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 如何修定開慧

一、導言
信堅因個人深切體悟,修定開慧,對洞悉宇宙人生真相,以及創造發明、明智決擇,成大功,立大業有重大關聯。為解說此理,信堅在此,隨文附上,道友,逍遙山 人,精心製作的power point show,簡短解說,賈伯斯之所以有驚天動地的成就,是歸功於他一生勤奮精進修禪,由定生慧,因此有超人的洞悉、觀察、發明才智,扭轉Apple Computer 的乾坤。看了之後,你就會發現,人生的意義與目的是 “修定開慧”,有智慧就能解決一切問題。
Steve Jobs and Zen (賈伯斯的禪意人生)
jobs2  jobs1
禪定可以變化體質、鍛鍊身心、脫胎換骨,也可由定中生慧,得大自在。瞭解了這個道理,你就知道,不管年紀大小,現在處境如何,為了自己的前途,終生幸福,都該向Steve Jobs 學習,都該從現在開始,修定開慧。以此因由,信堅草寫此章文,教導初學, 修行禪坐入門方法,用以拋磚引玉,希望它能帶給你幸福快樂的人生。

二、修行禪定入門方法
所有修行法門,都是修定。 修行禪坐的下手處,是整個修定法門的核心問題。古往今來,修禪定者多如牛毛,長智慧者少如麟角。主要是大多數人,不得其門而入,都是盲修瞎練。

真修禪定,應是越修越靈活,對事物的認知越深越廣,心地一年比一年清淨,煩惱一年比一年少,反應一年比一年靈敏,智慧一年比一年增 長。如果越修煩惱一年比一年多,一年比一年散亂,一年比一年迷惑顛倒、執著,反應越來越遲鈍,你是進入了死寂空,走火入魔、進了邪道,盲修瞎練。

修行貴在自悟自證。所有語言文字,皆是方便假言說,都是標月之指。有關修行禪坐的理論及修行入門方法,是信堅園地的主旨。禪修入門方法,散見於下面文章,點擊 “禪修” 標題,就可閱覽所有文章。

在日常生活,行住坐臥中,基本修禪的入門法則是:
2.1 禪坐時,一定要先靜心內觀,去除雜念、妄想。不可急求速成,要以無所得心,努力精進,瓜熟自然蒂落,水到自然渠成。
IMG0753n
2.2 禪修切忌坐枯禪: 千萬不可,空心靜坐,死寂如土石草木,如此雖經億萬年,也不能開慧。一定要保持靈明覺性,雖靜寂,但一切事物了然現前,不應而應,才能淨寂光通達。這是禪修,基本法則,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2.3 當思慮來時,不要壓抑它,不要想去除它。越壓抑,反彈性越強,越煩躁。古大德教我們,雜念像嬰孩,來時就讓它自然來,不理它(不讓它念念相續),久而久之,它自然消失。(這跟睡不著時,不要心煩,不要擔心。靜靜的躺著,不思不慮,不知不覺就會睡著一樣。)

2.4 剛開始學靜坐、禪定時,同時聽古典音樂,或者是靈性歌曲,有助於靜心、去除雜念。音樂可引開你的思慮注意力。同時,聽高靈性的歌曲或古典音樂,也可無形中 增長靈性(如入芝蘭之室)。坐累了,可躺下來,即使睡著,也可繼續聽音樂。持續一段時期,定境至一定程度時,就不必借助音樂去除思慮。

2.5 台灣靈修師父的根本教導,唸靈語、唱靈歌、頌經,也是修定入門方法。

2.6 信堅早年,常到附近植物園經行、打坐、定心,與大自然融合為一。

2.7 打坐之前,如果先作暖身、瑜珈、導引運動,有助於定心內觀,入較深禪定。

2.8 另一個進入更深禪定之法,是打坐前,先靜心大拜21、49、100,或300下。

2.9 到上面所提文章流覽,可找到更多適合於讀者根性的禪坐法門。

三、 附錄A: 修定與參禪法要 南懷瑾著
信堅: 此附錄是信堅依南懷瑾講述,稍加整理、簡化、節譯,以利初學閱讀。讀者可依上面講題,到Google 找到原文。南懷瑾此地所說法要,與信堅近年修禪定的方法,及所悟的禪定境界,不謀而合,因此信堅在此特別推薦、介紹。依教修定,當可進境神速,開慧指日可待。(南懷瑾所創建的 “十方禪林”,經常”打禪七”,讀者如有時間,可考慮到那裡去實修。) 

3.1 導論
佛法中的“戒、定、慧”是三無漏學,也就是完美無缺的學問。定是戒與慧的中心,也就是全部佛法修證實驗的基礎。換句話說,凡是要修學證明佛法的人,都要先從“定”開始。

有了“定”,才能夠真正達到莊嚴的“戒”體,然後才能啟發“慧”而達到通明的境界。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都是依“定”力為基礎,才能夠達到菩提果海。任何宗派的修法,都離不開定。

不過,所謂的定並不是專指跏趺坐(俗稱打坐)而言,在四威儀 (行、住、坐、臥)中, “坐”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姿勢而已。要修定的話,不但坐時要定,在另外行、住、臥三種姿態,也要能夠定才行。不過,在修定開始的階段,以坐的姿態入門,是比較容易罷了。坐的姿勢有很多種,只是在所有的打坐姿勢中,以跏趺坐為最好的修定坐姿。[信堅註: 如依跏趺坐的正確坐姿 (單盤或雙盤) ,全身的重心,應在丹田,可一面打坐,一面丹田聚氣,進而無功用道,運氣周流全身。]

用跏趺坐的姿勢修得定力以後,應該注意在另外行、住、臥三威儀中,繼續鍛煉保持已得的定境,進一步更要達到在處理一切事務及言談時,都不失掉定的境界,才真正算是定力堅固。用堅固的定力去證取菩提,就好像攀枝取果一樣,相當方便,得心應手。

然而,如果見地不正確或不透徹的話,修行很容易走入歧途。現在將修法的重點和概念,簡要敍述於後,如果要探求進一步的奧秘,還需要修習所有經典,尤其是禪觀等經典,如天臺止觀、密宗法要等學,都要詳細瞭解貫通才行。

3.2 毗盧遮那佛七支坐法
seven1a
3.2.1 雙足跏趺(俗稱雙盤),如果不能跏趺坐,就採用金剛坐(右腳放在左腿上),或者採用如意坐(左腳放在右腿上)。

3.2.2 兩手結三昧印(把右手掌仰放在左手掌上,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抵住)。

3.2.3. 背脊自然直立,像一串銅錢(身體不健康的人,最初如果不能直立,不妨聽其自然,練習日久後,就會不知不覺自然地直立了)。

3.2.4 兩肩保持平穩(不可歪斜,也不要故意用壓力)。

3.2.5 頭正顎收(後腦略向後收,下顎向內收,輕輕靠住頸部左右兩大動脈)。

3.2.6 舌抵上顎(舌尖輕輕抵住上門牙根唾腺中點)。

3.2.7 兩眼半斂(即兩眼半開半閉,如開眼容易定就開眼,但不可全開,要帶收斂的意味,如閉眼容易定的話,可以閉眼,但不可昏睡)。

注意事項
1. 打坐時應將褲帶、領帶等一切束縛身體的物件,一律鬆開,使身體鬆弛,完全休息。

2. 氣候涼冷的時候,要把兩膝及後頸包裹暖和,否則,在打坐時風寒侵入身體,沒有藥物可以醫治。

3. 最初修習打坐的人,應該注意調節空氣和光線,光太強容易散亂,光太暗容易昏沉。座前三尺,空氣要能對流。

4. 初習定的人,吃太飽時不可打坐,如覺得昏昏欲睡,也不可勉強坐,應該睡夠了再坐,才容易靜定下來。

5. 無論初習或久習,坐處必須使臀部墊高二、三寸,初習打坐的人,兩腿生硬,可以墊高四、五寸,日久可以漸漸減低(如臀部不墊高,身體重心必定後仰,使氣脈阻塞,勞而無功)。

6. 下座時,用兩手揉搓面部及兩腳,使氣血活動,然後再離座,並且應當作適度的運動。

7. 坐時要面帶微笑,使面部的神經鬆弛,慈容可掬,心情自然也放鬆了。千萬不可以使面部表情生硬枯槁,變成峻冷,內心就會僵硬緊張起來。

8. 最初習坐時,應該採取每次時間少,但次數加多的方式。如果勉強久坐下去,則會心生厭煩,不如每次時間短一日多坐幾次才好。

在開始修習禪坐時,應該特別注意姿勢,如果姿勢不正確,養成習慣,就無法改正了。而且對心理和生理都有影響,並且容易成病。七支坐 法的規定,有很深的涵義,非常符合生理及心理的自然法則,應該切實遵守。人的生命要依賴精神的充沛,所以要培養精神,才能達到健康的生命。培養精神的方 法,首先要使心中常常沒有妄念,身體安寧;心中一空,生理機能才會生生不絕。能夠不絕的生,另一方面再減少消耗,自然會達到精神充沛超過平時的狀態。[信堅註: 背部自然伸直,氣血才會自然流通,才能久坐。定功到一定程度,會覺得有一股靈氣,由背脊往上灌(循督脈),注入百會,心開意解,全身舒暢。平時除了打坐外,還要修心養性,去除妄想、分別、執著,才能全神內收,專注心靈。定功才會一直加深。]

3.3 七支坐法的基本原理
3.3.1 人的精神是隨著氣血的衰旺,而呈現充沛或虧損的現象。如果思慮過度疲勞,氣血就浙呈虧損衰弱的現象。所以安身可以立命,絕慮棄欲可以養神,也就是說,身體保持安定狀態,生命就有了根,丟掉了思慮。摒棄了欲望,精神就得到了培養。

3.3.2 古代醫學認為人的生機是藉著氣化而充實的,氣的運行是循著脈的路線,這裏所說的脈,並不是血管或神經,而是體內氣機運行的一個有規則的線路。這個氣脈理論是相當微妙的,一般人不太容易瞭解。

3.3.3至於禪宗坐禪的姿勢,採取毗盧遮那七支坐法,雖然沒有明白說出來注重氣脈,可是,坐禪的功效,實際上已經包含氣脈問題 了。兩足跏趺坐不但可以使氣不浮,並且可以使氣沉丹田,氣息安寧。這樣心才能靜下來,氣也不會亂沖亂跑,而漸漸循著各氣脈流動,反歸中脈。等到氣脈可以回 歸 流於中脈,達到脈解心開時,才可以妄念不生,身心兩忘。這時才能進入大定的境界。

3.3.4 普通人的身體在健康正常時,心中感覺愉快,腦中的思慮也就較少,在生病的時候就剛好相反,又如修定的人,在最初得到定境,開始見到心空時,一定會感到身體輕鬆愉快,那種神清氣爽的味道,真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可見心理和生理兩種是互相影響的,是一體兩面的。

3.3.5 人體中的神經脈絡,是由中樞神經向左右兩方發展分佈,而且是相反交叉的,所以,在打坐時,兩手大拇指輕輕抵住,成一圓相,身體內左右兩邊氣血,就有交流的作用了。

3.3.6人體內的腑臟器官,都是掛附於脊椎的,如果在打坐時,背脊彎曲不正,五臟不能保持自然舒暢,就容易造成病痛,所以一定要豎直脊樑,使腑髒的氣脈舒泰。如果肋骨壓垂,也會影響肺部收縮.所以要保持肩平和胸部舒展,使肺活量可以充分自由擴張。

3.3.7 我們的後腦是思慮記憶的機樞,頸部兩邊是動脈的路線,由於動脈的活動,能運輸血液到腦部,增加腦神經活動。在打坐時,後腦稍後收,下顎略壓兩邊的動脈,使氣血的運行暖和,可以減少思慮,容易定靜下來。

3.3.8兩齒根唾腺間,產生津液,可以幫助腸胃的消化,所以要用舌去接唾腺,以順其自然。

3.3.9 心和眼是起心動念的關鍵,一個人看見色就會心動(聽到聲音也會心思散亂起來),這是先經過眼睛的機能而生的影響。如果心亂的話,眼睛會轉動不停,一個人如 驕傲而又心思散亂的話,他的兩眼常向上視;一個陰沉多思想的人,兩眼常向下看,邪惡陰險的人,則常向左右兩側斜視,在打坐的時候,採取兩眼斂視半閉的狀 態,可以使散亂的心思凝止。

3.3.10 打坐時松解衣物的束縛,可以使身體安適;常常面帶笑容,可使精神愉快,這些條件對於打坐修定是很重要的。

所以,禪坐的姿勢,對於氣脈很有關係,雖然禪坐沒有專門講究調和氣脈,但是,這個調和氣脈的問題,已經包含在內了。如果專門注意修氣脈的話,很容易發生“身見”,更會增強一個人的我執,這個我執和身見,就是證得正覺的大障礙。

3.4 打坐姿勢正確的重要性
打坐的姿勢,十分量要,如不把姿勢調整好的話,弄得曲背彎腰,常久下去,一定會生病。許多練習靜坐的人,有的得了氣壅病,有的吐血,使身體害了禪病,說起來都是因為打坐姿勢不正確引起的,所以修習靜坐的人一定要十分小心注意姿勢才是。

如果依照正確的方法和姿勢修習,身體本能活動發生作用,身體內的氣機自然流行,機能也自然活潑起來,就會有大樂的感受,這是心身動 靜交互磨擦激蕩而產生的現象。對於這種現象,一概不可以認真或執著,因為現象就是現象,不久會消失而成為過去,如果對現象執著的話,就進入了魔境,就是向 外馳求了。

如果修定方法正確的活,自己的心身必會得到利益。譬如說頭腦清醒、耳聰目明、呼吸深沉可入丹田、四肢柔暢,連粗茶淡飯也會和山珍海味一樣的好吃;如果原 來有病的人,也會不藥而愈,精力也覺充沛。修定到了這一步,應該注意減少消耗,如果犯行浮欲,就會造成氣脈閉塞,心身都會得病了。

3.5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
開始修習定慧之學,最重要的是決心和願力。在佛學上稱為發心。其次重要的就是修所有的福德資糧,大意就是隨時隨地的行善,以善行的善報,才能做為修行的資本條件。有了願力和決心,再有了修行所需的條件和環境,才能夠入道,才能談成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修定學禪也是一樣需要工具,而修定的工具不必向外找,我們的六根,正是很好的入門工具。我們的六根(眼、 耳、鼻、舌、身、意)外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隨時都在虛妄中隨波逐流,迷失真性。現在修行人要依禪定的力量,返還性真,正好藉用六根作為工 具。

如何籍用六根作為工具呢?就是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中,任意選取一種,把心緣系於選定的這一根,漸漸練習純熟,就可以達 到“初止境”。“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每人的性格、習慣和喜愛都不相同,就是說根器各不相同,所以一定要選擇能適合自己的 法門,才能籍依這個法門去修習。下面列舉通常習知的幾種方法,作為修定入門的參考。如要深入瞭解,《楞嚴經》中有二十五位菩薩圓通法門,已包括了大多數的 方法。

四、附錄B: 靜坐修道 初修魔境 及克服之法 南懷瑾
信堅前言:
靜坐修道,主要在於修心養性,由定開慧,提高靈性階層。可惜自古以來,受道家修練長生不老術之影響,修道者大都用心意識,不用真心,因此產生許多魔境,障礙修定。

南懷瑾大師结合自己多年来的修習實踐,以及古今述作,撰寫了《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一書。其中主要是講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的一些古往今來的修練方法及理論。但書中有描述如何靜坐與打通任督二脈 (小周天運行),以及普通人初修禪坐時所遇的魔境、緣由、及破除之法,值得特別提出,供初學者進修禪坐作參考。

信堅猜測,這些魔境都由心意識的作用,以有所得心,一心專注在打通任督二脈,以達強身健體,練精化氣,練氣化神,想達到長生不老。用心過度,反成障礙。

信堅的修法,在心境上稍為不同。依七支坐法,以無所得心,任運自然。功夫到一定程度,自然水到渠成,由定生慧。依教奉行,自然會打通任督二脈,這只是初步,不是目的。然後才能長久舒適打坐,進入更深定境,提高靈性階層,增長無量智慧。同時,信堅因先練了幾年太極拳、導引、及瑜珈,已打通了任督二脈,因此信堅在禪坐過程中,沒遇到任何南懷瑾所說的魔境,一切以平常心進修,無功用道。

不過,各人因緣不同,心情、態度、觀點境界不同,體力健康情況也不同,靜坐時會碰到南懷瑾大師所說魔境,也是常情。

為幫助有志修行禪坐的初修者,信堅在此摘錄南懷瑾大師書中所說的普通人初修禪坐時所遇的魔境、緣由、及破除之法。這是初學修靜坐的人,必須知道的普通常識,希望它對大家修行進道有幫助。

南懷瑾大師是信堅最敬佩的 “精通儒釋道的現代大修行人”。用語誠懇,正思正念。以自己一生修道、度生的經驗,所悟所証心得,慈悲度眾生。如果修靜坐而遇到類似魔境,應當深信南師所說的解脫之道。

4.1、古人靜坐的目的
求“靜”是養生與修道的基本的方法。一切生命功能的泉源,都從“靜”中生長。在自然界中,任何動物、植物、礦物的成長,都從“靜”中充沛它生命的功能。 尤其是植物,一朵花、一粒穀子、麥子等等的種子,都在靜態中成長,在動態中凋謝。 人的生命,經常與活動對等的便是休息。睡眠,是人需要休息的一種慣性姿態,人生往復不絕的生命動能,也都靠充分的休息而得到日新又新的生機。

1. 祛病延年 與 消灾延壽
2. 為打通任督二脉
3. 靜是培養接近於先天智慧的溫床,智慧是從靜中的靈光一現而得。(即由定生慧)

4.2、何以在“靜坐”時,反而覺得思慮營營,其心不能安靜呢?
人的心意識、思想,由生到死,從朝到暮,根本就習慣於思慮,它猶如一條瀑布的流水,永遠沒有停止過;只是它與生命共同存在成習慣,自己並不覺得平常就有這許多思慮,一旦到了要“靜坐”的時候,在比較安靜,向內求靜的情況中,便會發覺自己的心思太亂。其實,這是“靜坐”第一步功效。譬如象一杯渾濁的水,當它本來渾濁的時候,根本就看不見有塵渣。如果把這一杯水安穩地、靜靜地放在那里,加上一點點的澄清劑,很快變會發現杯中的塵渣,紛紛向下沉淀。不是這杯水因為在安靜的狀態,而起了塵渣,實在是它本來便有了塵渣,因為靜止,才被發現。又譬如一間房屋,平常看不見它有灰塵,當陽光忽然透過縫隙,才發現了光隙中有灰塵在亂舞紛飛,你既不要去打掃它,也不要用一個方法去掉它,只要不搖不動,不去增加,也不去減少它,慢慢的再靜止下去,它自然就會停止紛飛了。

但是當安靜的情況來臨時,往往便會想睡眠,或者不知不覺,自己便進入睡眠的狀態。有了這種情形,你要仔細審察,體會自己,倘使是從心理–身體的勞累,或者是心力的疲憊而來,不妨干脆放身而眠,等待睡足了,精神爽朗時,再來“靜坐”。倘使發現心力和身體,並無疲勞的現象,那麼最好起身稍作運動,或者特別提起精神,作到始終保持適度而安穩的靜態才對。

4.3、盤足曲膝與健康
有些人懷疑,盤足靜坐,不但對人體的健康有礙,甚至,反而因兩足的血管被壓迫而致病,所以靜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現象。這是誤解。其實,人體的健康,與腿和足有極大的關系。古代的道家醫理,認為“精從足底生”。一個人的健康長壽,與兩腿雙足有絕對的關系。所以嬰兒與小孩的活動都在兩足。一過中年,腰部以下和足腿就漸感無力,喜歡疊足或蹺足而坐。人的衰老與死亡,也多是從足腿開始而逐漸至於軀幹與頭部。

盤足曲膝靜坐,感覺足腿的酸麻,正是說明足腿的神經與血脈並不通暢,証明你的健康已有潛在的問題。所以放開足腿,等待酸麻過后,反有從未經驗過的快感。如果持之有恆,能坐到足腿的氣血流暢,保証足腿而上至于腰背以及全身,會有無比的快感發生,反不愿意下座而松散雙腿了。

其次,必須了解人體猶如植物一樣。一棵樹木,盤根曲折在泥土之下;得到日光、空氣、水,以及土壤的營養,才能生長茂盛。人呢!卻和植物顛倒相反,他的根在頭部,他的土壤就是虛空。人體的兩足,好像人參的枝叉, 所以把兩足盤曲起來,等于把一株人參或松枝卷曲成結,使它的生發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歸根本而培養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壯。所以盤足曲膝,不但無妨人體的健康,而且從適當的練習開始,對于健康長壽,是絕對有利而無害的。

4.4、開始靜坐時氣機的反應 — 所遇魔境及解除之法
在開始練習靜坐時,他所感覺最大的困擾,便是心理的不能平靜和生理反應的各種奇異的感受。

4.4.1 第一反應–腿部的麻脹。
關於這個問題,根據通常開始練習靜坐的統計資料,十之八、九,便是靜坐時,經過一段短暫的時間以後,首先引起感受上的壓力的,便是兩腿發麻或發脹。於是促使渾身酸疼或不安,甚至,連帶引起心理的不寧靜。

如果從一般生理衛生常識來講,大多都認為那是兩腿的血管被壓迫的關系,等於一個通常不練習靜坐的人把兩腿交叉疊起,如不隨時變更交換只是保持一個姿勢經過一段的時間,便有腿麻的感覺。倘使從靜坐的經驗來講,這種現象,並非完全是血管被壓制的關系,實在是氣機開始發生了反應的作用。因為氣機在筋脈血管肌肉之間,不能暢通流行,所以有了脹痛麻木的反應感覺。換言之,這便証明了在生理上的陰足喬、陽足喬的氣脈上,已經有了後天的障礙。反過來講,當腿麻到不能過分忍受時,只須輕鬆的放開兩腿,慢慢地讓它自然舒暢之後,便會感覺到由於經過這一段短暫時間的壓迫,而換得新奇的舒服和快感。事實上,當靜坐工夫到達某種適當的階段時,無論盤腿或不盤腿,這種新奇而舒服的快感,是長期永恆地存在。此時,雖然長期盤腿而坐,不但沒有妨礙,這種舒服和快感,反而愈來愈盛。

4.4.2第二反應 – 生殖機能的的反應
有關靜坐對于生殖機能的反應,可分為腎臟機能、生殖機能兩部分來講,因為在成年人練習靜坐時,最初有反應的大多數是從腎臟部分(包括腰部)開始。日久工深,生殖器部分才發生反應,如果是少年人習坐,很多都是由生殖器部分先發生反應。

4.4.2.1腎臟部分的反應
即是說靜坐的時候,或在靜坐過後,腰背會發生脹、痛、酸、麻等情況。倘使因腎虧而患有陽萎、早泄、遺精病的人,可能因靜坐的關系,反而更有遺精或早泄的現象。關于這些現象的來源,中醫認為是腎虧的關係;西醫認為是與腎臟或腎上腺、性腺和腦下垂腺,以及神經衰弱等因素有關。若是女性練習靜坐,素來患有腎虧等症,不但腰部疼痛不堪,甚至會有白帶等現象發生。其實這不是因為靜坐的關係而產生這種不良的後果與副作用。實在是因為靜坐的關系,發動身體內部氣機的潛能,在將要通過而尚未通過腎臟與腰部的階段,由于這些部位的神經與腺路有了宿疾的障礙,所以引起這些症狀的並發。如果知道了這個原理,再得明師指導而知道對治的方法,只要過此一關,則一切有關這一部分的宿疾頓消,恢復健康壯盛,自然不成問題。倘使沒有明師的指導,不知對治的方法,最好是暫時停止靜坐,等恢復健康時,再來靜坐。如此持之有恆,再病再停,再停再坐。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完全恢復健康。

4.4.2.2 生殖機能的反應
即在靜坐時,或剛剛下坐後,生殖器突然勃起,甚至久堅不下,猶如亢陽的狀態,同時引起睪九部分微細神經的跳動,以及攝護腺、會陰部分輕微的震動。在女性而言,有子宮震動或收縮以及兩乳房膨脹的現象。但在靜坐的過程中,有了這種現象之後,是腦下垂腺、腎上腺與性腺等活動與興旺的証明,對于身體的健康,是絕對有益的現象。

但是無論年齡老少、男女性別。一有這種現象發生,十個有九個半都會引發性欲的沖動。有了性欲的沖動,就會引發頭昏腦脹的感受。甚至,還有胸臆煩悶或發生情緒煩躁的感覺,非常難以排遣。如果因此而有了性行為之後,不但前功盡棄,而且還有過於性行為或手淫的損害。一般練習靜坐的人,大都到此止步,極難過此一關,而且不知調整對治的方法,即使勉強壓制,久久亦成為病態。

關于靜坐中生殖機能反應的調整與對治的方法,也很繁復而一言難盡。如果真要專心致力于靜坐修道的人,最簡便而有效的方法就是減少飲食。甚至,可以短時不食,必定生效。

4.4.3第三反應-背部與肩胛的反應
在靜坐的過程中,感覺背部或肩胛部分有了脹痛,或者有神經緊縮等現象。它的原因雖然很多,歸納起來,可以用兩個原因包括它的要點:一是氣機循督脈–“脊髓”中樞神經上升的必然現象。

4.4.3.1生理病態的反應:這是指一般體弱有病或年老的人,他們在修習靜坐時的現象。所謂體弱有病,包括肺病、胃病、肝臟、心臟等等內臟的病症,或者病根隱而未發。如果是有這些病症的人,當他練習靜坐到達某一階段時,就會感覺到背部脹痛,猶如重壓,腰軟乏力或有疼痛等感覺。甚至還有背部神經抽搐痙攣等的現象;或者感覺在肩凝–兩邊肩膀連帶后腦的背部,有強硬難受的感受;或者脹痛得汗流浹背,或冷、或熱。

如果有了上述這些情形,首先必須了解這不是靜坐出了毛病,因為靜坐只是休息的方式之一,一個人和動物,絕不會因休息而產生毛病的。這是証明自己生理上已經有了潛伏性的疾病之反應,是值得慶幸的事。因為不經靜坐的測驗,你還不知道自己身體已經有病。而且自己能夠感覺到有病痛,正是體能發出自我治療的功效,並非是病入膏肓,達到無葯可救的地步。例如一個人受 了傷,而不感覺傷處的疼痛,那就是傷勢嚴量的信號。如果傷勢稍好,便會感覺到疼痛。又如患了感冒的人,當感冒病菌尚潛伏在內時,還無感冒的征兆,如果發出 感冒的現象來了,這便是感冒已較減輕了。因此在靜坐的過程中,有了這些現象,便須注重醫葯的治療,以配合靜坐,只要具有堅定的信念,度過了這些難關,便自然而然的漸入佳境了。

4.4.3.2氣機的反應
如果是正常健康的身體,經過了以前所講的第一反應、第二反應之後,便自然而然會到達背部和肩胛部分發生脹剌的感覺。甚至好像有一樣東西或一股力量在活動,只是很難向上沖舉。而且自己的意識也會產生潛在的企圖,好像覺得必須要沖過去才會輕松愉快,這種現象在丹道的觀念里便叫它為“河車”轉到“夾脊”的一關,是打通督脈的過程現象。實際上,這是陽氣開始到達“還陽穴”的階段,如果不能把心念放鬆,不能做到渾然“忘身“的意境,它就愈來愈有壓力,換言之,每逢這種情形,你的注意力愈會向背部集中,自然而然想用意識假想的力量幫助它向上推進,因為注意力的 愈加集中,反而使腦神經、胃神經愈加緊張。甚至過分用力,會使心臟收縮、更會增加背部脹痛的感受。

有些學習道家某些丹法的人,用意去“導引”它過關,或者 “以意馭氣”,觀想“河車”的運轉,配合深長微細的呼吸,以六六三十六次的深呼吸,或以九九之數的呼吸頻數,當做配合大小周天的觀念,或者配合內功運動,或用瑜伽體功等方法引導它過頭雖然也可收到一時的效果,好像儼然有物通過”夾脊”而上沖“玉枕”,但是畢竟都非究竟,而只是屬于心理的力量,改變了生理感覺的作用,並非真是氣机通過“夾脊”的真實境界。

如果能夠做到渾然“忘身”,或者運用智力而拋捨感覺的作用,只是一味沉靜無為、等待它的充實,它便會像接触電機的開關一樣,嗒的一下,豁然松弛,進入心境豁然開朗、精神特別充沛旺盛的境界。假使平常是勾腰駝背的人,到了那個時候,他就會自然而然的挺直腰干,開張胸膛,呼吸順暢,胃口開爽。不過,往往因此而精神太過旺盛,不大容易睡眠,但普通一般人,都有定的睡眠的慣性,到此反而把它當做失眠的病態,心理愈加恐慌,那就背道而馳,無從說起了。

4.4.4 第四反應 – 頭部的反應
講到頭部與靜坐過程的反應,它比其他各部分都較為復雜。從中國傳統的醫學觀念來講,“頭為諸陽之首”,所以它的作用也更大。在丹道家的觀念來說,它包括了後腦的“玉枕”關,與 頭頂的“泥坦”關,都是很重要的部分,從現代醫學的觀念來說,它與小腦神經、大腦神經,以及“間腦”與“腦下垂體”等組織有關,相當復雜,而且它與五官的神經細胞,都有密切直接的關聯。因此修習靜坐的人,常常到此而發生嚴重的問題,一般世俗所謂的“走火火魔”,也都是在這個階段出了問題。現在為了講解的方 便,把它就部位作三個步驟的分解,後腦(玉枕)、前腦、間腦。

4.4.4.1 後腦的反應
在修習靜坐的過程中,除非既空守寂,或靜默沉思之輩,只把心理意識的比較寧靜的狀況當作靜坐的功效。那就無從做進一步的探討。否則,靜坐的工夫愈久,必然會引起生理的反應,等到生理氣机的反應經過腎臟、腰、背以后,它就自然而然的會上升到後腦階段。當這無形無質的氣機到達後腦(玉枕)的時候,最為普通的反應,便是感覺神志不太清明,有點昏昏沉沉,進入似睡非睡的狀態。在佛家修習“止觀”或“禪定”的立場便叫這種現象作“昏沉”。是修道的障礙之一。在道家某些丹法的立場來說,也有誤認這是“渾沌”或 “坐忘”的境界(其實是相似“渾沌”與“坐忘”的情況,並非真實。)因為道家是依身起修,首先側重在生理上的生命能作入手的法門,所以認為這種現象是“養生”的妙境,這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觀念。

當氣機進升到後腦而呈現渾然昏昧的狀態時,如果是體力不足或身心疲憊的人,他就會垂垂欲睡,甚至,連帶體力也不能支持靜坐的姿勢了。這種情形,應該是腦部的“氧氣”不足,等于人在疲勞欲睡時,就自然而然要打呵欠一樣的情形。

倘使不是體力不足,因為氣機上升到後腦的關系。當他在似睡非睡的境界中,最容易引起的現象,首先便是眼前昏昧,一片無明,漸漸的會進入似夢非夢的光景,猶如昏黃隱約的狀態。這便是由後腦神經影響到眼神經的反應關系。許多人在這種狀態中,便會像夢中見物一樣,在昏昏迷迷中,看見許多事情和影像,可喜可愛的,可怖可悲的,種種情形因人而異。它配合了下意識的作用, 便會引起許多心理,和清醒以后思想觀念的種種變化,一般人所謂“入魔”,或者真的有了問題,都是出在這個階段。如果沒有真正的明師指導,或者缺乏自信、缺乏健全的理智與正确的思想,實在很容易走入岔路。

倘使了解了這些道理,當時便不理會這些現象,因為過了黑暗的夜里,一定就會破曉。那麼,只要經過這一階段,便會稍覺清醒。或者眼前呈現點點的星火之光。或如螢火,或如鉤鏈。或者有各種不同的光色。它都與自己內部生理的健康有關,所以才會出現在“內視”的境界里面。

如果是身體內部並不真實健康, 或者頭腦與五官部分已有病根潛在,或者如中醫所講“上焦”有火。或胃部消化不良,以及其他腸胃病與各種輕重病症的關系,也可能因此而呈現眼角膜發紅,或耳鳴、耳塞等似乎是病的現象。如果是牙齒有病的,很可能便有牙痛或牙齒動搖等狀況出現。如果是有感冒潛伏在內,或者其他原因,也可能會在淋巴腺相似 發炎,或者頭腦神經疼痛,或前后腦神經疼痛等症狀發生。但千萬要記住,這不是因為靜坐而帶給你不祥的毛病,實在是因為早已有病根在內,經過靜坐而促使它的發現。換言之,這是因為靜坐的關系,促使自己內在的體能發生自我治療的功效,如果持之有恆,再配合醫葯的治療,必然可使自己恢復絕對的健康,因此,自古學道 的人,經常都必須對醫理有所心得。

在靜坐的過程中,當氣機達到後腦的時候,也可以說是一大進步的階段,雖然值得欣喜,但也是很麻煩而復雜的階段,極須小心與理智的審擇,需要真能了解習靜和修煉的“助伴”方法,例如:需要懂得醫學上的氣脈、針灸、藥物以及其他許多“助伴”的功夫和知識等。

所謂值得欣喜的,是說過了這一關便可打通中樞神經與大腦神經部分的氣脈,而漸入佳境了。所謂麻煩而複雜的,是針對一般體能衰頹、或腦神經已有病態而尚未發覺,或者是先天性即帶有精神病態和心理不正常的人而言,每每到此一關,便發生許多歧路,甚至,中年以上的人來說,也很可能發生類似高血壓的難受感覺。其實,絕不會有高血壓的可能,只是感覺上難受而已。如果到此自作聰明,再安用守意于上丹田-一腦部,便會導致紅光滿面,而發生高血壓的征兆了。一般世俗的觀念,往往認為紅光滿面便是修道有成的效果,那真是大有問題的事,切切不可錯認。

其次,當氣機到達後腦時,耳根很可能就會聽到內在奇異的聲音,以及耳塞、耳鳴等的感覺。這種現象,都由于氣機到達後腦時,腦神經部分的氣脈將通未通,因此受到氣機的震蕩而發生的腦波作用,如果其人的理智不夠清明,便會引發潛意識深處種種的幻覺。例如:有深厚宗教信仰的人,他便會幻覺為神異的聲音,千奇百怪,難以縷述,但總不外與見聞、覺知、經驗有關的事,彼此互相穿鑿附會而已。甚至,有時候証之于小事,好像也頗靈驗,因之便認為是他力的靈感聲音,或誤以為是神通中的耳通。其實,這就是証明心力的本身,它的確具有靈驗的感應功能,而這些反應只不過是一種小小証驗的現象,並非是真正的“耳通”,而且對大事也絕不靈驗,如果妄信為真,必成魔境。若能不隨境轉,或者時常咽津納氣,放鬆頭腦的感覺(這必須要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放心引氣下降,便可安然過此一關,而轉入前腦。倘使能懂得道家的內功、密宗的體功,以及瑜伽朮的調整方法, 再借助醫葯的輔佐,那就更好了。

但到此必須注意,有許多學習靜坐的人,在靜坐的過程中,氣機發生了變化時,心念的注意力往往會被感覺的境界牽制,尤其到達腦部的時候,對感覺的注意力更為強烈,因此而促使小腹收緊、橫隔膜上縮,甚至,連帶而有胃口不開,食欲不振、大便不暢,或大便祕結等暫時的現象。

4.4.4.2 前腦的反應
在靜坐的過程中,當氣機到達前腦時,當然已在通過後腦之后的階段。此時反應的現象不如在后腦時複雜。它的反應,最有可能而極普通的現象,便是前額左右兩邊太陽穴的氣脹,兩眼皮有重垂而昏昏欲睡的感覺。如果體力氣機較為充沛的人,便感覺後眉心和鼻根(山根)之處,有鼓脹或輕微刺激的感受。但雜念紛飛的情形,到此便自然減少而微弱,雖然神思與心境,並不清明,而帶有輕度昏沉的感覺,但較過去發生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壓力已經迥然有別。唯一不好的象徵,便是容易引起眼睛的充血,而使眼膜有紅絲如發炎的現象。並且到此往往眼觀光景,或如一團太陽之光,或如月亮之光,或如點點螢火之光,有時閃爍不定,有時固定不變,不論閉眼或開眼都如在目前。甚至,在這些光影中,可以看見人物並預知未來的事,因此,有人便認為這就是眼通的神通境界。有許多人因先入為主的觀念,深入佛學道術的所知障,如執著圓陀陀、光爍爍等形容術語,就當為真實,而認為這種光明,就是自己性光的顯現。禪宗呵斥為光影門頭,道家認為是幻境,就是對此等初期的現象而言。其實,這是因為氣機在腦神經里閃爍不定,所以由心念之力與腦波的震動互相排蕩磨擦,而發出的暫時變化現象,並非真實。至於光色的不定,那是由於腑臟之間潛在有未發病症的象征,例如:腎臟(包括生殖神經等部分)衰弱有病,往往便反映出黑點的黑光;肝臟衰病,光的反映則是青色;心臟衰病,反映則呈紅 色;肺部衰病,反映白色;脾胃衰病,反映是黃色;膽衰病,反映是綠色;如果配合神祕的測驗,凡是黑色光景者,主災晦,青色主憂悲;紅色主橫逆;綠色主魔 障;黃、白最為平安而吉祥。不過這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定法,須知“一切唯心”與“心能轉物”的道理,“但得正身心,魔境可轉聖”,只要在自己一念的邪正之 間,深自反省檢點心里的思想和行為,力加忏悔,才是正理。如果眼球充血不散,必須配合醫葯,自然有利而無害。

其次,停留在前腦的氣機有時因不知道當的調整和導引,便順勢而沖向鼻端,引發鼻竇神經潛在的病症,就會經常流青鼻水,變成鼻竇炎的現象。有一派的道家,認為這種現象,便是精氣走漏的毛病,必須要緊搐鼻子,使其元氣不漏,才不會喪失至寶,其實,這種現象,是不是精氣走漏,姑且不加辯論,到此緊搐鼻子,倒不失為對治的良法。不過,如何 緊搐,那是一大問題。最好而最有力的治法,必須經過醫學的証驗,确認這種鼻水並不帶有濃汁或其他病菌,則只要凈出鼻水,然后倒吸再流的液體回去,如此多咽几天就可不葯而愈,另入佳境了。否則,也有人因此而多年流青鼻水而難以痊愈,因此而引發其他的病症。筆者過去也曾經 在此過程而受三年之患,終因“天啟其牖”才自知其調理而轉入勝境。思之,不禁為後之來者一嘆!如過此一關,便有內聞檀香氣味,和各種香氣的反應。那都是發自內臟正常的體香,並非完全是外來神祕的氣息。

4.4.4.3間腦的反應
如果氣機的沖力,過了前腦順向鼻根(山根)下流的一關,能夠隨順心力的導引而倒吸下降,它便回旋轉到大腦與小腦的中間(間腦),而上沖到頭頂部分(道家稱此為泥洹宮),然後神思大定,身形端直。一般注重道家修煉丹法或內功者,便認為是督脈完全打通的現象。其實,並不盡然,切勿錯認:這只是氣機循督脈的變化,初步打開中樞神經,進而刺激間腦的作用,促使內分泌(荷爾蒙)均衡分布的最好象徵而已。但往往有些人,到此而發生頭頂刺痛等暫時的現象,或者會有頭頂脹滿,猶如有物壓頂,或鐵箍箍頂的緊箍現象。這都因為腦神經的氣脈沒有完全打通,或者因為被感覺過度牽引所造成。

如果能夠放空注意力,猶如捨去頭腦而聽任其自然,漸漸就會感覺頭頂中心發生一股清涼如水、異常舒適而下沁心脾的感覺。

此外,在氣機真正通過頭腦部分(包括前後腦)的階段,在頭腦的內部,必定會有輕微的壁劈拍拍之聲,這是氣機將通未通之間,腦神經所引起的內在反應,這種聲音也等于一個人用雙手抱住兩耳,可以聽到自己心臟與血液流通的聲響一樣,不足為奇。這是腦波震動的聲音,叫做阿爾發腦波(α- wave),便是這種聲音的作用。不過有時候,因為執著注意力或上焦有潛在病症時,往往會使頭腦發生輕微的振動,好像得了頭風病一樣的現象。如果不懂得對治的方法,不能放鬆感覺的注意力,便很討厭地成為慣性的病態。倘使知道 清心寧靜、凝神專一的心地法門,便自然而然會進入如上所說“輕安”的定境了。如果生來乘賦特別聰明的人,雖然沒有學習靜坐可能在少年或青年的時候,也自然 會有如此現象。但是從醫學的立場來講,這也可以叫它是神經過敏的一種現象,如無其他因素加以刺激,它並非病症,這點必須要在此附帶說明的。

靜坐的過程中生理上所起氣機的感受,如果已經達到如前所說:確已有過腰部(尾閭)、肩背(夾脊)、後腦(玉枕)、頭頂(泥洹)、眉間(印堂)等逐步的反應, 從一般觀念來說,便認為是已經打通督脈(脊髓神經-中樞神經系統)的現象。其實,這只是初步的生理反應而已,並非是真正的打通督脈。督脈真正打通,有種種徵候,也有種種誠乎中而形乎外的特殊象征,並且隨時與任脈(自律神經)有互相呼應的作用。若是只有一般生理上的反應感覺,還是微不足道的事。

當氣机經過這些逐步反應以後,它還盤旋在腦部的時候,最大的關鍵,就是頭腦部分,經常有脹痛難受的感覺,或有沉重昏睡的情況。甚至影響眼神經、耳膜、牙齦、 鼻腔等處,發生類似病痛的現象。或者有頭重足輕、脾氣急躁,容易光火,以及精神亢奮,大便祕結,不易入睡的反應,即便睡眠時也是夜夢不寧。這樣說來,靜坐和通過督脈的情形,比起一般不學靜坐的人,反有更多不良後果,那又何必學習靜坐呢?這可不必為此駭怕,以上所說的,只是籠統的經驗談,是憑親自經曆過的求証經驗,和許多習靜者所發生“個案”實例的總論,只是說當此過程中,全有這些現象發生的可能。有關這些現象的發生,還須視個人的年齡、性別、生理和心理的 健康狀況而有差別,並非個個必然如此。而且因靜坐的反應所發生類似病痛的感覺,並非真如生病的痛苦,也只是說有“類似性”和“可能”如此而已。

總之靜坐到了氣機上行達到腦部的時候,至少已經有了一段效果,極需要“沉心守靜”,等待氣機下降到喉管(道家叫作十二重樓)、胸部(膻中)、胃脘(中宮)、小腹(丹田),經過腎臟部分而到達生殖器官的頂巔。這一路下來,便是道家和“內經”醫理學所謂的“任脈”線路。

4.5、打通任脈所遇魔境
任脈的重心在於中宮,就是胃脘,也可以說便是「胃」部,它甚是五行 (水、火、木、金、土)的「土府」。脾胃對於一個人的健康長壽和養生修道,實在是太重要了。不論任何大小病症的發生,第一項嚴重的警告,就是胃的食慾先發生問題。例如傷風感冒了的人,胃口一定不好,腸胃一定有問題。換言之,腸胃消化良好的人,即使有些傷風感冒,也滿不在乎。胃口上通食道管,就是道家所謂的「十二重樓」,下通大腸,以及連帶影響腎臟、性腺等作用。

靜坐到達腸胃有氣機在滾動,乃至氣機鳴蕩,內在有如氣泡聲音等感覺的時候,這便是初步的第一徵候。經過這一徵候以後,往往有食慾亢進,或者感覺氣滿而不思飲食的現象,如果有了食慾亢進的情形,必須要節制飲食,不可貪圖口腹之慾而過分吃飽。但在此時必須注重好的營養,足使真能吸收融化。倘使有氣機脹滿不思飲食的情形,應當酌量減停飲食。以待有食慾的需要時,再慢慢的少吃多餐,以資補益。

其次,在「中宮」胃部有了如上所說初步的第一徵候發生時,也很可能在同一時期,便有打呃、噯氣、放屁等現象。總之,當此過程,噯氣、放屁,大可任其自由一番,以便腸胃真正清理淨盡,而有兩種現象,特別值得注意:

(一)打長呃、噯長氣,好像有嚴重胃病人的情形。
(二)大便頻頻,有的嚴重到猶如瀉痢的情形,乃至連續十天半月不等。

有關打長呃和噯長氣的認識:這是胃氣上行(亦即同於瑜伽煉氣術所謂的上行氣發動),將要衝通食道管的象徵。等到食道管的氣機真正衝開以後,頭腦清新,胸懷舒暢。而且由頭頂降到「唾腺」所流出甜蜜清涼的津液,滑滑而自來、源源充滿口腔。這便是丹道書籍上所說的長生之酒、甘露自灑的徵候,也有用「玉液瓊漿」的神 妙名詞作譬喻。過去在康藏一帶修習密宗教法,對於有了如此打長呃、噯長氣的人,便會生起恭敬禮拜之心,認為是氣脈已有相當成就的非凡之人了。

有關大便頻數類似瀉痢的認識:一個普通的人,如果有了大便頻頻,甚至有瀉痢屙水等情形,當然是有嚴重的腸胃病,或者是急性腸炎等病症的現象。但無論屬於哪種病徵,毫無疑義的,它給予人的感受是痛苦的。倘便是因「靜坐」發動氣機的原因,雖然有大瀉或屙水等現象,但並無痛苦的感受,而且頭腦、內臟反有一種清新舒服的感覺。雖有輕微的軟弱之感,但無大礙,等瀉到最後,屙出一些稍帶紫黑色的粘液,便是腸胃的積滯,真正清除淨盡,自然而然就會停止瀉洩了。

如果是專門從 事養生修道的人,經過這一階段以後,心境的靜定境界,和生理上的感受,一定會進入另一新的狀況。但對飲食起居,必須適時適量,特別知道謹慎,不可貪圖口福 而過飽或亂吃東西,總以恬淡為宜。尤其對於男女之間的性行為,應該特別守戒。如有家室之人,難於免俗的,至少要作到「寡慾」為上策,倘使違反了上述男女飲食的告戒;又須經過「靜坐」工夫–時間的累積,而再度發生瀉洩等現象。一般「靜坐」修道的人,「屢成屢敗」的經過,這也是其中重要關鍵之一。

中宮胃氣的發動和食道管:人盡皆知我們的生理,自喉頭部分開始,便分為食道(後)、氣管(前)兩支。如果氣管系統有了疾病,或者碰到傷風感冒等情形,便有咳嗽嗆氣等現象發生。而咳嗽的情形,又有乾咳和痰咳等差別。乾咳,大多由於支氣管炎所發生。可是有些痰咳,便和食道管連帶胃部的病症有關。但在「靜坐」修道者來說,當「中宮」氣機發動,有了打長呃、噯長氣的現象之後,便會感覺胸膈之間嚴如有物堵塞、欲吐之為快而又不能暢所欲吐。等到上行氣充滿、忽然咳嗽帶有混濁灰暗色的濃痰,便是食道管初步打通的徵候。道家者流,對這個部分的名稱,叫作「十二重樓」。密宗者流,對於這個部分的名稱,使叫作「受用輪」(喉輪)的脈結。事實上,都是指由喉頭開始,連帶食道管而直下胃口一帶的系統。密宗的修法者,認為打通了「喉輪」氣 脈,便可沒有妄念煩惱。其實,這也是籠統的說法。真正打通了「喉輪」部分的氣脈以後,可以做到減少無明的煩惱;換言之,就不像普通一般人們因胸懷煩惱而產 生情緒煩躁的情形,並非完全可以到達不起妄念,但至少有可使無明妄念減輕的作用。因為完全做到妄念不生,那還得靠心理上的定靜工夫,不是全憑生理的作用即 可一蹴而就。

那麼食道管對於心理和生理的健康,會有如此的重要嗎?誠然是非常重要的事。因為一般人的食道管,是經常輸送飲食的主要孔道,雖然飲食經過這條孔道就送到胃裡接受消化,但是有些飲食的渣滓,仍然還會停滯在食道管的壁道上,日久年深而不加清理,便如輸送油管或輸送水管一樣會起銹硬的障礙作用,所以食道管癌等病症,也因此而引發。

有關道家上下「雀橋」之說和舌抵上顎:待胃氣上行,打通食道管以後,則胸間「膻中」部位,自然有豁然開朗之感。甚至,守靜之極的人,還可感受聽到心臟部分,似乎有劈拍開裂的聲音,猶如佛家所形容的有「意解心開」的感覺。此時嚴如有物下沉,氣入小腹,舌尖上翹的自然反應發生。

無論佛、道、密宗、瑜伽術等任何一家的打坐方法,都以舌抵 上顎為基本坐式的內容之一。從一般的觀念來說,舌抵上顎是為銜接上顎門牙兩齒縫之間的唾液;吸收「腦下垂體」所放射新生的津液(內分泌之一),以便「咽津納氣」,用作「返老還童」的修煉工夫。所以一般初學打坐的人,只要依照舌抵上顎的姿勢去作,便自然而然有津液滿口,需要嘓嘓吞嚥的現象。甚之,津液有時還 呈甜淡和清香的滋味,嘗所未有。但到了胃氣上行,通過食道管的時候,喉結骨自然內收下壓,舌尖便自然上翹,進而可以直立接觸到小舌頭部分,內卷而封住喉 頭,使呼吸之氣,自然由輕微無聲而達到接近停止的狀態。這種情形,便是道家丹經所說的駕起「上雀橋」而登天梯的現象。在瑜伽術的靜坐法而言,這是真正自動 作「瓶氣」的工夫,停止呼吸的作用。於是,後腦神經震動所生的「天籟」鳴聲和震動的異聲,所謂「腦後鷲鳴」、「眼現金光」的現象,便自然而然愈加清晰,心 境寧靜無妄的境界,也愈來愈加清明。

雖然如此,但自「中宮」胃部所起的下行氣,是否真已進入下丹田(小腹內在的中心點),還是值得特別注意的問題。因為當下行氣將通丹田氣海的時候,小臉和恥骨以上的神經,都自然而然會有刺痛的感受。等到這種刺痛感覺完全過去,氣機直 達「海底」爛明)攝護腺部分而貫到生殖器(女性僅到子宮部位)時,只須稍加注意,便會自然收縮回轉。攝護腺乃至會陰部分,都會自然生起緊縮的情形,丹田 (小腹)充滿,發生內呼吸(指小腹內在的輕微呼吸的現象),這便是道家丹經所說的「下雀橋」的作用。再進而到達口鼻呼吸與內呼吸完全靜止,生殖器收縮和睪 丸的收緊,就如嬰兒來未孩的狀態,這便是一般道家丹經所說的「馬陰藏相」的初步現象。到此,飽食多吃和服氣不食,都無所謂,便可真正實證到「靜定」的初步 工夫。但是差距真正打通「任」「督」二脈;和修道入定,超越人天的境界,仍然還有一段並不短暫的距離。

上文講到在靜坐過程中氣機發動之後,任督二脈有了反應的種種情形,並非就算是任督脈的真實打通。可是一般人便把這些反應作用,認為是任督脈打通的現象,真有「迷頭認影」,自落癡狂的見病之嫌。不過只對健康長壽來說,如果運用恰當,卻也不無小補。倘使真要誠心學道,那便要審慎明辨,不可認妄為真了。

4.6、打通氣脈為什麼?
除此以外,依循正規靜坐的法則,倘若氣机通過“任”“督”二脈,則會發生猶如道家所謂的“大周天”與“小周天”的種種景況,而且都有正規而准确的反應。乃至猶如密宗所謂的三脈四輪都打通以后,又應該怎樣,才是合于修遣的規范呢?這個問題,倒是极為重要的問題。在一般修煉丹道者的立場而言,對于氣机通行“任” ‘督”二脈,運轉“河車”而契合于大小“周天”。向來都視為是無上的祕訣。

但是很多人都忘了“河車”運轉,轉來轉去;又轉到几時為止呢?須知運轉“河車”,氣通“奇經八脈”,並非就是靜坐和修道的極果。嚴格說來“河車”運轉和氣通“奇經八脈”,那只是靜坐和修道的開始鞏基。它對于健康 祛病,不無功效,而對于修道與証道,那只算是開步走向軌道而已。“河車”運轉和氣通八脈以后,到了某一適當階段,氣机就自然的不再轉動。那時由于氣机的充 盈不動,身體漸感輕靈曖軟而達到“忘身無我”的境界。此時才能豁然自省,認得“圓陀陀”“光爍爍”的性命的本元。它确然與后天有形的身體可以分離與和合。 然后再把這一靈明的性命之本,重新渾和這個后天的身(爐)心(鼎),繼續鍛煉,如此才可以使得此身此心,能分能合,而奠定修道與証道的堅固基礎,這樣才算 是有了初步的成果。

關于前者“河車”運轉和氣通八脈以后的情景,一般丹經道書,只用“璇璣停輪,日月合壁”來作身心空靈渾一的代名詞, 從來都被視為神祕而不肯輕易泄漏天机。一般道書,大多只用“重入爐鼎,再整乾坤”等等的形容詞輕輕帶過。其中應當如何若何的再進一步來确定修証。尤其不肯明言,“恐遭天譴”。事實上,天心有好生之德,如果真正與人為善而又曲遭天譴,亦應“當仁不讓”而樂于為人,何必太過自私。

但是在一般學習靜坐和修道者而言,能夠達到真正的“河車”旋轉而氣通八脈的,已經絕無僅有。何況過此以往,真能了解身心性命的可以分離、可以凝合的境界,實 在萬難得一。因此縱使要誠心付授,又有誰能一聞而悟地承受得下。並且由此以往,都是超越形而下而進入形而上的境界。即使愿意明明白白的細說端詳;又有誰能 具備超世的智慧與經驗可以領會“通玄峰頂,不是人間”的旨趣呢!好了,這些話,可以到此煞住,再說下去,真有可能被人認為是“走火入魔”的瘋言瘋語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修定開慧, 修心養性, 禪修,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11 thoughts on “略論 如何修定開慧

  1. 信堅老師您好:
    感謝您的回覆和指導,使我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非常非常感激和感動! 讀完此篇,仍覺意猶未盡,處處體驗歴歷,在後面的部分,不知就打通氣脈,性命的本元,由此而初是謂元始?乃至一炁,這才開始? 不知老師在通、轉到循序入軌中,乃至繼續的過程中,可有詳細的資料和體驗?不知可否付授?可以給我更仔細的省察細節嗎?

    • 福頤師姐:

      師姐似乎對練氣功與打通經脈的練功方法,甚感興趣,也有甚深根底,可能比信堅高明多了。信堅不是氣功專家,練的只是導引、丹田聚氣、及簡單的運氣行功: 小周天運行。主要目地是強身健體,還老還童,達到能自癒與頓癒,身無病痛,以為修定的基礎而已。沒有想要修練成仙 (如此園地另一文 “周易參同契” 的 煉金丹法)。

      據信堅井蛙之見,近代唯一的氣功大師,南懷瑾 (1918-2012) 已於四年前過世。不然信堅就會推薦師姐到新竹十方禪寺打禪七,師姐所有問題可當面向南師請教。信堅相當崇敬南師。師姐有機會可上網查看南師四十多年來的講義。此文的附錄A & B: 修定與參禪法要& 靜坐修道 初修魔境 及克服之法,都是節錄自南懷瑾的講義。

      周易參同契曰: 先天一炁,都從虛無中來。真正元炁一來,氣脈剎那之間同時都打通,無念之念,是為正念。正念時時現前,方可致先天一炁,而有得藥之時。

      依師姐所說,令信堅想起葉曼。有機會師姐可讀讀她與南懷瑾的奇遇。信堅猜測,師姐一定會喜歡此文。國學大師葉曼跟隨南師學佛修證的神奇實證經歷

      信堅

  2. 很高興的能看到這篇文章,我也是物理人,練習形而上學時,還是需要一步一腳印講求實證的,你寫的超清楚明白的,我目前應該是有初步河車現象了,即使在平時,只需要念頭一轉,想靜即可,即使現在打字中,河車現象也沒有停止。

    不過這種現象,跟一般人說,沒多少人相信,基本上就是你寫的這段話嘆知音難遇,有緣之難求,修行路上少行人。特以此「聖賢境界」網站,廣結有緣,同登彼岸),但是我還不敢寫太多就是了,多交一些修行人的朋友,應該是我現在比較想要做的事情,雖然我一開始也不相信真的有這種境界,但是都出現了,他就是事實了。

    而我目前還沒有打算追求什麼成仙等等,因為還完全不知道倒底是不是真的有這種境界存在 …

    有機會可以私下信件交流一下嗎?

    • Alfred 師兄:

      歡迎同行,物理學者,參觀信堅園地。學物理的人,大都是唯物主義者,很難相信形而上學。但如果能相信,進境會很快。信為道元功德之母,長養一切善根。

      信堅打坐與練氣功的功夫還相當粗淺。主要目的是為了強身健體、自癒頓癒、與靜坐修心,由定生慧,幫助修行入道。

      此文附錄所引用的打通氣脈與河車運行,是節錄自近代氣功大師南懷瑾的 “我說參同契” 及 “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兩篇文章。信堅非常敬佩南大師的一切修為及無私的教導,所說的都相當正確。可惜已經作古,明師難遇。

      師兄可到網路查看此兩篇文章的全文。看完後,如果還有疑問,可再來函討論。就如南懷瑾大師所說,練氣打坐,是修禪定的方法之一,目的不是成仙,而是由定生慧,有智慧是修証見性的主要基礎。打坐修禪定,初練時,身體會有許多感覺,但過一陣子之後,就會超越身體感覺,進入另一靜定的境界。

      信堅

      • 我小學就開始練氣功,大學就開始打坐, 原則上我不算是初學者了, 我現在每天差不多都是 3 小時以上的瑜珈+ 打坐,
        所以下完班後 , 一安靜下來就已經在入靜狀況中.從頭到丹田都是清涼如水, 而現在正在習慣, 不管是行住坐臥. 皆是禪境中.

        南懷瑾的著作,我也有看過很多 , 但以他的論述,和我目前實修驗證的經驗來看, 到我目前真的能實證的部分是吻合的, 他的客觀的分析和大師的風範 , 我是很佩服的 . 但是他的書中 ,真的很少提到他自己真正的實修經驗就是了 ,

        你這篇文章所說的那些現像, 我都按步經歷過. 但是有幾關不明顯, 那部分的氣脈是比較通的 , 但是整體確實是依照打通順序來的, 從氣到頭頂, 但真的通過 12 重樓過任脈是最難熬的 , 因為會連平常都常常是頭昏.

        為什麼會留言 , 就是看到你能敘述的如此明白 , 修行時間應該不短了 , 應該有許多實證的經驗可以分享才對.

        佛家不喜歡提煉氣和修行後該有的景象,認為沒必要提這些,而道家在小週天後的現像 , 真的也是一語帶過 , 寫的人是否真的有達到那個境界,就不可知了, 描述的真的太模糊了.

        嚴格說來“河車”運轉和氣通“奇經八脈”,那只是靜坐和修道的開始鞏基。它對于健康 祛病,不無功效,而對于修道與証道,那只算是開步走向軌道而已。
        完全同意, 即使到這裡, 真的還只是開始而已 , 所以佛家才不喜歡講這些 , 容易生起多餘的慾望,所以我第一封信才會說,我還不想成仙, 還是先把身體練好就好 . 這個境界後的敘述 , 以佛經來看 , 真的是玄之又玄 ,而道家在這個地步後的敘述 , 真的太少 , 有的部分 , 也是玄之又玄, 也是一語帶過較多

  3. Alfred 師兄:

    難得有緣,遇到練氣功高手,而且謙虛,不露形色,幸會。以後當請多多指教。

    真高興收到師兄回函。師兄必已詳讀南懷瑾大師講解,對他所說 “河車” 運轉和打通 “奇經八脈” 的教導,有所印證。南師是此道第一人,無有過者。

    誠如師兄所說,在南師講解中,甚少提及他自己的修為境界,但偶而會點出,修行到某一階段時,會有何種感悟或境界。南師所說,皆能印證信堅所悟、所証,看了之後,歡欣雀躍。正確的法門或一乘佛經教導,不只是純理論,而是如能依教奉行,可以實證其中所言的境界。

    道家經典,如 “周易參同契”,詳細講了很多 “性命雙修” 的要訣,師兄有空可以看看,有機會來函討論其中秘意。一乘佛經注重法身慧命,見性成佛。禪定打坐,只是修定的一種法門而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於 “由定生慧”,由慧入道,明心見性。

    禪宗有 “磨磚成鏡”的典故。馬祖道一於唐朝開元年間來到南嶽般若寺。他不看經書,也不詢問佛法的道理,整天只是打坐參禪。有一天,懷讓禪師便問他:「大德坐禪為的是什麼?」道一便回答說:「想成佛。」懷讓禪師一言不發,拿起磚瓦便往寺前的一塊石頭上磨。道一覺得很奇怪:「磨磚頭作什麼?」懷讓禪師回答說:「磨磚成鏡啊!」道一聽了覺得很可笑:「磨磚哪可能成鏡呢?」懷讓禪師反過來責問他:「磨磚既然不能成鏡,那坐禪難道就可以成佛嗎?」

    最後,引用南懷瑾大師語重心長的教導: 修練氣功,只是修定的入門。如果長久修練,未能開慧,則止於 “外道法門”,如佛家的聲聞、緣覺,雖達到八禪境界,未出六道。

    開慧的最初徵狀是 “如發禪病,文思不斷,下筆如神”。再上一層是 “一門通一切門通,一法通一切法通”。真開慧者,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

    信堅

  4. 信堅師兄:

    感謝你真誠回應
    我改用中文名吧,用英文只是台灣公司都習觀有英文名

    最後,引用南懷瑾大師語重心長的教導: 修練氣功,只是修定的入門。如果長久修練,未能開慧,則止於 “外道法門”,如佛家的聲聞、緣覺,雖達到八禪境界,未出六道。

    自我請教佛教大師後, 我也確認了這件事情了 , 我也不敢說,到現在為止曾經體會過初禪境界為何

    而佛家所說,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我都還不敢說我連入定了, 更不敢提生慧了, 要是以我認知的看法 , 要能深入大定, 可能有有辦法達成佛家所說的真開慧者(不吃不睡 ,數日, 數年都在定中) , 近代我願意完全相信到達這個境界者 , 只有釋廣欽師父.

    而要達到這個境界, 一定是在八禪境界以上了才對.南師是否已經有到達這個境界 ,從他書裡真的無法判斷 。

    我現在練的已經很難算是氣功階段了,當真的是用先天真息時,是不是還是氣功,就只是一個名詞差異了,但若是用後天意識練出來的氣功,我覺得是不太可能會有河車自轉的現象的,除了用太極拳之類的內家功法,總之我覺得關鍵判斷在於是否有使用後天意識。

    我現在所有的氣的運行,都是在後天意識幾乎完全消失中運行的,但是覺照的心一直都在,只覺照,念頭來了就自然消失,不強求念頭不生,也不執著念頭不滅,而我一確定河車能自轉動後,除了身體上的感覺外,心的方面,我即使不打坐,幾乎一直維持這樣,沒有沒有什麼雜念,無思無煩惱。

    正常人初學打坐,要練的就是減少雜念(各門各派法門就多了),進入入靜的狀況,只有在這種狀況下,先天的真息才會產生。法門就是這句話
    道家修真的密訣: “先天一炁,從虛無中來。”
    當靜到某一程度時,這個就會出現了。確實是無中生有

    要是我說後天氣功的差異,後天的氣功,像是由外而內。比較像是體表的氣,很難深入到內臟,而先天的氣。一開始就是發於下丹田,走的就是身體內部,而且永遠不會消失。

  5. 另外你舉的那個例子,實際上就是類似這個

    禪修切忌坐枯禪: 千萬不可,空心靜坐,死寂如土石草木,如此雖經億萬年,也不能開慧。一定要保持靈明覺性,雖靜寂,但一切事物了然現前,不應而應,才能淨寂光通達。這是禪修,基本法則,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我也有好幾年時間在這裡打轉中,大學時代教打坐的老師,實際上不是明師,所以多花了好幾年時間,檯面上某人,不太好批評,他至少領我入門了.

    正確作法是不能完全守竅, 也不能完全放空.念頭也不是真的沒有了.
    這個才是真答案,但是真的很難用文字說明.很多大師都講得非常清楚了,但是後人要完全弄懂真的很難.
    一定要保持靈明覺性,雖靜寂,但一切事物了然現前

    • 文德師兄:

      文德武功,經天緯地,陛下萬歲,萬萬歲。

      多謝師兄回覆,分享修練氣功、修禪定心得,誠是難能可貴。

      廣欽老和尚,不吃不睡, 一坐數月,應是示現給信徒看的。否則何必如此,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才是菩薩境界。

      師兄所說,都是正知正見,信堅相當佩服。尤其所說,”一定要保持靈明覺性,雖靜寂,但一切事物了然現前,不應而應,才能淨寂光通達。” 這點信堅完全同意,很難對人解說這種境界,唯證乃知。

      師兄如此修為,早該由定生慧,智慧通達。師兄文辭暢順,下筆有如神,是一跡象。但也應一門通一切門通,一經通一切經通,問題到來,不必思索,最好的答案自然現前才對。師兄在公司作事,也應該一切輕而易舉、得心應手。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