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及易經繫傳 解說 Part 2: 易經繫辭傳 精華解說

一、前言
讀懂易經繫辭傳,就可瞭解天道人道,宇宙人生,看透得失禍福,未卜先知。要成大業、立大功,非看通易經繫辭傳不可。 易經是講天道與人道之間的關係,以及作人作事,如何效法天地之道。此即老子所說: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莊是講天道,以及天道與佛道之間的關係。究竟修行,是釋迦的成佛之道。故此文所講解,大都是天地人運作的法則,用以修人道,作為修天道及成佛之道的晉階。
8qua33 8qua30 8qua32
《周易》分為《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相傳是依循周文王主編《易》的著述而來,成書大約在西周時期。《繫辭》是文王、周公所作之辭,繫于卦爻之下者,用以解說卦爻。《繫辭傳》是解說易精繫辭的論文,相傳為孔子所作,是孔子研究《易經》的心得報告。分上下兩篇,是《易經》全書的整體概論,用以闡析《易經》的哲學意義,使之不僅止於占卜,進而成為一套哲學理論。蘊含豐富的哲學原理,提出為後世廣泛運用的哲學範疇。

《繫辭傳》的內容可以分為四個部分。一是《易經》產生的情況及來源,二是《易經》與天地宇宙的關係﹔三是談及《易經》的具體不同卦象如何構成﹔四是談及《易經》的功能。

近代對易經最有研究,了解最深的是南懷瑾大師。他一生有兩部重要的講說,一是《易經雜說》,另一是《易經系傳別講》。《易經雜說》是南懷瑾大師關於《易經》的講記。《易經繫傳別講》是南懷瑾大師對《易經繫辭》上傳及下傳的精闢講述。此文是依南懷瑾講說,加以刪減整理,再加上信堅補充註釋。用以拋磚引玉,還望諸大德,不吝賜教。

易經繫辭傳原文相當長,上下傳各有十二章。解說起來也相當費時費力。信堅經過沉長的思慮抉擇,發現以精華解說,為最簡潔明瞭之法。讓大家對易經的哲理有所認識,因而了解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二、易經繫上傳 精華解說

2.0 知易者不占, 善易者不卜。
荀子說: 善易者不卜。真把《易經》讀通了,自己不卜卦,因為天地間的道理你全懂了,“道法自然,神而明之,神而通之”。一看這個現象就已經知道了,可以斷其吉凶了。真正的神通是最高的智慧,是自己一開始就知道結果。明白了“存亡吉凶”,就不需要卜卦了。但“不善易者而常卜”,是因不明易的變化吉凶道理。

《易經》告訴我們一個變的原則。宇宙間沒有不變的事,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東西。而且天天在變,隨時在變,隨地在變,無一而不變,也不可能不變。學了《易經》,就知道變化的道理,以及變化的必然性。普通人是隨變化而走的,一點都作不了主。聖人懂了這個法則,就能領導變化。天地間的變化他瞭如指掌,下一步要怎麼變,他都知道了。

天就是自然,沒有偏私。自然的規律就是變動,只有變才是好的,只有能夠變才是好的。任何事情走到盡頭,就要變,“窮極而變”。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變化到時間,地點,方式,都恰到好處的時候,就是發展變化的最佳狀態。除了被動的“窮極而變”,還有主動的“與時俱進”,即把握時代脈搏,順應時代潮流。因為時勢的變化,最能反映客觀的規律。

占卜是為了預知吉凶。只要按照自然的規則去做一件事,即使近期遭受損失,也是吉;沒有按照自然規則去做,就算當前得到了利益,也是凶。所謂“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所以吉凶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幹一件事不管成功失敗與否,只問應不應該做,那你已超越了吉凶。自然是沒有吉凶的。一朵花開與敗,它本身並沒有好壞;一隻小蟲的生滅,也沒有吉凶;一隻小動物的生與死,沒有吉凶。因為人有感情,對事物注入了自己的主觀情緒,自然就會有吉與凶的概念。所以說我們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任爾東南西北風,我只是要做我應該做的,既然禍福自定,吉凶自然,那又何必占卜呢?

“善易者不卜”有三層含義:
第一,你懂得了易經的吉凶轉化之道,自然就知道凶中寓吉,吉中藏凶,吉凶之間不斷的轉化,這正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物極必反等等這些哲學的道理。

第二,周易的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又都有六個爻,每一個爻都有一個解釋,而這六十四卦又囊括了世間萬事萬物,每一卦的六個爻辭又詳細解析了每種事情的產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如果你研究明白了周易,你自然知道如何八面觀察,見微知著,在什麼時候應該干什麼事,所以不必占卜。

第三,卜者一般不為自己占卜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如果自己的智慧不夠,心隨物轉。
如果能夠做到天人合一,那就一切皆藏於心了,就能洞察宇宙之機,一切事情的吉凶禍福都可以自然感知,所以真正善易者不必占卜,就能見微知著,知吉凶悔吝。

2.1 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人們通常犯了一個最普遍的毛病:寧可相信外在的神秘力量,而忽視自身的內在追求。而易經的宗旨,是完全以人為本的。易經的首卦為《乾》,強調的就是人的自強不息。與其求神拜佛,不如求自己。“自”不是自然,而是自己。凡事要靠自己,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他力能夠幫助你的;上天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人要自助,才能天助。一切來自自力, 唯有這樣才能得到他力的加持。

自佑是自己保佑自己。天,就代表他力給你的感應、加持。有感就有應,所以自己能夠自力站起來,那麼上天才能與你感應交道。人要能自助才能天助,能夠自立自強的人,才能大吉大利。人生命運都掌握在自已手裡,任何一種外力都是靠不住的。

2.2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方是 “東南西北” 四方,指空間的方位。懂了《易經》以後,處理事情,到處都有方位的因素。譬如我們現在立腳的一塊地,在五十年前,是荒郊野外,沒多大價值,可是到五十年後的今天,雖不是黃金地帶,也是白銀地帶了,這就是方位的作用。任何事情,一個很好的計劃,太早或太遲提出來都不能實現,一定要在恰好的時間提出來才能做到,而且是雙重因素,除了時間,還有位置。所謂 “天時、地利、人和”,才是大吉大利。

物者萬物也。每個不同的地方生長的物類,以及人的形態個性也都不相同。每一個地方生長的植物、動物都有差異。人事物,因所處的方位,而有同類聚集生長、定居,每一方位的人,乃至個性、情緒都不同,因此就有不同類別。

世界上未來的事情,只有兩種結果,就是吉或凶,好或壞。吉或凶,都是因人的心理而產生的。因為人類有物以群分,就有意見,有意見便要爭,爭就有吉有凶。所以吉與凶就是類聚群分,群體社會出現後的必然結果。

2.3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
《易經》的道理,是根據天文,地球物理,生物,人類活動,古代的醫理,以及人類生命的變化中觀察而來。天以乾卦作代表,太陽以離卦作代表,地以坤卦作代表,月亮以坎卦作代表,震卦代表了雷電,艮卦代表了高山,巽卦代表了氣流、空氣,兌卦代表了海洋、江河,一共八個現象,所以叫做八卦。卦是自然界隨處可以看到的現象。

地球上萬物的變化,乃至人、物的生長,都與自然天體的關係非常密切,因此變化見矣。宇宙間沒有不變的人事物。天天在變,隨時在變,隨地在變,無一而不變。學了《易經》,就知道變化的道理,以及變化的必然性,才能以不變應萬變。人們只要知道了天上日月星辰運轉的法則,懂得了地上山川草木成形和變化的原理。那麼對於過去未來的情形便自然而然地都知道了。

我們普通人是跟著變化後面走,一點都作不了主。聖人懂了這個法則,能領導變化,天地間的變化他瞭如指掌,下一步要怎麼變,他都知道了。第一等人領導變化;第二等人把握變化 (應變);末等人跟著變化走了,與萬物同化而已。

2.4 無咎者,善補過也。
無咎是沒有凶險,沒有大的過錯,或是就算有過錯,也沒有關係,才叫做無咎。無咎是《易經》指導人生的最高境界。天下事情沒有絕對好,也沒有絕對壞!人生就是悔,悔就是困難,沒有真正的無咎。要真正達到沒有毛病的話,你要知道懺悔,要能“善於補過”,自己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要能檢討及修正自己的錯誤習性,如此才能無咎。

2.5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準者均平也。彌者彌縫,包括周密,合萬物為一,範圍天下,渾然無缺。綸者絲綸,條理分明,析一為萬而燦然有倫。《易經》這部書,在我們中國文化的地位,是“經典中經典,學問中的學問,哲學中的哲學”。最高最高的思想,四書五經一切中華文化思想,都來自《易經》。《周易》這一部書的全部法則,是宇宙萬事萬物一切學問的標準。不論人事、物理,一切的一切,都以此為法則。天地之準是宇宙間最高的標準,最高的邏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一切法則,都在它的範圍之中了。

2.6 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易經》是我們的老祖宗,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長期累積的經驗,哲學理論。幽是看不見的一面。明就是我們擺在地面上的看得見的。你如果懂了《易經》的道理,關於明顯的事理,你固然看得見,幽靈的鬼神的世界,你也都知道它的根源。天垂象, 見吉凶, 聖人則之。地之山川原隰,各有條理。陽極而陰生則漸幽,陰極而陽生則漸明。

2.7 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原”是找尋到源頭、推源,“始”就是開始。當我們要找尋開始,即是要逆行,逆行到那個事物的開始。“反終”就是返回最初的剛開始的原點。“原始反終”,探究事物發展的始末。陰陽交合,物之始也。陰陽分離,物之終也。合則生,離則死。所以通過這樣推衍,就知道事物、人類所以死、所以生的學說(道理),它們只不過是一種循環。有生必有死,死是未來下一次生的開始。老子曰: 有無相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大禹說:“生者寄也,死者歸也”。生是來觀光旅遊的,死就是回去休息休息再來。李白也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生者寄也,死者歸也。活在世上等於住旅館、來這裡玩玩、來觀光的,觀光完了當然是要回去的。所以說,死生如旦暮,有生必有死,有夜必有晝。

2.8 曲成萬物而不遺,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能夠了解宇宙萬有的一切運用規律;這個運用的原則是“曲成”。《易經》告訴我們,宇宙是沒有直線的,通常是個圓圈,原始反終。宇宙間的一切是沒有直線的,所謂直線就是把曲線切斷,加上一些人為的作用,假名叫做直。真正學了《易經》,講話也要有些藝術,轉個彎;連罵人也是一樣,轉一個彎罵了他,他還很舒服。

“曲成”至少有兩義:一指天地萬物生成變化之形體軌跡,是迂迴曲折、無往不復的,故老子曰: “曲則全、大直若曲”;二指人類認知、處人、做事之思行方式,是兼容並蓄、順勢用柔的。施仁義濟蒼生者,往往是窮盡愛心、克盡艱難,周密不疏而曲成事業。

晝夜即幽明死生鬼神也。一天十二個時辰是分晝夜,分陰陽的;就連短短的一分鐘也分陰陽。日夜是一明一暗的現象,由這個現象而知,有陰必有陽,有光明面就一定有黑暗面。明極暗生,暗極明生。明從黑暗來,黑暗從光明來。那個能明能暗的是本體,是太極,既不屬於明,也不屬於暗。

2.9 神 無方而易無體
「神」是指玄妙深奧,神則陰陽不測。聖而不可知之謂之神。「方」是指固定相狀方所,體在此是指固定的形體。易之神妙. 是玄奧無定相,無方所,無所不在,變易之中無固定不變的實體。“神無方”就是宇宙生命主宰的功能無所在,也無所不在。《易經》的學問是變化無窮。

神是沒有方位,無所不在,也無所在的。《易經》是沒有固定的方法的。通了《易經》的道理之後,生命、命運統統可以自己改造: 一德二命三風水四積陰功五讀書。人定可以勝天,命運是靠自己的。易以用為體。體在用上看到。體本身看不到它的功能,只有在用上才能看到它的功能。

2.10 陰陽不測之謂神。
陰陽不測:陰陽變化迅速微妙而不可測度。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以其理之當然而言曰道,以其道之不測而言謂之神,非道外有神也。陰陽是道體之用,它的本體(道體)既沒有陰陽。道體不在陰陽上,陰陽只是它的用。

2.11 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擬議”就是研討之後,把結果構成一個圖案,說明宇宙物理的道理、人生的道理,。我們懂了《易經》的象數之學,就可以了解宇宙萬事萬物變化的道理與奧秘了。

2.12「鳴鶴在陰,其子和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
此段是孔子解釋中孚九二爻辭。「中孚」者,誠信也。從整個卦來看四陽在外二陰在內,為「中虛」之象,虛才能容物,人虛心才能被物所感。「誠信」必須是「無物於先」要出於自然,無所做作,無欺無飾,心口合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誠信」必須要「正」。

孔子說,真正的誠信是能夠引起共鳴,能夠溝通的。一個人的起心動念、一切言行,永遠被記錄在人類心意識裡,有較高的靈性階層的人隨時隨地,都可啟用。一個君子在他的家裡,如果講出一句善言,則千里之外應之。不要認為,一句話沒有什麼,可以隨便說,任何一個人講的一句話,影響都是非常之遠大。 “況其邇者乎”!何況近的地方呢!

2.13 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言」為心聲,出乎身而加乎民,「行」為心跡,發乎近而見乎遠,言行一發,有如已發的樞機,不可再復收回,榮辱吉凶就在言行一動之際就決定了,所以必須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

一句話出乎自己,但是影響的卻是對方。自己的行為,現前的行為,它的影響都很久遠。樞機就是機關、開關的中心。言行是君子之樞機。開關一動,就關係一生的光榮。

言行感召之和氣,足以致天地之祥,不特辱在我也。言行感召之乖氣,足以致天地之異。言行一發,有榮有辱,推而極之動天地者亦此,安得不慎。

2.14 子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孔子釋同人九五爻之義,以擬議于異同。爻辭本言始異終同,孔子則釋以迹異心同也。斷金者,物不能間也,言利刃斷物,雖堅金亦可斷,不可阻隔也。如蘭者,氣味之相投,言之相入,如蘭之馨香也。

只要兩個人同心協力,就像刀子那麼快利,連黃金都可切得斷。所以團結同心共事業,就是同人卦。臭就是味道。“同心之言”,同一個思想,同一個觀點的話,那種味道像蘭花一樣,永遠清香的。

《易經》看一個卦,要從多方面去看它。譬如這個天火同人卦,便要馬上想到它的綜卦、錯卦、交互卦又是什麼?乃至交互卦的錯綜複雜又是什麼?每一卦、每一件事情、每一句話、每一個現象一來,便要多方面去看它。八面觀察,見微知著。

2.15 亢龍有悔。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巨龍如高飛至窮極,終將有所悔恨,這是譬喻某種人尊貴而没有實位,崇高而管不到百姓,賢明的人居下位而無人輔助他,所以一旦輕舉妄動就將有所悔恨。引喻居高位的人要戒驕,否則會失敗而後悔。

2.16「不出戶庭,無咎」,子曰: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幾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釋節初九爻義,以擬議人之慎言語,亂則失臣失身害成也。亂之所生,皆以言語為階。如君之言語不密,則害及其臣,謀以弭禍,而反以嫁禍于臣。臣之言語不密,則害及于身,謀以除害,而反得反噬之害。不特君臣為然,凡天下之事,有關于成敗,而不可告人者,不密則害成。言語者,一身之戶庭,君子慎密,不出戶庭者以此。

我們平時所謂的保密、機密,就是從《易經》這個地方來的。當禍亂開始要來的時候,是“言語以為階”,是你自己先講出來的。“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孔子說:“擾亂的生起,是言語以為階梯,國君不保密則失去臣子,臣子不保密則失去身命,機密的事情不保密,則造成災害。所以君子是謹慎守密而不洩漏機密呀!

2.17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易經》這門學問,它的體就是形而上的道。這個最初的東西,賦予它一個名號,或者叫神。它最高的境界已到達了不可思議的境界。易之體是“無思,無為”。當這個體沒有動以前是“寂然不動”,清靜到極點。它是處於“無為”的境界。(真如無為)。 但是在靜止“無為”的境界時,萬物的一切作用、能量卻都包含在其中了。(真空妙有)。

《易》形而上的本體是無思的,不可思議,也沒有起心動念。如果思想一動,念頭一動,已經不是道的那個境界了。修到“無思、無為”就是道之體。這個體是“寂然不動”, “感到遂通”。有所感,馬上通,通萬感,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神妙到不可思議,假設不是天下最高最妙的神明,誰的境界能有如此高超絕倫呢?

2.18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
極深者,究極其精深也。探賾索隱,鉤深致遠,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知幽明死生鬼神之情狀是也。研幾者,研審其幾微也,如履霜而知堅冰之至是也。唯精故極深,唯變故研幾,未有知幾而不通變者。通天下之志,即發言處事,受命如嚮也。成天下之務,即舉動制器, 成文成象也。不疾不行,即寂然不動,而速而至,即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也。

孔子說,《易經》這一門學問,是我們老祖宗、得道的聖人們,追究生命真諦、宇宙萬物到最根源、最深最深的那個根而產生的。研究那個要動的“幾”。深到極點,宇宙萬有一切人類的思想等等,你都搞通了。將動的“幾”,你也能把握到了。到了“能通天下之志”,一切人類文明的思想都搞通了,等於佛經上的悟道。到了成佛的境界,天上下雨,下幾滴雨,佛都知道。因為它“精”,“故能通天下之志”;了解天地間一切思想、一切文化。因為它洞察了這個動的“幾”,故能成天下之務,所以成功天地間一切事務。

2.19 子曰: 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易的功能、德用是開物成務。“開物”是要把物理世界的根本找出來;“成務”,就是把人生的根本法則找到。“冒”就是把宇宙萬物一切最高的道理、原則,都在它的範圍之內。不過如此而已!

開物者,人所未知者開發之也。務者趨避之事,為人所欲為者也。成者成就也,冒天下之道者,天下之道悉覆蓋,都包括在易中。物理未明,易則明之以通天下之志。事業未定,易則定之,以定天下之業。易冒天下之道,故志一通而心之疑決,業一定而事之疑決,以斷天下之疑。

2.20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孔子說,學了《易經》以後,你就可以“通天下之志”,有他心通,別人心裡想的什麼事情,你都知道。“通天下之志”是《易經》的境界,所有一切人的心態、動念、萬物的動態等,通了《易經》便都知道了。

“以定天下之業”,要想成大業、立大功,非精通《易經》不可!事業的定義,《系傳》裡說: “舉而錯諸天下之民,謂之事業。”一個人一生裡做一件事情,對世界人類永遠有功勞,永遠有利益給人家,這個才叫事業。事業不是職業。所以孔子讚歎大業,就是指堯、舜、禹、湯、文、武等的事業。在我們歷史上功業最大的是大禹王。我們這個老祖宗,把中華民族變成農業國家,奠定了我們立國的 基礎。他的付出,他的努力,他的成就,這種才叫事業。斷就是判斷。通了易經後,就有智慧,無所不知,遇事能作最好決斷。

《易經》這一門學問是“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但是我們必須能夠到達“無思、無為”的境界,要能“寂然不動”,也就是修到明心見性才可。

2.21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吉凶與民同患;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其孰能與於此哉?古之聰明睿知,神武而不殺者夫。
聖人運用易經所教導的哲理,回轉過來,洗練自己的內心,歸到最高的聖潔的境界。反轉來一點一點地減,減到最後,什麼也沒有了,達到「寂然不動」的境界。

洗心就是學佛修道的空念頭、空妄想。真正得了道的人,一定能「吉凶與民同患」。真正得德的人,不但不用神通,而且災難來時能夠躲得開也決不躲。這叫「應劫」。

民是一切眾生。所以真得道的人,不會現神通的。得道的人都很平凡,他們有道也不會表示出來,開始能夠前知,但他不用前知,所以古人說「先知者不祥」。周諺有言: 「察見淵魚者不祥,智料隱匿者有殃」。「智料隱匿者有殃」。「善於易者不卜。」一個人真懂得《易經》以後便不算卦了,一件事情一動,就知道它的法則,就沒有什麼可算的了,得失成敗,自己心裡就應該有數了。

「神以知來」,未來的雖然都已經知道了,但更重要的是「知以藏往」,從內心到腦子裏卻是什麼都不知道,這才是最高的智慧 (此即佛經所說: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一切都歸於沒有,一切都藏了起來,跟一般人一樣,那才是最高的智慧。真正能夠一切都前知了,卻要能夠「知以藏往」,變成什麼都不知道,才是最高明穩妥的。

聰是耳朵靈光,明是眼睛好,腦筋好就是聰明,但不是智慧,睿智是智慧。

《易經》這一門學問所代表的中國文化的精神是:有神通而不用,不但不用,還要「退藏於密」,「無思」、「無為」、「寂然不動」。尤其無所不知,能知過去未來而「吉凶與民同患」,同普通人一樣,非常平凡,這才是得道的人。這就是「古人聰明睿知之神武而不殺」的境界,也就是快要修到成佛、得道的境界了。

2.22 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
太極者,至極之理也。理寓于象數之中,難以名狀。兩儀者,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為陰陽之儀也。四象者,一陰之上加一陰為太陰,加一陽為少陽,一陽之上加一陽為太陽,加一陰為少陰。陰陽各自老少,有此四者之象也。八卦者,四象之上,又每一象之上,各加一陰一陽為八卦也。曰八卦,即六十四卦也。

太極在沒有動以前,什麼都沒有,一爻未動。這個時候叫做真空,是形而上的。「寂然不動」,可以叫它太極,也可叫它沒有極。太極一動便成了兩儀,「陰」與「陽」。有了陰陽就生四象:老陰、少陰、老陽、少陽四個現象。老是到了極點,太老就要變。老就要再生些年輕的,因之又有了少。老陰老陽、少陰少陽,四象就生出八卦,八個現象就這麼來了。

定者通天下之志,生者成天下之務。蓋既有八卦,則剛柔迭用,九六相推,時有消息,位有當否,故定吉凶,吉凶既定,則吉者趨之,凶者避之,變通盡利,鼓舞盡神,故生大業。若無吉凶利害,則人謀盡廢,大業安得而生。

2.23 子曰: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書以載言,然書有限,不足以盡無窮之言。言本所以盡意,然言有限,不足以盡無窮之意。

2.24然則聖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系辭焉以盡其言,變而通之以盡利,鼓之舞之以盡神。
語言文字固然不足以表達聖人的意思,但是「聖人立象以盡意,設卦以盡情偽」。卦就是圖案。有時候言語文字不能完全使人懂,還必須要靠圖案來瞭解,借圖畫來表達意思。這就是古人為什麼要用圖案來替代文字語言的道理。西洋諺語說: 一圖千文 (a picture says a thousand words。)

立象者,伏羲畫一奇以象陽,畫一偶以象陰也。立象則大而天地,小而萬物,精及無形,粗及有象,悉包括于其中矣。但是要想把這個發生的思想情緒、內外、真假統統講清楚的話,光靠卦與圖還是不行,必須還有文字。圖案與文字配合,才能真正表達聖人的意思。所以說「系辭焉,以盡其言」。卦和爻下面有文字,這個文字就叫系辭。文字是把我們的思想、意思,變成無聲的語言,再由語言變成文字。僅僅文字也還不夠,還要圖案。身體的動作、臉上的表情等就是講話的圖案。手勢也是畫,也是圖案。還不夠,還要能「變而通之以盡其利」,才能發揮它的作用。還要懂得變通。才能「以盡其利」。「鼓之舞之以盡神」,鼓舞當然不是打鼓跳舞,鼓是充滿、昇華,最高的智慧。。由卦爻和繫辭之理,應變求通, 以盡萬物厚生之利;鼓舞推動,完全發揮天道生生之妙德。

本于性而善者情也,拂乎性而不善者偽也。人之情偽萬端,非言可盡,即卦中之陰陽淑慝也。既立其象,又設八卦,因而重之為六十四,以觀愛惡之相攻,遠近之相取,以盡其情偽。文王周公又慮其不能觀象以得意也,故又隨其卦之大小,象之失得憂虞,繫之辭以盡其言,使夫人之觀象玩占者,又可因言以得意。而前聖之精蘊,益以闡矣。盡意盡情偽盡言,皆可以為天下利。

蓋聖人仰觀俯察,見天地之陰陽,不外乎奇偶之象也。于是立象以盡意,然獨立其象,則意中之所包,猶未盡也。于是設卦以盡意中,情偽之所包,立象設卦,不繫之以辭,則意中之所發,猶未昭然明白也。于是繫辭以盡其意中之所發,立象設卦繫辭,易之體已立矣。于是教人卜筮,觀其變而通之,則有以成天下之務,而其用不窮,足以盡意中之利矣。由是斯民鼓之舞之,以成天下之亹亹,而其妙莫測,足以盡意中之神矣。至此意斯無餘蘊,而聖人憂世覺民之心,方于此乎遂也。

三、易繫辭下傳 精華解說

3.1 子曰: 事到萬難須放膽,宜於兩可莫粗心。
孔子告訴子張,想做一個好幹部,要知識淵博,宜多看、多聽、多經歷,有懷疑不懂的地方則保留,等著請教他人,講話要謹慎,不要講過分的話。對於模棱兩可的事,隨時隨地都用得到古人的兩句話:“事到萬難須放膽,宜於兩可莫粗心。”這樣處世行為上就不會有差錯的地方。這樣去謀生,隨便乾哪一行都可以,祿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做人,要多聽取別人的建議和意見,謹言慎行,不要隨便發表評論。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與禍從口出的人都不會成為職場的勝利者。只有多聞慎言,多見多幹,凡事心中有數,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

長時間的沉默會給人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因為人生性是排斥黑暗和沈默的,沉默使人感到沒有依靠,有的時候真的可以讓人為之瘋狂,所以人常常會沉不住氣。許多心理戰場的高手經常利用“沉默”這一策略來擊敗對手。他們可以製造沉默,也有方法打破沉默,並以此達到目的。

沉默並不是簡單地指一味地不說話,而是一種沉著冷靜、成竹在胸的姿態,尤其在神態上表現出一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自信,以此來逼得對方沉不住氣,先亮出底牌。沉默本身沒有力量,但能表現出力量。

3.2 易曰:憧憧往來,朋從爾思。
這是咸卦九四爻的爻辭。卜到了咸卦,它的結論要看動爻,它的爻辭是“憧憧往來,朋從爾思”,是它形容這個人心裡很不安,語音很多,思想不定,乃難下決心,想把它放下,丟掉不要管吧,又感覺事情還有希望,禁不住又在心裡起了漣漪,一下來,一下去,思想不定。“朋”是很多很多,“朋從爾思”,跟著你思想來來去去。俗話說“看相算命,心思不定”,卜卦也是這樣,假如我們在街上擺個卦攤,有人來卜卦,你可以大膽地說:“先生,你很有心事呀!”這句話一定靈,這就是秘訣。

“憧憧往來,朋從爾思”,人們的思想永遠斷不了,形容人們的思想,就是“憧憧往來”,這個去了,那個來了,這是第一層意思。“朋從爾思“,你有思想,就有聯想、感想、理想、幻想 …心理狀況。普通人心理狀況是不一定的,隨時因客觀環境而變化,這是第二層意思。

3.3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龍蛇之蟄,以存身也。
這是講物理世界的現象,尺蠖:蟲名,體長約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彎曲來求得伸展。比喻以退為進的策略。尺蠖這種小蟲子身體彎曲起來,目的是為了伸長;尺蠖行動時,先屈後伸,故用以比喻暫時委屈蟄伏,等待將來伸展抱負。

“尺蠖”爬行的時候,先把腰弓起來,狗也是一樣,要攻擊對方的時候,也是先把腰弓起來。你如果碰蚯蚓一下,它馬上把身子捲曲起來,以保護自己。所以“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它要把身子弓起來才能伸,才好發揮力量。

“龍蛇之蟄,以存身也。”“蟄”,十二闢卦裡邊有個節氣叫“驚蟄”。動物到了冬天的時候,鑽到泥土裡邊,不食不動,過一個冬天。動物過一個冬天,要三個月之久,這時我們一般人都叫它冬眠。等到二月驚蟄這個節氣,便又復生了!

人到了倒楣的時候,就認倒楣,先躲起來。躲起來並不就是失敗,等待第二回合有機會再出來,這就是所謂“以存身也”。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有把自己的生命保住,才能談第二回合的衝刺。

3.4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義就是理,把宇宙的精辟的義理,萬物的理,一切的物理與人生的理,融會貫通,看清楚了自己的一切。精義到了神妙不可思議的境界。(精研事物的微義而達到神妙的境界。) 真正能起用,這是講智慧的最高境界。這句話就是說智慧、學問、精神、一切達到入神的境界,是為了要施用於社會人類。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懂了天地萬物之理,把握這個真理的精神,自己能夠曉得用的這個智慧,聖人沒有辦法告訴你,懂了《易經》也沒有辦法。決定你的命運的,是在你的智慧,不是命運。這就是“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的精神所在。

利用之道,由安其身而後動也。利用由於安身,以崇其德。理必由乎其宗,事各本乎其根。歸根則寧,天下之理得也。若役其思慮,以求動用,忘其安身,以殉功美,則偽彌多而理愈失,名彌美而累愈彰矣。

「利用之道,皆安其身而後動」者,言欲利益所用,先須自安其身。身既得安,然後舉動,德乃尊崇。大家要知道要安身難,要心安更難。修道的境界就是要自己能夠“利用”,好的壞的都能用得上,都能夠適應。“利用安身,以崇德也”。上古所謂的德,不是道德的德,而是得到的得,是成果的意思。

3.5 易曰: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
高官貴人去打獵,看到一隻鷂鳥。他站在用土堆的高台上,這一箭射去一定命中鷂鳥。

就人生境界來看,一個人要有目標、有計劃、有準備,站的位置也很好,時機也對。但是要達到這個目標,要有工具,無論做什麼事,都要具備自己的條件才行。

孔子以為一個人要成功一件事業,非要有自己的本事不可。有了學問,有了能力,就是所謂的“藏器於身”。絕不能靠人啊!“藏”,深藏不露。能藏器於身,有智慧,有本事,才能創造你的歷史。第二還要有機會。你有了本事,機會未到,命運未到,我看還是跟我一樣,教教書算啦!你本事很大,但這個時代不屬於你,命運不屬於你,那沒有用的。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勸君莫話卦侯印,一將成名萬骨枯。古人說“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愆”。

3.6 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係於苞桑。
“其亡!其亡!”快要掉下來啦!快要掉下來啦!“係於苞桑”,好像很重的東西,吊在很細的桑樹枝上,風一吹搖搖晃晃的,那根細枝一斷便完了。所以孔子說:“危者,安其位者也”。

危險隨時隨處都有。“危者安其位者也。”自己今天的位置,今天的成就,自己覺得很滿足,便會大意,以為自己沒有問題,這才是最危險的。危險在不危險裡頭,平安裡頭就有危險。“亡者,保其存者也。”鄉下老太婆有幾千塊錢,一定用袋子裝起來,放在她最秘密的地方,小偷一來,一下就找到了。天地間的東西想永遠保存,希望永遠屬於你,那是不可能的。 “亡者”,一個國家滅亡,就在他強盛的進修已種下滅亡的種子了。一個人的失敗,就在他成功的進修就種下失敗的種子了。所以說,“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亂出在太平,我們看歷史就知道,時代壞了,出來革命,打下天下,爭得統治。時代好了,太平了,又種下亂因,因果就在這裡。

要把這個政治哲學道理搞清楚,就要反過來,“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人生沒有太平的,生命隨時有麻煩,隨時要小心。 “存而不忘亡”,當我們現在存在的時候,就要想到有一天不屬於我的時候。 “治而不忘亂”,社會安定太平的時候,便要想到隨時會有亂的發生。

“苞”也叫苞蘿、鳥蘿,是一大團的草窠,上邊只有一點點小藤吊著,風一吹,搖搖擺擺,非常危險。生命的道理就象這個草苞子吊在那裡,象徵著生命的朝不保夕。任何的成功也是這樣。所以《易經》的哲學看通了,看人的生命也同樣的是朝不保夕。所謂 “生命在呼吸之間” 是也。

3.7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
“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這是鼎卦九四爻的爻辭。鼎折足是斷了一隻腳的鼎。鼎字原來是個圖案,現在寫成方塊鼎字了。古代的鼎是家庭用的飯鍋。這一爻的意思是說這個鼎斷了一隻腳,一鍋熱飯翻出來了,一翻翻到臉上,“其形渥”,難看極了,飯也倒在地上,吃不成啦… …如果你卜卦卜到這一爻,做生意,做事,可以說是一塌糊途。雖然不至坐牢,但可能會變成過街老鼠!

自己的道德與學問不夠,但位置很高。等於我們做生意,找個笨蛋來當總經理。“智小而謀大”,自己又沒有智慧,做官想越大越好,生意賺錢越多越好,或者想買個小島當國王,自己智慧又不夠,計劃倒是大得很,人小鬼大。“力小而任重”,五斤放在肩膀上還背不動,坐飛機連手提行李還要用輪子拖,卻自以為千斤大力士,那不是吹牛嗎?

有三個基本的錯誤是不能犯的:“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如果犯了這三大戒,“鮮不及矣”,一定倒大楣,很少有例外的。所以孔子說“覆公餗”,一鍋飯倒了吃不成了,還把自己弄得滿身起泡。這個現象就是“不勝其任也”。自己要有自知之明,我能不能挑動這副擔子,負不負得起這個責任,自己先要稱量一下自己。

3.8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
一個人自己智慧能夠“知幾”,就是達到神通的境界,一件事情一發動,就知道結果了。所以真正的神通是由智慧而來,眼看四面,耳觀八方。見微知著,真正的大智慧才是真神通。

人要有超然獨立的認識,有介然獨立的見解。君子知微,要做到了遇事,能如如不動,“介如石”,才能“知微”。“知微”就是智慧到了微末,別人看不到,你卻有先見之明。“知彰”是大家看到了,你看得更清楚。“知柔知剛”,該柔的時候柔,該剛的時候剛,該退的時候退,該進的時候進。人的智慧達到這個境界就可以做統帥,可以當領袖。

3.9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全”是做事、交朋友要能全始全終。人的一生,很難做到全始全終。要有好的全,先要有好的始,之後才能談全終。從理論上講,與其求結果好,還不如求開始好更好。所以佛家有“菩薩畏因,凡夫畏果”的名言。

益就是利益,沒有利益可言的才是真利益。真正的利益只有在自己,沒有辦法去求人。要做一番事業,做一件事情,必須先求身安,身安而後動。人的一生要有所立,自己能站得起來,人只要“安其身”而後“始有所立”。現在人退休以後,如果沒有哲學修養,沒有宗教修養,退休後一兩年就死掉了。就是因為心裡頭沒有安頓。現在人無所安身的道理,是心無所安,也就是無所立。所以一退休,放下了工作,便無所事事。

人生要能做到“安其身”才是根本,但安其心就更難了,此心永遠不能安!一個人要做事業,要有所作為,先要自己“安其身”,要“安其身而後動”,不能打爛仗。

交朋友之道,要“易其心而後語”,要彼此知心。《昔時賢文》說:“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人生得一知已,死而無憾!”“易其心”是彼此換了心,就像古人一首非常有感情的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朋友與朋友之間要能交心,才算知心。

“定其交而後求”,要有交情。朋友分類: 一種是一般有朋友,見面之交的都是朋友;一種是政治上的朋友,就是有利害關係的朋友;另有一種是經濟上的朋友,所謂通財之誼;最難得的是道義之交。沒有一點利害關係的朋友。朋友的交情能夠“定其交”,才可對他有所要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這就是修道,修正人生的行為,人生的大道,能夠修正這三個要點,自己才能夠“全”。懂得了求全之毀,人生才能求全,人生才可能全始全終。

3.10將叛者其辭慚,中心疑者其辭枝,吉人之辭寡,躁人之辭多,誣善之人其辭遊,失其守者其辭屈。
一個人將要背叛你的時候,聽他講話的聲音就知道了。他的話儘管講得好聽,但語氣裡頭一定有許多歉然,隨時都有慚愧之意流露出來。 “心不負人,面無慚色。”他要想背叛你的時候,言行都有虧歉之意,無論如何都掩飾不了的。

“中心疑者其辭枝”。這個叫心相,不是面相,不是看鼻子眼睛的,由心而發的,便叫心相。中心有疑惑的人,他講的話是“枝”,就是不談正題,說了半天,講了很多理由,事情結果如何?沒有說,永遠不作下面回答,這就是“中心疑者其辭枝”。

“吉人之辭寡”。凡是大英雄大豪傑,成大功的人都不會亂說話的,一個共通的特點,都是“沉默寡言”。話多的人,唧唧喳喳的人,不管他的命多好,也已經被他唧喳完啦!所以成功的人一定是沉默寡言的,很少講話,要講話一定簡單明了,就是“吉人之辭寡”。

“躁人之辭多”。粗躁的人話就多啦!經常聽他唧唧喳喳半天,不曉得他到底說的是什麼?永遠沒有中心思想。

“誣善之人其辭遊”。誣陷人家時,他講的話游移不定,多在兩可之間。你問他是真的嗎?他會說我聽人家這麼說的,你說靠不住,他又說不過、但是、恐怕、說不定……一大堆。總之,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欲加人罪而不負責的游移其辭。

“失其守者”,就是離開了他的本位,放棄了他的立場,放棄了他的職守。你問他話時,他總是支支吾吾的。 “其辭屈”,理不直、氣不壯,唯唯諾諾的樣子。

3.11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凡事沒有始終平直而不遇險阻的,沒有始終往前而不遇反復的。沒有平地不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應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前兩句話是說,世界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平地在某個時間會變成山坡。這就是說,人生艱難可困苦雖然不能避免,但卻可以轉變成平坦的大道。《易經》讓我們在艱難困苦中保持忍耐和貞正之心,這樣做一定會有好的結果。君子身處困境,能夠堅持自我,熬過去,而小人卻不懂得堅持原則,一遇到困難只會變節和逃避。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四書五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2 thoughts on “易經及易經繫傳 解說 Part 2: 易經繫辭傳 精華解說

  1. 信堅師兄:
    網站蒐尋的文章很難見到直切ˊ一針見血的總述易經、大學、中庸、黃帝陰符經的真義正解。在來米年輕時也很想學易經哲學,就是學不來。前日跟兒子說;祖上無德,其實很想教一套做人處事修心養性的學問給你們,如今就請多多參讀[信堅園地]。兒子回說;是沒有錢,請教好老師的關係吧!想一想也對,自學資質不足。
    此篇已讀了三遍,尚未能將易經的真義深入心中,但已深信所訓。習易經不是得神秘的加持力量,所謂的天機就是修得清淨心。窮變通即是隨順因緣。能融會貫通宇宙萬物義理、一切的物理、人生之理,才稱已能隨順。生活的一切由自強不息開始,自助自能有感天助。內心虛空才能學得應萬機之本事。事事的流轉總是凶中寓吉,吉中藏凶。超越眼前的吉凶禍福,只問應不應該做,禍從口出謹言慎行,隨時修正自己才是無過錯,渡過凶險。
    書海浩瀚,讀錯了方向就得繞遠路,總是感動於 師兄的教導。能讓自己有所學成,才是感恩的具體,以上心得報告。
    在來米敬上

    • 在來米師兄:

      好久不見,真高興又收到大清早六點送來信息。師兄三年來,勤奮努力不懈。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此文只讀了三遍,就有如此悟解,真是深具慧根。

      信堅最近所寫的幾篇易經、大學、中庸、黃帝陰符經的真義正解文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有超群的見地,簡潔深入的解說,要積多年的蘊釀,靈性的增長,還要機緣成熟,才能下筆。

      經文文句,有無限深廣。隨各人的靈性階層,而有不同的領悟、了解。每次讀後的領悟都不同。 領悟越多,就表示靈性一直在增長。

      信堅以前看霍金斯言論,最少看了十次以上。看華嚴經,也是如此。看不懂就跳過,不要以心意識勉強解說。積小悟成大悟,有一天就會豁然貫通,一經通一切經通,一法通一切法通。禪宗公案,不乏不識字的柴夫、獵人,由定生慧。開悟後,文思敏捷,辯才無礙。

      同時,由聞思修,入三摩地。知不在多,而在知而能行,才能證悟,法喜充滿。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