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無門關 序言解說

一、前言
禪宗無門關是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撰,參學弟子宗紹編的一部禪宗經典。本書根據慧開於紹定元年(1228)夏,在東嘉龍翔寺,應邀為僧眾拈提佛祖機緣時的記錄整理而成,無門關共收集了前輩禪師四十八則有名的公案,給後世禪師拿來考校門徒是否學成之試題。四十八題裡,題題都是很刁鑽古怪的題目,也沒標準答案。跟随禪宗大善知識學習,體悟自己的佛性,叫做參學。宗绍是跟隨慧開禪師的比丘,他把慧開禪師開示學人時,對古人公案的拈提評點紀錄下來,就是這本《無門關》。

「無門」二字,是依據「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強調禪宗的修行方法和修行境界。所謂「無門關」,是指歷代禪師設置的通向「大道」的關卡,以此比喻禪師啟悟參學者的諸多方便設施。如想悟到自己本來具足究竟圆满的佛性,進入禪的殿堂,却無門可入,一切方法都用不上,所以叫做無門關。

二、禪宗無門關序文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既是無門。且作麼生透。豈不見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從緣得者。始終成壞。恁麼說話。大似無風起浪,好肉剜瘡。何況滯言句。覓解會。掉棒打月。隔靴爬痒。有甚交涉。

慧開紹定戊子夏。首眾于東嘉龍翔。因衲子請益。遂將古人公案。作敲門瓦子。隨機引導學者。竟爾抄錄。不覺成集。初不以前後敘列。共成四十八則。通曰無門關。若是箇漢不顧危亡。單刀直入。八臂那吒攔他不住。縱使西天四七。東土二三。只得望風乞命。設或躊躇。也似隔窗看馬騎。貶得眼來。早已蹉過。
【頌曰】大道無門 千差有路 透得此關 乾坤獨步
chao2chao1

三、序文解說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佛所說的法,一切以心為根本,句句都是從清淨的心性中流露出來的;語言是方便假言說,唯有心性才是真實不變的。欲達到開悟見性的境界,應以「無門」為入門的方法,「無門」,佛陀的言教,以真心為宗本,修行悟道,以沒有一定的門徑為法門。這句話要怎麼理解呢? 既然是無門,那要怎樣才能透過此關呢?

「無門」是作者慧開禪師依據「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強調禪宗的修行方法和修行境界。所謂「無門關」,是指歷代禪師設置的通向「大道」的關卡,以此比喻禪師啟悟參學者的諸多方便設施。實際上,即指各類公案。

佛語心者,即心即佛。佛陀的言教,以真心為宗本,句句都是從清淨的心性中流露出來的。無門為法門者,達性本空,更無一法。性無有相,亦無有門。 [ “無” 門是如何進入 “空性 (無) ” 的法門,也是如何明心見性的法門]

「無門」不是說沒有門。「無」是超越有無的諸法實相 —本來無一物;「門」是途徑、訣竅。 「無門為法門」是以「無」為修行方法,即以諸法實相之理,勘破無明夢,圓成佛道。

既是無門。且作麼生透。豈不見道。從門入者。不是家珍。
既然是無門,那要怎樣才能透過,通過呢?你難道没有聽說過:從門口進來的,不會看見家裡最珍藏的寶貝 (喻從外面聽來學來的知識、見解、學問、理論,都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珍寶)。要想登入大雄寶殿的堂奧,是沒有現成的門可循,這條便道只是方便權宜的指引。

要能「從心流出,才是本性。」不要在枝末上鑽研,要從大體上立根!
不被一切現象所約束。開悟之大事,最重要關鍵乃在於本具之佛性,若不明此理,反而向外尋求,終必無所獲得。

從緣得者。始終成壞。恁麼說話。大似無風起浪,好肉剜瘡。何況滯言句。覓解會。掉棒打月。隔靴爬痒。有甚交涉。
隨著緣份才得到的,最後還是會因緣盡而毀壞 (喻通過種種方法手段得來的成就,最初得到的時候雖然暫時擁有,但最终還是會失去)。這就是說,單靠文字、話語來參禪是沒法入門的。這就好像没有風却掀起滔天大浪;明明是好好的肌肉,卻以為是長了膿瘡,而把它挖掉。更何况是停留在對文字表面意思的理解,而不能體會文字背後的真義、只是在道理的層面,得到知識性的理解和認識。這就像,手拿棍棒去打天上的月亮,隔着鞋子,給脚抓癢,這跟證悟實相,有什麼相干、關聯?

要想實現“見性成佛”的醒覺生活,展露生命和微笑,契會十方諸佛的妙諦,只有自己去實現了。每一個人的根性因緣各殊,悟道之途和生活的實現總不相同,只有“自悟自度”(唯證乃知),自己依著自己的因緣去實現,才能契會如來的佛心,展露生命的微笑。

慧開紹定戊子夏。首眾于東嘉龍翔。因衲子請益。遂將古人公案。作敲門瓦子。隨機引導學者。竟爾抄錄。不覺成集。初不以前後敘列。共成四十八則。通曰無門關。
慧開禪師於绍定元年(1228年,該年是戊子年)夏天,在東嘉龍翔寺担任寺院住持。有著衲衣之僧人,向他請教修行上的問题,因此就將禪宗前輩祖師的言行範例(公案),作為敲擊明心見性法門的瓦片,隨著學禪人的根機、機緣,來引導修禅人。想不到一個個公案,慢慢累積抄錄,不知不覺就變成了一本小册子。從一開始,就没有計劃,按照先後條理來排列順序。此集總共有四十八則,統稱“無門關”。

若是箇漢不顧危亡。單刀直入。八臂那吒攔他不住。縱使西天四七。東土二三。只得望風乞命。設或躊躇。也似隔窗看馬騎。貶得眼來。早已蹉過。
五祖說:「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如果是個男子漢大丈夫,就該不顧生命危險,抄起一把單刀,直接衝入到敵軍的千軍萬馬之中,逢祖殺祖,遇佛殺佛,斬斷自己心意識中一切知識、見解。縱使西天28代印度佛祖、中國從達摩到慧能的六代祖師,也只好望風披靡,乞求饒命。假如猶豫懷疑,裹足不前,不肯精進。隔著窗隙看著馬騎過 (白駒過隙,指馬從洞孔前一下子就跑過去),才眨一下眼,就已經錯過了。(當下即是。)

頌曰。大道無門 千差有路 透得此關 乾坤獨步
無門是禪宗的宗風,也是頓悟法門的特色。「大道無門」是指頓悟的法門,並沒有門。
無門之門不易摸到,一旦摸到就是頓悟。「千差有路」則是修漸悟法門,且有很多的門路。並不是說在任何一條路上都可以進入無門之門,而是叫你不要找小徑,不要走漸悟的路。「透得此關,乾坤獨步」,能進入 無門這個關,也就能通過頓悟法門,超越於一切境界之上,達到修証的最高境界。

「大道無門」是指頓悟的法門,是沒有門路可循。無門之門,不能以世法契入。道是無形無相、無處不在。言語道斷,心行滅處,是八識緣不到的 (緣所遺者)。因此說,要想明心見性,沒有門路可循,所有心意識思維,都不能契入。

但萬法唯心所現,道在一切萬法之內 。唯有去除妄想、分別、執著,心清淨,達到無念、一念不生,泯滅世間一切分別知見,才能與萬物合為一體,才能見性,觸目皆道。很多時候,禪者窮盡心力,耗盡一切辦法,就是無法有所突破;忽然於無意中,因為一句話、一個聲音、一陣風或一個閃過的念頭,就找到了出路,豁然開悟。

因此禪宗大德,臨門一腳,截斷萬流,讓禪者處於當下一念的境界,就頓悟見到本性了。見性之後,就萬德具備, 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修心養性, 禪修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15 thoughts on “禪宗無門關 序言解說

  1. 逢萊米師兄:
    要下三十年鍥而不捨的工夫,大概開悟有份;讀來真是腳底發軟。師兄 是否指達600修證境界而言嗎?;從了解真實義而言,在來米覺得由【園地文章】的研讀,並配合不解的字句再Google多方參解善知識,自我消化再消化一段時間後,並不難有所悟(真實義)。心地的圓融寬廣空間就出來了。當然行證所悟(言)達圓通還需不時反省俱生我執的意念(無明);這是目前在來米學習園地文章的心得。
    在來米敬上

    • 在來米師兄:

      多謝對此文的評論。抱歉遲遲才回覆。 信堅近日帶兒、媳、孫回台探望親戚,在台灣中、南部,日日奔波,昨晚剛送他們返回紐約市。

      信堅一直對禪宗公案,如唸天書,不知所云。近日得空,再重看(也同時測試自己修行的進境)。現在發覺大部份公案,是記載唐代禪修者見性之後,彼此間的對話,如打啞謎,所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非見性者無法了解其言外的無言真實義,只能意會,不能言傳。後世未見性者,想依樣畫葫蘆,只得其皮毛,變成文字禪。只有言說,皆無實義。因此禪宗,自唐代之後,修禪者多如沙,見性者如毛。

      雖然如此,但還有少數相當好的公案,大都收集在禪宗無門關裡。其中有幾則公案,深含佛理,教導修行見性及頓悟法門,值得參考介紹。上次在 “黃帝得道”一文中介紹了 “女子出定”的真實義。此文介紹無門關及其中最重要的一則公案 “狗子無性”。因其意義深奧難懂,信堅花了些篇幅解說,當作導論。見性無門 、 “無”是無門之門。

      信堅現在的觀點是:不是人人都可入這個無門之門。而是要修行至相當高階層,見性之門將進未進。此無字一門,可幫你突破。讀者不可隨便模仿,東施笑顰。此文對大部份人是一個常識,不必深入推敲其理,只要知道有這回事就好。機緣成熟,自然了解其深義。信堅自己也還在摸索之中。

      再者,在來米師兄,似乎深解、深信此園地的深義。信堅園地之文章,是信堅近年來修行、念一乘佛經的領悟、心得,只記錄真理、真實義,或引導讀者入真實義理。因此用辭相當嚴謹。用以拋磚引玉。如有錯失,也希望讀者批評指教,才不會誤導讀者。同時,如有疑難,也希望讀者來函共同研討。

      在來米師兄經過深思熟慮、正思維之後,才在此園地張貼回應,信堅相當感謝師兄用心,也因此獲益不少,感恩。

      逢萊米
      _____________

  2. 佛法貴在實踐,所有的體悟都不離 “苦集滅道” 思惟。
    只要對佛法僧戒(戒殺,戒盜,戒淫,戒妄,戒酒)修習多修習,斷身見,斷戒取,斷疑,即可得四不壞淨(得法眼淨)。

    如果是將佛法當作學問來研究,是進不了佛陀所述的佛法之門。

  3. Causality (因果師兄):

    多謝師兄指點修行法門。師兄所說,是八萬四千修行法門中的一種。

    至道無言。聖人言說以闡道,如指標月。不離言說。貴在得意忘言,得魚忘荃。離文字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

    華嚴修行法門: 信、解、願、行、証。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佈。

    如師兄指示,佛法貴在修行。但必須以智慧為前導。信解如來真實義。才能進入正道,依教奉行。解說不同於佛學,而是引導讀者對修行的正確認知與正確修行方法。此文的用意不在研討佛學,而是注重在解說 “狗子無性” 的禪宗上上乘頓悟法門 (不是佛學)。文中如有不當說辭,還請明示,以便改正。

    同時,也請參看前面回覆在來米師兄所說。如有錯失,還請指示。謝謝!

    信堅
    ____

  4. 信堅師兄您好,

    小弟學識淺薄,不懂八萬四千法門,也不否定各種修行方式。
    只是感覺上面文章的分析,雖然很深入,可是看不到佛陀所闡述的”苦集滅道”思惟的精神,因此,在此分享個人的體驗心得。如有冒犯,還請見諒!

    師兄也提到,”佛法貴在修行。但必須以智慧為前導。”
    個人的理解,是八正道中的 “正見” 為前導,再加上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和正定。
    此八正道的運用,是配合四念處(身受心法)來進行覺觀,為的就是避免無明行。

    無明行的源頭是來自愛喜四食(搏食,觸食,識食,意思食)所造成的貪,嗔,癡念。也因為這是無常的現象,是人生一切苦的源頭。所以,佛陀循業發現離苦得樂的法門,而有以下的闡述:

    如來禪
    觀色無常,觀受、想、行、識無常,厭,離欲,滅盡解脫,見法涅槃。

    當中的 “厭”,就是要厭離貪,嗔,癡。

    因此,學佛學禪用功的下手處極其簡要明白,去除心穢,把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洗掉。厭離貪、瞋、癡才有禪。

    若以戒為師,得四不壞信時,必斷身見、戒取、疑,以其於佛法僧戒不疑而斷身見、戒取、疑,善能依法奉行,捨諸非法非義。

    疑若已斷,掉悔若已能對治,貪欲、瞋恚能念念融消,睡眠才有減少之可能。

    斷睡眠從斷貪欲、瞋恚下手,斷貪欲、瞋恚從斷食欲下手,斷食欲從過午不食下手,實踐過午不食從斷零食下手,零食能斷則能斷夜食,夜食能斷則能斷早食。若至日中一食,身體健康能修梵行,能修如來禪,能善用七菩提分來洗心,洗淨心穢,乃至永盡喜貪,自知自證心解脫慧解脫。

    • 多謝因果師兄回應。佛陀所闡述的”苦集滅道”思惟的精神,只在阿含時以俗諦為小乘人方便假言說,用以接引中下根修行人。禪宗及華嚴宗,是接引上根人及上上根人,如何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法門。這些人可說已是五乘佛法裡的菩薩、(假)佛,早已超越小乘,因此師兄看不到解說”苦集滅道”思惟的精神。

      世尊說法四十九年,智者大師將它分為五個時段,稱為五時說法:
      一、佛陀成道後,於最初三七日,廣宣華嚴經,度大菩薩,是華嚴時。
      二、繼而於鹿野苑等處,於十二年中說小乘阿含經,度聲聞及緣覺乘人,是為阿含時。
      三、繼阿含時後,於八年中,說維摩勝鬘金光明等諸大乘經,廣談四教,均被眾機,是為方等時。
      四、乃後,二十二年間,說諸部般若經,強調諸法皆空之義,是為般若時。
      五、再後八年,說妙法蓮華經,及說大般涅槃經,顯常樂我淨義,昭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是為法華涅槃時。

      如以所教導的眾生根機及靈性階層作譬喻,阿含時是教導小學生,方等時是國中生,般若時是高中生,法華時是大學生,華嚴時是研究生。(博士學位是佛)。

      Causality(因果)師兄所說的四聖諦、八正道、三法印,是佛陀成道說華嚴經後之十二年間,於鹿野苑說小乘四阿含經之時期,稱阿含時。以根機較淺者為對象而誘導之,故稱誘引時。華嚴大教,詮理奧妙,在座聲聞,有耳不聞圓頓法,有眼不見舍那身; 佛憐憫彼等,隱勝妙身,現比丘相,為鈍根者,轉生滅四諦法輪,說四阿含小教(增一阿含、中阿含、雜阿含、長阿含),名阿含時。

      另一種修行法門的分類法是賢首國師立三時五教。五教是:小、始、終、頓、圓。
      一 小教:是佛為人天、及愚法聲聞的小機而說,但言人空,不明法空。異大乘故,逐機設故,以其揀邪正,分欣厭,拆因果也。(因果師兄所說教理,是屬小教)。

      二 始教:說諸法空,為般若空宗之始,亦名分教,廣談法相,為唯識相宗之始,二皆大乘之始,故名始教。但明諸法空理,未盡不空之實相故。亦名分教,廣明一切法相,少談法性,五性眾生,有一分不成佛故。空相兩宗,雖所詮有異,斷證行位無別,故通名始。

      三 終教:謂楞伽、起信論,廣談法性常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成佛;方盡大乘之極說,故名終教,以其談理究竟,亦名實教。由明緣起無性,一切皆如,定性二乘,無性闡提,皆當作佛,為大乘至極之說,故名為終。

      四 頓教:不立漸次,唯辨真性,但離妄緣,即如如彿,如維摩經等。 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同於前漸次修行,不同於後圓融具德,別為一類離念之機,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立名頓。(此文所說,禪宗無門關,是屬於頓教)。

      五 圓教:顯一真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如華嚴經所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統該前四,圓滿具足,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等正覺,是謂同圓,會三乘而歸於一也。依普賢法界,性相圓融,主伴無盡,身剎塵毛,交徧互入,即名別圓,法法當體絕待,稱性徧於法界故。
      (華嚴經是屬於圓教,闡說一真法界,諸法實相。此園地的宗旨,是在闡說、教導一乘成佛法門)。

      三時是:日出時,日升時,日落時。日落還照高原,喻法華涅槃時,仍照菩薩大機。
      一『日出先照時』,日出先照高山,如華嚴時,先照大機。
      二『日昇轉照時』,日升普照高山平地,喻阿含、方等、般若時,三機普被。謂世尊愍彼二乘人等,如聾若啞,絕視聽於嘉會,不得已從實施權,棄珍著敝,轉依本起末法輪,名為『方便教』。令彼三類人等,轉三成一,即初轉中轉後轉時也。
      三『日沒還照時』,日落還照高原,喻法華涅槃時,仍照菩薩大機。謂世尊以四十餘年之苦心調伏,見眾生根機已熟,可以直暢本懷。遂於靈鷲山中告大眾云: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汝等應當一心信解,十方佛土,唯一佛乘,無有餘乘,普皆與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顯示三五乘性眾生,法身平等。乃至臨欲滅度之時,更於拘尸那城,娑羅雙樹間,作大師子吼,顯常住法,決定說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此一時中,為上上根眾生,轉攝末歸本法輪,名為『開會教』。令彼偏教五乘人等,轉偏成圓,得同圓益,所說即法華涅槃等也。

      師兄也提到,”佛法貴在修行。但必須以智慧為前導。” 個人的理解,是八正道中的 “正見” 為前導。………
      一乘佛法所說的智慧,是根本智與後得智。根本智是眾生本具的德能,它起作用(後得智),則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此智慧不是世智辯聰,而是由定生慧。此智慧與修行者的靈性階層(五乘人)成正比。

      上面是簡略說明,可能跟因果師兄的認知不同。如有疑難或異議,歡迎師兄再提出來討論。

      信堅
      ____

  5. 感謝信堅師兄解說,師兄學問淵博,用功的程度,可想而知。

    依照師兄的解說,小弟好奇,提出疑問如下:
    1) 修行佛法的目的為何?
    2) 既然修行佛法可以類似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到博士的方式分級,那最基礎的必修法門是什麼?
    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總要有個穩固的地基吧!
    3) 佛陀講法數十年,總有個中心思想吧!這個中心思想是什麼?
    4) 小弟不知道”根本智與後得智”,是否與三明六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同義? 如果是同義,神通對修行佛法的助益是甚麽?
    5) 大乘和小乘,佛陀講法,有這樣劃分嗎?有意義嗎?
    6) 禪定(四禪八定)在修行佛法的過程,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如果師兄認為小弟程度太低,不夠資格討論佛法,小弟就此道歉打擾,請多包涵!
    謝謝師兄的解說!

    • Causality (因果師兄):

      底下是依所問,簡單回答。因所問範圍太廣,甚難簡短回覆。因此對下面簡短解說,不能依文解義,斷章取義。要能了解言外之意,才不會誤解所說。大部份問題,隨著靈性階層的提高,自然會得到更深、更廣的解答。

      1) 修行佛法的目的為何?
      師兄所問,就是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的目的。世尊悲愍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而不自知,迷於聲色,沈淪六道,出苦無期,乃降生於世,現身說法,講經三百餘會,其目的,就是在使眾生轉迷成悟,離苦得樂,使眾生同成佛道。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即是《華嚴經》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說法四十九年,說圓說偏,說頓說漸,無非都是隨著眾生不同的根機、不同的機緣而方便應病與藥,因而五時說法。

      2) 既然修行佛法可以類似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到博士的方式分級,那最基礎的必修法門是什麼?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總要有個穩固的地基吧!
      地基當然是阿含時(小學教育)。佛陀成道後,因眾生根基不足,不能接受大法。因此,先於阿含期說四聖諦、八正道、及三法印。作為修行的基礎,提高眾生的靈性階層。

      3) 佛陀講法數十年,總有個中心思想吧!這個中心思想是什麼?
      中心思想是即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即是《華嚴經》所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因此,教導眾生如何去除妄想、分別、執著,逐漸提高眾生的靈性階層,以達到明心見性,究竟涅槃。有如撥雲見日,煉礦成金。

      關於靈性階層,請參看本園地,霍金斯 David Hawkins 超越意識各種的等級,達到靈修最高境界的階梯 精華翻譯 第一集 精華翻譯 第二集 精華翻譯 第三集。

      4) 小弟不知道”根本智與,後得智”,是否與三明六通 (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 同義? 如果是同義,神通對修行佛法的助益是甚麽?
      根本智與後得智是見性後所得的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師兄可用google search 查到其詳細解說)。三明六通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神通是修行至某一階層,自然會得到的自性本具的智能。(霍金斯的540階層,華嚴的十信位以上的靈性階層)。因此三明六通是果,不是因。

      5) 大乘和小乘,佛陀講法,有這樣劃分嗎?有意義嗎?
      佛法平等。一切劃分,不在佛法,而是依眾生的根機(靈性階層),依眾生所能了解程度的方便假言說。譬如爬樓梯上樓,一階一階往上爬,才能達到頂樓。譬如對小學生,不能教導他們大學課程一樣。

      6) 禪定(四禪八定)在修行佛法的過程,扮演的是什麼角色?
      所有佛法修行,皆是修禪定,由定生慧。有智慧才能有正知、正見、了解諸法實相,大開圓解,依教奉行。禪定有無限深廣的層次,四禪八定是佛法修禪定的一個過程。最高階層是華嚴大定,首楞嚴大定,海印三昧。

      如果師兄認為小弟程度太低,不夠資格討論佛法,小弟就此道歉打擾,請多包涵!
      師兄所問,相當合情合理。眾生平等,人人本具如來智慧德能,皆可成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差別在於根機,就是現今所處的靈性階層。修行的目的是在於提高靈性階層,增長智慧。

  6. 信堅師兄您好,

    感謝師兄分享善知識,可能是小弟在 “以戒為師” 的項目上,還不夠精進。
    一些禪定境界,只能臆測,尚無法體會。小弟需要再努力精進。
    感謝師兄以上的詳細解說。

    謝謝!
    Causality

    • 達摩《悟性論》: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上上根器的人,一旦接觸佛法,一聞即悟, 便能內照圓明,心淨寂然,如如不動,不為外境所迷,徹證佛智;知自性本來具足一切智慧、德能,清淨無染。

      若心相內淨,猶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為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飽臨愁肌,皆名大惑。所以聖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戀當今,念念歸道。

      只需保持現前這一念心的清淨無染,做一切事,『隨緣而作,無作而作』; 念念都是為了令眾生能遠離苦難,為佛法能夠久住世間著想。只這一念心能利人無私無我,即與大道相應。若是心中清靜無染有如虛空,就能遠離生死,證入涅盤。

    • 華嚴經菩薩問明品第十,闡述一真法界,諸法實相。緣起甚深。緣起深理,總該諸法。緣起就是宇宙的起源,生命的起源。「一切法從心想生」,整個宇宙「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詳見本園地 “一真法界,諸法實相,華嚴經緣起甚深 解說” 一文。

      另者,金陵白衣定熙所集,”宇宙萬有本體論” 裡的 “萬法緣生” 章,有如下的偈頌:

      無盡法界,無邊時空,塵塵剎剎,一切萬法,本自無性,皆從緣生。
      仗因託緣,和合而生,以此生故,而有彼生,以此滅故,而有彼滅。
      因緣要素,時節和合,形成假相,剎那變易,生滅相續,幻現住世。
      和合力盡,終歸敗壞,成住壞空,遷流不住。

      諸法緣起,待緣生滅,生滅滅生,剎那不停。因果感赴,幻現世間,
      分別因緣,而起三界,一切萬法,未有一法,非因緣生。古往今來,
      事事物物,水月鏡花,眾緣幻合,所起假相。緣聚則生,緣散則滅。
      當處出生,當處虛寂,故知諸法,依他起故,即生無生,即滅無滅。

      一切眾生,無明覆障,橫起分別,遍計執著,迷失萬有,真實之相。
      於無生中,妄見生滅,起惑造業,迷淪生死,不悟緣生,幻現六道。
      若見緣性,則脫緣縛,徹悟緣起,法相空寂,即了緣生,證入真性。
      即得頓證,無生法忍。菩薩了知,萬法無生,即得成就,諸菩薩道。

    • 演禪師兄:

      多謝提問。信堅研讀華嚴經,是學佛,主要是依教奉行,信解行証。解說此經,唯依見性古德,清涼國師 的 “華嚴蔬鈔”及李長者的”華嚴合論”。

      信堅依師兄所附網站,大略瀏覽全書。書中所說,屬於佛學。研究佛經字句,跟修行無關。信堅對此,才疏學淺,一竅不通,不知所云。因此無法對此書的長篇大論,作評論。真抱歉。

      華嚴經是教導大菩薩明心見性後,歷事煉心,去除無明習氣,歷四十一位次,而達到究竟成佛的境界。其中所說,是要修行者,信解諸法實相,大開圓解,因而起願行,証菩提涅槃。諸法實相,唯証乃知,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