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道貴章第五十六 直譯

tao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全章大意: 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視之不能見,聽之不能聞。父不能以授子,臣不能以授君。悟道,猶母之識其子,嬰兒之識其親也。夫子母相識,知而不能口述。是故悟道之聖人,如母之識子,如子之識親。被之服之行之,與之浮沉臥起屈伸。失道之人則不然,見其外不睹其內,識其流不獲其源,秉其末不窮其根。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不然。聰明玄耀,以偽為真,惡默好言。

是故,得道之士,損聰棄明,不視不聽,若無見聞;閉口結舌,若不知言。挫其銳,釋其所知,意無所守,廓似無身。因循天地,與俗變化,深入大道,與德徘徊。無言以言言,無為以為為,清靜以治己,平和以應時。與世渾沌,與俗玄同。貧賤不以為辱,富貴不能不甘,萬物不能與之爭,知力不能與之訟。無取無與,無得無去。

句解: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明智的人不随便說話,随便說話的人没有真知灼見。知道者無法言說,說者千譬百喻,無能爲實踐其真。好炫耀自己的人,喜歡在大庭廣眾,高談闊論,行為乖張,高傲自取,這種人是不知「道」的人。以「道」無形無體之物,而欲以言語形容,必不能肖其妙。則所言或入於散亂而無條理,或流於偏僻,而其心實未知「道」。

真正悟道的人,心與道合,可是卻難以用言語表達。一旦用語言文字表達,就表示你根本未契入真理,而仍然執著在自我的觀念和文字相上。不言是心與道合,因時因地因人,隨順性德, 隨機施教,口述而無心。

知(智)者是指明於道者。知「道」以心而不以辯,貴行而不貴言,談「道」者以辯而不以心。以音相聞,譬如知音者。識音以絃,心知其音,口不能傳。道深微妙知者不言,識音聲悲,抑音內惟,心令口言,言者不知。知與說,已經離道,因為知與说,都粘黏在意識心上。大道永恒,任何意識心之知都非永恒,都是起心動念。

塞其兌,閉其門。兌為口,為說。聖人緘默自守,不事口舌。故曰塞其兌。不事耳目之玩。故曰閉其門。塞其兌是嫌口忘言,緘默自守,不事口舌。閉其門是默守無為。門即六根。閉其門是關閉七情(喜、怒、哀、樂、愛、惡、慾)六慾(色、聲、香、味、觸、法)之門。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聖人與天同心而無知,與道同身而無體。聖人遇物渾圓,不露鋒芒。故曰挫其銳。折挫他鋒芒又高傲的銳氣。心體湛寂,釋然無慮。故曰解其紛。(紛謂紛紜雜想)。收斂過於耀眼的光芒,含光斂耀,順物忘懷,隨俗同塵。理解俗塵萬物, 清澈透明, 與之共存, 融合環境處於無形,是謂玄同。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聖人造道之妙,其心超然塵表,故不可得而親。精誠動物,使人見而不能捨,故不可得而疏。淡然無欲,故不可得而利。妙出死生,故不可得而害。視王侯之如隙塵,故不可得而貴。披褐懷玉,故不可得而賤。以其聖人跡寄寰中,心超物表,不在親疏利害貴賤之間,至人行此六者,不榮通,不醜窮,無天怨人非,無物累鬼責,故為天下貴。

此段說明玄同者超越了親、疏、利、害、貴、賤的捕獲,從而獲得生存的自由與自主。修行一旦歸根,回歸到玄,就能悟到:親不可得;疏也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也不可得;贵不可得,贱也不可得。有無,美醜,上下,大小等等,一切都不可得。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