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樸素章第十九 真義解說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一、前言
《道德經》本無名字、分章、標點,僅分上、下篇。後世起名曰「道經」(1至37章)與「德經」(38至81章),合稱《道德經》。古書沒有句逗標點,後人為了清晰掌握文義,加上一些標點符號。又為湊足九九八十一章,而加分段。因此常發生有些原本應該劃入下一章的首句反而錯劃到了上一章的未句。有些該合為一章的卻被分成兩章。譬如此地第十八章及第十九章,如依文義,應合為一章,但卻被分成兩章。
lao2 lao1 lao3
聖智仁義孝慈巧利,本是人人本具的智慧德能。但因眾生無明深重。道德低落,因此蒙蔽了大道的智慧德能,變成了世俗的虛仁假義、世智辯聰、投機取巧、自私自利。因此上章 (第18章) 老子先描述了眾生迷失了大道,所產生了各種病態。所謂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同時,社會的道德水準,也一直低落,而產生不同的靈性階層。又如第38章云: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此章 (第十九章) 則針對社會病態,提出了治世的大綱,修真的綸要,教人如何就路歸家,返本還朴 (道)。修行法門是“見素抱朴,少私寡欲。”

同樣的語言文字,都有無限深廣的意義,隨眾生的靈性階層,而有不同的認知、解說。有些人自以為看懂、看通了一篇文章,其實都沒脫離其靈性階層的有限認知。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會誤解聖賢教導,佛經真義,做選擇性的了解。所謂 “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同理,古代聖哲所教導的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類的東西 (即孔孟的仁義禮智信等),本意是為世人謀更多福利,卻大都被世人誤解誤用,反而造成更多違反道德的行為。

春秋、戰國時候,各國之間,爭戰不休,彼此攻城掠地,都以仁義的美名作號召,喊口號。 有如盜跖曰:「盜亦有道。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聖勇義知仁,五者具備,以成大盜。義正辭嚴,擲地有聲。(請參看胠篋第十註解盜跖第二十九 白話註解)。春秋、戰國時候的諸侯,個個幾乎都是盜跖之徒。因此老子在此章,提出對治之法門:“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當時世智辯聰之說客,到處遊說,以似是而非之論調,擾亂諸侯之視聽,治標不治本。因此老子標榜,“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要去除那些假仁假義,傷天害理的做法。“絕巧棄利”,那是針對人類喜歡耍自己的聰明才智,自認高明而言。使巧用計,耍手段,都是為了圖利。最後老子根本對治法門: “見素抱朴,少私寡欲”,要人保持純樸真誠清淨不二之心,儘量地少私寡欲。以作為根治社會病態,治世大綱;也是修道歸真,返本還朴 的指南。

二、 章句真義詳解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睿通淵微、洞曉天地、道高德厚的見性者曰 “聖”。對宇宙森羅萬象,無所不知者曰 “智”。真正聖人,具無量智慧德能,虛懷應世,與道渾然為一體,無聖無智,無物無人,完全是一種忘我無為的混沌狀態,任運而作,無所不為。

但在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社會變亂,道德低落,多有標榜奇謀異術的知識份子,賣弄世智辯聰,爭雄稱霸,百姓和平安靜的生活,都被這些假“聖人” 的 “巧智” 所攪亂,人民苦不堪言。老子在痛心集首之餘,針對社會時弊,便提出了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的主張。其目的在於撥亂反正,讓人們識破假聖人的偽裝。應如第48章所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斷絕用智謀的能力,無勾心鬥角,民受其利。不以俗智而談聖,自然會拋棄聰明巧智。民利百倍。且聖智本欲利民,今既竊以為亂,反為民害。棄而不用,使民各安其居,樂其業,則享百倍之利矣。

社會歷史到了混亂,變亂不安,道德低落時,才產生哲學家、思想家、辯論家。所以,老子在此,反對標榜假聖, 反對世智辯聰的假智者。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友愛寬厚、真誠善良 曰 “仁”。公正合宜、見義勇為曰“義”。心懷孝敬、善事父母曰“孝”。愛憐同情、施捨救難、與眾同樂 曰 “慈”。仁義是五德之首,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仁義孝慈,是自性本具的德性。但當世風日下,道德低落時,人們變成虛仁假義,六親不和,父不慈,子不孝。一切作為,只為沽名釣譽,都是虛情假意。因此,老子教導,人們應絕棄聰明與巧智、虛仁假義,人民自能恢復盡孝慈的天性。

春秋戰國時期,諸候割據,各國爭戰,彼此攻城掠地,都是挂羊頭賣狗肉,打著“仁義”的牌子,行奸詐爭斗之實,有如盜拓。口號上都是為了百姓行仁盡義,實際上都是心懷鬼胎,因此老子對此痛心疾首,疾呼“絕仁棄義”,要人棄絕假仁假義。

“絕仁” 是絕掉此種有意識心思維的假仁。只有無心無欲,天然本性的仁善才能自然顯露。“義”者,宜也。即指人沒有私欲,行事正當,而且合宜得体。所謂“棄義”,就是要棄絕偏私之義。以無心無欲去行仁義,孝慈之本性自然復明。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以權術治民者曰 “巧”。以財貨物質利益養民者曰 “利”。絕棄虛偽巧詐與貪貨利,人民有羞恥之心自然盜賊消失於無有。

要絕其權變之巧,絕棄人的奸詐小聰明,絕棄以財貨欲望誘人本心的小利。財貨之利,最易使人貪圖享受,腐蝕靈魂,滋生盜心。唯有施民以道德,絕巧棄利,使人心性純淨,不生貪念,恢復天良本性,才能從根本上鏟除盜心,杜絕貪污盜竊等一切犯罪行為。

盜賊不但穿窬劫掠。凡有不義。便是盜。凡有害理。便是賊。若果心意識中之巧利能去。心中之盜賊自然不生。故曰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若以聖智,仁義,巧利此三者之巧飾,因為非出自天性之德皆是虛飾,故不足以治理天下。

“文”,代表思想、理論。他說,為什麼要拋棄聖智、仁義、巧利這三項東西呢?這個哲學道理發揮起來太多太多,一言難盡,因此暫不講它,只要把握住這個觀念就行了。不需一大堆道理來解釋,只要從實際生活便可體會。天經地義不需多說。

“文”,就是思想、觀念、理論。也有虛華外表之義。“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都是被人心私欲所盜用的虛假。也就是莊子在《胠篋篇》中所說的 “盜跖”,是根據春秋戰國時期大道已去,社會上興起一股盜用“聖智”、“仁義”等名份,各國諸候借此名侵吞國家人民財產,禍害百姓。所以他認為當時的諸候,都是竊國大盜。老子在此提出絕聖智、棄仁義、去巧利,都是針對當時社會的時弊,人心的浮華,而提出來的“治病”之方。

大道的本質朴實無華。凡是屬于外表虛華的東西,都是虛假,如果抓住不放,就是棄本逐末,有害于自性的復明。所以對待世間一切事物,都要洞察現象看本質,切勿被外表假象所迷惑。

“文不足”,是說人身生活在顯態物質世界,終日與大道相依相伴,卻不知不識,常常擦肩而過。因為私欲的蒙蔽,往往難明事理,只見虛表,不見本質。眼睛只向外看,不向內求。逐其浮華,鑿喪其根,故應絕棄之。如果真能做到拋棄這“三文”的虛假,淳古之風必興,朴素之質必存,自然無為之道必成。以此修身齊家治國,自然民利百倍,父慈子孝,盜賊無有,天下太平。

故令有所屬。
有所教誡者謂之“令”。“屬”,即囑托、寄望之意。教誡之令,就是治世的綱領,教民之准則。老子在此教導,修道、治世的總綱領是 “見素抱朴,少私寡欲”。依此便能做到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因此特於此地再三囑托。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見”指見地,觀念、思想;“素”乃真誠心、清淨心、純淨無雜。素如一張白紙,毫不染上任何顏色。“樸”是未經雕刻、質地優良的原始木頭,以此譬喻陰陽未判,全體未破,即是道體。

因世人不知樸素渾全之道,故追逐於外物,多思多欲。今既去華取實,故令世人心志,有所繫屬於樸素之道。若人人果能見素抱樸,則自然少思寡欲。保持純樸真誠、清淨不二之心,自然少私寡欲。六根接觸六塵,都能如如不動。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是道的德能,儉樸。見素者,乃心目內觀之見。抱樸者,是返樸還淳。少私寡欲者,如內而身心,外而事物,隨緣循理,歸於性命,克去己私,不生自有自利之意。 遇境忘境,不著戀慕沉溺之情,斂華就實。歸於樸即是歸於道,歸於道則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道通為一。

“少私寡欲”,就是要清淨身心,不起貪欲之念,飢則食,渴則飲,困則眠,一切順之自然。不生非分之想,不貪額外之享,知足常樂。外而應事接物,審時度勢,隨緣順理,隨遇而安。遇境忘境,不沾不粘,不執意追求,不貪得無厭,不生妄得之心,不起戀慕之情。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莊子,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2 thoughts on “道德經樸素章第十九 真義解說

  1. 師兄:
    近日很迷茫,不知自己是不夠努力找尋真理,還是真理是沒有無辨法努力找到。 意識到有慾望是苦,未達到便空虛,達到了後過了一陣又是空虛,又理解不到無為而為是如何。迷茫是因為認為反對的所有事物都是有可能發生,的確像瑜伽士,魯道夫這些人是透過用腦來成道。

    • Ray 師兄:

      師兄所說的現象,有很多原因。但信堅猜測,可能是因師兄用太多主觀的心意識思維,來閱讀解說此園地文章所說義理。在此情況下,多讀多聞,只有浪費時間,增長邪見。

      解決之法,唯有提高靈性階層,由定開慧,才能改變習性,才能有正知正見,才能有足夠抉擇能力,才能勇往直進。靈性不提高,只有在原地打轉,繞圈子,白費力氣。

      信堅在此,建議師兄,先仔細研讀此園地的 “霍金斯言論”,知道如何提高靈性階層。然後再看禪修裡的修定開慧文章,增長智慧。有 了 智慧,一切問題自然迎刃而解。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