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觀察 見微知著 的真義及事例

一、導言

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是修定開慧。有了智慧,就能對一切人事物,作深廣無量,八面觀察: 體相用、因緣果、事理。因此就能,明察秋毫,見微知著,洞察先機,圓滿解決一切問題,這就是妙觀察智。

tiny1一切萬法,不離自性;自性本自具足,無量智慧德能。智周法界,無幽不鑒,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以其至虛,而應萬有。故天下雖廣,可不出戶而知;天道雖微,可不窺牖而見。因此,見性聖人,識照古今,明通造化。遠見卓識、洞燭機先、明察秋毫。看到事情的微細跡象,就知道它的真象及發展趨勢。天下至難之事。雖萬變交於前。燭之而不失毫釐。權之而不失輕重。

宇宙運作的基本法則是簡單。尋常細微之物,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藏於有限之中。在浩瀚宇宙中,我們宛若恒沙微塵,雖然渺小,卻也自成一世界。因此,洞察萬物的根本法則,就能明察秋毫,見微知著,防患未然,防微杜漸,杜漸防萌。知時達變。

二、八面觀察

天地萬物為一體,牽一髮而動全身。因此對一切人事物,要能八面觀察:體、相、用、因、緣、果、事、理。八面玲瓏才能得到真相,缺少一面都是迷惑,不能得其真相。佛菩薩智慧,無所不知,不可思議。看人事物,貴重全體圓融,面面觀察,才是真正開智慧,開智慧後,才能見微知著。

通常俗世凡夫,連一個表層都未顧及到,只看到膚淺的表面相,就下斷論,分別執著,有如盲人摸象,管中窺豹,井底觀天。世尊說法的本意,就是在破我們現前的執著—人我執、法我執。人我執演變成煩惱障,法我執演變成所知障,這兩種障礙使我們的清淨心不能現前,使我們的法身、般若都不能現前。沒有這兩種執著,真性就現前。所以情執如果不斷,再要執著言說、名字相,又生了疑惑,又起了錯誤的解釋,那是病上加病。

2.1 諸法三分: 體、相、用。

宇宙人生一切法(世出世間一切法),大到整個宇宙,小至一微塵,都有體、相、用。對這三方面都能正確的理解,才將這個法看透,得到它的真相。這是教我們在一切法裡面觀察,要面面俱到,才能圓融無礙。

體是圓覺真心、本性、佛性為一切法之所依。體是指心性的本體,法爾天然,離過絕非,清淨無染,是佛所證的清淨法身,一切眾生本具的理體。
體: 真如平等之法,常恆不變,一切法不增不減,遍其體性。
體是性體、本體、本性。性體是真常、空寂的,當體即空,不生不滅,純真無妄,真空妙有。沒有斷滅相,也沒有相續相。性體「空而無質」,如花之香、如鏡之光。

心性之相,無形無相,遍一切時處;相是自性本體本具無量智慧、無量德能,叫性德。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佛的根本智,寂而照,照而寂,寂照不二。量周沙界,豎窮橫遍 (豎窮三世,橫遍十方),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佛所證的般若德;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

世出世法,十法界聖凡諸法,皆從心出,是用大。心性之用,具足萬法,潛興密應,妙用無窮,是佛所證的解脫德。

真如無形、無相,要假藉其相、用,借假修真,就路歸家,證真如本性。這是教我們,對於任何一法都要從體相用三方面觀察。三方面觀察到了,才真正覺悟—萬法皆空、萬法無常、緣生無性,你就真正明白,真正開悟了。悟入就是智慧,智慧能斷煩惱、能破無明,就能幫助你離苦得樂。

譬如智慧可分成三種:實相般若,是體。觀照般若是相。文字般若是用。一切的經典,是從佛陀實相般若的無住、無念心,法爾如是流注出來,根據眾生之根機、需求所說或所開示之言語,即為文字般若。後代人將它寫成文字,就有相用。後代的人根據經典或善知識的開示,即是根據文字般若,時時刻刻提起觀照般若的智慧去觀照,辨別萬事萬物的體、相、用,就可契入實相般若。

2.2 生起三由: 因、緣、果。

現象的生起有三個條件: 因、緣、果。這是對於相的深入觀察。因如果沒有緣,不會結果,一定要有緣才會結果。改造命運,是依據緣。因已經造了不能改,可是因要是沒有緣不能結果,如果你能把緣控制住,就能控制結果。

緣有三種: 親因緣(因)、所緣緣、無間緣。都是自己本身具備的,外面的條件就是增上緣。因加上緣,就有果報,果報是結成、起相。一定要具足四種緣才會起相。這是因緣果報的基本定律

2.3 法有兩端: 事、理

因緣生之有為法為事,事是跡象、是行動,跡象就是現象,行動就是力用,就是三分裡面的相與用。不生不滅之無為法為理,就是理體。「理」是講「義趣」,義就是道理,趣是講它的趣向、歸趣。事雖隨緣而生,而不生不滅之理即寓乎其中;理雖為凝然不動、寂靜無為之真如,然非由緣生之事則無以彰顯之。由是,即事即理,即理即事,事理不二。事成於理,一切事都有理論的依據。無理事不能通,不可滯事昧理。理依於事,理事是分不開的。

三、見微知著的真義 與 事例

有了智慧,就能對一切人事物,作深廣無量,八面觀察: 體相用、因緣果、事理。因此就能,明察秋毫,見微知著,圓滿解決,一切問題。故聖人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道德經的智慧:
道法自然,虛靜無為。若能見微知著。事無難易。無為不可成。無事不可就。只要能了解事物自然運行之道。隨順自然。天下無難事。未兆易謀。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道本至虛而無為。至靜而無事。至淡而無味。聖人以道為懷。故所為者無為。所事者無事。所味者無味。聖人虛靜無為,以保持對細微潛流的異變的敏感性。天下的難事、大事,必須從簡單、細微之處做起,不可好高騖遠,想要一步登天。圖謀事情的原則是:難的從易著手;大的由小開始。對小者,要 當大者來對待;對少者,要當多者來對待;如果對方存怨,那就以德回報。計劃克服困難,那就要從簡易的地方做起;如果要成就大事,那就要從細小的地方做起。 天下的難事,都是從簡易之處開始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之處開始的。因此,聖人不貪大,卻能成就大事;常人輕許諾言,卻很少能夠兌現;常人把事情看得 很容易,必定遭受很多困難;聖人把事情看得很困難,所以終究不會有困難。

見微知著有四義:
1. 有智慧就能同時看到事物全貌,了知下手之先後順序,圓滿解決一切問題。
2. 由細節可看到結果,因此可預先防範。禍患常積於忽微。
3. 解決問題最適當的時機,是於事件剛萌芽之時,念頭剛動的時候。
4. 成大事、立大功,由小事著手,一步一步,慢慢累積,創造萬世不朽的豐功偉業。

3.1 有智慧就能同時看到事物全貌,了知下手之先後順序,因而圓滿解決一切問題。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從细微的地方,就能推測出就要發生什麼事情;見到開頭,就能推測出結尾。

3.1.1 淮南子云:「嘗一臠肉,知一鑊之味;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老子道德經云:「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莊子云: 「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從容無為,而萬物炊累焉。靜如死屍,動如遊龍;默如深淵,震如雷鳴。」此皆明察秋毫,見微知著之名言也。

3.1.2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千里之堤,毀於蟻穴;見一花而知春,一葉落而知秋;嚐一滴而知海水一味,皆是明察秋毫,見微知著的譬喻。古哲所云:「海水一滴,百川同味。」

3.1.3 靈感源於細節,细節讓不可能變成可能。科學家見微知著事例: 牛顿看到蘋果掉落,就發現萬有引力定律。 阿基米德洗澡時,水由澡盆溢出,因此發現浮力理論,所謂阿基米德定律。萊特兄弟,看到飛鳥翔空,就發明了飛機。 瓦特看到開水蒸汽推蓋,就發明了蒸汽機。

3.2 由細節可看到結果,因此可預先防範的事例

工作是否單調乏味,往往取決於我們做它時的心境。每一件事都值得我們去做,而且應該用心去做。因為只有用心才能見微知著。成功者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夠抓住每一個小細節。發生在日本一家轎車公司的故事,向我們證明了用心才能做到見微知著。細節往往是决定一個人成敗的關鍵因素。留心细節,創造奇跡。

3.2.1 一馬失社稷!
這是發生在英國查理三世的故事。查理準備與里奇蒙德决一死戰,查理叫鐵匠去定自己的馬蹄,鐵匠弄到第四蹄時,還差两個釘子,便偷偷地敷衍了事。不久,查理和對方交戰,忽然馬失後蹄,被戰馬掀倒在地,亨利因此俘虜了查理。於是就有了一個典故:“少了兩枚鐵釘,掉了一只馬蹄;掉了一只馬蹄,丢了一匹戰馬;丢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江山”。

3.2.2 千里之堤,溃于蟻穴
戰國時期,魏國宰相白圭在防洪方面很有成绩,他善於築堤防洪,並勤察、勤補,經常巡視,一發现小洞即使是極度小的螞蟻洞,也立即派人填補,以免小洞逐漸擴大,導致决口,造成大災害。白圭任魏相期間,魏國没有鬧過水災。

3.2.3 福特應徵
早期的福特公司是全球最大造車廠之一。當它的創辦者福特大學畢業後,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當前面幾個學歷高的被面试之後,他覺得自己没有什麼希望了。但既來之,则安之。他敲門走進了董事長的辦公室。進門後,發現地上有一張廢纸,他彎腰撿了起來,還顺手把它扔進了廢紙簍裡,然後才走到董事長的辦公桌前说:“我是來應聘的福特。”董事說:“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錄用了。”福特驚訝地說:“董事長,我覺得前面幾位都比我好,你怎麼錄用了我呢?”董事長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確學歷比你高,而且也儀表堂堂,但是他們的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見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認為能看见小事的人,將來自然會成大事,一個只看见大事的人,他會忽略很多小事。所以,我才錄用了你。”

3.2.4 紂王的象牙筷
商朝暴君紂王,他即位不久,就命令工匠為他磨一雙精緻的象牙筷子。箕子(紂王的叔父)感嘆的說: “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土瓦器而要配珍貴的犀角碗白玉杯;有了玉杯,肯定不能裝菜湯豆羮 而要裝山珍海味。吃了山珍海味就不會想穿粗布衣服,而要穿錦繡華服;穿了錦繡華服,就不願再住茅屋陋室,而要乘坐高貴的車馬,住在豪華的宮室。這樣下去國內物品將不能滿足他的欲望,他還會去掠奪遠方各國的奇珍異寶。"果然,後來紂王的貪欲越來越大,生活越來越奢靡,比干勸諫紂王於是被處死,箕子勸諫紂王於是被紂王囚禁,不久後商紂就亡國了。箕子由一雙象牙筷而判斷出商紂的發展,就是見微知著。

3.2.5. 甲午戰爭的前奏
甲午戰爭前夕,日本一名間諜化裝到北洋軍艦上偵察。當時,北洋海軍的軍艦在數量、噸數等許多指標上都與日本不相上下,但是中國軍艦的炮塔上,居然橫七豎八地晾著短褲、襪子。日本間諜就把這一 “發現” 寫進情報中,並進一步分析:這是一支紀律鬆弛、管理混亂的軍隊,不會有強大的戰鬥力。不出所料,海戰一開,北洋海軍慘敗,最終全軍覆沒,未被摧毀的軍艦也都成了日軍的戰利品。

3.3 解決問題最適當的時機,是於事件剛萌芽之時,念頭剛動的時候。

萬事起於忽微。欲為難成之事。必於易成時圖之。由易以及難。則不見其難。言小者、大之基。若欲為大事。必先於微者立其基。而後大功可成也。故道德經第六十三章云: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第六十四章云: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安定的狀況容易維持,事情尚未發生變故之前容易防範。太脆弱的物品容易破裂;太小的東西容易遺失。事情還沒有發生之前應該先有準備,事情沒有變亂以前應該要能事先防止。內念未發,外物未接,當此寧靜之時,澄心於一念不起,察機於一意之將發,不使潛滋暗長,則甚易持也。

在事情發生前所顯露的徵候或跡象。還沒有徵兆顯示要發生事情時,只要察覺到異常狀況,並加以處理,就可以容易地解決掉。欲有所為,當於未有萌芽之時,塞其端也。世亂則難治。於未亂而即治之。則治天下不難也。

3.4 成大事、立大功,由小事著手,一步一步,慢慢累積,創造萬世不朽的豐功偉業。

偉大的事業,源於细節的積累。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道德經第六十四云: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欲為難成之事。必於易成時圖之。由易以及難。則不見其難。言小者、大之基。若欲為大事。必先於微者立其基。而後大功可成也。圖謀事情的原則是“難的從易處著手;大事由小事開始”。處理難事要從輕易處入手,做大事要在事情剛開始,還很細微的時候。天下難事,必然開始於簡易;天下大事,必然建基於細微。凡事應慎於始!

天下之事至難者,有至易存焉。至大者,有至細存焉。人不見其易與細,而於難處圖之,大處為之,必終無成。苟能圖之於易,而為之於細,鮮不濟者。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合抱的大樹都從小樹苗開始生長,九層的高塔,都起始於累積土石,然後按照一定的方式,逐層堆積。所謂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眾志成城。千里之遙。非朝夕所能到。千里遠的路程是從邁開腳下的第一步開始。此即俗云: 行遠必自邇, 登高必自卑。

荀子 “勸學篇第一”云: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四、孤雁不成夏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古往今來,有智慧的聖者,見微知著的事例很多,他能對一件事物,多方面觀察,才下結論,因此他能明察秋毫,見微知著。但沒智慧的普通人,不能依文解義,盲目學習,東施笑顰,只看膚淺的表面,就下斷論。

有一則寓言故事,”年輕浪子與燕子 (The Spendthrift and the Swallow)”,就是譬喻解說此理。一個年輕有錢的浪子把家財揮霍散盡了,只剩一件質料不錯的斗蓬。一天,他看到一隻提早飛來的燕子,開心地吱渣唱著歌邊飛掠過池塘。他以為夏天到了,就把斗篷賣了。幾天後,挾帶著冰霜的寒冷冬天到來。他閒晃時發現那隻不幸的燕子,已經死掉躺在地上,他說:可憐的鳥,你做了什麼啊!夏天未到你就出來,你不但殺了自己也毀了我啊!

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就警告俗人,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 (孤雁不成夏),憑個別現象,草率下判斷是不智的。孤燕不成夏,勿以一概全。不合時宜的事,都須要智慧決擇。凡事須要多方面觀察,才是真正明察秋毫,見微知著。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禪修, 諸法實相,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2 thoughts on “八面觀察 見微知著 的真義及事例

  1. 學長,可否寫一篇關於如何依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修行的文章,尤其是如何能做到“入流亡所” 。謝謝您

    • Brian:

      聽信生師姐提起,在開元聖殿的大法會,曾跟你夫婦見過面,也聽說你在佛光山進修,因此就想你大概不會再流覽信堅園地了。

      今天收到你的Comments, 相當驚喜。信堅園地的文章,除了講說一乘佛法外,還有美圖趣文,趣味科學,以及四書五經,老莊之道,修定開慧之法門。有空可以看看,不必強求了解,只要知道有這回事就好。時機成熟了,自然心開意解。

      因你所請,信堅今日花了整天功夫,草寫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修証法門”,張貼在此園地,供你觀賞,並請批評指教。信堅因寫此文,而對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修証法門”,有更深的了解,謝謝你供給的好因緣。

      此文現在只是草稿。有許多地方須要改進。因此,此文內容,會隨時間,而有修正、更改。但主要意旨可能不變。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