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年說猴 西遊記真旨 (二) 第二至八回選釋

前文首先提綱契領,解說西遊真旨及第一回,作為導論。此文繼續此宗旨,選釋第二至第八回精華語句,及詳細解說幾篇重要的証道禪詩。
jw2 jw5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2.1 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真個是:天花亂墜,地湧金蓮。妙演三乘教,精微萬法全。慢搖麈尾噴珠玉,響振雷霆動九天。 說一會道,講一會禪,三家配合本如然。開明一字皈誠理,指引無生了性玄。

菩提祖師精通儒、道、佛三乘教。他講經氣勢,妙語生花,感動上天,天女散花,地底湧出金蓮。仙佛門中,有上中下三乘之法,若非明師訣破,千枝百葉無可捉摸,其不為野狐所迷者幾希。惟妙演之,精微悉知,萬法皆通,庶不入於中下二乘之途。

據說,麈是一種大鹿。麈與群鹿同行,麈尾搖動,可以指揮鹿群的行向。 “麈尾” 取義於此,蓋有領袖群倫之義。魏晉六朝清談家習用麈尾(形如樹葉,下部靠柄處則常平直狀。它有點像現代的羽扇)。只有善於清談的大名士,才有執麈尾的資格。它有點像帝王的權杖。珠是佛教語言(圓珠),玉是道家語言(金丹)。菩提祖師講經說法,圓融如珠玉。聲音洪亮,如雷霆響,一直達到第九重天(最高層天)。[李白形容盧山瀑布詩云: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天地消息之道,一會道也;真空妙有之機,一會禪也;配合三家而為一家,四象和合,五行攢簇,出於自然,並無強作,本如然也。但這個一會三家之秘,非師罔知,惟師說之講之,方能得真。人知三家為三姓,而不知三家為一性。人知前詩初關原無姓之妙,則知此詩三家本如然之妙。雖曰三姓,總屬一姓;雖曰一姓,總屬無姓耳。

開明(enlightened) 就是明心見性。只說出關鍵的一字就可使聽眾頭腦豁然開朗,歸於真實、至誠的道理; 指引出那無生無滅的至高境界,去讓人們領悟本性的玄奧。這就是 “一句話 豁然開悟” 。六祖惠能聽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話,就開悟了。以至誠心求佛、菩薩加持。定到一定的程度,甚深的真實義,就自然貫通,豁然開悟。

2.2 祖師道: ‘道’ 字門中有三百六十傍門術、流、動、靜四種,正是旁門。若衹在術、流、動、靜四門中討生活,雖到爛桃山吃一百次飽桃,連爬雲尚恐費力。

術字門中,乃是請仙扶鸞,問卜揲箸,能知趨吉避兇之理。

流字門中,乃是儒家、釋家、道家、陰陽家、墨家、醫家,或看經,或念佛,並朝真降聖之類。

靜字門中,乃是休糧守谷 (辟榖),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或睡功,或立功,並入定坐關之類。

動門之道,此是有為有作,採陰補陽,攀弓踏弩,摩臍過氣,用方炮製,燒茅打鼎,進紅鉛,煉秋石,並服婦乳之類。

2.3 莫把金丹作等閑。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睏舌頭乾!
金丹舍利是修行人的至寶。古經有云:『返本虛無生一氣,太極動靜分陰陽,二氣變形明三元,三元造化合四象,四象龍虎生千骨。五行顛倒氣朝元,六氣七返得仙照,八卦爐中金丹熟。』之後是說 大羅金仙渺渺天,就是超凡入聖,也就是指金丹。「莫把金丹作等閑」,別把有機會修行、脫離輪迴,當一般的俗事去看。只要修行累積到一定的能量,人人都能成為「至人」。練功是在增加炁力,母炁能滋養我們的身體及腦力、心力,這就是知道如何開發自己。(增長智慧)。

2.4 識得盤中暗謎
識得是有識別能力。暗迷是點化,也可以說是“指點迷津”。指的是弟子能領悟出師父的心意。打破盤謎,暗暗在心,可謂知其竅,而得其妙矣。悟空打破盤謎,已是得明師心傳。

2.5 祖師云:你既識破盤中之謎,當傳你長生之妙道。
顯密圓通真妙訣,惜修性命無他說。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洩。
休漏洩,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
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
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裡種金蓮。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前之盤謎,是頓悟之天機;此之一詩,乃採取之功用。天機衹可暗點,功用不妨明示。菩提祖師設為盤中之謎,示以秘處密傳。悟空即能打破盤子,長跪信受,真佛種也。菩提口中自吟道:“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閑。不遇至人傳妙訣,空教口睏舌頭幹!” 可知金丹之道,必師傳而得,非可求之於心中也。

2.5.1 顯密圓通真妙訣
所謂“顯密圓通”,乃是顯教和密教兩邊要通。光走密教這條路是外道,光走顯教這條路成就太慢。顯、密、圓、通四字,乃金丹作用之著緊合尖處。 “顯”者,驗之於外,用剛道也;“密”者,存之於內,用柔道也;“圓”者,不偏不倚,執中也;“通”者,變通不拘,行權也。以此四法,藉脩大丹,剛柔不拘,執中用權,深造自得,可以為聖,可以為仙,可以為佛,乃至真至妙之訣也。 顯教就是顯明易懂的教法,指大小乘佛法各個宗派,都依眾生的根機,顯了斷惑證理、修因證果的理論方法,是隨他意之教法,故云顯教。密教是指其義理和修行方法秘奧幽妙。二者都是釋迦牟尼佛所云,只是側重不同罷了。

顯是外顯,密是秘密,佛教中分禪、律、淨、密、教五大宗,顯即淨、律、教,淨土念佛,律宗持儀,教宗明義,都是通過外在的形式教人求真悟道的,所以為顯。密即密宗,通過無可言傳的方式,授以秘密之法,以求真道。圓通即禪宗,見性成佛。不過,法法相通,宗宗無別,圓通在這裡也可理解成究竟圓滿之義,指的是,不論是修顯還是修密,最後都可以修得究竟圓滿。真妙訣就是,所有一切的修行方式的最根本究竟的秘訣。


8.5.2 惜修性命無他說
歷代道的理法只講性命的修行之道。就是愛惜修持自己的性與命。知性、知命、了性、了命方為真聰明。天命之謂性。人性稟賦於自然,若天所命。人之為生,貴能知性兼知命。這性,乃我等本性良能,是秉性,是真我,是道心。

性即本性,佛性,命即身。性亦可說是空、無,命亦可說是色、 有,見空見色,都落偏見,色空無異,有無無別,方是究竟圓滿。性亦可說是慧,命亦可說是福,福慧雙修,悲智雙運,才能真成正果。說性說命,都是名相,怎麼理解都可以。惜修性命是妙訣的根本與核心所在,故曰“無他說”。

2.5.3 都來總是精氣神,謹固牢藏休漏洩。休漏洩,體中藏,汝受吾傳道自昌。
精氣神是基礎,從精氣神著手,也就是從身體著手。心性修持大道生,只有透過心性才能修補我們的漏泄。漏泄在於心的殘缺和性的不定。修是指修靈和修形。這精氣神為修丹上藥三品,稍有漏洩,靈丹不結,故必謹固牢藏,會三歸一,不敢少有懈怠耳。 時刻收斂精氣神,“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人有神性、人性、和獸性,人性和獸性都是漏泄,只有具足了神性才能脫離這些苦難。

2.5.4 口訣記來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涼。
有信才有口訣。法沒有什麼密傳,只是信不信而已。如果法是密傳,過去仙聖神佛根本不需要留下這些經典,所以「密在汝邊」。釋迦牟尼講經說法,如果人不信,不論說多少,他只是選擇性的聽。信的時候是口訣;不信的時候就成了廢話。斬斷得失的牽掛,放棄是非的執著。得失和是非就是邪欲。把這個兩樣放掉了,就能得清靜,也可以說是清心寡欲,或是清靜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2.5.5 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
沒有內視能力之前,還沒有這個能力,但是通過練功,你們可以感覺神清氣爽。靈光皎潔,神清氣爽。得清涼,即明心見性,心性即明,智慧不求自得,如煙去而見日。“丹台”者,即般若波羅蜜多,即空觀之慧,“明月”者,自性也。 “丹台賞明月”即“觀自在”,丹台即明月,自心即是佛。

「好向丹臺賞明月」,人有三丹,上丹田,中丹田和下丹田。「三花聚頂」、「三丹合一」。日月代表兩個生命體,日為靈體,月為身體,月的光從太陽反射而來,身體的光,由靈體反出。心無所染,空空洞洞,虛室生白,神明自來,如一輪明月當空,光無不通。

2.5.6 月藏玉兔日藏烏,自有龜蛇相盤結。
月藏兔,陰中有陽之象;日藏烏,陽中有陰之象。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合一,龜蛇自然盤結,而水火相濟矣。

龜者,殼硬以像陽,蛇者,體柔以像陰,龜蛇相盤結,陰陽相雜,有無相生,色空無異,而水火相濟矣。再白話一點,生活即修行,修行即生活。生活與修行,一體二相,不離不即。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修行是極簡單的事,非搞得玄之又玄,就不是真修行了。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要唱就好好去唱,但須知,一切無非是戲;要活就而水火相濟矣好好的活,切記,一切究竟是空。如同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身雖在世間,不為萬象所迷,此即真修行。

菩提祖師說,無論顯宗還是密宗,其實所有“長生”法門的本質,就是“修性命”。而“修生命”,或者“生命”,說到底就是人的精、氣、神,這幾種東西,人必須把它好好的珍藏,不能洩漏。

孫悟空在飛行之前,總會“連扯跟頭”。民間巫術演示中,都有“翻騰”的內容。這種“翻騰”,可能會站立著進行,也可能是躺著進行,也可能是跳著進行。無論具體如何翻騰,演示者試圖達到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在翻騰的過程中,或者結束之後進入某種催眠狀態。所以,正是由於孫悟空總是喜歡通過“連扯跟頭”的方式而實現飛升,菩提祖師才傳給他“筋斗雲”。也就是說,筋斗雲根本是一種孫悟空天然就擁有的能力,而菩提祖師,主要是幫助他發掘出來這種潛力。

2.5.7 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裡種金蓮。
指的便是結丹異象。陰陽凝結,性命到手,如火中種出金蓮。火是炁,金蓮是金丹、舍利。悟空的結丹可不比尋常凡夫俗子築基引氣,悟空的造化乃是造化之源,最為純凈正統,又經老君九轉內還丹從裡到外洗練一番,結成的內丹。

“卻能火裡種金蓮”,火裡種金蓮就是內火養金丹,在火裡把外界汲取的雜質煉完,把種種陰氣煉完,方能於金丹中開朵花出來。悟空雖然築了仙基,成了神體,通了法性,知了根源,卻無絲毫法術在身。換句話說,便是個空有一身造化道行,卻無修為神通的仙人。悟空回到自己房中,端坐內視,只見五臟六腑如懸磬,五色分明,其質卻再不是血肉之軀,似金似玉,籠罩著一層乳白色的光澤。而自己渾身的表皮筋肉,緊密異常,竟似是鐵鑄的一般,悟空還以為這一切都是須菩提祖師之功,卻不知這裡還有老君一粒金丹的效用。他將自己裡外上下細細查看一遍,心中歡喜,實在難以言表。若欲保此精氣神之三物,須先屏除邪欲,煉已持心,邪欲去而燥火不生,則三品大藥凝結,身心大定,而得以清涼矣。

“相盤結,性命堅,卻能火裡種金蓮。”明了色空無異,修行與生活並無二致,即可做到心平行直,心平行直即“性命堅”,任憑雲霧滿天蔽,一輪明日自當空。蓮花出自污泥,本性出自塵欲,火即欲也,金蓮者,即自性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2.5.8 攢簇五行顛倒用,功完隨作佛和仙。
這兩句是此篇真妙訣的總綱。五行顛倒指具備內視能力。「攢」是集聚。攢簇五行倒過來說,是五行俱攢,是五行炁全。當五行炁全的時候才能形成丹,才能衝破玄關。「顛倒用」是倒過來用,也就是內視。「功完隨作佛和仙」。

攢簇,會聚,合和。世間萬物,無不是因緣合和而生,亦即“苦集滅道”之“集”。五行者,萬物之基,以五行而象萬物,即有,即色。反而用之,反物而見性,反有而見無,反色而見空,反煩惱而見菩提;由菩提再識煩惱,由空而識色,由無而識有,由性而識物,如是反复顛倒,最終而知,了無可得,“以無所得故”,而行至於此,與道並行,則非仙即佛了。

金丹之道,全在攢簇五行,逆施造化,於殺機中求生氣,在死關口運活法。木本上浮,金本下沉,水本下流,火本上焰,土本重濁,此順行之道,五行各一其性,法界火坑,則生人物也。今也木上浮而使之下沉,金下沉而使之上浮,水下流而使之反上,火上焰而使之就下,上本滯而使之平和,此顛倒之法,五行合為一性,大地七寶,則作佛成仙矣。若人能打破盤中之謎,了得詩中之意,會得根源,已注神體,金木可並,水火可濟,長生不老,神仙可冀。

2.6 此時說破根源,悟空心靈福至,切切記了口訣,對祖師拜謝深恩,即出後門觀看。
心靈才福至,越學法性愈堅,心性愈固,會知道那些做法符合道、符合規律、符合神性,又有那些是屬於人性的範疇,神性、人性、獸性都有範疇。心底無私天地寬。天雨雖大,不救無根之草。

說了這麼多,明白的,早說我囉嗦,不明白的,恐笑我是胡說八道。所以菩提祖師說:“難,難,難!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閒。不遇至人傳妙訣,空言口困舌頭乾!”

菩提祖師,是“空”的化身,就是空。 “悟空”就是以“空”為師,深解空義,由空而入,明心見性,了知大道。所謂的靈臺方寸山,就是自己的心。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2.7 西遊記裡的每個章節都是公案。祖師復登寶座,與眾說法。談的是公案比語,論的是外像包皮 (旁門 ) 。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十年活神仙。「登寶座」是為了繼續講法,講生命的法寶。「外像」指的是對應之相,不是美醜善惡。我們最執著的相,是金剛經裡講的你我相、菩薩相、眾生相、男女相,很多很多的相,這才叫外像。人很容易著相。包皮指的是事物的表面現象。皮是在表面的,我們要能透過人事物的現象看本質,也就是論現象而看本質。根源指靈根心性。對健康、對生命的追求,不會因為任何的事情而改變,心性漸漸堅固,不會被到家裡或外頭的事而干擾或放棄。像而樹能生根,經得起風吹雨打,而花盆能移走,能被改變,只要還能改變的,就不叫固定。

2.8 祖師道:“此乃非常之道:奪天地之造化,侵日月之玄機;丹成之後,鬼神難容。雖駐顔益壽,但到了五百年後,天降雷災打你,須要見性明心,預先躲避。
可見見性明心,乃丹成以後之事。若不見性明心,則理欲混雜,不能純一,則落於邪僻,故天神不容,雷災難免。此外來之災,猶屬易避。若不能見性明心,則本身之陰火未除,遲之又久,積而成害,火災自生。若不能見性明心,則本身之陰氣本淨,退之又久,積而為殃,風災自生。此三災,總發明道成之後,須歸到無為至真之極處也。祖師傳與口訣,行者學成變化,始而爬雲,終而斛鬥雲,總見得見性明心,自能超脫塵凡,與天地同其變化,由勉強而抵於神化也。(這大概就是楞了楞嚴經裡所說的五十陰魔)。

可知抱一無為,乃丹成以後之事。當丹未成先行有為之功,竊奪造化,以固其命寶;及丹已成,急行無為之道,明心見性,以脫其法身。倘丹成以後,不明心見性,則一身之陰氣不化,猶為法身之患,不但天降雷災,有意外之禍;即本身陰火邪風,積久成蠱,亦足喪生,此明心見性之功為貴也。

2.9 你從那裡來,便從那裡去就是了。憑你怎麽惹禍行兇,卻不許說是我的徒弟。你說出半個字來,我就知之,把你這猢猻剝皮銼骨,將神魂貶在九幽之處,教你萬劫不得翻身!
前回悟空訪拜明師,學道也;“妙演三乘”一詩,演道也;“顯密圓通”一詩,傳法也。又說破根源、會的根源、傳變化、傳筋斗等語,豈不要真傳實受,總以為明理而發乎?理既明,則知之真而行之果,腳踏實地,下手速修。菩提道:“口開神氣散,舌動是非生”。若衹以悟為畢事,而在人前說是道非,賣弄精神,打混過日,錯過光陰,其禍不旋踵而至,豈第人害其性命,必將天摘其魂魄。

2.10 那廝自稱混世魔王,住居在直北下。
<西遊記> 的主題其實就是 <金剛經> 的主題,即“如何降伏其心”,而孫悟空作為“心猿”,要掃除的妖魔其實就是修行過程中的障礙,所以《西遊記》裡孫悟空的出手次第以及妖魔鬼怪的出場順序,都是有考究的。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3.1 凡有九竅者,皆可修仙。每人都有九竅,但凡人一竅不通。內竅具可以作聖,外竅具可以成仙。

3.2 《西遊》一書,神明變化,總以心猿為主;而心猿之神明變化,又以如意一棒為主。蓋心猿者,吾之心;而如意棒者,吾心之才(用)也,心猿非棒不能施展。咄咄此棒,能大能小,能長能短,倏而鐵柱子,倏而綉花針,倏而針復為柱,倏而柱復為針。神明變化,若似乎一一與心猿相配而成者。

3.3 “放下心” 是此一回中大關鍵。蓋心宜存不宜放,一存則魔死道生,一放則魔生道死。觀猴王以前種種堅猛精專,一心辦道,費多少勤苦修持之功,方得變化隨身,把柄入手。剛逢一個髒魔,便自立刻剿除,成其無生無滅之體。此皆“存心”之大效驗也。奈何大道甫成,一旦心滿意足,此心纔一放下,便有六怪相隨而來。心既為六賊所迷,神昏意亂,樂極悲生。嚮使心常存而不放,則六魔藏形滅影。

3.4 天河定底的神珍鐵,是大禹治水之時,定江海淺深的一個定子。乃是一根鐵柱子,兩頭是兩個金箍,中間乃一段烏鐵,喚做“如意金箍棒,重一萬三千五百斤。物各有主。猴王兩手撾過,粗細長短,隨心所欲,正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故號如意金箍棒。中間一段烏鐵,兩頭兩個金箍”者,執兩用中也。

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註齊天意未寧

4.1 一定要做齊天大聖,到底名根不斷;所以還受人束縛,受人驅使,畢竟並此四字抹殺,方得自由自在。始而石猴,既而美猴王,進而孫悟空,於龍宮之前,自稱曰“天生聖人”。“天生聖人”之名一出,不但“空”失其為空,而“猿”亦失其為猿矣。從此泰宇不寧,擾擾多事。未幾而弼馬溫,未幾而齊天大聖,翻覆攪亂,千奇萬怪,莫可收拾。直至 “五行山下定卻心猿”,方還其本來面目,而所喪亦已多矣。
    
4.2 金液還丹大道,壽與天齊,衝舉九天之上,由其出入,天帝亦不得而拘束之也。金者,歷劫而不壞。丹者,日月之精神。渾是一團陽氣。天地之所循環者,氣也;金丹之所變化者。天地之氣,無所不包;金丹之氣,無所不有。與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會吉凶。紫陽真君曰:一粒金丹吞入腹,始知我命不由天。聖人知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乃擅其利用,安乎其身,宇宙在於手,造化生於心;出有人無,隱顯莫測。蓋悟空之道,先天之道也,與天同根,而非天之所能規域。
  
第五回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5.1 千變萬化,不出吾宗,絢爛之極,歸於平淡。《西遊記》筆墨之縱橫,至此回而極矣。前既以“天生聖人”命心猿,而又晉以“齊天大聖”之封號,至矣,盡矣,無以復加矣。文字到此,已覺水盡山窮,乃忽然轉出蟠桃園一段,絶處逢生,比然別有天地,令人心曠神搖。攪亂天宮,何等大事,乃不過衹因桃熟酒香而起。口腹之故甚細,其害乃中於心,遂至如許决裂而不可收拾。人果能無以口腹之害為心害乎?
    
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6.1 “觀”,靜觀密察;“音”,陰陽消息之機。能觀其機,或順或逆,抑陰扶陽,無不如意。故西天取經,以觀音起,以觀音結,則知作佛成仙,惟在能觀其天道耳。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7.1 齊天筋斗,衹在如來掌上見,出不得如來手也。如來非他,此心之常便是;妖猴非他,此心之變便是。饒他千怪萬變,到底不離本來面目。
  
7.2 齊天大聖被衆天兵押去斬妖臺下,刀砍斧剁,槍刺劍刳,莫想傷及其身。南斗星奮令火部衆神,放火煨燒,亦不能燒着。又着雷部衆神,以雷屑釘打,越發不能傷損一毫。此亦有微意矣。此性不壞。

7.3 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大聖齊天非假論,官封弼馬是知音。
  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萬相歸真從一理,如來同契住雙林。
《西遊》者,將“心猿意馬”四字罩住全書,猿猴乃道體耳。猿性緩,主靜;猴性躁,主動。喻道體之有動靜,與人心之有動靜相配。道本無言,其所謂猿猴者,言以顯道。果其猿熟馬馴,猿馬相合,心正意誠,心意相和,可以緊縛心猿牢拴意馬,不必外尋而運火矣。
  
7.4 好大聖,急縱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撲,把這猴王推出西天門外,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聯山,喚名“五行山”,輕輕的把他壓住。佛祖從袖中衹抽出一張帖子,上有六個金字:“唵、嘛、呢、叭、咪、吽”,貼在那山頂上。心猿定而混化五行;迷之者,既了其命,不能了性,心猿不定,終為五行所壓。心猿之定與不定,衹在迷悟之間耳。
  
六個金字,即教外別傳之口訣。明的此訣,知始知終,可以脫幻身,可以脫法身,不為五行所壓。或知始不知終,知終而不知始,幻身也難脫,法身也難脫,總為五行所壓;然亦非五行壓,總是不明教外別傳之口訣,而為五行所壓也。
        
7.5 中間柱子寫“齊天大聖,到此一遊”,即佛祖所云“乾坤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不在心腎,而在乎玄關一竅”者是也。但留名中柱,是爭名於天壤,有違祖師名生死始之旨,故離不得如來掌中,而未超於五行之外也。  
  
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8.1 上七回內外二丹之藥物斤兩、火候爻銖、有為無為之道,無不詳明且備,若遇師指,天仙可冀。然而大道幽深,若有毫發之差,便致千里之失。故仙翁藉玄奘西天取經,三徒真五行護持,寫出火候工程,大道奧妙。使人身體力行,步步腳踏實地,從有為入無為,由勉強而神化,以了性命雙修之道,不容少有差地,走入一偏之路也。
  
8.2 修道者,必一無所有,方可成真;我佛造經傳極樂者,道本無言,言以顯道,造經所以傳示修道之極樂,使人人知有此道也。觀音奉旨上長安者,道貴於悟,尤貴於行。道本無為,而法有作。以無為體,以有為用,有無兼該,可以上長安而入於極樂之鄉。
  
8.3 凡作一部大文字,必有提綱挈領之處,然後綫索在手,絲絲不亂。如此書拜佛取經,以唐僧為主;而唐僧所恃者,三徒一馬。此三徒一馬者,固非長安所隨、唐王所賜者也。若必待登程之後,逐一零星湊合。此書作者之妙,於此一回內盡數埋伏。一沙二豬三馬四猿,先後次第,灼然不紊。及至唐僧出了長安城,過了兩界山,一路收拾將來,便有順流破竹之勢,毫不費力。此一書之大綱領也。
  
8.4 篇中述心猿警醒處,衹是“我已知悔”四字。蓋人心迷而不悟,總由於不知悔。悔則妄心死,而道心生矣。故云“見性明心歸佛教”。

8.5 《蘇武慢》
試問禪關,參求無數,往往到頭虛老。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迷了幾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金色頭陀微笑。悟時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誰聽得絶想崖前,無陰樹下,杜宇一聲春曉?曹溪路險,鷲嶺雲深,此處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葉蓮開,古殿簾垂香裊。那時節,識破源流,便見龍王三寶。

8.5.1 試問禪關,參求無數,往往到頭虛老。磨磚作鏡,積雪為糧,迷了幾多年少?
“禪關”:比喻 “參禪悟道,悟徹佛教教義,必須越過的關口”。參求:參禪求道。請問佛門聖地之中,古今參禪求道的人有多少?但大都是到頭來卻是一場空。其原因是修行方法錯誤,盲修瞎煉,有如想磨磚作鏡子,積存冬天的雪放在倉庫裡作糧食,用錯了方法,空自消磨著光陰。一生執迷不悟,在原地打轉。

六祖初立禪宗,接上上根人,往往言下頓悟,一時禪宗大興。至宋朝以後,學禪者眾,而根利者稀。禪師慈悲,乃為方便,立層層之禪關,樹參求之話頭,以接引有緣之人。無奈禪意高遠,非踐行不能証道,故說叩問參求,到頭虛老。

8.5.2 毛吞大海,芥納須彌,金色頭陀微笑。悟時超十地三乘,凝滯了四生六道。
明心見性之後,入不思議法界。真如法界,理事無礙,沒有大小,也沒有時空。因此一根毫毛能囊括大海,一粒芥子能容納須彌山。世尊靈山說法,拈花示眾。金色頭陀 (迦葉) 破顏微笑,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証悟了諸法實相,就明心見性,頓超十法界。如果執迷不悟,就會凝滯在六道四生中,輪迴沈淪。

8.5.3 誰聽得絶想(響)崖前,無陰樹下,杜宇一聲春曉?
最後這段,反復渲染了,想要達到佛家的最高境界,是必需經歷無數艱難險阻,千辛萬苦,雲深霧鎖,冰崖千丈。但真的又有誰能夠聽得到杜鵑的嗚叫,尋找到佛祖的身影呢。只有披艱歷險,溯源探流,才能夠窺見到佛祖的光芒。

在那沒有慾念的山崖之前,如何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在那沒有陰影的菩提樹下,如何夜睹明星而悟道? 誰能聽到春天的杜鵑鳥在啼叫,如空谷傳聲,余音裊裊,告訴我們天已亮了。[絕響崖,是沒有回音的山谷,意指沒有慾念,心如如不動,不為外境所擾。無陰樹,是沒有影子的樹,指在夜晚,也喻指不被五陰煩惱所覆蓋的聖者。一聲春曉,比喻無明斷盡,像在萬物生長的春天,天已破曉,即喻明心見性了。]

8.5.4 曹溪路險,鷲嶺雲深,此處故人音杳。
六祖惠能在曹溪教導的禪宗頓悟法門,悟道路途相當艱險,須要有智慧,時時努力精進。在佛祖講法華經的靈鷲山嶺上,所講的經義理無限深廣,凡人有如被深雲濃霧所圍繞,迷失在了鷲嶺深處,找不到就路歸家之路。因此在此的修道人,很難就路歸家,見到本來面目。
[註: 曹溪路:指六祖所指引的道路。曹溪路險,是因求法之路,必須拋擲我執,剝離心中無盡的貪瞋癡,方能窺見自性。鷲嶺雲深: 當年釋迦牟尼佛的拈花微笑,也只有迦葉尊者意會其義涵,其他聽講者都諱莫如深。其實只要識破世間是幻象,紅塵為枷鎖,萬法為心造,自然能「鷲嶺雲開,空界自成清淨色」。故人是指古佛,我們自身長久以來迷失的本心。故人音杳: 是沒有成佛的人的音訊。]

8.5.5 千丈冰崖,五葉蓮開。
想要達到佛家的最高境界,是必需經歷無數艱難險阻,千辛萬苦,雲深霧鎖,冰崖千丈。一直等到,在那個千丈高的冰崖之上,有五葉蓮花正在開放 (機緣成熟)。[註: 千丈冰崖非常高,根本上不去,壁立千仞,是描繪修道之難,比喻道之高遠;
五葉蓮開:達摩偈云: 「吾本來兹土 ,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達摩似乎預示了,禪宗從他之後到慧能時,禪法大興,演變成五宗: 臨濟宗、曹洞宗、溈仰宗、雲門宗、法眼宗。 ]

8.5.6 古殿簾垂香裊。
「古」是亙古;「古殿」是過去一切無量諸佛一路過來的傳承。開悟者是依心而了悟; 依心來與諸佛 (自性) 相應。「簾垂」意指所有開悟者,都是無量的古佛的傳承。「香裊」 是指每一尊佛前面都有個鼎爐,鼎內有檀香在那邊香煙繚繞。諸佛的檀香煙跟開悟者尊前的檀香煙匯流成一氣。

8.5.7 那時節,識破源流,便見龍王三寶。
到了那個時候,便可返本還源,就路歸家,明心見性,證得佛門的三寶。
[註: 相傳龍樹菩薩嘗於龍宮得華嚴經,龍王乃佛教護法,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

只有真覺悟了才能達到佛法的最高的境界,才能夠脫離掉六道輪迴之苦。想要達到佛家的最高境界,只有披艱歷險,溯源探流,才能夠窺見到佛祖的光芒。

8.6 我佛如來,辭別了玉帝,回至雷音寶剎,駕住祥雲,對衆道:“我以甚深般苦,遍現三界。根本性源,畢竟寂滅。同虛空相,一無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識。名生死始,法相如是。

般若者,華嚴智慧也。曰般若,曰性源,曰虛空相,曰法相,則非一空也;曰畢竟寂滅,曰殄伏乖猴,則非一無所為也。真空而藏妙相,妙相而歸真空,所以是事人莫能識。真空妙相,順之則識神藉靈生妄,而歸於死地;逆之則元神常明不昧,而超於生地。是名生死之始,殄伏乖猴,以定制動,法相應如是也。

根本性原,即本來面目也。雖難以徑入寂滅,而專從性體參求,至得道之後而觀性原,畢竟寂滅。同虛空相,一無所有。言“同虛空相”,則非頑空;言“一無所有”,則非絶無。我所殄滅乖猴之事,三界莫有識是事者。是事乃至真至妙,而非寂滅、頑空者,特以“名生死始”,而法相應如是耳。倘謂性原本空,而莫識是事,則非我之甚深,而徒事寂滅,則亦寂滅而己矣。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則死,而為天地之始;有名則生,而入於五行之中。如乖猴,是名生而死始,法相有乖本性根源,故出不得如來之掌,而超脫五行之外也。

8.7 佛祖盂蘭寶盆中,具百樣奇花,千般異果,是“有名,萬物之母”,貞下起元之象。此一問也,即佛祖所謂“我有一寶,秘在形山,諸人還識得麽”之義。故大衆“請如來明示根本”,如來“宣揚正果”,發三五之妙藴,禪心朗月,真性涵天,此謂天、地、鬼三藏之真經也。

8.8 如來道;“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霄漢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目過山水,謹記程途遠近之數,叮嚀那取經人。但恐善信難行,我與你五件寶貝。錦襴袈裟”一領,九環錫杖一根。這袈裟、錫杖,可與那取經人親用。若肯堅心來此,穿我的袈裟,免墮輪回;持我的錫杖,不遭毒害。如來又取三個箍兒,此寶喚做‘緊箍兒’,我有‘金、緊、禁’的咒語三篇。假若路上撞見神通廣大的妖魔,你須是勸他學好,跟那取經人做個徒弟。他若不伏使喚,可將此箍兒與他戴在頭上,自然見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語念一念,眼脹頭痛,腦門皆裂,管教他入我門來。

如來道:“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許在雲霄中行,須是要半雲半霧,謹記路程遠近之數。”言修行者務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得懸空虛想,躐等妄作。又須機活神圓,毫無執滯,其中有火候功程次第,切須謹記,不可違錯。
    
8.9 師徒二人正走間,忽然見弱水三千,乃是流沙河界。菩薩方與他摩項受戒,指沙為姓,就姓了沙,法名悟淨。當時入了沙門。

柳宗元曰:西海之山有水,散渙無力,不能負芥,及底而後止。故名‘弱水’。弱水,流沙,仙師特藉以喻情欲易沉,性基難固,必藉真土以凝結之。
  
8.10 此山叫做福陵山。山中有一洞,叫做雲棧洞。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殺,依着佛法餓殺。菩薩道:人有善願,天必從之。世有五穀,盡能濟饑,為何吃人度日?”我欲從正,奈何獲罪於天,無所禱也!菩薩纔與他摩頂受戒,指身為姓,就姓了豬;替他起個法名,叫做悟能。“吃人度日”,一味嗜酒好色。而“傷生”害命,所以為妖。及得菩薩點化,“如夢方覺”,從正受戒,“斷絶五葷三厭”,故曰“豬八戒。”
  
8.11 自此,而白馬現相矣。以猿為心,以馬為意。馬乃純乾之物,乾乾不息之義。言修道者,必乾乾不息,有大腳力、大負荷如龍馬者,方能至西方而取經耳。
  
8.12 忽見金光萬道,瑞氣千條。木吒道:師父,那放光之處,乃是五行山了,見有如來的壓帖在那裏,乃是“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大聖道:“我已知悔了。但願大慈悲指條門路,情願修行。”這才是:人心生一念,天地盡皆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聖經云: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    

8.13 悟淨、悟能、悟空,是求佛問道的三重境界,層層遞進,漸入佳境。
悟有感悟、領悟、覺悟,代表著修煉、修心的意義。悟,是心靈實踐,“修證、體證”。

悟淨,指的是知道遠離污濁,去尋淨土;初入法門,修行尚淺,大體只為求得清淨心。佛說:“隨其心淨,即佛土淨。” 此求佛問道的第一重境界。

悟能,指通過修行,開始擁有一定的能量、能力;也指守戒,豬悟能又名豬八戒,需要戒守五葷三素。守戒亦是一種能。佛法能寓於持戒之中。守戒即是悟能。只有守戒才能熄滅貪欲,只有守戒才能獲得智慧。此求佛問道的第二重境界。

悟空,無疑是境界最高的。佛家講空、道家講無,若能悟得空的境界,即是放下執著,返璞歸真。

8.14 特藉必往西天,以指明大道根源之處;藉十萬八千之遠,八十一難之苦,一十四年之久,以指明防危慮險,功程火候之至要。原不遠也,遠生於擔荷之不力,淺迫之便途;知十萬八千之匪遙,而道在目前;頓悟者,一觔鬥而己至矣。原無難也,難生於塵緣之迷惑,僻漏之參差;識八十一難之易解,而樂自無極;大勇者,一金箍棒而己了矣。原非久也,久生於不識藥物之火候,錙兩之奧妙;知一十四年之非久,而經可立緻;善知識者,金禁緊而即已入我彀中矣。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禪修, 美圖趣文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