,最後那個功夫。張紫陽《悟真篇》說“一粒金丹吞人腹,始知我命不由天”。

道家所講丹分三種,天元丹、地元丹、人元丹。地元丹就是五金八石靠藥物的,靠藥物改變一個人的生命,使他長生不死,這叫做外丹。人元丹,就是本身的精、氣、神。只有地元丹、人元丹修成功的人,頂上這個口開了,才能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天元丹等灌頂,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連成了一氣,叫入口。

三、《周易參同契》第一章至第十一章精華解說
3.1 “乾坤門戶章第一”
乾坤者,易之門戶,眾卦之父母。坎離匡廓,運轂正軸。
此章為全書綱領。乾坤坎離這四卦的變化,是研究《易經》入門的綱要。乾坤是眾卦之父母,八八六十四卦都從乾坤兩卦來。乾坤兩卦代表天地,坎離兩卦代表日月。天地、日、月、風、雷、山、澤,都掛在天象裡,統稱八卦。《易經》卦理是講變,變化是從下爻開始往上爻走,以中爻為主。這乾坤坎離四卦,相當於一個車輪的軸心。

原夫鴻濛之先,一炁未兆,不可道亦不可名,廓然太虛,無方無體,是謂真空。真空不空,是謂妙有。即有而空,便是太極,其本無極。即空而有,便是無極而太極。太極之體,本無動靜。迨其靜極而動,乾之一陽,直徹九地之下,而坤承之,陰中包陽,實而成坎,是謂天一生水。在地為水,在天為月。及其動極復靜,坤之一陰,直達於九天之上,而乾統之,陽中含陰,破而成離,是謂地二生火。在世為火,在天為日。此由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參同契》,第一步必須要了解《易經》 的“八卦”。我們看一層一層的圏圈,中間是空的,這個空的外面第一層是十二個卦,十二個卦名分別代表十二個月,叫十二闢卦。再外一圈是卦象。第四圈是中國陰曆十二個月份,每一個月另有一個代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taichi-6 R5 tai1
坎離是乾坤卦中間一爻變動而來的。一件事情要變化,是自己心裡頭先動了念。乾卦的中爻一動,陽爻變陰爻,變成離卦,叫“離中虛”,是指陽中有至陰。坤卦的中爻一動,陰極就陽生,變成坎卦。坎代表月亮。坎離兩個卦分別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天地非日月不顯,乾坤非坎離不運,故在易道必以乾坤為體,坎離為用。

乾知大始,實為眾陽之父,故乾道成男,曰震、曰坎、曰艮。坤作成物,實為眾陰之母,故坤道成女,曰巽、曰離、曰兌。從此交易、變易,生生不窮,重之為六十四卦,衍之為四千九十六卦。

譬若御車然,車待軸而轉動,軸又待轂而旋,其用方全。坎離之於乾坤亦然。豈非坎離匡廓,運轂正軸乎?老子云“三十幅,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此之謂也。

天、地、人謂之 “三才”,人生的價值、目的是 “參贊天地之化育”。天地有缺陷。人的智慧可以彌補天地的缺陷。採煉日月精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看花要花來看你。眼神像照相機一樣,一路照過去,把花的那個精氣神吸到心裡頭來。花、草、山水、天地的精神用眼光把它吸進來,我們要用精神去看花,要把它們的精神吸回來。

牝牡四卦,以為橐龠。
牝字代表母性,牡代表了公性,“牝牡”表陰陽。乾坤代表了宇宙天地,坎離代表太陽月亮。“牝牡四卦”就是天地日月這四卦,是代表生命往來興衰這個作用的現象。“橐龠”是風箱,代表一動一靜、一開一合、一來一去之間的動能,叫炁。無火之“炁”,叫做息。真做到心念息下去,神就凝結了,氣就聚了,神凝氣聚,就一陽來復。

3.2 坎離二用章第二
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天地者,乾坤之象也。設位者,列陰陽配合之位也。
伏羲先天圖,乾卦居南,坤卦居北,天上地下,包羅萬象,天地定位也。離卦居東,坎卦居西,日月相對,橫貫天地之中。然必天地之體立,而後日月之用行。在這宇宙,上天下地,人在中間。乾卦是天,坤卦是地,天在上,地在下。日月謂之易。太陽、月亮,構成了世間,以及地面上各種生物生命的法則。“天地”是乾坤兩卦的現象。宇宙間萬事萬物總是相對的。一靜一動也是相對的,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陽到了極點就陰生,陰到了極點就陽生。所以講陰陽就要配合太陽月亮運行的法則。
chou8
此節言坎離之妙用,即在乾坤定位之中也。未有天地以前,渾然只一太虛。此太虛中本無一物,圓明廓徹,是為先天之乾。即此太虛中,有物渾成,姻媼遍溝,是為先天之坤,中生炁為至陽之炁。至陽中間藏肅肅之至陰,此從坤而上升者也,無中含有,是為乾中之離。炁中凝精,為至陰之精,至陰中間藏赫赫之至陽,此從乾而下降者也,有中含無是為坤中之坎。一升一降,樞機全在中間。樞機一動,天地即分,其位乃定,天位乎上,地位乎下,日出乎東,月生乎西。

易謂坎離。坎離者,乾坤二用。二用無爻位,周流行六虛。
《易經》的“易”字所講的是代表坎離二卦,坎離就是日月,是講天地的大象。乾坤代表的是天地,但是乾卦中爻一變,變成了離卦,就變成了太陽;坤卦中爻一變就變成了坎卦。

坎離兩卦,在天體 “無爻位”,沒有固定的位置,而是永遠在那裡轉,一分一秒都不停地在轉。宇宙的生命永遠在動態中,沒有靜態。它是圓滿的,四方八面上下,無所不到,它的光芒和精神無所不在。

幽潛淪匿,變化於中。包囊萬物,為道紀綱。
修道靜坐,神光內照,把眼睛所代表的神光返照叫做存神、存想。收視返聽,耳通氣海,兩個耳朵與這個生命腎氣相通。把眼神收回來照到肚臍,忘掉身體,忘掉自我,使氣歸元,這時,就是 “幽潛淪匿” 。修到此境界,生命的功能才發動,身心才起大的變化。靜極當中才能求變化。宇宙是個大生命,我們人體是個小宇宙,要在人體這個小宇宙裡做道家的功夫,就要了解這個宇宙的法則。

道家性命之道,分為兩部分: 神屬於性,本性;精和氣屬於命。身體是命,是性的部分。修道的人必須要性命雙修。修性就是心理方面達到無念,完全空靈,連空都不存在。這樣的清淨境界,心理上就是正子時,一陽來復要開始來了。

以無制有,器用者空。
坎離二用,本無爻位,周流六虛,無也。既而包囊萬物,為道紀綱,可見無之足以制有矣。坎離以無制有,其妙用全在中間空處。老子云: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故推消息,坎離沒亡。
從無入有謂之息,從有入無謂之消。消是成長。譬如說一個人從生下來開始,開始成長叫消,把功用消散掉。息是代表無的階段,人死是個大休息,以後又重生了。譬如太陽早晨出來,傍晚下去,這個階段十二個鐘頭謂之消;晚上太陽下去了,到明天早晨剛剛上來,這個十二個鐘頭謂之息。

頭頂穴叫百會穴,海底叫會陰穴。身體的生命的功能,是會陰和百會,一消一息、一升一降之間,有無比的功能在內,這就是“故推消息,坎離沒亡”。

言不苟造,論不虛生。引驗見效,校度神明。
這一部《參同契》是《易經》、老莊,還有神仙丹法參合起來的,不是光說空洞的理論,它是實際的實證指導。“校度”,度就是度量衡度,一步有一步的功夫尺度,一步有一步的象徵。“神明”,神而明之,要你的真智慧、真精神來明白道理,才求得到功效。普通的科學是靠人的智慧,從物質、物理上去求證。生命的科學,修煉神仙丹道之術,是要拿自己的身心,整個生命投進去求證的。但是求證是有次序的,一步就有一步的效果。

推類結字,原理為徵。
“結”就是形成文字著作,我們要“原理為徵”,把這些東西融會貫通,懂得這個法則才可以修持。

道家講身體有前三關、後三關,前三關是從上到下,眉毛中間的印堂,兩乳房中間的膻中,肚臍下面的下丹田。後三關是背上尾閭、夾脊和玉枕。“玉液瓊漿,下十二重樓,直達絳宮”,當你打坐坐得好的時候,這口水源源而來,是清淡清甜的,在道家叫做“玉液瓊漿”,從喉嚨的骨頭一節一節軟骨十二重下來,是“十二重樓”,“直達絳宮”,下到心臟這個地方。

西醫救命,中醫治病。人體有兩個作用,一是外在的運動,一是本身內在的運動,所以靜坐不加導引,它本身也在運動。氣血流行順著那個規律自己在流行,這“靜中之動”。因運動之故,慢慢身體當然健康。譬如一個人生病了,就需要睡覺休息,人得到充分的睡覺休息後,思想靜下來,氣血的流行就會順自然的法則走上軌道,所以能夠袪病,能夠延年。

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陰陽是物理的兩個代號,也可以說是正反兩個代號;剛柔是物質的兩個代號。物質沒有形成以前可以拿陰陽來代表,成形之後就叫剛柔;形而上叫乾坤,形而下變成天體就是坎離,就是日月。“相當”是門當戶對,各有它應該的位置、立場、分量、價值。

3.3 日月含符章第三
易者象也,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蓋日月為易,乃一部參同契關鍵所在。此易是太易之易,是無象之象。《易經》講宇宙的現象,天地之間的現象掛在自然界中。宇宙最大的現象是天地日月風雷山澤,這八樣東西很明顯掛在那裡,所以我們抬頭看得最明白的現象,“莫大乎日月”。

日含五行精,月受六律紀。
日含五行精者,日是太陽,得火之精,其中藏烏,得水之精,得木精以滋其炁,得金精以耀其光,中納己土之精,以包絡終始,其光明之體用方全。(太陽的光。就代表了金木火水土五行。)
月受六律紀者,“律”就是“律呂”。朔日一陽建子,律應黃鐘;至望而三陽始盈,乃應仲呂,陽極而陰生矣;望日建午,律應蕤賓;至晦而三陰始純,乃為應鐘,陰極而陽又生矣。舉六律,則六呂在其中。

晦至朔旦,震來受符。當斯之際,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
“晦至朔旦”,每一個月來講,六爻第一爻開始動,由上個月尾到這個月初三“震來受符”。震卦是一陽出現,在《易經》六十四卦中,就是地雷復卦。上個月的黑暗去了,光明又恢復了,所以叫做一陽來復。“震來受符”就是一陽初動處。震卦境界是當我們睡眠剛醒的時候。睡眠是陰境界,就是在充電,電充夠了,就發亮了清醒起來。就在那個將醒未醒之間,這個生理上是有作用的。

當斯之際,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
每月二十八起到初二這個五天當中,夜裡漆黑,是純陰境界,是天地在媾精,陰陽相交的時候。這時太陽和月亮兩個結合在一起。天地媾精就是本身的陰陽二氣在充電。

雄陽播元施,雌陰化黃包。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
乾主施精,以元中真陽下播於地,坤主受化,即以黃中真土順承而包絡之。一元一黃,相為包絡,形如雞子。斯時日月停輪,復返混沌,就此混沌中,自相交媾,產出一點真種,丹基從此始立矣。

雄性是放射,雌性是吸收,一放射一吸收之間互相結晶。包就是陰陽象一個雞蛋一樣。老母雞抱蛋的時候臉都發紅,蹲在那裡迷迷糊糊,也不吃也不睡,晝夜就伏在上面一身發燙,它這個熱力把蛋孵出小雞來。這時候在混沌狀態, “如雞抱卵,如貓捕鼠”。真正的混沌是“六根大定”,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對內,就是“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北斗有七個星,後面四個前面三個。所謂斗就是舀水的瓢,叫斗。這個斗柄前面還有兩顆星特別亮叫做“招、搖”。天體是以北斗星為主,正月斗柄正指東方。天體像個平面,這個“權輿” 像個車輪一樣在平面上轉。“樹根基”,打坐修道就在這個時候紮根。

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
懂了這個道理要“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凝神”,好像凍結不動,凝結攏來,把這個功能凝結攏來,慢慢構成一個身外之身,在生命之內或之外成就新的生命。坤中既得此一點真種,是為鄞鄂,須要經營保養,不可令其散失,久之漸漸凝聚,元神始成胚胎。震之一陽乃出而受符矣。

3.4 天符進退章第四
此章,言天符進退,乃金丹火候之所取則也。金丹是個代名詞,表自己生命的根本動力。上章言晦朔之間,一陽受符,特標藥產時節。此章極其奧衍。納甲妙義,從古河圖並先天圓圖中來,不特為全部《參同契》大關鍵,亦即羲易之精髓也。

八卦如何同五行配合,如何同十天干、十二地支配合,把這些相關的綜合攏來叫納甲。

於是,仲尼贊鴻蒙,乾坤德洞虛。
鴻濛即是虛無一炁,乾為鼎中藏性根,坤為爐中藏命蒂。其間日月往來,洞虛之象。乾坤兩卦又從太極中剖出。此太極本體,合之即鴻濛一炁,分之即乾坤兩卦。乾坤合德,體函萬化,用徹太虛。

聖人不虛生,上觀顯天符。天符有進退,屈伸以應時。
聖人仰觀天文,“顯天符”。這個天體的運動。整個宇宙的運動和所有生物的生命息息相關,逃不出這法則,謂“天符”。進退就是一消一息。“屈”就是內收,內斂;“伸”就是向外伸長,都有一定的時間。這是天體自然的法則。

故易統天心,復卦建始萌。
“易統天心”是講陰陽法則的用。日月為易,實統之於天心。《易經》的乾坤兩卦代表陰陽,陰陽是道的用。道的體,不在陰陽上面,叫“天心”,永遠居中而不動。

天心無所不統,而見之必於復卦。蓋天心之體,本來無動無靜,天心之用,卻正當一動一靜。亥子中間,方其靜翕之餘,日月合璧,璇璣停輪,此心渾然在中,毫無端倪可見。至於虛極靜篤,萬化歸根,忽然無中生有,靜極生動,從窮陰中迸出一點真陽,逼露乾元面目,而丹基從此建立矣。

這個時候“復卦建始萌”,地雷復卦,上面五爻都是陰爻,下面一爻是陽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這個卦上卦是坤,代表地;下卦是震,代表雷,這個電能從下面發上來。地雷復卦,“冬至一陽生”。

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
復卦內震外坤,震之一陽,得乾初體,雖受真種於乾父,實賴滋育於坤母。如嬰兒始媾成胎,具體而微,尚未出母腹中。故曰長子繼父體,因母立兆基。

《易經》八個基本卦,乾坤叫做父母卦, 乾卦是陽,代表父親,坤卦是陰,代表母親。震卦是坤卦的第一爻變成陽,所以謂之長子。父母生了一個大兒子,表示繼承“父體”。
震卦是由坤卦來的,代表了陰極了就陽生。靜到了極點,陽能才發動。

八卦布列曜,運移不失中。
八卦的分佈像月亮,一個月五天一候,每五六天的變化不同,配合八個卦的現象,分佈列曜,同天體上每個星座有關係。這一種關係運移旋轉,與天體的旋轉一樣。變化是現象,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個是道!“運移不失中”,就是不失中央的戊己土。

玄精眇難睹,推度效符徵。
只要培養元氣根本,火力旺了,無形的精就會變成有形的精,就會有活力了。玄精它非精神非物質,而精神物質都是它變的,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無相。

一動一靜之候,應乎天符。卦爻有動有靜,金丹之火候亦然。其時候未到,則當虛以待之。這同月亮在天體上的出沒一樣,一步有一步的功夫,一步有一步的效驗,一步有一步的符徵。

居則觀其象,準擬其形容。
天符進退,本無其形,虛無罔象之中,若存若亡。但當虛心觀察天體的物理現象。要懂得《易經》,懂得象數。我們的身體是個小天地,自己要知道準確的徵候。

立表以為範,佔候定吉凶。
其時機將到,則當伺機而動,以應機緣。蓋晦朔中間,陽欲生而未離乎陰,機已動而未離乎靜。從靜定中候視,須觀察十分謹密。有如曆家立表,以測日晷,術家佔候,以定吉凶,不可有一毫差錯。(表就是一個統計的規格,到那一步就一定出現那樣的境界。修道也是一樣,所以真正修道,先把理論搞通了,做起功夫來,較無困難。)

發號順節令,勿失爻動時。
修道的口訣容易,掌握火候最難。及至乎樞機一發,天人交應,便當及時採取。有若造化之節令,及時而布,不得有一刻遲誤。當你知道徵候已到,陽極上了頭頂,趕快要入陰境。六爻就有六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有變化,要識得卦變得時機。

上觀河圖文,下察地形流。中稽於人心,參合考三才。
仰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中通人事。蓋此心非 動非靜,而又能動能靜,參天兩地,為造化之樞機。天、地、人三才,一切學問法則都要了解。

動則循卦節,靜則因彖辭。
“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也”。每進一步的變化,卦氣一動,“循”是追查,“卦節”,每一節、每一步怎麼走,每個境界來,自己知道是什麼現象。“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也”。靜以應地,剛柔有表裡,不越乎卦爻之辭。

乾坤用施行,天下然後治。可不慎乎!
靜極而動,真陽動於九天之上,是謂乾元用九,而元神升乎乾鼎矣。動極復靜,真陰潛於九地之下,是謂坤元用六,而元炁歸乎坤爐矣。元神為性,元炁為命,性成命立,天心端拱於中極,百節萬神無不輻湊皈命。修煉氣脈是生滅法,一步有一步的現象,一步有一步的徵候,能把握住那個不生不滅的心性的話,最後修證到不生不滅才成道。

3.5 君臣御政章第五
“御政”就是做主,也就是認識正道如何修持。此章以君臣御政之得失,喻金丹火候之得失也。心裡沒有雜念,清靜心謂之天心。蓋金丹大道,以天心為主,精氣為用, 正猶人主之統御其臣下也,故曰御政”。

御政之首,管括微密。
“一陽初動謂之首經”。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一念不生這一步,是修煉的第一步。
修道是管理自心。我們打坐時,身心收攏來達到“退藏於密”。內外隔開了,無論外境界如何,都不動念。

開舒布寶
“開舒”就是開展、舒暢,就是氣脈通了。“布寶”不止氣脈通了,我們生命的內部更顯現自己生命之寶。真要到“開舒布寶”,是要到“有諸己”功夫上身了。這個時候,自己心裡知道,有個東西來。

要道魁柄,統化綱紐。
喻吾身天心,實為萬化之綱領。丹道作用,全仗天心斡運,斗柄推遷。六根對六塵,要養成心君泰然,寂然不動。

爻象內動,吉凶外起。五緯錯順,應時感動。四七乖戾,誃離俯仰。
此喻人之天君妄動,則五官錯謬,百脈沸馳。五行也跟著綜錯變化了。內外的境象都變了。念一動氣就動了,身心都變了。所以先要做到寂然不動。“爻象內動”,念頭動了以後,身體的氣脈變化也動了。四七二十八宿也就動了,整個的氣脈就亂了,走火入魔了。

或君驕佚,亢滿違道。
此節言火候之要,存乎君主,當慎終如始也。火候之一動一靜,徹始徹終,宜乎無所不慎。亦猶人君御政,一動一靜,自始至終,宜無所不慎。慎則轉亡為存,不慎則轉存為亡。存亡之緒,從此分矣。

“驕”是驕慢,“佚”是放鬆了,就是心君動念,自己認為功夫到家了。這一篇是講火候,縱然你得到“六根大定,百脈沖和”,這個時候中間變化還是很大!哪個時候該動,哪個時候該靜,自古仙佛都沒有辦法傳你,就看你的智慧了。“知時知量”。

心君能寂然不動,無為以守至正,百體自然從令,有如北辰居所而眾星自然拱之。故曰辰極處正,優游任下。心君既端拱神室,百節萬神莫不肅然。猶王者坐明堂以朝諸候,四海九州莫不率服。丹道徹始徹終,不出天心運用。故君喻天心,臣喻藥物。

弦望盈縮,乖變凶咎。
“弦望盈縮”,修道到了這個境界,“六根大定,百脈沖和”,這個根基打好了,還要注意的就是“觀心”。這個心要管理得住,管理不住,或者氣脈走出了軌道,或者有時候身心配合不好,有時候變成暗的下半月,昏沉了,走入陰境界。

明堂布政,國無害道。
火候最難,千古神仙沒有辦法傳你。禪宗講“不破本參不入山,不到重關不閉關”,沒有達到一念不生處,沒有資格入山,也不是隨便可以閉關的。因為到了某個時候,功夫應該怎麼變換,你一概不知,你去問誰呢?

3.6 煉己立基章第六
這章是道家所標榜的“百日築基”的基礎。“御政”以後,連續這三章都是講“養性”。此章言煉己立基,在乎得一,乃養性之初功也。

內以養己,安靜虛無。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若非至虛守靜之功,安得窮源返本哉。道家認為,現有的這個生命就是永恆,並不要另外求一個永恆的生命,只要把現有的生命保養住就可以了。所有的功夫、做法、修持,就是一個“養”字。就是《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的步驟,一直到達明道為止。現有的生命是本來生命的投影,從現有的生命上,找回本來的生命,就是“安靜虛無”。念頭自然清淨之後,“然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

原本隱明,內照形軀。
把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等隔離開,返求諸己,內省自己,這個就是“原本”,也就是不向外放射,回到自己本來的那個安靜的狀態。“內照形軀”是“內視之道”。生身受炁之初,本來一點靈明,人人具足。只因後天用事,根寄於塵,塵轉為識,日逐向外馳求,未免背覺合塵,認奴作主。故必須時刻收視返聽,一點靈明自然隱而不露,深藏若虛。從此默然內照,方知四大假合之軀,總歸幻泡,當下便得解脫矣。

煉己做到了,也一定做到了“內照形軀”。假定一個人修養的功夫夠,能夠安靜下來,一閉眼,內部的情形能看得見的話,就可以祛病延年,用自己的精神意志治療自己的身體。

閉塞其兌
凡元氣漏洩處悉謂之兌,人身上凡是開竅有洞的都是口。人身有九竅,頭部七個洞,身體下部兩個洞,都是口。“開口神氣散,意動火功寒。”

築固靈株
方寸中間,有一點至靈之物,為生生化化之根株。“靈”是靈性,自己精神的本源。內養靈性,像象培養種子一樣,慢慢使它發芽長成一株植物,就是新的生命開始。“築固靈株”包含了元神、元氣、元精的凝結。

三光陸沉,溫養子珠。
在自然界三光是日、月、星;在人體是眼睛、耳朵、心。“陸沉”是“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就是說一個人達到安靜空無的境界。平沉是沒有身體的感覺。溫養就是“如雞抱卵,如靈貓捕鼠,四足踞地,目睛不瞬”。
現在這個生命,是先天本來生命的分化,由現在的生命,自己可以養回來,見到原來的生命。然後自己生命裡頭那個功能又產生了一個新的生命。“子珠”,由母體養出來的。

黃中漸通理,潤澤達肌膚。
養氣的功夫,“內照形軀,三光陸沉,溫養子珠”久了以後,必然到達黃中通理。在我們人體,脾胃是“黃中”;在精神方面,就是萬緣清淨、一念不生的境界。到這個黃中通理的時候,中脈打通了,氣養到充足了。“理”是“腠理”,皮膚的毛細孔,不但裡面通了,外面十萬八千個毛孔都打通了,都能夠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與天地通氣了。氣養到最後得定了,皮膚變了,整個人都變得細嫩有光彩。

初正則終修,幹立末可持。
丹道有初有終,有本有末。初者煉己,下手之功;終者入室,了手之事。初如木之有幹,本也;終如木之有標,末也。“但得本,莫愁末”。初基一步,便踏著正路,從此循序漸進,修持之功自然節節相應。原始可以要終,即本可以該末矣。“得其一,萬事畢”。

一者以掩蔽,世人莫知之。
然則,要在一者而已。蓋一生二,二生二,三生萬物。而三返二, 二返一,一返虛無,逆來成聖成仙者。秘在掩蔽。掩者,掩其元門;蔽者,蔽其牝戶。“能抱一即成丹”,把精、氣、神凝合。

還精補腦,長生不老。人衰老,第一是頭腦老化。不老的人臉上沒有皺紋,他這個腦袋越來越長高了,像南極仙翁。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命不修性,萬劫陰靈難入聖。
chou 6
3.7 兩竅互用章第七
修道想修成這一顆金丹,吃下去長生不死,這個藥不在外面,它在我們自己生命裡頭。此章,直指坎離兩竅之用,為金丹關鍵也。坎是耳朵,離是眼睛,打坐的時候,就是“收視返聽”。“收視”就是觀自在菩薩的法門,有觀有照。

上德無為,不以察求。下德為之,其用不休。
性者,先天一點靈光,真空之體也。其體圓成周遍,不減不增,在天為資始之乾元,在人便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故名上德。此中本無一物,靈光獨耀,迥脫根塵。若從意根下卜度推求,便失之萬里。蓋性本天然,莫容擬議,直是覓即不得。

命者,先天一點祖炁,妙有之用也。其用樞紐三才,括囊萬化,在天為資生之坤元,在人便是㘞地一聲時立命之根,故名下德。其中元炁周流,潛天潛地,變現無方。蓋命屬有作,不落頑空,一息不運即死。

上閉則稱有,下閉則稱無。
先天之乾,本是上德,只因坤中一陰上升乾家,陽炁從外而閉之。乾中得此一陰,性轉為命,感而遂通,遂成有為之下德矣。離體中虛,這一點虛處,正是真空中妙有,喚作無中有。

下閉則稱無者,乾入坤而成坎也。先天之坤,本是下德,只因乾中一陽下降坤家,陰炁亦從外而閉之。坤中得此一陽,命轉為性,寂然不動,依然無為之上德矣。坎體中實,這一點實處,正是妙有中真空,喚作有中無。

無者以奉上,上有神明居。
坤中既受乾炁,還以此點真陽上歸於乾,是謂反本還原,歸根復命。自是先天神室中,產出一點鄞鄂,是為萬劫不壞之元神。修道的人,要修到關閉下竅,從海底竅開始,煉精化氣,煉氣化神。到了煉氣化神時,上竅開了,叫做開頂。

真人至妙,若有若無。彷彿太淵,乍沉乍浮。退而分佈,各守境隅。
“真人”是人的生命根本、道,在“若有若無”之間。就是空。“彷彿太淵”,深不見底像太淵,不曉得有多深“乍沉乍浮”,好像有好像沒有。

煉為表衛,白裡真居。
然此一點真種,非有非無,本質極其微妙,須賴中黃坤母,環衛而乳哺之,方得安居神室,不動不搖。到這一境界,這時脫胎換骨了。“白”是煉成純陽之體,成為真人。

方圓徑寸,混而相拘。先天地生,巍巍尊高。
徑寸之地,即元關也。元關一竅,大包六合,細入微塵。未有天地,先有此竅,號為天中之天,內藏元始祖炁。中黃神室之中,不過徑寸,圓以象天,方以象地,中有真人居之,混混沌沌如雞子。 心念思想,在心裡頭陰陽混合,善惡都在這個裡頭。

守禦密固,遏絕奸邪。曲閣相連,以戒不虞。可以無思,難以愁勞。
到這時,我們要把心守住,不要動念。就是“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深根固蒂,牢鎮八門,令內者不出也。收視返聽,屏除一切,令外者不入也。這個時候任何一個妄念都不准亂動。如果一動念就走入邪道了。到這個境界,就是第四禪定舍念清淨的境界,絕對的清淨,然後再等待另一層次的境界出現。

神炁滿室,莫之能留。守之者昌,失之者亡。動靜休息,常與人俱。
這個時候神炁滿室,身心內又增進一層的神炁。等於化學鍋爐一樣,提煉了又提煉,所謂“九轉還丹”。這個提煉出來之後,神與氣的變化就不同了,頂門開了。真正的道家功夫修到了這裡,“神炁滿室”,頂門開了,“莫之能留”,陽神可以出竅了,留也留不住,內外通了。那時出來的是陽神。但是陽神出竅會亂跑,因為還沒有純熟到家。“守之者昌,失之者亡”,不能讓它亂跑,這個陽神就是修到身外有身了。“動靜休息,常與人俱”,要隨時都在身邊,這就是身外有身。

3.8 明辨邪正章第八
《參同契》這一章是“明辨邪正”,在道家的觀念就是說,哪樣是邪道,哪樣才是正道。 “旁門八百,左道三千”,就是說有三千八百條岔路,這些都是道,究竟哪樣是正道很難認得清楚的。不過《參同契》提了好幾個大原則。

是非曆臟法,內觀有所思。
導引就是拿意識來觀想,把人體內部的奇經八脈、任督二脈打通。旁門左道也是道,不過多轉幾圈而已。“處處綠楊堪繫馬,家家有路到長安”。

食炁鳴腸胃,吐正吸外邪。
這是練氣功。練氣功的結果,搞不好反而把正氣吐出去,吸進了外面的邪氣。

晝夜不臥寐,晦朔未嘗休。身體日疲倦,恍惚狀若痴。百脈鼎沸馳,不得清澄居。
講修苦功的不是道。晝夜鍛煉自己的精神,常坐不臥,禪宗叫“脅不沾席”。搞得身體越來越衰弱,精神不統一,恍恍惚惚。 “百脈鼎沸馳”,精神越來越緊張,氣脈越來越錯亂,表面上看到紅光滿面,實際上血壓上升精神分裂。

舉措輒有違,悖逆失樞機。明者省厥旨,曠然知所由。
這些旁門左道的行為舉動,是違背正道的,悖逆正路,失掉了中心思想。高明的人要懂得真正修道的宗旨在哪裡,道究竟怎麼修。先要找一個真正的道,一條清淨的大路,才曉得怎樣去修道。

四、伏食
下面第九章開始至第十五章,都是講 “伏食”。伏食拿佛學來比喻伏食,是如何明心見性的道理;在道家來講,是結丹,把顛撲不破的金丹,歸到我們這個身心上來。道家所說的金丹,金是指一個顛撲不破的原本的自性,把它鍛煉成一個實體的東西。

“伏者”,取兩物相制為用。“食者”,取兩物相並為一。 “蓋假鉛汞凡藥,巧喻性命真種”,汞是水銀,本性流動,一碰到鉛,就固定不動。這個汞,有時候叫做龍,龍變化無常,隱現莫測,這就代表我們精神思想方面;鉛有時候以老虎做代表,學佛的人都想念頭清淨。這個時候念頭不動了,等於汞碰到鉛一樣,所以道家假借鉛汞凡藥來巧喻性和命。性和命兩個要如何配合結丹,這個修持的方法,就叫做性命雙修。

道家是藉用鼎爐的外象,解說性命之理,依道家來看,我們這個肉體生命,就是一個化學鍋爐。這一篇 “以有形顯無形”,是以有形表達那個無形的作用。形而上的無形看不見,只好用有形的東西比喻,表達出它的作用。 “乃是伏食宗旨”。

“上藥三品,神與氣精”。真正的長生不老之藥只有三味,就是自己本身生命的精、氣、神。但是這三味藥各歸各的本位,它是流散的,你很難把握。要把三味藥鍛煉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就能治死病。 “藥在爐中,須用真火煉”。

4.1 兩弦合體章第九
“此章,直指金水兩弦之炁”,這“兩弦之炁, 先分後合,示人以真藥物也”,兩弦是上半月及下半月,太陽和月亮代表了宇宙的現象。宇宙是時間與空間的名稱。

火記不虛作,演易以明之。
《火記》就是《參同契》。火是生命的火光,所以叫《火記》。這本書不是空洞理論,這個法則,必須要懂得《易經》理、 象、數。

偃月法爐鼎,白虎為熬樞。
初三月亮出現一點亮光是“偃月”,“法爐鼎” 是如何把這個爐生起火來。爐上面有個鍋就是鼎,用來煉丹。初三的月亮這一點亮光,表陽氣初生。白虎是在西方,煎熬中樞。

上弦兌數八,下弦艮亦八。兩弦合其精,乾坤體乃成。二八應一斤,易道正不傾。
“此節言,兩弦之炁,合而成丹也”,月亮上半月一弦、下半月一弦,叫兩弦。借用月亮這個自然現像說明我們的身體生命,兩個半圓合起來就成道。我們修道學佛,身心兩面平衡了。身體的平衡到達了,呼吸之氣完全停止了,在佛家叫氣住脈停,是禪定之學。禪定不一定是得道,在道家叫做命功。性功是念頭,一念不生清淨圓明。這兩個配合一起才叫做合而成丹。

“兩弦合其精”,上半個月的屬於陽氣,下半月的屬於陰,這個陰中之陽,陽中之陰,兩個八合攏來變成一斤,取其精華,乾坤合體,陰陽合體,性命雙修。一斤是圓滿,所以是“乾坤體乃成”。

4.2 金返歸性章第十
“此章直指金性”,金是指我們的本性,“為造化之根,生身之本”,生命的本性,為一切生命造化的根本。

金入於猛火,色不奪精光。
且如世間真金,入猛火中鍛煉一番,精光自然倍增,罔有奪其色者。凡金尚然,况此本來金性,原屬乾元,先天地生,萬劫不壞,有能奪其精光者乎?

自開闢以來,日月不虧明。
當其混濛初剖,地闢天開,乾中一陽既破而為離,坤中一陰遂實而為坎。坎屬太陰,其精為金,離屬太陽,其光為火。坎中真金煆以離中真火,精光自然團結不散。所以日月合體,而亙古今,光明不息。

金不失其重,日月形如常。
世間真金,入猛火中鍛煉數過,分量終不增減纖毫,況本來金性,無欠無餘,由他在乾坤大冶中,千變萬化,分量斷然不增不減矣。

金本從月生,朔旦受日符。
坎中金精,雖若寄體於月,實則受胎於日。人但見初三之夕,一點陽光,倏從庚方出現,似乎金從月生。不知這點光明,元從太陽中來。只因晦朔之交,日月合璧,日魂返照月魄,感而有孕。至於朔旦,一陽初動,月魄乃溯日魂而生明,震來受符矣。

金返歸其母。月晦日相包。
朔是月初,晦是月尾,每月的月尾晦暗,“日相包”,月亮整個黑暗,被太陽陽氣包藏了。從月尾晦暗,七日來復,就恢復光明了。

隱藏其匡廓,沉淪於洞虛。
當金返歸母之時,月既為日所包,陽光遂隱匿潛伏,深藏於北方虛危之地。一點金精,沉在北極太淵,空洞虛無之中。在造化為日月合璧,璇璣停輪;在吾身為神歸炁穴,大藥入爐之時也。

金復其故性,威光鼎乃熺。
未幾而陰極陽生,金性來復,庚方之上,一陽復萌。在造化為哉生明,在吾身為大藥將產,出坤爐而上升乾鼎。坎中真金,到此才得返本還源,復其乾父之性,赫然成丹,而光明洞徹太虛矣。

“昔羲皇作易,剖開太極,劈破天心,最初落下一點,便成乾卦。乾為天,萬物資始。乾為金,純粹以精。無極,中間沒有黑白,沒有分開,是一個整體。清淨圓明。剖開太極,劈破天心。 “天心, 真如”,是心物一元的。

4.3 真土造化章第十一
此章的重點是講“伏食”,叫“真土造化”。四象五行皆藉土,九宮八卦不離壬。“伏食”靠真意,結丹要三家會合,嬰兒、姹女、黃婆,即童男、童女、真意,三家結合才能成丹。黃婆是“中黃真土”,指真意;嬰兒喻本性;姹女喻命。性與命,性命雙修結合。

子午數合三,戊己號稱五。三五既和諧,八石正綱紀。
子為天一所生,午為地二所生,合起來就是三。 戊己就是中央戊己土為天五所生。子午是地支,戊己是天干。 “三五既和諧”,三五相加就是八,是八卦。太極分兩儀,兩儀生四象: 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像生八卦,“重為八卦,四正四隅,分佈環拱”。 “便成八石之象”。

呼吸相含育,停息為夫婦。
真定了以後,口水就從腦的中心滴下來,叫玉液還丹。玉液還丹這個水液從火而來!清氣上升,打通了上部氣脈,腦下垂體的荷爾蒙分泌,才會有玉液還丹的現象。這是道家所講的精。中土就是真意。一念不生的時候,濁氣下降,清氣上升,頭頂清涼,那個清涼口水下來。

水在上,火在下。修道的人,頭腦一定是清涼的。頭腦熱昏了,滿面紅光,就有問題。“蓋丹道妙用,無過水火,水火妙用,不離戊己”,戊己屬土,也屬中宮,無形的戊己,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處,一定身心性命歸一。真到了一念不生,一定是氣住脈停;能氣住脈停,自然心平氣和,才能到一念不生。 “故水火既濟,其功用,全賴中央真土”,全要靠一念不生才可以。這時精水來了,才可以慢慢煮出丹來。

“離”代表性、神、日光,也代表真意。坎卦代表水、月亮、耳朵,耳通氣海,代表氣。
《河洛理數》指出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兩者一合,便成三數”。神凝氣聚中間有個媒人叫“黃婆”,這個是真意。真意是一念不生,妄想意念不動。

修道要多方面調理,各種方法都要懂。開智慧。所以要“多方調燮”。所以魏伯陽真人假借煉外丹,說明內丹、金丹是靠本身自己鍛煉的。內丹是自己本身有的,就是“上藥三品,精、氣、神”。他告訴我們研究丹書,煉丹,“切不可泥相” (著相);切不可“執文”。丹是所謂假借法相,在虛無中。

伏食就是佛法的禪定功夫到了四禪定,那時氣住脈停。氣住是“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脈停就代表思想、心念都空了。在這個空的境界上,若有若無有個東西,有個作用,這就是內丹的境界,這只是基本的修道。打坐做功夫氣脈通了,三脈七輪打通,都是屬於前面的預備功作,還沒有得定。

真到了氣住脈停這個境界,所謂內丹凝結了,實際上仍在呼吸的,這叫做內呼吸。這時水火既濟,自然而起這個一開一放的作用。“呼至於根,吸至於蒂,總賴中宮真土,含藏而停育之”。 “中宮真土”就是真意,就是一念不生的清淨境界,也就是清淨心、清淨意念。這時意根上清淨,一念萬年,萬年一念。一念不生出真意,為金丹之母。到這境界,一粒金丹吞入腹,慢慢要 “停育之”。
chou 1
黃土金之父,流珠水之子。
中央戊己土代表中土,戊土表物理的能量;己土表物質的形成。土生金,故 “黃土金之父”。流珠就是我們身上流動的荷爾蒙乃至精、液、血液,都是水變的,所以是水之子。

水以土為鬼,土鎮水不起。
五行生剋,克我者為鬼,土克水,土為水之鬼。離中之水,能克坎中真火。中央之土,能制離中真水。而坎中之火,又能生中央真土,所以水火相剋,兩下交戰。全賴中央真土。

三性既合會,本性共宗祖。
水火既濟,中間用土就是真意,然後所謂性命的境界就會到了,就是“共宗祖”。

總結:“此節,言真土妙用能使三家歸一也。”真土是真意。“戊己二土,分屬水火”,水火都是土。“蓋生身受炁之初,即有中黃真土,為金精之所自出”,精神之所在。

乾卦是代表形而上生命的真諦,“乾之一陽,既入坎中”,變成我們生命以後,“中間換入一陰,破而為離”,離中虛。我們後天的生命,從乾卦變成離卦。

利用我們現在這個生命,生生不已的功能,產生新的生命,這個叫“丹”。這個結丹,是“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很自然地再回到我們這個身體上。要想修成長生不老,返老還童延年不死之法,重點在真意怎麼樣能夠達到伏食的境界。

巨勝尚延年,還丹可入口。
世間藥草,如巨勝之類,尚可延年益壽,增加壽命。我們自身有最好的長生不死之藥—精、氣、神,平常我們都是向外消耗,把自己的精氣神盡量地用,放射,用完也就死亡了。如果不放射,迴轉來把自己的精氣神凝聚起來,就叫做還丹。“三性會合,便成金丹”,精、氣、神會合,就是“水火既濟”。所謂“還丹可入口”。

頭頂上有一個口,現在封住了;嬰兒的時候這個頭頂開的,這是個大口與天地通。等到嬰兒頭頂上封口不跳時,他就會講話了,也就是有了後天的意識,切斷了與天地的往來,生命成為一個自己的宇宙了。古人所謂修道,是把這裡重新打通,與天地精神又相往來。

金性不敗朽,故為萬物寶。術士伏食之,壽命得長久。
“金性堅剛,萬劫不朽,為萬物中至寶”,修道拿黃金來比喻。金代表本性,能夠發光,能夠長久地存在,能夠顛撲不破。“道術之士,倘能伏此先天一炁,壽命有不長久者乎”。

金砂入五內,霧散若風雨。
“金”是比喻金丹。金砂即還丹,修道成功了,九轉還丹。我們生命本來有的長生不死之藥,自己把它消耗掉了,現在修了半天,修回來還是自己原來的東西,回歸自己叫還丹。“蓋兩物所結就者”,就是我們的神和氣兩樣結合。所以,“入五內,即是入口,蓋指方寸而言”,入口是真到了誠意正心。

“丹既吞入口中,靈變不測”,真正得到氣住脈停,那真是變化莫測!“周身八萬四千毛孔,若雲騰霧散”,渾身每一個細胞都起了變化,如雲飛如霧散,像暴風雨一樣。過來以後是無比的寧靜。

熏蒸達四肢,顏色悅澤好。髮白皆變黑,齒落還舊所。老翁復壯丁,耆嫗成姹女。
身體內部每個細胞都充滿,像上了蒸籠蒸軟一樣的。“顏色自然悅澤,髮白還黑,齒落轉生,老翁復成壯男,老嫗變成姹女”,這個時候還沒有跳出三界外,還在五行中。

改形免世厄,號之曰真人
到了這一步是返老還童,把這個肉體整個變過來。“劫運所不能制”,道家叫這個是逃出了生死的玄關。在人體上也有部位會打開了,劫運限制不住你了,你要活多久就活多久。所謂 “任他滄海成田,由我逍遙還自在,號之曰真人”,這是得道成仙了。

道家修真的秘訣: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
“先天”是宇宙沒有形成以前,一切萬物生命還沒有發生以前。生命功能是靠先天來的。我們有了生命以後叫後天,這個後天的生命奉天時,既然有了有形的生命,背後有個功能,這個功能是先天來的,有一個規律有一個法則,那是不可能違反的。

所謂氣沉丹田,真正的丹田是無形無象的。氣全身都充滿時,精氣神來了。這時候我們後天呼吸寧靜了,身、心、性命都空了,沒有感覺了,這時所發動的生命功能叫“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 ,要自己完全空到極點,清淨到極點才能發生。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修道成仙, 四書五經, 禪修,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6 thoughts on ““周易參同契” 精華解說 第一集

  1. 感謝師兄的整理

    我只記錄對我現階段有幫助的筆記 , 部份有實證, 部分只有模糊的影子,不妄言

    修道的口訣容易,掌握火候最難。及至乎樞機一發,天人交應,便當及時採取。有若造化之節令,及時而布,不得有一刻遲誤。當你知道徵候已到,陽極上了頭頂,趕快要入陰境。六爻就有六個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有變化,要識得卦變得時機。

    這個時候神炁滿室,身心內又增進一層的神炁。等於化學鍋爐一樣,提煉了又提煉,所謂“九轉還丹”。

    《河洛理數》指出天一生水,地二生火,“兩者一合,便成三數”。神凝氣聚中間有個媒人叫“黃婆”,這個是真意。真意是一念不生,妄想意念不動

    真定了以後,口水就從腦的中心滴下來,叫玉液還丹。玉液還丹這個水液從火而來!清氣上升,打通了上部氣脈,腦下垂體的荷爾蒙分泌,才會有玉液還丹的現象。這是道家所講的精。中土就是真意。一念不生的時候,濁氣下降,清氣上升,頭頂清涼,那個清涼口水下來。

    水在上,火在下。修道的人,頭腦一定是清涼的。頭腦熱昏了,滿面紅光,就有問題。

    • 文德師兄:

      智者所見皆同。師兄走在正道,一定心寬體闊,法樂無窮。

      南懷瑾的 “我說參同契” 一書,講了很多練氣功的心得。可惜很多細節,因跟解說 “參同契” 無大關聯,被我刪掉。師兄如有機會,觀看南師全書時,應可很容易找到。

      信堅

  2. 感謝師兄在過年期間寫了這麽長一篇文章。
    但是我對上一篇師兄的心得,有一些不同的見解。從生理學來說,口水絕不可能從腦中滴下來。道家的東西很玄,真假難辨。最近想多看華嚴經,但因為華嚴經據說是從龍宮拿出來的,這點又讓没有慧根的我,心中起了疑問,龍宮在那裏?好像只有西遊記這類小說才有龍宮這類名詞。所以,請教師兄,您是高級科學家,但是卻又精通於佛道經典,您是如何看待這些矛盾衝突? 謝謝。

    • Brian師兄:

      雞年新春大喜。很久沒聯絡了,近況可好?

      師兄是醫生,看的是人體的生理作用。 信堅是科學家,研究的是宇宙萬物的運行。這些都是物質世界的現象。但修心養性、返本還原,是屬於一種無形無相的心靈層面。要解說這個我們不熟悉的層面,只能以物質層面的現象,譬喻解說,不能依文解義,義在言外。

      這裡所說的口水,是譬喻一種無形無相,似乎是一種流動性的 “東西”,可以說是先天一炁、玉液瓊漿、玉液還丹,在人體中運行。其中的一種身體感應徵象是嘴裡有甜甘的口水流出,感覺舒適無比 (這不是普通的口水)。

      至於華嚴經的由來,也是一種譬喻。此龍宮不是西遊記裡的有形龍宮,而是存在於一個甚高維度的虛空法界。唯有在甚深定境 (華嚴大定) 中,才能進入。佛經也只能這麼說,再上一層,只能以心印心,唯證乃知。

      名是假名,每一字都有無量義,隨其上下文,而有不同解說。不能依文解義、斷章取義。擴大心量,增長智慧,就知萬法一體,法法圓融,互相包容,沒有矛盾。矛盾在己邊。

      信堅

    • Brain 師兄:

      華嚴經是佛祖成道之時,在法界為已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所說。大心凡夫,能有智慧、能真信者,也能入。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 尤其是看華嚴經,須要看明心見性者,如唐朝的 澄觀禪師華嚴疏鈔 及李通玄長者的華嚴合論。最好的入門,是看淨空法師講解了十二年 (也只講了三分之一) 的 “大方廣佛華嚴經講演專輯” ,才是正統,才能真正了解。非有大毅力,長久不間斷時間 (五年以上),無法進入。 (古代禪宗大師,也要花上三年以上功夫)。

      信堅園地所介紹的關於華嚴經文章,只是粗淺的節錄,作為入門的導論而已。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