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歲老中醫臨終饋贈及信堅註解 (一)

信堅前言: 友人送來此文,是112歲老中醫將祖傳秘方及一生經驗,所寫成的正確養生、治病之道,總共有一百條。信堅雖不是中醫,但條條也都是我親身體驗,終身信守的養身、養生、養心、養性,治病、修行、健康長壽秘訣。在此鄭重向大家推薦,歡迎批評指教。此文先詳細解說前面33條。依教奉行,可保健康、長壽、平安、幸福、快樂。
doctor2
doctor4doctor3

 

 

 


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對人體運作的正確認知,是健康、長壽的祕訣。信堅並依個人體驗、證悟,加以詳細補註,使之更益增輝。不過讀者要注意,對這些條例要有正信、正解。而且條條互相關連,要同時運用,才是萬靈藥。如果誤信、誤解,或斷章取義,則可能是毒藥。

1. 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 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 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二天沒精神。
信堅註: 放下身心世界,靜心沉睡是最好的治病良藥。熬夜或日夜作息顛倒,不管是中醫或是西醫都認為對健康不好。中醫都說: 人體經脈都有特定的排毒時間,尤其晚上11點到凌晨3點是膽經跟肝經排毒時間,必須熟睡,膽、肝才能進行排毒。

2、一切藥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一切病都是由錯誤的因(根本)所產生的錯誤果(症狀)。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要治本。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淨則身淨。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本能治癒的,人也能。
信堅註: 完全同意。人人都有自癒的本能,有健全的免疫機能。一切藥物,醫生處方,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而且所有藥物,都有副作用。要相信,人體本具有自癒、免疫功能。藥物阻礙身體本能的自然運作,降低身體的自愈、免疫能力。

「病由心生」。人真正有病,不能只靠藥物來治療的,要想治好病,必須從內心調整。《黃帝內經》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當一個人感受到負面環境時,體內往往會忽視免疫系統和重要器官。壓力也易使我們變得較不聰明及較不清醒。當一個人感受到充滿愛的環境時,人體會激活成長基因並滋養照顧自體。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藥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信堅註:智如眼,行如足。養生、保健跟修行一樣,要有智慧,才能有正知、正見,進而正信、正解,正行、正悟。

人是不應該有病的,有病是因為身體處在一個不正確的狀態。這個不正確的狀態,可能是個體的生活方式的錯誤,也可能是心理壓力的作用,也就是七情內傷,所以才產生有病的現象。其實生病的現象是人的身體在調節,因為人體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

4、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裡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淨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信堅註: 般若智慧,是自性本具,只因妄想、分別、執著,而被障礙住。只要障礙被解除,智慧自然會顯現。要深信,佛教三學,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定功越深,智慧越顯。如雲遮日,雲霧漸散,陽光漸亮。當雲霧散盡,清淨心自然會顯現。如大海澄清,萬相頓現,無幽不照,無物不顯。

真如自性本無染污,本自清淨,離諸塵垢,清淨圓明,洞徹內外,如大圓鏡,洞照萬物。大圓鏡智性清淨,轉八識阿賴耶而成,廣大周圓,如明鏡照物,透徹玲瓏,乃眾生本具之智。但必從修定而後顯,垢盡光現,惑盡理圓,湛然空寂,圓明不動,即大圓鏡智。

5、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每個人與生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只智能起輔助作用。
信堅註: 不僅是人,所有造物都是完美,本自具足的。所有野生動物,所有病痛都是自己治癒的。人生病了,不改正不正確的狀態而向外求,用藥物和手術來消除疾病,是達不到根治的效果的,只能起到一種輔助的作用,暫時把病抑制而已。真正的病因不除,造成病的果就無法根絕。

人體大部分的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自動調節、修復。有病了,就讓心靜下,調整工作壓力、情感問題、人事關係等,使自己心裡不受七情內傷。身體方面的調養,去掉不良生活方式:如飲食不節(暴飲暴食)、起居無常(日夜顛倒)、過度勞累。

把生病現象當成身體清除過多廢物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狀態,是人體在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當成病因來消除。人真正有病,不能只靠藥物來治療的,要想治好病,必須從內心調整。正如中醫古籍《黃帝內經》所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6、人的大部分生病現像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 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信堅註: 完全同意。當一個人在疾病將痊癒時,往往會有不舒服的感覺,是氣血正在打通障礙穴道,將通未通之時,藥物只會障礙人體的自然運作。人體生病,是身體機能在大掃除淤積的垃圾時的正常現象。如果病者有足夠的體力與精力,應該忍受一時的病痛,盡量少吃藥,讓病痛自然發展。病後你會發現,身體越來越活潑、健壯。

7、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信堅註:氣血充足、經絡通暢是確保健康的二個關鍵因素,而這二者是互為因果的。人體氣血充足時,各臟腑有足夠的氣血來對抗外邪,並能帶走經絡上的邪氣、濁液、及各種代謝物質,故能保持經絡的通暢,從而確保臟腑的正常運作。反之,經絡通暢時,各經穴能儲存較充分的氣血,而保持足夠的存量。脾胃是後天之本,人的氣血能源源不絕的產生與不停的作用,是因為食物、水為氣血的來源,透過胃的腐蝕及脾的升清運化作用等,產生了水穀精微,使人體氣血能持續不斷的供應。故如何透過飲食,確保氣血的充足,便成為一個重要的保健課題。

8、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信堅註: 還要注重攝食所需養分。飲食的一個重要的原則是“飲食有節”。節有節度與節令之意,節度指的是過猶不及,節令則指的是當地當令。“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指的是適量的飲食是健康長壽之道;而“飲食自倍,脾胃乃傷”,則指常吃太飽,或暴飲暴食,容易傷及後天之本。生命系統都有一個自我調節的機制,會維持其體內的重要變數在其合理範圍之內,例如體溫、血壓、心跳等。脾胃亦然,它們都有其運化作用的合理範圍,當超出胃納量時,胃會產生一個不舒服的訊號,使人能察覺到該適可而止了;若再多吃一點,就會有撐的感覺。在胃經上胃脘的斜上方,有二個穴位,一叫承滿,另一謂之不容,說明了吃太撐,胃是無法容納的。此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常吃當地當令(節令)的食物,對人體的陰陽調和是十分有利的。

9、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淨心。 一切七情六欲都會破壞清淨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信堅註: 先行條件是練足內力。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再運氣行功,周天運氣,打通穴道及經脈。再以清淨心,及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經絡的暢順。全身放鬆,放下雜念,則氣血自然流通。

10、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信堅註:這是所謂開源節流。人體最大的血氣消耗在於煩惱、憂鬱、妄想。心清淨自然氣血消耗少。同時也可聚取天精地氣,增強內力。

11、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信堅註: 飯只要吃到身體所須要的養份就好。過多成為垃圾,堆積體內,成為身體負荷。同時,大部份的精力花費在妄想、憂慮上。只要心平氣和,維持身體運作不須很多食物。吃飯五至七分飽就行。會感覺饑餓,是多年來累積的習性。不理它、忘了它,就不會覺得餓了。

12、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鬆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信堅註: 心要靜,心不靜,就不能對身體的放鬆有所把握和體悟。心平氣和,全身放鬆,鬆靜自然,神氣內觀,自然氣血流暢,周流全身。運動時,如果能意觀自體、收腹提肛,氣納丹田,則運動不但不會消耗體力,反而是一種聚氣的運作。有如用風箱扇火,越扇火越旺。 

13、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這也正是人衰老的機理。 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減少體內的垃圾;2)增加血脈經絡的暢通;3)增加體內的氣血。
信堅註: 道理完全正確,但須要知道方法及身體力行。(底下有更詳細解說)。

14、與其相信藥物,相信檢查的數據,不如相信自己的感覺,相信自己所具足的自我調節能力。但這需要在你得道(智慧開了)的前提之下,才能分辨這一切。
信堅註: 由定生慧。智慧開了,自然有正知正見正解正行。

15、健康,從調節心性開始。 為了你的健康,你學佛吧。 學佛得到的快樂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信堅註:學佛主要是修心養性。教導我們如何放下身心世界,去除煩惱所知二障。

16、對於一個有宿疾的人來說,只有氣血充足了(一是通過這裡所介紹的補充氣血的方法,二是通過散步打通氣機),病情才會顯現出來。所以練功的人在功夫達到一定水平後都會出現一些“有病”的現象。 這個時候要沉住氣,定下心來多做些靜功來增加自己的氣血,以盡快度過這個時期。
信堅註: 當一個人開始練導引、瑜珈或氣功時,剛開始會覺得很舒暢。但過一陣子會覺得有些地方有酸痛。這是身體自癒的現象,在打通穴道。當丹田聚氣,氣血充足後,就可以意行氣,運氣行功,意到氣到,打通全身穴道及經脈。當在打通穴道時,會產生不舒服、病痛,這是自然現象。行之有恆,打通之後,自然身心舒暢。就如水管阻塞,要去除堵塞雜物,需要有大水量。去除貼壁垃圾時,會遷動管壁,稍有不適。

17、人違背了養生法則,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就和交通規則一樣,你違背了交通規則,不一定會出事故,但其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
信堅註: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18、人為什麼必須保持一定的飢渴才是對養生有利呢? 其實這就是“虛”的妙用。 道家講,虛則靈。 這和謙虛使人進步,自滿使人落後一樣,所以人必須經常保持“虛靈”的狀態,才能時時保持清醒,保持健康。
信堅註: 惟虛則靈,靈則明,明則眾理俱備,萬事兼賅。未動則浩浩蕩蕩,無識無知,淨極光通達,一理中涵,萬象咸包。自無為而有為,自無作而有作。無修而修,斯為上修;無成而成,斯為大成;無德而德,斯為大德,無有而有,斯為大有。一切修為,以一虛字為本,以一無字為根;自「虛無」二字去體認參證,便自可一悟永悟,一得永得。

致虛極、守静篤,是老子對養生之道的闡述和論證。欲歸根、復命,须守虛、守静。虛極则自失,静篤則忘我。守虛製誠,守静至篤。以篤誠之心反觀內視,以不變觀萬變。(詳見 道德經復命章第十六 直解)。

19、人要想健康,就必須使體內有足夠的”氣”來”氣化”所進的食物.只有這樣,你的體內才不會積累垃圾,不會有多餘的食物來釋放游離的”虛火”損害你體內的髒器.這個”虛火”反過來會損耗你的”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 現代人生病,大多數是飲食不節的緣故。
信堅註: 人活著是因為有一口氣在,這口氣看不見,摸不著,令人難以相信卻主宰人的生死存亡。按中醫的說法,這口氣是“元氣”。人的元氣不足就不能產生足夠的免疫力去戰勝疾病,最後元氣耗盡便會死亡,因此適時通過一些方法補充元氣是極為重要的事。
人體內臟活動最重要的是元氣,又叫“精氣”,是生命之本。人體的氣的運動平衡,就可擁有健康。

中醫認為,腎主志,所有事情的啟動、進行至完成,甚至持續。“志”是意志力的意思。通過一些方法強化腎氣,錘練心志,做任何事都有可能達成。“志氣的意思是說人有魄力去進行一件事,無論做的是多大多小的事,都有魄力存在其中。腎精足的人做起事來顯得靈巧利落。”有志氣‧疾病無法入侵。所有的疾病都是先從志氣衰敗開始,使人沒有志氣抵抗而病倒,甚至從此打敗仗。例如有人病得昏沉,想出去走一走,卻沒有心情或有心無力,就說明其沒有志氣,無法立志做一件事。有人病中突然有志氣抗病是思維立志要對抗病魔,想法(心理)會影響身體(生理),使人有行動去尋找相關資訊,改變生活形態、調整飲食等,不少癌症患者能夠起死回生的主因就在這裡。人要先搞清楚自己要甚麼,做甚麼,生理就會跟著改變,身心平衡,就能減少生病的可能。人要有豐沛的志氣不見得一定是用藥,而可在生活中從根本做起,例如定期運動,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嗜好等,使自己的心得以柔軟,感覺舒適,心情暢快。

21、俗語說“靈機一動,計上心來”。 這個“機”字如果能真正領悟透了,那麼你的悟性就算是開了。老師教人,醫生治病,其實就是在點撥你的這個“機”,讓你“機”打開。 這個“機”,有時也叫“關鍵”。 當然,這個“機”起作用是有條件的,就和氫氣只有達到一定濃度,遇火才可以燃燒爆炸一樣。 記住,別人的作用都是外因,你自己才是真正的內因。
信堅註: 靈機一動,aha! 形容人機靈敏捷,突然想出解決難題的方法。靈機:靈巧;靈活的心思。形容靈敏機智;突然想出辦法或主意。機是機要,闕要、關鍵。偉大成就來自心中忽覺靈光一閃,想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

禪修的人,一句話,豁然開悟。頓悟是醍醐灌頂,大徹大悟,忽然靈光一閃,開了竅。
豁然開悟,是形容徹底曉悟。顿悟是平時用功,用到相應,才能豁然開悟。

靈機是心血來潮、隨機應變。直覺、感應交道。悟性是人類特有的靈性,是發潤於通常思維基礎之上的高級智慧。人人皆有悟性,猶如石中皆有火,顿然擊之,火光乍现。

22、其實,許多真正的發現和發明,所需要的不是所謂系統的書本知識;恰恰相反,一個沒有受過任何系統教育,但悟性極高的、具有開放思維的人,他往往真正悟到真相.
信堅註:悟性是一種智慧的體現,聰明人一撥三轉,糊塗人棒打不回,这就是有無悟性的區别。悟性是一種境界的體驗,聰明人能顿悟,當下了然,直指人心。悟性是人類智慧的最高境界,是一切科學、藝術、創造、發明不可或缺的靈性法寶和智力密鑰。悟通天下!悟得天下!挖掘悟性之泉源,捕捉悟性之踪影,施展悟性之神功,此為通向事業成功之路的不二法门。

悟性是對事物理解、分析、感悟、覺悟的能力。悟性高的人通常都是將自己的體會和感受融合其中,獲得属於自己的東西。無所覺是迷,有所覺是悟。悟性和慧根一詞有異曲同工之妙。

悟性是指“對事物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英文叫savvy,意為理解、領悟理解能力、聰慧、機智、悟性、通情達理。悟性是能即直接認識因果關係,由效果過渡到原因,由原因過渡到效果。

人們在稱讚一個人觀察事物、處理問题時,能很快抓住要點,並能總结歸納出规律性的内在聯繫時,說他“悟性好”,對客觀世界的领悟能力高於常人。阿基米德洗澡時,發現浮力原理;牛顿從樹上落地的蘋果悟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托爾斯泰以洞悉人性的目光寫下了《戰爭與和平》;曹雪芹看透世間萬象著有《紅樓夢》。這都是“悟性好”使然,是悟性打開了智慧之門。

提高悟性的方法是長智慧,智慧越高,悟性就越強。慧是明瞭,對宇宙人生的洞察與認識。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一接觸就明瞭諸法實相。智是能作正確的決擇、判斷。智慧是自性本具的,不是由多聞、多讀、多記而得的。智慧是因禪定而得。定功愈深,智慧就愈深、愈廣。般若無知,無所不知。

23、人生最忌是個亂字,心亂了,對外可以紊事,對內可以打擾血氣,使失正常。 凡惱怒恐怖喜憂昏疑,都是亂,為多病短壽的根源,不但養病時不應亂,即平居時亦忌心亂。
信堅註: 心亂一切亂,心安一切安。心亂如麻: 當心亂的時候,腦袋就像一團糾結在一起的線,想要清楚的理清一些事情,卻越理越亂。於是,就像對著亂成一團的棉線,只有苦嘆,最後放棄。

24、多嗔傷肝,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憂思傷脾,憤怒傷肝,勞慮傷神。
信堅註:這是黃帝內經的教導,不辯的真理。要達到無貪、無瞋、無痴,就要修禪定。外不著相叫禪,內不動心叫定。六根對六塵,不起心動念、不分別、不執著。

多嗔傷肝: 生氣發怒那是肝臟火旺。假如一個人經常生氣的話必然肝臟不好。假如想不吃藥就想肝臟好的話,首先你要做到的就是心平氣和,你要不生氣不發火保持心情平和,這樣能減少損傷肝臟的因素。身體有自愈能力的方法,還有保持病情不加重的方法就是不生氣。

多淫傷腎,多食又傷脾胃: 腎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後天之本,如果飲食不節導致脾胃損傷,吃進身體裡的食物就難以被脾胃正常運化,導致後天之精供給不足,腎中的先天之精缺少後天之精的補充、滋養,腎中的精氣就會不足而生病。

25、身病之起,無不由心虛弱,外邪乘入。而心虛氣弱,每由心魂惱亂,真體不充,發現種種不安。貪食貪勝貪得貪樂逸,皆足以致病。以貪之不得,於是乎嗔。貪嗔可使心蕩氣促,膽驚肝旺,六脈震動,五臟沸騰,外邪同時乘入,此病之起因。
信堅註: 修心養性,就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在塵勞之中最厲害就是貪,嗔,癡三毒。貪是貪戀,貪求,貪愛,貪名好利,好色貪杯等等都是貪心。嗔是嗔恨,仇恨。發脾氣,暴燥如雷。癡,愚癡,不懂道理,不明是非,無有智慧,不信正道,這是癡心。要息滅「貪,嗔,癡」。我們要背塵,首先是降伏自己的貪心,嗔恨心,愚癡心。但它是多生的習慣,你一起心念不知不覺就在貪,嗔,癡裏。那就要勤修「戒,定,慧」。「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開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26、凡人欲求長壽,應先除病。欲求除病,當明用氣。欲明用氣,當先養性。養性之法,當先調心。
信堅註: 一切法心想生。唯心平纔能氣和。心情平静,態度温和。心平,無非分之念,見可欲而不迷狂,於遷變得失具平常之心。氣和,不卑不亢,不疾不滯,安舒寧静。心平,會較客觀地看事物,氣和,易於體會彼我立場,聆察弦外之音。“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心平氣和,和緩執中,安泰莊重,能消彌爭端於無形。

心平氣和,是身心良好的標志,是一種胸襟氣度。它也是一種氛圍,廣大自在,如和風輕雲流水。它是閱歷滄桑,壯懷激烈以後的一種平和。在快節奏的生活中,忙亂的應該是身體和頭腦,心可以不迷失,氣可以不慌急,正如一個大湖,波浪起伏,水勢縱橫,而天上高懸一輪明月,寧靜無比。

27、人受五行之氣而治生,故肉身以氣為主。氣虧則病,氣滯則病。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信堅註:陽乃温煦之氣,陽氣虧虚则寒,畏冷怯風:稍遇涼風,则易鼻塞、流涕、喷嚏。

腎所藏之精,是機體生命活動之本。腎精的主要功能是主人体的生長繁殖,是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质。腎精能調節臟腑之精,供其活動需要精力;能生髓、養骨、補腦、並参與血液的生成,提高機體的抗體能力。腎精虧虚之形成多數是由於老年體衰,腎的精氣虧损,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耗损、後天失養所致。

氣滯,指臟腑、經絡之氣阻滯不暢。可因飲食邪氣,或七情鬱結,或體弱氣虛不運所致。氣滯於脾則胃納減少,脹滿疼痛;氣滯於肝則肝氣橫逆,脅痛易怒;氣滯於肺則肺氣不清,痰多喘咳。氣滯於經絡則該經循行路線相關部位疼痛或運動障礙,或相應的症状。氣滯過甚可致血瘀。因此欲治其病,先治其氣。

28、氣以行血,血以補氣,二而一也。凡人久視則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七情六欲之過則傷元氣、傷心腎。 相火旺,真陽耗。
信堅註: 氣屬陽,主動,主煦之;血屬陰,主靜。但兩者都源於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和腎中精氣,在生成、輸布(運行)等方面關係密切,故曰:「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與血不可須臾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也」。「人之一身,皆氣血之所循行,氣非血不和,血非氣不運,故曰:氣主煦之,血主濡之」。「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

氣為血帥包含著三方面的意義:氣能生血,氣能行血,氣能攝血。
1、氣能生血:氣的運動變化是血液生成的動力。從攝入的飲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從水谷精微轉化成營氣和津液,從營氣和津液轉化成赤色的血。氣的運動變化能力旺盛,則臟腑的功能活動旺盛,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強;氣的運動變化能力減弱,則臟腑功能活動衰退,化生血液的功能亦弱。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
2.氣能行血:氣的推動作用是血液循行的動力,通過臟腑的功能活動推動血液運行。「氣行乃血流」。血在脈中流行,實賴於氣之率領和推動。氣虛不能行血則面色觥白,補氣行血則面色潤澤。
3.氣能攝血:即氣對血的統攝作用。氣的固攝作用使血液正常循行於脈管之中而不逸於脈外。

血為氣母是指氣在生成和運行中始終離不開血。血為氣母的含義有二:其一,血能生氣。氣存血中,血不斷地為氣的生成和功能活動提供水谷精微:水谷精微是全身之氣的生成和維持其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基礎。而水谷精微又賴血以運之,藉以為臟腑的功能活動不斷地供給營養,使氣的生成與運行正常地進行。所以血盛則氣旺,血衰則氣少。其二,血能載氣,氣存於血中,賴血之運載而達全身。血為氣之守,氣必依附於血而靜謐。

故云:「氣陽而血陰,血不獨生,賴氣以生之;氣無所附,賴血以附之」故氣不得血,則散而無所附。所以在臨床上,每見大出血之時,氣亦隨之而渙散,形成氣隨血脫之候。
氣與血,一陰一陽,互相維繫,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守。「一身氣血,不能相離,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血相依,循環不已」。若血氣不和,則百病叢生。

29、治五臟之病,莫先於補氣。腎猶亟焉。補氣在勿動心,心動則肝旺,各脈震驚,真水耗損。心為扇,主引風。風動則火旺,火旺則水幹,水幹則地損。
信堅註: 中醫治療症的方法,稱益氣。氣虛症常因飲食失調,年老體弱,久病所致,臨床表現出臟腑功能衰退的證候。肺主氣,主一身五臟六腑之氣;中焦脾胃受納水谷,脾氣健運,氣血得以化生,故氣虛多與肺、脾二臟相關。肺氣虛以少氣懶言,動輒喘促,怕風自汗為主症;脾氣虛以脘腹虛脹,神疲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泄瀉為主症。

肝主情志,七情六欲皆會影響肝的疏泄。肝主謀慮,一些大老闆、領導人都屬肝型的人,很會策劃、打算盤,所以很會賺大錢。意思是說,肝越旺的人,野心越多,欲望越多,很自然因為生理的需求,會想抽菸,以金制木,讓肝不要太旺而造成土虛。肝與酒又是同氣相求的,強肝一定要喝酒,肝一旺起來,欲望滋生,野心、企圖心就來了,名、利、財、色通通來,因為肝主情志,情志就是欲望。愛喝酒的人,或會被酒引誘的,皆是因同氣相求而成。

肝者,將軍之官也,越厲害的運動員,肝就越旺盛,而所謂水木同源,肝之所以可以旺盛,是來自於有充足的腎水,所以精力旺盛的運動員,沒有先天的元能是不行的。但肝氣過於旺,就會橫行霸道,名、利、財、色的心都會顯現出來,比如”色”方面,一些很厲害的運動員,同時也是很好色的。佈施是瀉肝的好方法,肝旺的人,事業心越強烈,越會執著錢財。如果能放掉錢財,內心一塊大石頭丟下,心情舒服多了。

30、心定神一,受治者信堅心專,兩心相合,可以統治百病,無不神效。
信堅註: 心定神一,雖泰山崩於前,悠遊自在、氣定神閒,面不改色。天地玄宗, 萬氣本根。氣動心動、氣亂心亂,氣定神閒,意到氣到。氣足則任督自開。入定、開悟、得道的先決條件就是氣足。一個氣足的人,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一切法由心想生,心想事成。信心堅定,則生實相。信心堅定,毫無懷疑,感應道交就不可思議。永不懷疑,永不畏懼,賜我能有內在力量,得到平安,信心堅定,恐懼消除,內力增強,抵抗力、免疫力增高,可治百病。

31、人病可分兩種:一是經絡基本暢通但氣不足。表現是經常這疼那疼,這是因為他氣不足以氣化食物,而產生了相火(也叫虛火),隨著經絡在體內亂穿,哪兒通走哪兒,遇到一個地方堵塞了,這個地方就疼了。這樣的人吃一點藥物就會立即見效。二是經絡不通,氣也就無處存身。表現在外表看不出有什麼毛病,但一旦發現就是大病,而且這種人經常是吃什麼藥都見效慢,或根本不起作用。
信堅註: 主發謂之機。發動所由。關機也。動於近,成於遠。織具謂之機杼,機以轉軸,杼以持緯。又氣運之變化曰機。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32、中醫的最高境界是養生,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心。所以,就養生而言,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看一個人也是一樣,觀相不如觀氣,觀氣不如觀心。
信堅註:中醫養生,遵循陰陽五行、生化收藏之變化规律,對人體進行調養,保持生命健康活力。精神養生是指通过怡養心神,調攝情志、調劑生活等方法,從而達到保養身體、減少疾病、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的目的。

養心是“恬虚無”,即平淡寧静、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人的煩惱是因想不開、看不透、忘不了、放不下。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養心,涵養心志,平静心神,清心寡欲,减少各種欲望。雜念重生,心神動蕩,就會消耗大量能量;氣血動蕩不安,心神外駛;而静心就是讓氣血按正常的规律而運行。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五臟淳厚,氣血勻和,陰平陽秘,所以能健康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

養氣:氣既是維持人的生命活力的物質,又是人體各臟腑器官活動的能力。既是物質,又是功能,是能量也是一種信息。氣的運行通道就是經絡。氣有三大作用:一是推動作用,可以推動經氣、血液的循行。二是氣化作用,氣化是物質和能量轉化的過程。氣作為新陳代謝的動力,可以促進人體生長發育,維持各臟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并調節人體的正常體溫。三是防御作用,氣具有抵御邪氣的作用。氣既可以護衛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又可以與病氣斗爭,將之驅除出去。

人體的氣有四種元氣、宗氣、營氣、衛氣。養氣最重要的就是保養這四種氣。

這個道理,可用華陀三兄弟故事來解說。有人稱讚華陀醫術高超,能醫好那麼多疑難雜症,治癒那麼多人,他卻說他的醫術不是最厲害的,最厲害的應該是他大哥,再來是二哥,他卻是最差的,問的人 禁懷疑的問為什麼呢?而且醫術最好的大哥反而沒人聽聞過他的名氣? 華陀笑笑地說明原因,大哥教人從一般生活飲食習慣做起,在未發生病徵前,就消弭於無形,不會讓身體產生病痛,所以雖然沒名氣,但醫術卻是最好的,而二哥,是在身體發生輕微病痛時便察覺到並即時處理,不會讓病痛變的嚴重,而華陀呢?需等到病情嚴重了,需要開刀等等大手術才能將病情治好,病人因為這時候已經病入膏肓而有人可以將他治好,當然會稱讚華陀醫術高超,自然獲得不錯名氣,而人們就錯以為華陀醫術非常厲害。

33、心神不安,情性燥急,為致病致死之總因。 故安心法,為衛生第一要訣。 心可以主動一切。 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血順則精足而神旺,精足神旺者,內部抵抗力強,病自除矣。 故治病當以攝心為主。
信堅註: 心裡烦躁,精神不安。心神不安,坐卧不寧,烦躁易怒,睡不着覺,情绪悲觀,常常覺得活着没意思,整天臉上表情,氣哼哼的,說話没好語氣。焦躁不安,焦急烦躁,心神不定。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趣味科學, 黃帝內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5 thoughts on “112歲老中醫臨終饋贈及信堅註解 (一)

  1. 信堅 師兄:

    昨晚敬讀到(用到相應)時,不能理解。查了網路裡,台灣的教育部辭典及其他,所解釋的還是無能意會。後來就想起 師兄 曾提過的 (—所說所解,漸漸不用心意識,自然感應而得。)然後再比對–用得到–用不到–用到;所以心得是,所謂的用到相應,是說常住虛靜,即心地沒有一絲雜念,悟行真切是一,。這是杏州目前所能解的。對於師兄 的文章,卻真有如大餐,心理的法喜自不在話下,也知道急不得,從山下仰望高山,心也是能開闊的。

    感恩師兄教導。

    杏州敬上

    • 前幾天,信堅到沒有網路的地方修行,被神明整了一頓(透過師父轉達),說我最近沒用心修行,只管寫臭爛文章,張貼在信堅園地上,誤導眾生,浪費寶貴修行時光及精力。我的每一微細念頭,神明知道得一清二楚。聽了之後,冷汗直流。始深信我們每一微細念頭,像廣播電台一樣,周遍法界。舉頭三尺有神明。以後要用心修行,等見性後,才能發表言論。

  2. 病,是一種障礙,有時是外來的,有時是心生的。治病的良方,不外藥物、飲食(最好的藥物是食物),甚至信仰、正念等(最好的療效是時間)。每一個人都必須做自己的醫師(最好的醫師是自己),不要做疾病的奴隸。

    信堅伯伯的註解,如獲至寶,帖帖是療癒良方。會再次印給父親參考~感恩伯伯分享!

    • Aster (阿絲特) :

      真高興又收到妳的回應。此篇文章,是養生寶典。依之修証,健康長壽,還老還童。信堅可以作証。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