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 真義解說 (一) 吾喪我及天籟章

一、信堅前言
 齊物論是莊子裡最精彩的一篇。文辭亮麗,思維清新,譬喻生動,義法辭樂說無礙。文句相當白話,古今學者,講說無數。讀者雖然依文解義,仍可領悟,受益不淺。信堅這幾年來,反覆閱讀,手舞足蹈,一直想跟讀者介紹。但因無法,以生動簡潔的文辭,加以更深一層的解說,一直沉吟至今。近日看南懷瑾大師,不按排理出牌的講解,才稍開竅門,獲得靈感,因此成文。經云: 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因緣自會。

從莊子內篇言論,依一乘佛法標準,莊子應是位明心見性的聖人,可能是十住菩薩,得四無礙辯智: 義無礙智、法無礙智、辭無礙智、樂說無礙智。所有闡述,除以經論要義詳明之外,尤善於譬喻解說,使難信之法,易於趣入。智者因喻得解。
chung2  chung1
齊物論全章相當長。主要是其中除了莊子原著外,還混雜了一半以上的後人附加。因此齊物論有兩個不同境界、層次: 一是見性者的境界,應是莊子原著;另一是人天境界,有很多邏輯辯論及優美文辭譬喻,疑是後人附加。因此信堅在此,只解說莊子此論,符合一乘義理部份。

二、 導論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約與孟子同時。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與老子合稱為 “老莊”。

《齊物論》文辭相當白話,但字字句句都有無量義,它真義隱藏不彰,意在言外。雖然每段似乎簡單易懂,但很難把握住整體所包的深奧內涵。

莊子齊物論,主張人與萬物同等齊觀,物我一體,這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人心與天心契合。莊子認為世界萬物包括人的品性和感情,看起來是千差萬別,歸根結底卻又是齊一的,這就是“齊物”。莊子還認為人們的各種看法和觀點,看起來也是千差萬別的,言論歸根結底也應是齊一的,沒有所謂是非和不同,這就是“齊論”。

莊子透過〈齊物論〉意圖消解人類對於世俗價值的盲從與執著,解開「儒墨之是非」等各種是非對立的學說論辨。莊子並不對各種價值高低或學說議論重作衡定、釐清,莊子認為止辯之關鍵,在於「照之以天」,洞澈價值與學說彼此之間相異卻又相生的道理,進而消辯、忘辯。因為所有辯論的爭端,都來自於人類對自我的「成心」,各學說都對其終極價值有所執著與預設,難以去除,根本無從建立論辯各方共同承認的前提,因而所有的辯論也無從解決任何爭端。所以莊子透過忘言忘辯的進路,超越彼此相非相生的對立,依順著萬物天生的自然,達到「道通為一」的境界。

我們可以發表議論,但永遠要理解議論總有一個觀念上已經預設好了的出發點,總有一個特定的發言角度,所以永遠不能無限地擴散這個觀點的適用範圍,當所有的議論都守在一定範圍內使用之時,它們是有效的。可惜的是,所有的理論家們、辯士們、知識份子們,在辛勤地鑽研出了任何自以為極端寶貴的觀念之後,都是大肆吹噓、無窮擴散、任意解釋,都是無限地普遍化了他的小小觀點,而同時也就必然地弄死了他的觀點。

此文是第一集。解說齊物論的中心思想。第一段先講 “吾喪我”,要我們去掉心中的我執、我見,才能了悟諸法實相,才能與萬物合而為一;第二段講大自然的天籟、地籟、人籟。借用風的力量,吹響萬物孔竅所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其聲音千奇百怪,林林總總,交織成宇宙的大樂章。點出然能使眾竅發出的原動力是無形無相的天籟。以天籟譬喻,道雖無形無相,無聲無臭,但卻妙有真空,能出生萬物。

三、南郭子綦隱几而坐─「吾喪我」
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答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 前,曰: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3.1白話解說:
南郭子綦依靠著几案而坐忘,進入了超然的忘我境界 (甚深深定)。然後出定,仰頭緩吐出氣。他的弟子顏成子隨侍在側,看到師父入定的時候,形體好像枯槁木頭,內心有如死灰一般。他今天憑靠几案而坐的神情和從前大不一樣。就問曰:老師啊,我現在看到你的外形像一塊枯的木頭,毫無生氣,由外形看到內心,內心像死灰一 樣,一點活氣都沒有。人的身心如何達到這境界呢? 子綦說:是的,你問得很好。此時此刻,我已經入了忘我的境界了。

3.2 齊物論的主旨
此段是齊物論的主旨: 唯有進入忘我的境界,明証諸法實相 (明心見性),才能去除妄想、分別、執著,才能萬物等觀。

“喪我” 就是把 “自我 (ego)”主觀的一切觀念、意見、情緒、感受都予以化解摒棄,讓自我不出現。就是摒棄我執、我見,達到忘我,無思無慮,與萬物合為一體的境界。喪我與坐忘的道理一樣: 「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道」。宇宙萬物,參差不齊,都是相對的;要想求證那個絕對的,那個形而下萬物不齊後面的本体,那個形而上,了無一物,了不可得的“無何有之鄉”,要進入真正的亡我的境界。

3.3 詳細解說
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答焉似喪其耦。
在這裡,莊子以簡潔的文句,描述南郭子綦禪定的三個動作: 結跏趺坐、入定、出定。這段文,類似佛經模式。佛菩薩在講說大法之前,都要先進入甚深禪定,普觀法界及眾生根機,然後再出定,放光、集眾、說法。

南郭子綦是莊子寓托的世外高人。隱:同“穩”,安定、憑倚;引申爲放鬆、舒坦、慵懶。
几: 案几、靠椅,似床,可以靠背而坐臥。「隱几而坐」: 就是放鬆地靠坐在案几上。
這是一種打坐入靜的功夫,結跏趺坐,入定沈思。噓:吐氣、緩吐出氣。荅焉:離形去智的樣子。「耦」是對應,配對。在莊子的思想中,肉體 (形) 和精神 (心) 是對立的統一體。喪耦是他的形體,跟心神不相配,即表示精神超脫軀體,達到忘我的境界。

荅焉似喪其耦: 子綦憑几坐忘,凝神遐想,妙悟自然,離形去智,荅焉墮體,身心俱遣,物我無忘,故若喪其匹耦也。

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 進入了超越對待關係的忘我境界 (進入了甚深禪定),過了很久,才仰頭向天而緩緩地吐氣,表從沈思中脫出來的狀態 (即出定了)。

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 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南郭子綦修行到了「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進入了忘我境界。他的弟子顏成子游隨侍在側,看到師父瞬間入定,形體好像槁木,心靈恰似死灰一般,憑案而坐的神情和從前大不一樣。從外部的情態來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與死了老婆,萬念俱灰的深切的悲哀非常相似。

修行人得道之初,會感到非常的孤獨與寂寞,這種心情,與失掉了終身相伴、朝夕相處的配偶極其相似。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開悟,成正等覺後,一開始也有這種心情:“我法妙難思,不信云何解,辛勤我所證,顯說爲徒勞,寧願不開演,速急入涅槃”。這是一種原來的知識體系已經崩塌,而新證的妙道無法對人言說的困惑。妙不可言。既是一種大樂,又是一種苦惱,唯有得道之人才有深切體驗,唯証乃知。

今之隱几者,非昔之隱几者也。
依文解義:你今天靠在茶几上打坐的這個模樣,似乎跟從前完全不同。
言外之意: 是譬喻:世間一切,剎那無常,剎那生滅。每一分、一秒,宇宙萬事都在變化。任何時間,任何地區,一切的事情,這一剎那之間都在變化,不會永恒存在的。

《齊物論》於此點出,在形而下萬有的現象裡(俗諦),萬事萬物生滅無常,不會永恒存在。沒有一個念頭,沒有一個思想是永恒存在的。念念不住,念念成形。進而為下文作引導,來解說應如修行,才能忘掉了內、外境,進入沒有分別,萬物平等的“無何有之鄉”。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
依文解義:我說子游啊,你很不錯喔!還會問出這麼好的問題。其實我是故意在做一種叫”吾喪我” 的功夫來示範,要你們和我一起進入一種心中沒有什麼掛心、沒有什麼堅持的輕鬆感之中,放下一切的形象,大家都把心靈放自由了來,然後我們才來講課。 

〈齊物論〉在此展現了南郭子綦“吾喪我”的境界。喪我即去除成心、揚棄我執、打破自我中心,進入了超越對待關係的忘我境界。

南郭子綦說「吾喪我」,是不讓心思外馳,而體察內在的真君。「我」是指人的心意識,即第八意識。而「吾」是人的「真君、真宰、自性、真如」。「吾喪我」是一種內外皆忘、心形合一的的境界。「喪我」就是要放棄偏執的小我 (ego),展現出真實的我。

四、譬喻說明: 人籟、地籟、天籟
汝聞人籟而末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子游曰:“敢問其方。”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吼 。而獨不聞之乎? 山林之畏隹,大木百圍之竅穴,似鼻、似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前者唱於,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 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 

4.1白話解說:
你聽過人籟,但可能未曾聽過地籟;如果你聽過地籟,但可能未曾聽過天籟吧。子遊說:請問老師,這三籟怎麽解說? 子綦說:大地吐氣,名為風。地籟是風吹萬物的孔竅所發出的聲音。莊子在此,以美妙的詞藻,動人的言語,描述大地上的風,不吹動則已,一旦狂風大作,則像千萬個孔竅都在怒吼。難道你沒有聽過大風狂吹的聲音嗎?高山峻嶺,上下起伏的樣子,以及巨大樹木上的眾多孔竅,其形狀,有的像鼻子、嘴巴、耳朵、方孔、圓孔、舂臼、似池沼、似泥塘。

孔竅有深有淺,所發出的聲音,千差萬異。有的像奔騰的激流聲,有的像飛弩聲,有的像呵斥聲,有的像唏噓聲,有的像喊叫聲,有的像哭嚎聲,有的像沈吟聲,有的像撕咬聲,聲音接二連三,互相的呼應著,就象千軍萬馬,前嘶後鳴,前後相應。微風吹,則聲音柔和;狂風吹,則各種其大作,如交響樂。當狂風驟然停止,一切孔竅都恢復平靜,空寂無聲,只見樹枝在風中搖擺晃動。

子遊問:“我知道了地籟是衆竅發出的聲音,人籟是從人吹奏樂器所發出的聲音,那麼請問老師,天籟是怎麽回事?” 子綦答:吹的方式,有萬種不同。能使孔穴自身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 (乃是各個竅孔的自然狀態所致) 。風本身無聲,有聲是竅穴的自取,那麼。能使這些竅穴能隨其形貌而自取其聲的動力是什麼呢?

4.2 此段要旨
此段莊子以「天籟」來譬喻真我。喪我是指精神與肉體合一的境界。一個人雖然有肉體,如果沒有靈性作真宰,就跟行屍走獸沒有兩樣。

本段講地籟、人籟的起源與作用。萬物皆有自己的孔竅,每個孔竅都有自己的聲音,但是孔竅本身不能自己發出聲音,一定要藉著空氣的吹動,才能達到。莊子藉用風與萬物的因緣,說明萬物雖然有千孔萬竅,也要有風的吹動,萬竅才能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風是無形無相,但是力量卻是無窮無盡。

譬喻,我們的肉身,如果沒有靈性作主宰,就跟死屍一樣,一點作用都沒有。人活在世上,眾生百態: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猶如萬花筒一般,錯綜複雜,但是強調一切萬有的主宰,即是天籟,雖然天籟無形無相,卻是世間萬有的主宰。「天籟」是無形世界的形而上的聲音。

4.3 詳細解說
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
白話解說: 你聽過人籟,但可能未曾聽過地籟,你聽過地籟,但可能未曾聽過天籟呢?

籟:音響,泛指從孔穴裏發出的聲響。「人籟」即人為製作的聲響,「地籟」是風吹萬物的自然之聲,「天籟」則指的是造化本身的聲音,是使得人籟與地籟能夠出現的聲音的原動力。這個 “聲音” 本身無聲,所有的風聲都是通過管竅才產生的。

子游曰:“敢問其方。”
顏成子游 說:天地人這三種音聲的關係,請老師指示我一個方向,告訴我一個頭緒。

子綦曰:“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
風是大地所吐出之氣。道教的思想認為,形而下第一個發生的作用是氣化,萬物都是“氣”“化” 的作用。地球是一個活的整体的生命,我們人類生活在地球的上面,不過是些細菌而已,等於有些細菌寄生在我們的表皮上。天地是一大宇宙,人身是一小天地。地球也是一個有生機的大生命,他有呼吸,他有活力,他有意志。地球“噫氣”,呼吸之氣。“噫”動就有“氣”,“氣”動了就形成風。

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號。
這股氣變成風以後,除非不起作用,起了作用以後,所有的竅穴,都會發出怒吼的聲音。

莊子講形而上的本體,無形無色, 了無所有,了不可得,但真空妙有,能生萬象。由形而上到形而下,是唯無作,作則萬竅怒吼。形而下起用,就是“依他(風)而起”。如果不靠萬物,不“依他”,本體就的無法顯現出來。

而獨不聞之寥寥乎?
難道你聽不到那種翏翏的風聲嗎?翏翏:大風呼呼的聲響。莊子在這裡形容物理界被風吹的現象。天風“寥寥”然,很好聽,很清雅。

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圍之竅穴。高低不平的山嶺上,以及那些百圍大樹中,樹裡有許多孔洞。山林:亦作山陵。畏佳:亦作嵬崔,山陵高峻的樣子。

似鼻,似口,似耳,似枅,似圈,似臼。似窪者,似污者,
莊子形容那些穴竅的形狀,有的像人的鼻子,有的像嘴巴,有的像耳朵,像橫杠,像圈圈,像搗臼,有些洼進去,有的像個大的深水池一樣。

激者,謞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者,咬者,
風吹過,如水激蕩,如箭過耳,如叱,如吸,如叫,如譹,如吹過深洞,如咬。「謞」是箭飛過的聲音。「宎」是風吹深穴。此處全是風的不同動作。(激:水流湍急的聲音。謞:形容箭頭飛去的聲響。譹:嚎哭聲。宎 : 深而沉。咬:鳥鳴叫的聲音。一說哀切聲。)

這些都是形容風吹百竅洞穴發出來的聲音的名稱。這是一副真的畫面和模型,那些洞穴遇到風一吹,百聲齊發,百家爭鳴。

前者唱于,而隨者唱喁;泠風則小和,飄風則大和;
“于”就是嘴巴攢起來發出“吁”的聲音。“喁”是喉嚨發出來的聲音。于、喁:風吹樹動前後相和的聲音。“泠風”是指高空上的風。“和”是各種聲音混雜的和音,“小和”,聲音和得比較輕巧,高雅。「濟」: 止息。

厲風濟則眾竅為虛,而獨不見之調調、之刁刁乎?
當大風來了, 各種聲音和得很混雜。當真正的大颱風來了,那些洞穴像悶住了一樣,反而聽不出聲音來。(信堅註: 這是因為所發的頻率太高,超出人耳聽覺的音調頻率。就如吹笛,大力吹則音調高,再更大力吹,則音調太高,超出耳朵能聽的範圍)。

當狂風驟然停止,一切孔竅都恢復平靜,那些草啊,樹葉子慢慢地飄呀飄呀,搖呀搖呀。調調、刁刁:風吹草木晃動搖曳的樣子。眾聲止音,難道你還沒有見到,那輕微的晃動嗎?

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
子游說,老師啊,你剛才講地籟是風吹地面許多孔洞所發出的聲音。“人籟” 是
是人為製作的樂器,所發出的聲音。那麼,請問天籟是甚麼呢?

人籟則比竹是已 : 人的感情,人的喜怒哀樂,可以通過吹簫或彈琴所造音聲看出來。古代的樂器都是用竹子做的,在竹子上可以表達出人的思想感情,叫做“比竹”。人的心理、情緒變化同風一樣,在腦子裡頭亂吹動,於是產生了人世間的是非善惡,這叫“比量”,通過比較而產生的,都是“依他而起”。

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 耶?
怒:本來是一種情緒。但此處應作為「動力」。子綦說:吹的方式,有萬種不同。能使孔穴自身發出各種各樣的聲音 (乃是各個竅孔的自然狀態所致) 。風本身無聲,有聲是竅穴的自取,那麼。能使這些竅穴能隨其形貌而自取其聲的動力是什麼呢?

4.4 此段的寓意
4.4.1 「天籟」是造化本身的聲音,是使得人籟與地籟能夠出現的聲音的原動力。天籟本身無聲,所有的風聲都是通過管竅才產生的,所以才有自然界與人為世界的聲音,多彩多姿,彼此交響。莊子在此,以這「無聲的天籟」來指出社會議論的根本,即道或造化本身 (的作用)。

4.4.2《齊物論》在此講“吹萬不同”,實際上,莊子一開始就在罵春秋戰國時各家學術,各家爭鳴,都是懂大一 點吹大一點,懂小一點吹小一點,都在吹,所以“吹萬不同”。

因為每一個人,由於自我的觀點不同,所以理解不同,方法不同。因此由形面下到形而上道体,各種的是非,爭論得很厲害。因此則有儒墨兩大家的對立。每個人都站在他自己的觀點上,看人家都是錯的。

4.4.3 道的起用,到了形而下,一切作用、現象都是不齊的。那麼,在萬物不齊裡頭,是不是有一個真正萬物歸於平等的、絕對的“齊物”。要求證它,莊子先提出南郭子綦忘身忘我的境界,在不齊的萬物裡頭,進入了絕對的、自性平等的道体。道体起用的時候,莊子先用“人籟,地籟,天籟”加以闡釋,從宇宙萬有的一切音聲變化的不同而進入道。就是由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聞聲而入道,由聞聲而悟入不齊裡頭的平等、自在和形而上的道。

4.4.4“吹萬不同”,用物理世界的“氣化”來作說明。譬如風是氣的現象,風是同一個風,風所接觸到各種空隙的地方,能夠發出聲音的這個現象不同。因此,在同一個風的作用下,發出來的聲音有百千萬億的不同。我們人的心理狀況,思想觀念也同這個道理一樣。中間有個重點,就是“咸其自取,怒若其誰 耶?”鼓動這個生命作用的是誰呢?無主宰,非自然。自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一切眾生,之所以起各種不同的作用,是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而來的。一切都是自我在搗鬼,每個人都是自我在搗鬼。

4.4.5莊子形容風沒有起作用,靜態的時候,什麼都看不出來,等它—起作用,動態一來,什麼現象都出來了。這也是形容自性無形無相,依物而顯相。我們心的境界。我們心裡平靜的時候,什麼現象都沒有,心裡念頭一動,什麼喜怒哀樂,什麼怪象都來了。

4.4.6『大塊噫氣』於眾『竅』之間,是個引子,是齊物論未進入主題之前的第一個引子的第一部分。本段講地籟、人籟的起源與作用。萬物皆有自己的孔竅,每個孔竅都有自己的聲音,但是孔竅本身不能自己發出聲音,一定要藉著空氣的吹動,才能達到。莊子藉用風與萬物的因緣,指出齊物論的真諦,說明萬物雖然有千孔萬竅,也要有風的吹動,萬竅才能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風是無形無相,但是力量卻是無窮無盡,肉身何嘗不是呢?雖然有魁偉的肉體,如果沒有靈性作主宰,啟不跟死屍一樣,一點作用都沒有。

4.4.7要想明瞭一切是非,唯有明道,就是能夠明白萬物“不齊”而歸於“齊一”的道体。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莊子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2 thoughts on “莊子齊物論 真義解說 (一) 吾喪我及天籟章

  1. 看了心經五蘊皆空無六根無六塵無十二因緣無四聖道無智,得無上正等正覺。看了觀音耳根圓通章(與師兄此文章所寫莊子齊物論,方略有領受),破動破靜破根破覺破空破滅,寂滅現前,得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唯除盡有所得心,方能行到行不到處。但愁何處返航?

    多次看了師兄翻譯霍金斯作品,與您的見解後,階梯式的啟發,字字句句收益很大,對我是一部很受用的使用說明書與警惕言,由淺入深,回家的路決不在中途停留。我享受的您的果實,但果實背後是您多年來的耕耘,大恩不言謝,努力精進才是最好報答。
    錦地敬上

    • 錦地師兄:

      真高興師兄無所不覽,進境神速,還能融會貫通。真是上根修行人,有緣同道。恭喜!

      佛經所說,深廣無盡。隔一段時間再重看,領悟會隨靈性增長,而有不同感受。漸至由定生慧,就可一經通,一切經通。一門通,一切們通。至此,就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