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聞道章第四十一 真諦解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一、導論
此章是道德經裡最有名,也是最常被引用的老子名言。信堅多年來,一直依文解義,斷章取義,不了自己無知。直到最近重讀,才豁然大悟其一乘真實義。此章是老君教導,如何成道、見性的法門。若能深解老君真實義,依教奉行,當可證道,明心見性。
tao1 laotz 1a tao

此章文句,相當白話。但越簡單的字句,越難以真諦解說,字字句句,都有無量深廣之義。以 “須彌聚筆,海墨難書”。解說此文,難在能以簡潔文句,正確闡說此章文句的甚深義理。因此進度較慢,須要等機緣成熟,心有感應,才能成文,不能用心意識思維。

道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大自然運作的規律,隨順大自然就叫德,大用無方。十方諸佛,智身如影,所言如響,如是信解,當得成佛。自了身心,本無依住,本無所得,一切語言分別,如空中響,應無作緣,任物成聲,本無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無退轉。

聞有二義。一、六根接觸六塵,所生的見聞覺知,這是中士、下士之聞。二、外不入於耳塵。內不起於識妄。反聞於自性之中。反聽於心聲之內。不用耳根。能聞於無聲之聲。不入耳塵。能聞於無聞之聞。無聞之聞。我能聞。而人不能聞者。是以謂之妙聞也。此等妙聞。方可謂之聞道矣,此是上士之聞。

聞道有無量法門。聽聞、讀誦、無聲之聞、無聞之聞。無見之見,見遍十方,無聞之聞,聞通一切 。上根利機 ,一聞千悟 ,超越見地。

欲窮究宇宙人生,乃至無盡時間空間塵塵剎剎,萬有本體真實之相。非是世智,辯聰,度量,推理,之所能知,亦非意識,思想,遍計,分別之所能到。乃絕諸動念,名言,攀緣,離諸對待,戲論,能所,非見聞覺知,非貪瞋癡愛,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者也。唯有甚深般若,方能照了。唯有智證,方能相應。以如如之智,契如如之理,理智一如,體用不二,則理無不盡,鑒無不窮。心言絕處,圓明朗照。以不二相,洞徹無遺,才能得道見性。

二、真諦解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士識見超群。志量廣大。一聞此道。必然勤而行之。不敢怠惰也。譬如登山必要絕頂。涉水必要窮淵。從此聞處。聞至於不聞之地。從此行處。行至於無所行處。

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謂上根之人,志與道合,一有所聞,便身體而力行之。故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上士是有宿根、上等根器的修行人。他聞圓法,能起圓信,立圓行,住圓位,以圓功德而明心見性。聞圓法是聽聞生死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起圓信是聞深不怖,聞廣不疑,聞非深非廣,意而有勇。立圓行是一向專求無上菩提,不餘趣向,三諦圓修,不為無邊所寂,不為有邊所動,不動不寂,直入中道。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中士是指根基淺的信道者,是下乘根性的人。他們對道的存在,雖對道有勉慕之心,但仍持半信半疑的態度,知之而未真,見之而未明。且信且疑。故曰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下士是指是缺乏道性的人。即不信道者,包括世智辯聰。他們的自我主觀意識強烈,固執己見,不能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他們如同對傳道、修道之人,加以嘲笑來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不知自己的見識淺薄。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測。此輩不笑,不足以為道。

譬如莊子逍遙遊裡所說,蜩鳩不知大鵬之志,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如秋水篇裡所說,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

下士聞道而笑,是認為其言虛妄無稽。至道幽玄,深不可識,明而若昧,理反常情。聞弱之勝強,柔之勝剛,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以為皆是荒唐之詞故而大笑之,故曰:不笑不足為道。

故建言有之。
底下老君引古德所說為證,是老君謙虛之語。其實是老君指示,如何修行證道的法門。依教奉行,就能證道,明心見性。

明道若昧 (般若無知 無所不知)
明道之人。機智全無。念頭清靜。。惟求性分所得。不以聰明外露。應之于人。是非忘辯。處之于世。寵辱無驚。庸庸愚愚。若有不明之貌。故曰明道若昧。

明白大道的人,他的作為必是機智全無,意念清靜,這種人因為大智若愚,所以從外表看來,好像很愚昧的樣子.

智無不周,明也,光而不耀,昧也。昧昏闇也。謂道德修行之人,光而不耀,以昧養明,遺形去智,而實明了,故云若昧。明白大道的人,他的作為必是機智全無,意念清淨。這種人因為大智若愚,所以從外表看來,好像很愚昧的樣子。明道若昧者內明外闇,為愚下者所希見。要修煉無形的道 必須潛心。悟道 乃是要見「性」,「性」比「心」還大,「無極」便是「性」。

進道若退
修行進道要去除世智辯聰、修正邪知邪見,去除妄想、分別、執著。此即第四十八章中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才能提高靈性,故曰進道若退。進道之人,內心不起,外境不住,循道而行者,因虛心應物,大成若缺,俗人觀之,似如敗退,故曰進道若退。

夷道若纇
夷,平坦。纇,毛病、不平。平坦的大道看起來好像是崎嶇不平。夷爲平。。「夷道」就是平坦的道路。「纇」就是堆積起來,沒有辦法開發。在平坦的大道要完成以前,我們會感到工程十分困難。

老子以「道本甚平易,而行道者忘失歸根,而離道愈遠,造成窒礙難行。」最平易的道就像是要依道而行。悟道見性, 其實非常容易,只要有智慧,能有正知正見,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能回歸道(自性) 。

眾生被七情六欲薰心,我執、法執深重。誤入歧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若歧路亡羊,離道越遠,永無出脫。有道德的人, 因為心與道合, 行於大道,一切行事,都是謹小慎微, 故而若似崎嶇。

上德若谷
上德:高尚之德行。此即第十章所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上德之人。心如太虛。量如天地。心德廣大,若似空谷,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故曰上德若谷。此即聖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世人局量扁淺,一毫不容。聖人心包天地,德無不容,如海納百川。故上德若谷。「滿罐子不響,半罐子響叮噹」。

大白若辱
白,是一接觸,就清楚明瞭,無所不知。辱,污也,惡也。亦有黑義,與白對立,故曰“大白若辱”。大白若辱者修內忘外,隳其體也。辱:污垢。大白之人。皞皞自處。皎然似明月當空。無一點雲遮。然與人不擇于貴賤。接物不較于是非。處卑而不強為高。居下而能安于下。故曰。大白若辱。大的潔白,是知白守黑,和光同塵,故而若似垢污。

小人內藏瑕疵,而外矯飾以為潔。聖人純素貞白,一塵不染,而能納汙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

度眾不擇貧富貴賤,利物不計是非得失。處卑受辱而不強謂高,雖居下也能安於盡職而無怨尤,可謂大白若辱。操守高潔非凡的人,非與一般見識,不自求表現,其德行建立在含辱納垢。大白即大圓鏡智;心裡潔淨的人,像明月當空,一片晴空,無一點雲遮。
也像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然他們純真貞潔,可是他們不擇貧富與貴賤,利物不計是非與得失。處卑受辱而不強謂高,雖居下也能安於盡職而無怨尤,好像受辱的樣子。故曰 “大白若辱”。小人內藏瑕疵,而外矯飾以為潔。聖人純素貞白,一塵不染,而能納汙含垢,示同庸人。故大白若辱。 

廣德若不足
廣德之人,無住無念,三輪體空,生而不有,長而不宰,心如天地,量如滄海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寧以德之不足為己病,不以德之有餘為己功。功雖日進,而不自以為進。善雖己成,而不自以為成。不矜不伐,不驕縱,似不足,故曰廣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建立不朽之德,以天地之心為心,以仁為己任。雖有建立不朽之德,不敢自以為有厚德。功雖深,德雖厚,常恆以薄之若不足。建德之人。事必求其至。功必造其成。以聖賢之任為己任。以天地之心為己心。然其心恆若不足。偷者。薄也。德已厚。而不自以為厚。功已深。而不自以為深。兢兢業業。謙以自牧。故曰。建德若偷。

建立廣大功德的人,他常常不向人誇耀他的功德,默默去做,三輪體空(無所作相、無作者相,無所得相)。不像小人有一善之長,必衒弄自售,欲求知於人。聖人潛行密用,凡有所施於人者,惟恐人之知己也。故建德若偷。

質真若渝
真,淳一也。渝,變改也。磨而不磷,涅而不緇。性無染濁,體實常存,質真也。若渝者,如可汙可染,實是涅而不淄。忘死生,合變化,若渝也。質真者。真心也。真心見。而先天足。充滿天地。流貫萬川。總歸於一。浩浩蕩蕩。溢溢盈盈。此渝也。

小人隨時上下,見利而趨,望勢而變。聖人之心,貞介如玉,而不可奪。而能與世浮沉,變化無窮,無可不可。真誠之人,形貌樸實,內心敦厚,不分別不執著。不以善顯于人,似不能善。不以潔鳴于己,似不能潔。若渝者。如可汙可染。實是涅而不淄。故曰。質真若渝。

「質貞若渝」,聖人的心像玉一般的澄淨,像明月一般光明,度量又像太虛一般的廣大,凡事順天地而行,對境不分別、不執著,儘管外在環境不斷變動還是無一項不成,看似混濁其實潔淨無染,真金不怕火煉。

大方無隅
隅,指方所,角落。無隅是無窮無盡,磨而不磷,涅而不淄。大方無隅,就是萬物一體,大制不割。大圓覺者,不敢獨佔一隅而自大。聖人心包太虛,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亦無方圓大小。其道無極。其用無方。包裏太虛。涵容天地。故曰大方無隅。聖人處世,隨順眾生,和光共塵,故無隅。至道無形,猶如太虛,故曰大方無隅。

大器晚成
此句已成千古名句。但似乎非老子原著所書。據最新考證,原著應是“大器無成”,大器之人看上去似乎無所成就。這跟下面 “大音無聲、大象無形” 對應。這跟心經所說,”究竟涅槃,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同義。此云,大自智慧者,證悟菩提涅槃,一無所得,因為它們是自性本具。

如依 “大器晚成” 字句,其解說如下。器,能盛物者。大器:比喻大才能。晚成,非容易成就者也。世上要完成一件大器物, 必須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完成, 若九鼎瑚璉,不可卒成也。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萬里長城也不是一天造成的。

喻指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大器之人。養深積厚。長期薰陶。操存日久。造到精金百煉。止於至善之地位。方可成經天緯地之才也。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噴鼻香。故曰大器晚成。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越是大的成就往往越不可估量。

聖人隱重深畜厚養,藏德於身,待時而動,見機而作,乘運而出,道德為天下化世之利具。故大器晚成。由明道、進道、學至萬教本同宗之夷道;然後行道立德,有上士之上德要有累世之緣,非一觸即成,故謂晚成。雖無飛,飛必沖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大音希聲
如以俗諦而言,最大的聲音反而不能聽見。浩大之聲,過於聽之量。其頻率、振幅,超出耳朵的辨識能力,故聽而不聞。

如以真諦而言,大音者。無音之音也。希聲者。無聲之聲也。大音無聲,彌漫法界。口不能言,耳不能聞。有如莊子所說的天籟,天籟無聲,但能依物而有聲。“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吼 “。聽似悄然無聲,然而在這無聲之中,卻激蕩著震撼人心的驚雷。

更上一層,大道之玄奧,是超越語言文字。心法真傳皆由禪意所示現,因此對於大道,非以口所能言,謂大音;也非以耳所能聞,謂希聲。聖人示現於世,明道、建德,妙於心聲之微,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由此無音,妙藏大音,無聲,妙存希聲。

大象無形
龐大之象,超乎視之域,故而具體無形。大象無形: 有形體的東西, 一定是有限大,只有無形的東西, 才能無限大, 就像無極的虛空一樣, 所以是 [大象無形]。大象者,大道之象,法身之相也。大道無形無象,有如虛空,無所不在,故說大象無形。大象即是大道微妙之理。可以心神領會。不可形迹見。故謂之大象無形。大象乃『大道』運行萬象其微妙之理,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乃無象之象也。大象即是大道微妙之理。可以心神領會。不可形迹見。

道隱無名
道無形無象,不可以心知。不可以識識。道要在它的作用上去體會「道體」。 所以,道的體本身無名、無相、無形之故。

太上清靜經云: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大道無聲無臭。無迹無形。其至玄至微。至神至虛。隱于天地。天地不知。隱于萬物。萬物不知。求其狀。其狀不有。指其名。其名不得。故曰道隱無名。道隱無名:道不可思議,離心意識,是言語道斷的,故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夫唯道。善貸且成
若不從大道而進修。則無處進修。若不從大道而存養。則無所存養。所以大道。造物之圓機。無所不善貸。無所不且成也。故云夫唯道,善貸且成

善貸且成:貸:施恩。成:長成。善貸且成,是說要證道,必須由聞道,明道,進道,長養上德,有廣德,質真之誠,才能成道。

善貸且成:貸,施與、給予。引伸為幫助、輔助之意。道使萬物善始善終,而萬物自始至終也離不開道。

善貸且成:善於捨棄、放下的人,修道就會逐漸成功。貸爲拿出去,捨,放下,丟掉,減損之意。修道拿出去的是各種妄念,捨棄、放下的、丟掉、減損外來的貪、瞋、癡,損之又損,以至於無,就能回歸大道。

「善貸」是善於假借一個東西,假託一個東西去表達出來。 換言之,就是透過它的作用,透過了現象,才可以看到這個「體」。 所以,要修道,先要瞭解這個「道」,只有在用與相上去見「體」,光是找「道體」是看不見的,因為「體」是透過相與用表達出來的。

因此,此章總結是說,從「上士聞道,勤而行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遇,夷道若纇……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起解行,在日常生活,做人做事上去體會,才能體會到形而上不可知、不可見的「道」。如金剛經所說,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道)。只有透過「善貸」—假借行為現象的修持,才能到達形而上的「道」。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9 thoughts on “道德經聞道章第四十一 真諦解說

  1. 信堅師兄您好:

    近有緣接觸您網頁,發覺如入寶山,深受啟發,受益匪淺,感謝!
    善知識難遇今得遇,幸甚!

    本文研後有些想法擬與師兄分享並請指正。本篇前段老子指出世間聞道三品之表現,正解如上,但如輔以反解,是否更能前後貫通?

    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似乎執有,有違無為法;下士聞道大笑,或許體悟道之無形,無聞無為,現下下根而有上上智,悟道感通而暢快,大笑或許並無鄙夷之意。因此才轉折說不笑不足以為道。

    以上想法是否是個人之我見,敬請師兄指正。

    Lanton敬上

    • Lanton 師兄:

      多謝師兄,有緣至信堅園地瀏覽。當今末法時期,修行路上少行人,知音難遇,有緣難求。師兄精通儒釋道,誠有緣人,歡迎常來函批評指教。

      師兄指出,第一段正說,似乎與後段正反的論辯,不相對稱,因此似乎整章之義,不能融會貫通。師兄問: 輔以反解,是否更能,前後貫通? 這是個相當深入的問題。師兄的解說,也甚是有理。只不過,如依中文字義,解說起來,有點牽強。

      信堅認為,較圓融的解說如下:

      1.【憨山注】此章言道出常情,而非下愚小智之所能知,必欲上根利智可能入也。下根之士,即有所聞,了不相蒙,而且以為怪。故大笑之矣。以道出常情,非愚所測。此輩不笑,不足以為道。以其道與常情,每相反而已矣。

      2. 因此,轉折點在 “故建言有之”。此下十二句,皆古之立言者之辭,老子引之,以解說,為何 “下士不笑,不足以為道”。蓋道出常情, “正言若反”,非愚所測。此輩不笑,不足以為道。同時也藉此引出,真正修道證道的方法。

      以此,信堅仍認為第一段以 “正”解,較為圓融。

      信堅

  2. 信堅師兄您好:
    師兄過言了,末學尚在門外徘徊,有緣入寶山,值良師,祈蒙師兄啟導,引領入門,同為道侶。值此末法,師兄善用科技網路,以甚深證解,廣為人說,福德性如是不可思量!

    感謝師兄迅即回覆,所提圓解甚是!依此,引伸新的想法,擬提出討論並請指導。

    老子善用’大’來引申道,大道無形,現一切相;一切相即是道,道即非道;反以輔正,非以顯是;比量即是現量。再依平等義,分別一切存有眾生現世證量或靈界指數的高低多寡,是否均為戲論、方便說?以為修道路上標月之指?

    Lanton 敬上

    • Lanton 師兄:

      師兄來函用辭,皆依佛經,還用唯識術語。當念過不少佛經。

      關於所問,底下是信堅謬論:
      1. 太上老君清靜經裡用了很多 “大道”。譬如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2. 如依華嚴一乘義,大有十義: 境大、心大、行大、位大、因大、果大、體大、相大、用大、教大。普通以「大」喻自性本體,即道體。

      3. 大道不是說道之體大,而是說道體的起用,即道體的智慧德能,大用無方。以俗諦解說,普通指大自然運行的規律、法則。

      4. 師兄所說: “一切相即是道,道即非道;反以輔正,非以顯是;比量即是現量”。這是一真法界,無二分別、沒有對立、理事無礙、事事無礙。

      5. 至於 “再依平等義,分別一切存有眾生現世證量或靈界指數的高低多寡,是否均為戲論、方便說?以為修道路上標月之指?”

      這有三種解說:
      5a: 眾生六根對六塵,用心意識分別,因而有執著、煩惱。因而有比量與現量之分。

      5b. 佛菩薩應化在人間,隨順眾生,隨機施教,方便假言說。但其內心清淨,沒有分別、沒有執著,如如不動。

      5c. 聖人隨緣說法,言語字句由自性流出,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因此,分別亦非意。隨眾生心,應所知量。

      信堅
      _____

  3. 信堅師兄您好:
    師兄明鑑,末學慚愧,不僅讀經不多,也未習禪坐,學道未精進,致只能胡亂拾用一些名相,執為知見,流為通病,自無受用。此園地中,師兄對靜坐有許多心得與解說,正努力學習中,其中若遇有困惑,當即請師兄指導,盼能解行並進,所知能得受用。感恩!
    Lanton敬上

  4. I feel very lucky to stumble upon your web site, start to visit it daily, and share it with others. Thank you very much. I wish this web site has an English version, so that I can share with many of my friends who cannot read Chinese.

    • Dear Shao-nian:

      Thank you for visiting the website. Glad to know that you like its contents. It seems that you are well versed in Chinese.

      I realize before that it would be nice to have an English version. Most people in the US still communicate in English, and few know how to type and write in Chinese. My classmates and old friends in the US still prefer English than Chinese.

      However, most of the articles in this website are talking about the ways for spiritual advancement. Chinese is a unique language that expresses the thoughts and ideas in a very condensed way.

      Some of the articles in this website are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In the future, I will try to write more articles both in English and Chinese (中英對照).

      信堅

  5. 信堅師兄:

    在來米好久沒有心得報告了,一方面在等右手中指掌關節疼痛自癒,證明自癒能力(自癒期間,不時由左手拇指與食指上下輔助按壓掌指關節疼痛處,至今已近痊癒),受傷原因:用十字起子旋轉螺絲施力過猛,事後未適時緩和傷害,等到礙事才經歷四十五天的自癒期。

    感恩 師兄此章的正解,能超越時間空間與 老子感應道交。在來米已讀了數回,越讀越有味。其中_- 道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即無退轉。則是把祂背起來。感覺是 師兄的甚深禪定;對自性的總論說。目前在來米對【反聞自性】及【超越六道】的行證,似乎有進展一些些。例如之前 向 師兄發牢騷說—-與老婆有一點僵,師兄的點撥讓在來米往前的思考;體悟到,凡我能交臂之善惡緣,我皆有責圓融,要學習讓與我相處的有情同感舒適。萬事萬物本就一體運作,都是自性所變現。在來米也稍感到己生有如作夢,精進學習踏實面對不迎不拒,這是對超越六道的初體悟。以上報告。

    在來米敬上

    • 在來米師兄:

      好久不見,原來是右手指關節受扭傷,幸好已將自癒。我對如何對此自癒,沒有經驗。不過,依常理,除了你所說的 “不時由左手拇指與食指上下輔助按壓掌指關節疼痛處” 外,還可輔以下面幾個動作:

      1. 用左手食指至小指,四指彎曲包住右手中指,熱敷關節痛處。
      2. 用左手食指至小指,四指彎曲包住右手中指,向外抽拉中指。
      3. 深深吸一口氣,再以意運氣,慢慢經右手,由中指指尖吐出。如此重覆幾次。
      希望此法,能輔助你早日康復。以後作事要小心,不可再作這種傻事。

      師兄所說,修行心得,方法甚佳,但不可用心意識運作,一切任運而作,作而無作,無功用道。

      蓬萊米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