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懷玉章第七十

lao33a吾言甚易知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彼褐懷玉。

0. 前言  越簡單的經文,解說的幅度越深、越廣、也越困難。因人、因時、因地而有千差萬別。每一句都有無量義。

凡有文字言說,皆無實義,語言、文字只是表達之符號與媒體而已,本身毫無實義,義在言外。此經文也不例外。讀經文要離文字相,離言說相,離心緣相。幾乎所有通行解說,皆以俗諦,依文解義,如隔靴搔癢,搔不到癢處。信堅在此,試圖以真諦解說老君寫此經文的 “真實義”,直導入諸法實相的核心。

此章的”吾”者老君本尊,也可說是代表吾人的真心本性。”我”是指”大我、真我”,萬物的主宰。也就是道,是吾人之真心、本性、佛性。”我”是主宰、自在之意。真正做得了主,真正得大自在、大解脫。”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1.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吾言”是指本經前面六十九章所闡說的”道”與其”德用”,是老君證得的諸法實相,它們都是從我們自性的自然流露出來的,非常容易懂,也非常容易實行。道在己身,不必遠求,所說言論上契天理,要成道只須要絕聖棄智,無為而無所不為,故甚易知。而且吾言也”甚易行”,不必捨近求遠,只要在日常生活,動靜語默,行住坐臥之間,隨順性德,我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能順應道德,就路歸家。

但為何”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呢?凡夫俗子終日追逐外在的七情五欲,功名利祿,迷失了本性,背道而馳。不知一切法因緣生,不離自性。”我”存在於日常生活,動靜語默,行住坐臥之中。但人们目光都集中在膚淺表面上的言行,根本沒有靜心內觀主宰言行“真我”的存在。所以凡夫驰骋于外,忘记自己,認賊為子。忘记自己一切言行,都是為”我”所用;忘记天下萬物也是”我”所生;畫地為牢,執着肉身之小我(ego)是”真我”。故天下莫能知。

同時,”我” (道)”本無名,無形無相,絕念離知,不是用言說可說的,所以叫「言語道斷」;也不是用思想、推理、想像所能得到的,所以叫「心行處滅」。言語說不到,情識不能及,不可言說,說了即不是,所以「動念即乖,舉心即錯」。真如實相,無可言說。「真」是真實不虛,「如」是如常不變。真如為萬法之體,在染在淨,其性不改不變。故天下莫能知。

一切聖者以其知见、智慧證得了離開名言的宇宙人生的實相之後,為了讓那些没有證得實相的眾生,也能够觉悟,才安立名言、概念、说有為、说無為,目的無非是為了讓眾生都能證得離言法性,故于此離言自性而起言说。經文是標月之指,是修道的方向和路徑。雖無所說,但又不離言說、不廢言說。一切經文只不過是指標我們明心見性(得道) 的方向和路徑。因此,我們聽講或看經文時要見月忘指、得意忘言、得魚忘荃,要瞭解和明白經文的真正意旨,攝取它的精義,從有言說證入無言說之境。不要執著經文的名相語句,記言記語,更不要執著名相、語句的玄妙,來專門研究它。看經文最要緊的是依教奉行,照著經書所講的義理和方法去實行,這樣才能真正得到受用,證得聖人的境界。

但凡夫不解,不信,不知 “大道(我)”,也誤解了老君著道德經的真義。幾千年來,抱著經書,依文解義,斷章取義,人人都在知見上用心,甚至誤解,而加以批判。眾生不能了言無言,執言而滯教,惑於言教。因此,這幾句話等於是老君先知的预言,他只寫了五千言,而他的炎黃子孫已經研究了几千年,著書千萬冊,還是不明瞭 “我” 的真實義。故天下莫能知。

因天下之人滯言而不悟,不信、不解、甚至誤解”我言”,因此天下莫能行。不但莫能行,還往往背道而行,棄正從邪。要證道,須要”信、解、行、證”。

2.言有宗,事有君。

言語、思想要有宗旨,做事要有重点、中心 (君),就是凡事須要有方向跟目標。

吾所說的(言) 是有根據的 (意理、宗旨) ,它們都是我所證悟的靈界諸法實相,就是道,也是理。我所說的道的德用(慈、儉、不爭) 與事相,是性德的自然流露,道的運行及作用。吾言以道德為本(宗),其實易知,處世以無為為主(君),其實易行。

易知易行之言,人莫之能知,莫之能行,乃由於不識「言有宗,事有君」之道理。古人曰:「言者道之筌(捕魚竹器),事者道之迹」。識得此理,雖萬變不離其宗,故能易知易行。

3.夫惟無知,是以不我知。

真我無知。無知是圓滿的般若智慧(Prajna),是擁有無上正等正覺,成就圓滿菩提涅槃,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者所達成的境界。無知即是無念,用心如鏡,六根接觸六塵,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處於清靜寂滅,解脫自在的涅槃、圓寂狀態。

以其無知,故能玄照於事外。智雖事外。未始無事。神雖世表。終日域中。所以俯仰順化。應接無窮。無幽不察。而無照功。它起作用,對事情了解得清清楚楚,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故曰 “般若無知,無所不知”。譬如敲鐘,大扣大響, 小扣小響,不扣不響。

因無知是處於清靜寂滅,解脫自在的涅槃、圓寂狀態,唯有證道的聖人乃能證知。未達明心見性者,無法了知此狀態,故謂無知,是以不我知

4.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諸法實相,唯證乃知難可測。此種境界,唯須親證,乃能明瞭,非思量分別所可測度也。故曰知我者希。能夠深入瞭知道德經的真實義,依教奉行者,即能夠信解行證吾言者,必定可達到無知的境界,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為無上獨尊的聖人。故曰則我者貴。

被、披也。褐、粗布衣也。玉、寶也。懷、藏也。能達到無知,見性境界的聖人,雖身穿粗布衣,而內懷寶玉。比喻賢能之士,隱藏其才能,不為人知。

聖人韜光晦迹,大巧若拙,大智若愚。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真人不露相, 露相非真人。所謂聖者被褐懷金玉,蘭蕙化為芻。賢者雖獨悟,所困在群愚。故曰是以聖人被褐懷玉。

– 信堅 4/9/2013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