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明心見性

一、何謂明心見性?
我等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靈明空寂,與佛無殊。只因無明不覺,顛倒妄執,造業受報。從無始劫來,迷失自己,本來面目,認妄為真,喚奴作郎,妄起貪瞋。愚者無知,安受困苦,不求解脫;智者雖知,生死事大,苦海無邊,欲求解脫,而苦無其門。
Bohi 1   en3    en1a
因此千經萬論,無不圍繞,明心見性,來闡揚發明,使眾生得以,覺破迷情,消除無明,離妄返真,就路歸家。

圓覺經云: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妄本、識心);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阿賴耶識)。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真本、自性),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明心見性即法華經所謂 “佛以一大因緣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開出本有:即本有之自性理體。
示出本無:妄心本無。一切心用事相皆不可得,從不可得之心用上以示本真性體。
悟無有無:消滅其迷悟痕跡。
入出無礙:得大受用,語默動靜自在無礙。

1.明心見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開出本有)
2.明心見性者,明心虛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見真性也。(示出本無)

3. 明心見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一切事相,皆性之顯現。山河及大地,盡露法王身!。金剛經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悟無有無)

4.明心見性者,明心性無住,一物不立,歸無所得也。眾生本來是佛,不因修成。只因不覺,迷己逐物,追逐外境,淪為眾生。今如凜覺醒悟,如千年暗室,一燈能明,便恢復本性,無修無證。 (入出無礙)

六祖見性時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悟此自性性德,即是見性。

二、悟後起修
整本華嚴經是對修行証道的大菩薩而說,如何悟後起修,入世歷事煉心,漸斷無明習氣。講說一乘佛法的五十二位次修証法門: 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究竟佛位。十信位相當於藏教的四聖法界 “聲聞、緣覺、菩薩、(假)佛”。十住以上,是明心見性的分証(真)佛。見性後,雖然斷了起心動念、妄想、分別等無明,但微細無明習氣仍在,須經四十一位次,漸斷無明習氣。

華嚴經前三十八品是講各位次的修行進階法門,以及在各階層的境界。是屬於解門: 即以智 (十住) 導行願 (十行、十迴向、十地)。最後一品,善財五十三參,是以善財童子為實例,解說見性之後,如何入世歷事煉心,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之處,去鍛煉,將無明習氣逐漸斷除。

善財在文殊座下,成正覺之後,方求菩薩道,行菩薩行。何以然者,為覺道之後,方堪入纏,處纏無縛,始能為眾生說法解縛。若欲行菩薩行,先成正覺。 悲智齊足,具差別智,入俗接凡。這是為何,禪宗頓悟,明心見性,並非一了百了,仍須歷經四十一位次,乃達究竟。楞嚴經云: 「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無始以來的習氣,不會因開悟而完全消失,要慢慢地去掉。

無修、無得、無證,乃理邊事,亦為到家人,最後了手語,絕非一念悟時,即臻無修、無得、無證之境。蓋一切眾生具如來智慧德性,只以迷妄不知,認假作真,造業受報,流轉六道淪為眾生。雖在眾生而本性不失,只一凜悟,便與諸佛無殊,不假修成,故云無修: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本來空寂,無有一法,故云無得;證至極地佛亦不立,故云無證。但當妄習未除,攀緣執著,流轉生死時,又非不眾生。故須念念薰修,心心覺照,於大悟後,於惡斷斷而無斷,於善修修而無修,登堂入室歸家穩坐,所謂絕學無為閑道人,方是無修無得無證的時節。

悟後起修是無為法,為了契入真實,真修「心無心、法無我,致虛極、守靜篤,契三無、證無餘。」
1.心無心就是以離念之心為心,不要以分別心、有念之心為自心,要以無念之心為自心。
2. 法無我就是不把四大、五陰、六塵所累積之身當作自我。法無我就是叫你捨棄小我。
3.致虛極是在日常生活中,面對一切的人事物,能夠突破和超越。凡夫執有,小乘執空,中乘執不有不空。大乘當體即空不墮眾數。妙有非有真空不空。不立一塵,不捨一法。

4.守靜篤,不但要靜,而且要靜到極點。古人開悟以後,水邊林下長養聖胎。修行在水邊林下,沒有人干擾,心靜無念、性水澄澈,反省出自己的錯誤、心垢。

5. 契三無,證無餘: 三無就是無念、無住、無相。就是用心如鏡,物來則應,物去不留。如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著相,實相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幻。

修行能夠契入三無,你的思想和行為都能符合無念、無住、無相,便能夠證到「無餘涅槃」,不再有絲毫的習氣。不管境遇如何,心絕不動搖,活得安祥自在。

三、見性的境界
開悟是覺性與真心合為一體。以靈明的真智,照澈諸法實相。當吾人修法修至能所雙忘,心法雙泯時,內而身心,外而世界,乃至虛空一時脫落、粉碎,化為烏有,連烏有也無有。所謂「大地平沉,虛空粉碎。」雖一無所有,但虛明凝寂,一靈不昧,了了常知。以此了了全體是一片虛明靈知,不能再有能知與所知。

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向上一路是入不可思議的徹悟境界,言語道斷,心行滅處,唯証乃知。日常生活中,時時是佛心,處處有禪機,所谓“神通及妙用,運水與搬柴”。 “百姓用而不知”。見則直下便見,擬思即差。

吾人證此真境後,回過頭來,方才識知者個『靈知』,不在別處,整日在六根門頭上放光,與我人無絲亳離異,無些許間隔,一切言行動作,無不是它的靈妙神用。從前為它千辛萬苦,百般追求探索,原來只在目前不識,反而污糟它、屈辱它,在六道內輪迴受苦!古德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即指此也。

功夫越深,忽而忘記性越大,又忽而記憶力甚強,且日見敏捷;感覺力亦強,往往不加思索即與物相應,此通先兆也。肯做不屑做之事,肯說不願說之話,肯接不願交之人,其心平等。大智若愚,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常觀此本來而默契之,習氣一來,即便覺察,覺即轉空,同時以般若掃蕩此空,更以般若掃蕩此掃蕩,掃至無可掃時,斯合本來,斯合般若大空之旨。

明心見性的人,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當明生從何來,死歸何所。所謂生死去來者,乃對迷人著相時說,在悟人份上,既豁開正眼,徹見真心,則三界六道,皆非實有;十方淨土,宛如水月。本既不生,如何有滅;本自不滅,緣何有生?生滅既無,何有去來?更何有方所?若見有去處,則落實,則著相。落實著相,則生死不了。無去處,則處處可去,處處可去而未嘗去。所謂歸即無歸,無歸即歸;處處皆歸,到處即歸也。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修心養性,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14 thoughts on “淺論明心見性

  1. 師兄:

    相當巧合,近日剛好在閱讀六祖壇經,慧能談到明心見性是無法透過空心靜坐修得,那麼應該如何靜坐才對?

    • RAY 師兄:

      相當巧合,信堅現在正在等待機緣成熟,準備張貼三篇關於 “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的文章: “見性成佛的階梯、次第”、”見性成佛的修證”、及”禪宗十牛圖解說”。

      在後面兩篇裡,當會詳細解說師兄所問。還請師兄耐心稍待。在此期中,還望師兄努力上進,熟讀六祖壇經,提高靈性,待以應緣。

      信堅

  2. 信堅師兄您好
    文章中開示
    明心見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體而起;從用見體,從流得源也。(開出本有)
    般若有三,一即三,三即一,千經萬論屬實相流出之文字般若,但其有侷限性,如海中鹹味,無法聲求色見,顯出實相,故需行觀照般若從用見體,靜處養,動處練,佛法如不行於生活作息中,便起不了觀照般若,其作用也就微乎其微。然1/10000sec出次生滅,難思議的快速,六七因中轉,欲放分別執著,却已隨識即染,對我來說是問題。請教信堅師兄,就您往昔日作息中碰到問題時,較常以那些方法觀照問題。
    錦地

    • 錦地師兄:

      師兄所問,問題相當廣泛,因此甚難簡潔回覆。

      關於止觀法門,止是止息妄念;觀是觀照萬法自性。止就是用一個覺知的心、主觀的意念,來阻斷妄想,妄想念起來的時候止住它不起 (如石壓草)。觀是用覺知的自性來觀照這些不滅的妄想。能止就止,不能止就觀照它,不隨它起心動念。要能把六根對六塵,練到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動念,才能止觀雙運,定慧等持。

      止觀的法門有無量深廣,隨各人根機而別。幾乎所有修行法門都是修止觀。楞嚴經中, 二十五個圓通法門, 都是止觀法門。天台有三止三觀,瑜伽地師論有九次地定,菩提道次第廣論的上士道,也講很多大乘止觀法門。

      至於信堅個人的修行過程,則不依此正統止觀法門。所用方法也似乎相當簡單,就是看破、放下。此即古德云:「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 若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

      信堅主要修行方法是由修禪定入門,由定生慧,有智慧就能止、能觀諸法實相。沒有妄念,就不必用止。妄念來時,知是妄念,不理它,妄念就自然消失。以智慧觀諸法實相,就能了知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因此對境不生妄想、分別、執著,不起心動念,自然能止。止觀雙運。

      信堅
      ________

  3. 信堅師兄您好
    最好修練勤拂拭方法,是本來無一物,真懂觀自在,假懂想自在,慚愧自欺。信堅師兄愚弟有個請求,請師兄有閒暇之餘,再講些科學與佛學之間結合處,科學或許僅是佛法一滴,但以這一滴證據為基礎彌足珍貴,在這邊半年,懂了不少,謝謝您!
    錦地

    • 錦地師兄:

      師兄的建議相當好。只是好的題材可遇而不可求。誠如師兄所說,科學僅是佛法大海裡的一滴水,要寫科學與佛學之間結合處的文章,須要因緣際會,時機成熟。

      自然科學題材、不外古典力學、量子力學、相對論、宇宙學、天文物理 (大爆炸、黑洞、銀河系)。文章並不難寫,只要有適當的題材。歡迎讀者,來函建議。

      之前寫了 “玻姆的整體性、全息宇宙、和隱卷秩序理論 第一集“, 也許有時間會再繼續寫第二集。

      信堅

  4. 信堅師兄:
    最近對於陰陽(男女)的那層吸引力,已漸漸看破了,雖離(斷)還有一大段距離,但已安全落在自己心意識的拔河,不會輕擾;陰;哈哈,這對修行身心算是很重要的基礎。有時候上網查思不懂的名詞;如(無明)。雖然有的解釋很詳細舉了例子,但總感是繞圈圈,堆砌文字,原文似乎顧及讀者程度,用意識心解說,但我卻不能進一步,悟深一點。
    自性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住在所住,也算著相),即使眾生本來是佛(有清淨自性),若無菩提(正覺)來合,依然不得解脫。唉,真是苦海無邊。
    產生習性(煩惱),在來米以為是肉軀生存,必然產生的結果。修到明心見性,卻是在煩惱上頭放光。誠如 師兄所提,看破(智慧)放下(禪定),一層接著一層,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目前在來米還在理則頓悟,乘悟並銷,的學習,還在發明那個;我有明珠一顆的法樂;感恩 師兄教導。
    在來米敬上

    • 在來米 師兄:

      多謝來函告知近況,台灣近來,多災多難,還望大家努力,提高靈性,創造幸福美好的共業。

      師兄還是老樣子,年輕力壯,為情所困。人總是活在夢想裡,自討苦吃。人生八苦,其一是 “求不得苦”。摘不到的星星,總是最閃亮的。溜掉的小魚,總是最美麗的。錯過的電影,總是最好看的。得不到的情人,永遠是最好的。我始終不明白,這究竟是什麼道理。

      看經書或解說,不要勉強,要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意在言外。得魚忘筌、過河捨舟。多看幾遍,不用心意識思維,不分別、不執著,自然會解悟。所謂 “讀經千遍,其義自見”。同時,多看相關類似經文,有時可以觸類旁通。

      近日信堅回頭重看淨空法師講解的華嚴演義。單就第一品,”世主妙嚴品第一”,淨空法師就講了556卷,花了將近四年功夫 (5/18/1998 – 1/1/2002)。經過陸麗珍居士整理、刪減成十一冊,從一萬多頁,濃縮至約兩千頁。讓信堅在一個月內可仔細看完、真是功德無量。(信堅又將之濃縮成約三百頁,以便利複習,深入了解。)

      其中都是講大菩薩、鬼神、天龍八部、二十八天天神名號。每一類都講所修行法門及偈頌。之前信堅看華嚴經,跳過這一品,從第二品開始看起。現在因緣成熟,再回頭仔細重看第一品。整整花了兩個禮拜,才看完前六冊 (約一千頁)。名號、修行法門、偈頌,都在說一真法界,諸法實相。講說自性的無量智慧德能。總結論是 “般若智慧” 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而 修 “戒定慧” 三學 是一切根本的根本。

      這與信堅近年來所悟相同。修行一定要先開智慧,才能提高靈性,才能了解如來真實義,才能明心見性。這也是為何信堅園地花很大篇幅,講說如何修定開慧的原因。師兄有機會,多複習這方面的文章,依教奉行。

      信堅

  5. 信堅師兄:
    知道了,想臨門一腳踢走情困,就是眷戀世情(意戀);不捨那包著苦藥的糖衣錠。在來米會就如何修定開慧的文章,重複閱讀再深悟,能一段時間後能報告依教奉行的心得。
    在來米敬上

  6. 信堅師兄您好!
    在來米師兄當眾真誠面對,意在言外,勇氣值得讚嘆! 信堅師兄有問必答,有扣必響,誨而不倦,園地不設法門,專契般若,盡其本分續佛慧命,我亦十分感動。

    信堅師兄,梵音多義者不翻,如般若,首楞嚴,菩提心,密咒等等,再多的文字解釋也難以比喻,但大乘法,皆強調發菩提心之重要性,如大日經,大悲為根,菩提為因,方便為究竟。無量壽經,三輩往生皆以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為一經之宗要。首楞嚴耳根圓通章,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華嚴經有句話講得非常重,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就發菩提心部份,說實我內心老覺得空虛無力感,常處於無法契合正知正見,請師兄指點迷津。

    錦地

    • 錦地師兄:

      一乘佛法,圓融稱性,無所不包,無所不容。華嚴經總含眾經。

      發菩提心,含義深廣,隨眾生機,而有不同解說。菩提心是覺悟的心、清淨的心、不染著的心。有清淨心,自性的無量智慧德能就能自然顯現。發菩提心就是發成佛之心, 因為菩提心是成佛的原動力, 菩提心是因也是果。

      一乘發心,要有正信,十信圓滿,才是真發菩提心,一發心就入初住,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要有正信,必先開智慧。因此十信以文殊為首。有智慧才能有正信,有正信才能有正解。以正解導正行,證悟菩提,入於涅槃。

      菩提心燈,大悲為油,大願為炷,大智為光,光照法界。光即直心,炷即深心,油即大.悲心。以三心為體,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依理起行,行滿證果。

      心經云: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ps: 一個人的靈性階層,與智慧、德能成正比。智慧是 “解、行” 的 根本。修行無法精進,皆因智慧沒有增進,因此靈性階層停留在某一階層,原地打轉。解決之法,唯有修定開慧。

      信堅

    • 錦地師兄:

      真誠的留言,意在求得脫困(破迷情)。園地通訊塊有如告解室,直通天心,赤裸發抒讓在來米寧靜。

      師兄與 信堅師兄的對話,在來米也都詳讀與反省,如何才能是正信、正解、修定開慧。也一直以為 道友的發問,也是自己存在、潛在問題的開解。都是珍貴的功德。
      師兄所讀與接觸善知識都寬廣,也讓在來米受益,感恩;

      在來米

  7. 信堅師兄,在來米師兄吉祥
    接受,夢中佛事,一切皆是最好的安排,若落於二邊,即起分別,自縛自捆。感謝信堅師兄。
    在來米師兄,佛法無人說,雖慧末能了,過去世是因,今世遇諸大德善知識是緣,感謝在來米師兄。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