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詩精選四十則淺釋 – (21-40)

21.麝因香重身先死,蠶因絲多命早亡;世界從來多缺陷,幻軀哪得免無常。憨山德清 不要以為在世間一定要有多少的特長,你看有的人會打拳,會拳的常常被人打死;有的人會游泳,淹溺的常是能泳的人。

有一種名為「麝香鹿」的動物,身軀天生就很香,獵人為了取麝香,就到山中四處捕捉麝香鹿。春蠶結絲成繭,人們為了取絲販錢,不惜奪取牠的性命。珍奇貴重的,反而最先受害罹災。才華洋溢的人,若不懂得韜光養晦,反而時時顯露,處處招搖,便容易招災引禍。大千世界缺陷多,尤其無常最可怕。生命不過幾十年寒暑,任誰有通天的本領學問,只要大限一到,也一樣不能免除無常。一個人即使擁有極優越的條件,也未必能免除世間的災難。世界是一半一半的,好的一半,壞的也一半;白天一半,晚上也一半;生一半,死也一半;世間沒有絕對的。俗話說: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水的。所以,身負絕技也不一定很可靠。有的人希望錢財多,人因財死也不乏其例;有的人要求名位高,往往爬得高跌得重。也有人一心追求美艷身姿,可惜紅顏多薄命,不少美人因美麗而慘遭殺身之禍!所以,人要看破一點,缺陷自有缺陷美,缺陷有它缺陷的好處,凡事不容易十全十美。像愛迪生,耳朵雖然聾了,卻能集中智慧從事發明;有的人手臂殘廢,用腳苦練執筆的工夫,一樣可以寫字。不要為缺陷太煩惱,缺陷往往是另一種福報,只要把身軀當成幻影,我們也不會害怕無常了。一個人最要緊的是厚道,能夠知足,守本分,凡事不要強求,強求得來的東西不自然,因為那不是自己真正應得的。功名富貴不一定非要不可,畢竟不屬於你的,終究會流失,唯有知足、本分、厚道,這樣的人生最好。

人生在世,遇順境時,積極前進固然可取,處逆境時,退步養晦更形重要。一般人只知道向前行進,卻不知還有一個退步自保的世界,所以在世間的名利戰場 上,往往爭得面紅耳赤,碰得鼻青臉腫,撞得遍體鱗傷,甚至摔得粉身碎骨。其實,在佛法裡,古德早就明示大眾,人生有兩個世界,一是前進的世界,一是回頭的 世界。如果能把握好這兩個世界,人生便能更臻完美。

22.一年春盡一年春,野草山花幾度新;天曉不因鐘鼓動,月明非為夜行人。 雲蓋智本
大自然四季的變換,日月的流轉,都是很自然的,我們要從自然裡體會生命,不要分別計較,要用正直、平常、無相、無我的心情去接受世相。春天過去了,第二個春天又會再來。春一到,草綠花開。 天曉並不因鐘鼓聲而有所作為。沒有夜行人,月亮一樣明亮,我們的真如佛性也像月亮,即使路上沒有行人,明月依然當空,依然朗照,這是自然如此,並不是有所求,有所為,因而受到影響。

張王李趙,管你是哪一種人;驢馬牛羊,管你是哪一種動物畜生,都得在五趣六道裡流轉。最重要的就是佛性不變,一如春天去了會再來,花謝了會再開!除非有一天你衝破了三界,找到自家的故鄉,才不必受五趣六道的輪迴。「生死之事,其若循環,環無其竟,應何計數?」意思是說,人的生死都是五趣輪迴、六道輪迴,如環無端,如何能以數計呢?

學員來來去去這是很平凡的,總有舊的去,也會有新的來。學員去了,然後又回來了,這也很平常。這道場就算沒有你,也一樣照常經營。道場的存在不是因為你,就算沒有你,這道場還是存在,還是在運行。總結:若想走你就走,道場是不受影響的。若想回來,這也是很平凡的事。

23.力耕火種是良方,秋到家家晚稻香;放不下時擔取去,何如福田待來春。明.憨山
努力的耕耘(力耕),和煮米飯的火源(火種),是最好的方法(良方,一般指藥方,在此指好的方法。),此句暗喻努力勤勞的工作態度(事業有成)及財富(火源),是您家人接受他的關鍵;秋天一到(秋到),家家戶戶都收割起稻子,這個稻香和晚上煮飯的米飯香,處處皆可聞到,此句暗喻只有男友工作事業上,做出成績來,才能得到您家人親友的認同與接受。如果您放不下心時,害怕田裡的稻子被偷走,不如挑起扁擔,把稻米挑回家(擔取去);何必把這塊能有好收成的稻田(何如福田),等到明年的春天(待來春),再收成呢?

農夫耕田犁地,要先播種才收穫,我們做人處事,也需要先廣結善緣, 不結緣而要人家先對你好,那是不可能的。世間上沒有無緣而能成事的,凡是都是緣聚則成,緣散則滅。春耕方得秋收,春天播種是因,到秋天自然家家有收成的果。「放不下時擔取去」,凡事要提得起.放得下。如果放不下,就好好挑起擔子,種福田。一個人如果缺乏修養, 就會有很多事提不起、放不下。對待人情世事要像皮箱一樣,需要時提得起,不需要時放得下。 如果放不下,天天把皮箱提在手上,不是很累贅? 或是提不起,天天死纏活拖不得解脫,不嫌辛苦嗎? 所以當放下時要放下,當提起時就要提起。

24.不怕虎生三個口,只怕人懷兩樣心;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 古德
知人知面不知心。老虎可怕,長了三張嘴的老虎更是兇猛,但是真正可怕的是虛偽的人,懷有陰陽兩樣心。俗語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有形的敵人或是明刀明槍,並不算太可怕,反而是看不見的貪瞋痴、邪見、偏激、傲慢,才是真正可怕的敵人!防人容易,防杜自己潛意識的欲念才難。「逢人且說三分話」,老於世故的人,都懂得說話謹慎,不把話說得太滿,尤其在一切都還沒有實現之前,不要輕易曝光,以免樹大招風,後果難以收拾。與人相處交往,「未可全拋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在現今社會中,長養自己的真心、誠心、慈心與愛心的同時,也要有防範別人的假心、偽心、害心與恨心的保護措施,才能自在安然地面對人群。

動物再兇惡,只要不去侵擾牠,牠必定不會來危害人。凶惡的虎有三隻口,都不如人懷兩樣心來得可怕,老虎是猛獸人人皆知,也會有所防範;但是身邊的人或是曾經信任的朋友,不幸卻對你心口不一,或是有朝一日背叛了你,這豈不是叫人扼腕而沉痛? 俗話說:「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與人間,最難做到的是「信任」兩字。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會感嘆,能有一兩位互信互諒、知心知己的伴侶或好友相陪伴,才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因為人心啊!實在太難懂了。

25.深山畢竟藏猛虎,大海終須納細流;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古德 「深山畢竟藏猛虎」,猛虎雖然不隨便出沒於大街小巷,只在深山裡臥藏者,卻畢竟是凶猛噬人的厲虎。就如一個真正有為的人,也不輕易炫耀表現,懂得深藏不露,韜光養晦,才是高人。「大海終須納細流」,大海之所以為大海,是因為它不排拒細流,江河溪水統統匯流大海,海自然浩瀚廣大。一個人要想偉大,就必須懂得包容!「是非只為多開口」,世間是非恩怨太多,主要是由於說話不慎招惹出來的,如果大家言語不三思,不懂謹言慎行,難免就有了矛盾、是非的產生,而招惹怨恨。「煩惱皆因強出頭」,煩惱從哪裡來?是從我們不認識、不吃虧的爭強好勝而來。較大的煩惱如貪欲、瞋恨、愚痴、我慢、懷疑、邪見等,就是我們常說的六大煩惱。是非來臨時,處理是非也有原則:第一、不說是非;第二、不聽是非,第三、不怕是非。所謂「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是是非非在別人嘴邊搬來弄去,我們何必一般見識?何必認真計較?更何況「是非止於智者」,無能的人才不會處理是非,不會處理垃圾,才會緇銖必較地把自己弄得千煩萬惱。有思想、有能力的人常用三學、四無量心等解除煩惱,自然沒有煩惱跟是非了。

26.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直饒熱得人流汗,荷池蓮蕊也芬芳。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們如果不經一番寒徹骨的努力,就不會有梅花撲鼻香的成就,凡事經不起魔劫考驗,跨不過艱難險阻,是不會成功的。梅花是冬季花卉,一經寒冷的霜雪摧逼,香味就越沁人心;人要像梅花,在惡劣的環境下仍能獨立崢嶸。「直饒熱得人流汗,荷池蓮蕊也芬芳」,寒天冰雪經得起,炎暑酷熱也要耐得住,才能算是千錘百鍊。我們學佛修行,要有「大死一番」的認識,不要只求凡事順遂,山有崎嶇,海有浪濤,人間不如意事恆常在,所以,行事要有周詳的計劃、審慎的思考,即使遇到挫折也要堅毅向前。如同荷花在骯髒的污泥裡長得更茂盛,越炎熱的氣候越清香撲鼻。人人有潛能,事事有因果,驚濤駭浪磨練出好舵手,橫逆挫折才看出真本領、真實力。困境裡,一咬牙,把遍地荊棘當作陽關大道走,一腳印一血痕,只消忍住、耐住、不怨天,不逃避,走出峰迴又路轉,總有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在陰陽晦明的世路上,人生百味雜陳,酸甜苦辣固然要經得起,榮辱得失也要受得住,才能轉逆境為順境,反敗為勝。陰天黑地裡,心頭一點清明的佛光不滅,人生的燦爛快樂就永恆常在。

梅花要不是經受住一次次風霜摧折之苦,哪會有素馨沁人的花香(即「梅花在冬天培植,早春時才開花吐香」)。比喻必須經過艱苦磨練,才能獲得美好的結果。語出唐•黃檗禪師《上堂開示頌》:「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是兩句借梅花傲雪迎霜、凌寒獨放的性格,勉勵人克服困難、立志成就事業的格言詩。梅是一種品質高出群芳的植物。我們如果不經一番寒徹骨的努力,就不會有梅花撲鼻香的成就,凡事經不起魔劫考驗,跨不過艱難險阻。

27.你騎馬來我騎驢,看看眼前我不如;回頭一看推車漢,比上不足比下餘。 俗諺     我們做人處事,不要與人排擠爭競,人比人,氣死人。也不要太計較,過於計較的人,凡事在得失之間掙扎,永不得安寧。「你騎馬來我騎驢」,現在你開外國進口車,我駕駛國產車;你坐汽車,我騎摩托車;你騎摩托車,我踩腳踏車。固然「看看眼前我不如」,可是「回頭一看推車漢」,嘿!還有很多人推著車子走路,我是比上雖不足,但比下卻有餘。凡事不要過分妄想、高攀,人要知足,不要在金錢、名利、物質、享受上和人家比較!

這首偈語啟示我們,為人要知足常樂,能忍自安。「不知足歌」:「終日忙忙只為饑,才得飽來又思衣;衣食兩般皆俱足,房中又少美嬌妻。娶得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支虛。買得良田千萬頃,又無官職被人欺;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一品當朝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心滿意足為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種種妄想無止息,一棺長蓋抱恨歸。」

28.無邊風月眼中眼,不盡乾坤燈外燈;柳暗花明千萬戶,敲門處處有人應。 古德
「無邊風月眼中眼」:萬里長空,一朝風月,從人間的角度看,也許悠遠長久,從宇宙的眼光看來,卻是一眨眼間事。凡夫有肉眼,只見得塵埃事,假如從肉眼再修得慧眼,就是眼中之眼了。人人有妄想,妄想外還有一顆真心,能夠保有真性情,就是心中之心。所以我們常讚美佛陀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

你如果有了眼中之眼,有了心中之心,那真是「不盡乾坤燈外燈」。燈外有燈,法外有法,有時候,我們並不知道自己的心燈灰黯,自己的佛性光輝漸失。像瞎子打著燈籠走路,燈籠火已熄滅,忽然與對方來人撞個滿懷,瞎子問:「你沒看到我的燈籠嗎?」「你的燈籠早就熄滅了。」燈火熄滅了不打緊,你的心眼熄滅才要緊。現代人心燈不亮,慧眼不開,紅塵是非蔽障多,必須要有自己的慧眼,才能點亮豁達的心燈。

「柳暗花明千萬戶,敲門處處有人應」:所謂「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修心修道,要勇往直前,一直修到山窮水盡疑無路,才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塵心一去,佛心即現,剎那心如虛空,心與三千大千世界融為一體,這時真是處處敲門都不怕沒有人應了。
這一首詩偈說明人生之中,如果事事都能以慧眼徹見,用心燈明照,處理一切事情,無不周到圓融,那麼,無論遭遇何種難關險阻,都能得道多助,克服障礙;甚至對生命中的平順、顛沛都能視之一般無二,一樣地處之泰然。人生到此,就無處不自在,無事不圓滿了。

「無邊風月眼中眼」:─人間世上,多少的人事變遷,波折起伏,如白雲蒼狗,滄海桑田。甚至,無量劫來生死輪轉,忽焉人道,忽焉鬼道。面對無常多變的生命,若能生出智慧之眼,洞悉生滅本空,萬象皆是心識所變現;本無去來,輪轉皆為惑業之所感。能有如此的覺悟,方有可能當生解脫自在,來生不墮輪迴。
能以眼中之眼的智慧之眼,洞視了然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累劫的一切因果流轉,以及流轉所蘊涵的意義,現世生活中的起起落落也就不足為慮了。「不盡乾坤燈外燈」:世事變化如果都能洞燭明白,自是已經點燃了心燈,「一燈照破千年暗」地破除了內心的無明障蔽,莽莽乾坤自然光明朗照,無處不清楚明白。更進而以一己所證的生命至理教授他人,也將點燃他人的智慧心燈。如此一燈燃千燈,燈燈相照,重重無盡,終將使三千大千世界都成佛國淨土。《維摩詰經菩薩品》中,維摩詰居士在教導魔王波旬所派遣的魔女無盡燈法門時,有云:「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又說:「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法,是名無盡燈也。」若能以燈外之燈的心燈照徹宇宙乾坤,覺了一切法性,並能傳法以開啟他人本具的智慧心光,人間世上也就沒有幽冥黑暗,令人煩惱的一面了。

「柳暗花明千萬戶,敲門處處有人應」:若能聽經聞法,思維法義,而終至證得智慧之眼,打開人人本具的自性清淨之光,那麼,生活在人世間,縱有橫逆蹇晦,遭逢如山窮水盡般的絕境,也能因得道多助,而走出柳暗花明般的錦繡前程。到其時,縱然難免業報帶來的逆境惡緣,但是在慧眼心燈的觀照下,種種境界都不能引起憂悲煩惱;甚至還可舉重若輕地自行解決困境。從依靠外力,轉而生出自力。以慧眼心燈開啟般若智慧,具有「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境界,生活在人世之中,就能自在無礙,處事圓融。

其實,人生如寄,處處非家,也處處皆可為家。除了有私人身不由己的因素,如:家鄉有年邁雙親倚閭盼兒歸,或所學較適合在某地發展等,此類因素已使得何去何從清楚明白不過,無庸再舉棋不定,直下承擔便是。否則,安身立命無處不可,不妨隨順因緣,勤奮努力,無論棲身何地,將來都有成功的可能。人生畢竟不是實驗室,可以讓人同時做出不同的決定,走不同的路,數年後再測量比較結果。人生也可以是實驗室,一條路走不通時,還可回頭另闢蹊徑,再造未來。
更進一步,在人生的轉捩點上做抉擇之時,若能超越一己私利的考慮,而兼顧公眾的利益,如:選擇職業,以幫助他人為出發點;選擇就業地點,以能發揮最大服務功效為考量,如此的發心,就更能明快地做出睿智的抉擇,而不至於為私欲所蒙蔽,逡巡徘徊,莫衷一是了。

因此,以慧眼心燈分析處理人情世故,自能待人接物圓滿周到;更以慧眼心燈洞悉明白諸法空相,不執著於五欲六塵的追逐,自能超脫世俗名利所帶來的煩惱。如此,置心於十方三際無限寬廣的時空之中,雖處塵世,也能歡喜自在,處處無礙了。

29.耕田欲雨割欲晴,航要順風花要露;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須日千變。 古德   「耕田欲雨割欲晴」,一個老農夫耕田的時候,土很硬,就希望能下點雨,讓土壤鬆軟一點好耕作;除草時,又希望天不要下雨,以方便除草。「航要順風花要露」,討海人都希望出航順利;花草樹木,也希望有雨露的滋潤。「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須日千變」,世間萬物,都祈求自己能滿願。如果真的必須滿足眾生,那麼造物者每天應付這千千萬萬人的要求,一定忙碌不休了。

事實上,光靠祈求是不夠的,因果自有它的法則,你要有果,必須先修因。這個世界上,沒有雲怎會有雨?沒有風怎會有浪?沒有山積般的惡貫,怎會有一朝忽來的災厄?沒有海深的功德,哪來如是多的善事與福報?用忍辱的犁、精進的鋤,為眾生耕種福田,我要播散智慧的種,為眾生開滿幸福的花園,讓他們享受到纍纍的菩提果實。至人無心何厚,我自懷私欣所便。耕田欲雨割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若使人人禱輒遂,造物應須日千變。

有一個人看到油在水上漂浮,就祈求說:「神明呀!請讓這些油沉到水底下去吧!」油會因為你的祈求而沉下去嗎?有塊石頭在水底,如果你祈求說:「神明呀!請將這塊石頭浮出水面吧!」石頭會因你的祈求而浮出水面嗎?所以我們要想得到什麼,不是光靠祈求就能夠感應的,祈求之後必須要真實去踐履!你要怎麼收成,先要怎麼栽植!要想發財而不佈施,怎能發財呢?想做事順遂,而不跟大眾結緣,如何能得到多助呢?希望長壽而不放生不救人,沒有善緣功德回向,如何長壽?

30.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古德  「行藏虛實自家知」,一個人行為的好壞,別人不一定知道,自己最清楚,尚有天知、地知,因果報應也會知道,所以「禍福因由更問誰」,要想了解自己的禍福如何?運氣如何?不必問別人,自己最了解。福禍無門,唯人自召,「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果,今生做者是。」「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愁不報,時候未到。因果報應的先後緩急,有時如春天播種,要多少年後才能收成,這是多生的因果。

31.四蛇同篋險復險,二鼠侵藤危更危;不把蓮花栽淨域,未知何劫是休時。 古德     佛經裡有一則譬喻,說人生像一口枯井,一個旅行人走在曠野裡,忽然背後追來了一隻老虎,旅行人在曠野裡面臨生死危險,焦灼得不知何處躲藏,咦!正好看到一口枯井,想躲到枯井裡,枯井掛著一根藤,他就攀住藤爬下去,快到井底的時候,他往下一看,唉呀!井裡有四條毒蛇蠕蠕爬動,向他昂頭吐信。旅行人心想:不行呀!這怎麼能下去呢?還是攀住井藤不下去的好。旅行人雖然暫時獲得了安全,卻又發現井上面有黑、白兩隻老鼠在咬囓井藤。旅行人一想:不好了!藤被咬斷,跌下去粉身碎骨事小,被四隻毒蛇咬噬太可怕!正在恐懼憂駭的時候,井口嗡嗡嗡地飛過一群小蜜蜂,滴下五滴蜜,他一嚐,很甜蜜呀!就忘記了危險的處境了。

佛陀用曠野喻於無明長夜曠遠;那遊人比喻異生;象喻無常;井喻生死;險岸樹根喻命;黑白二鼠以喻晝夜;其四毒蛇喻於四大;蜂蜜喻五欲;群蜂以喻邪思;火喻老病;毒龍喻死。告誡是人肉身不得長久,應當及早修行,跳脫生老病死和無窮無盡的輪迴。所以,「四蛇同篋險復險,二鼠侵藤危更危」,如果我們「不把蓮花栽淨域」,不結善緣,不及時修持,不為人服務,不給人間歡喜,則「未知何劫是休時」,萬劫不休,沉淪六道苦海中,什麼時候能夠超脫呢?

32.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來時歡喜去時悲,合眼朦朧又是誰? 順治
這首偈語,出自清朝順治皇帝的〈讚僧詩〉。他說得很對,我們哪一個人知道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父母未生我之前我是誰?人的身體由四大五蘊因緣和合而成,一旦離散,就變成另外一個人了。在五趣六道裡流轉,隔個趣道就迷失了自己,胚胎裡知道什麼?等父母生下我以後,我又是誰呢?我們都是生而歡喜死而悲傷的人,但是什麼是真正的悲?什麼是真正的喜?生之喜,死之悲,是人之常情,但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不會任寶貴人生倏忽蹉跎,不會任自己醉生夢死。因此,我們對迷悟要警惕,對生死要豁達!

生出來之前的那個準備被生的,我是什麼樣子呢? 母親生我的時候我又是誰投胎的呢? 如果長大成人受教育和環境薰陶的我是我,那麼那個沒有身體的我,沒有在世的資源可以運用的我,將會變成是什麼樣的人呢? 其中的含意就是外在不斷的改變,如果有一個不變的,那就是唯一的真實,就是唯一的自我。為了完全認識那個自我,就算要花一生去體會和發現都值得。

天下叢林飯似山 鉢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 惟有袈裟披肩難
朕為大地山河主 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 空在人間走這回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 合眼朦朧又是誰 不如不來又不去 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 何日清閒誰得知 若能了達僧家事 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 無憂無慮得安宜 口中吃得清和味 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 皆因夙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 披搭如來三等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 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 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州湯放桀 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 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得紫袈裟 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 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 南征北討幾時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 不管千秋與萬秋

四空詩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茫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沉為誰工?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握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一場空!

33.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唐.李翱 唐朝的文學家李翱,對於心性禪修之學,很有心探究。他聽說藥山禪師是有名的高僧,就想要去參禮問道。於是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尋訪,終於在一片山林間,找到了藥山禪師。此時禪師正在打坐,在雲山松林之下,安然沉寧的坐了好久。李翱不便打擾,便靜靜觀察仰慕已久的藥山禪師。只見禪師修練得一身仙風道骨之姿,神采奕奕,沉靜安詳,身旁還放置著兩匣經書。又過了許久,禪師還是沒出定,李翱有點不耐煩了,想到自己千里迢迢而來,雖然見到了禪師,卻無緣請示道法,有點遺憾,正準備要離開時,禪師徐徐的睜開了眼。李翱非常歡喜,覺得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有機會請法了。於是就向藥山禪師請問如何修行。藥山禪師平和沉靜,安詳從容的舉起了手,指了指天上,又將手放下,指了指身邊盛水的水瓶子,安然微笑,沒有說什麼。李翱畢竟也是慧根深厚的人,當下就領悟了,於是很歡喜的拜別了禪師,乘著山風,衣襟飄然的從雲山離開了。而後就寫了這首禪詩。

禪師沒有說什麼,只有「雲在青天水在瓶」。代表著言語道斷,道不可說。真正的道法,無形無相,存在宇宙萬有之間,存在人人心中一點虛靈不昧之處,一切如如真實,只有用心體會默契,而無法用尋常的言語邏輯來詮解。一切就如同雲在天上,無心而自在悠遊;如同水在瓶中,湛然清涼,滋潤乏渴,那般的自然清淨啊。雲山之中,松林之下,山風徐來,衣袂飄飄,禪師如是沉靜無言說,李翱如是得領悟。
有個比方,約略可以彷彿。男女相戀時,有句話說:「愛你在心口難開」,真正愛在心深處時,很難用言語來表達到底有多愛你,情人間如何知道對方愛不愛我,憑藉的是彼此的默契與行動了。

34. 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 唐.鳥窠
杭州西湖喜鵲寺的鳥窠禪師,本名道林,因參謁牛頭宗徑山道欽禪師遂得正法。後來獨自到秦望山,在一棵枝葉非常茂盛、盤屈如蓋的松樹上棲止修行,好像小鳥在樹上結巢居住一樣,所以時人皆稱他為「鳥窠禪師」。大文豪白居易非常敬仰鳥窠禪師的道行,有一次特地來請示禪師,並用詩偈問說:「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鳥窠禪師也用詩偈回答:「來時無跡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是夢中。」意思是人生如幻如化,短暫如朝露,但是如果能體悟到「無生」的道理,超越去、來的限制和對待,生命就能在無盡的空間中,不斷的綿延擴展,不生亦不滅。後來,白居易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遍訪名山高僧,晚年素食,又捨宅為寺,定名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尤醉心於念佛,時常吟詩作偈,表達他信佛有得之心境,如:「愛風巖上攀松蓋,戀月潭邊坐石稜;且共雲泉結緣境,他日當作此山僧。」詩中充滿悠閒、飄遊的意境,實是生活在禪的世界中。

白居易皈依鳥窠禪師,不但成為在家學佛的優婆塞,甚至從他的詩中還發現,他有來生出家為僧的意思。白居易不但參禪,晚年修習淨土念佛更是認真,他寫過一首〈念佛吟〉說:「余年近七十,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慰心眼?一句阿彌陀;朝也阿彌陀,晚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也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白居易從禪到淨,再禪淨雙修,他的生活可說更為充實豐富了。

35.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憨山德清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在佛門裡,常有一些人說要修行,要閉關,說得神氣活現,閉關,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所謂「閉關」,就是找一所房子,把自己關到裡面去,做一些專修的法門。譬如有的人要念佛,就閉念佛關;要看《法華經》,就閉法華關;看《華嚴經》就閉華嚴關。各種的閉關者,可以依照他的興趣、志願來專修,但閉關最怕的是「身在關中心在外」,關房裡面的修行,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如果在關房中,心不能安寧、不能自在,心有所執著,有種種的煩惱困擾,不能安住,那就「千年不出也徒然」了。所以閉關最主要的是要將身心都關閉凝注起來,斬絕紅塵俗念。一個修行的人 在關房內,要先把自己縮小,以便養深積厚,將來出關後,再擴大自己,利益群生。

在佛教裡有「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的教示,自己沒有開悟時,不能一個人獨住深山;還沒破除煩惱時,不能隨便閉關;因為煩惱未除,在關房中容易盲修瞎練而走火入魔。所以奉勸一般初參學者,不要心心念念想到深山裡遁隱,不要著急,先打好修行的基礎,打好佛法知識的根基,等到開悟了以後再住山、破參了以後再閉關,那個時候不管閉關或住山都更上一層樓,能真正進入佛法的三昧真諦了。

36.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不破本參不住山,不破重關不閉關。
若尚未破除煩惱,不能隨便閉關;若尚未開悟識道,不能獨住深山,以免在關房中盲修瞎練而走火入魔。閉關是獨住關房,精進專修,閉行諸惡業,關息眾邪緣,以隔絕塵世雜念,隨時保持內心清淨;閉關是先獨善其身,充實自己,等待時節因緣的成熟,以便將來出關後,再兼善天下,利益群生。明代憨山德清:「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閒,身在關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永嘉玄覺禪師︰「先須識道後乃居山。若未識道而先居山者,但見其山,必忘其道;若未居山而先識道者,但見其道,必忘其山。忘山則道性怡神,忘道則山形眩目。是以見道忘山者,人間亦寂也;見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

古代的禪宗分成三關,那什麼時候才有資格閉關?就是重關的時候才有資格閉關。所謂:「不破本參不住山」,就是說你要住山、去專修的基本條件是什麼呢?就是開悟(破本參、破初關),你開悟之後才有資格住山,因為你這時候住山就不會胡思亂想了。所以只有開悟、破初參的人,他可以不講求生活的物質條件,再惡劣的環境之下,他都不退道心,精進修行,因此才有住山的資格。第二關是重關,「不破重關不閉關」,所以他們閉關的條件就是破重關,八地菩薩。破本參是初地菩薩,本參就是開悟了嘛,以大乘的開悟來講,就是初地菩薩。破了重關,就是八地菩薩,這時才有閉關的資格。第三關是末後牢關,這是八地以上,一直到成佛最後所閉的關,也叫做生死關,就是準備進去,如果沒有成佛,就不要活著出來,就是抱定了這樣必死的決心,進入最後的生死關,要到成佛才出關,這是禪宗的三關。

37.春夏秋冬時時佳,東南西北處處妙,男女老少人人好,生老病死樣樣到。
境無得失,人有預設;物無好醜,人自分別。日出於東,不是好;日落於西,不是壞。人生於世,皆緣生;人死於後,皆緣滅。了知外物,皆由自心好惡而起分別,則不再抱怨境界,就不被現象所轉,故能回歸於自性清淨的如來。這時,看外面世界都是美麗的,所有事情皆是美好的。

當人能領悟,一切唯心所造時,則無彼此對待,自他不二,故《金剛經》要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此時方能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心。從今而後,以平等心待人,以平常心處事,以平靜心生活。故後言:「自有一雙慈悲手,摸得人心一樣平。」真心待人,人人亦真;善良處事,事事皆善;美好環境,處處都美。所謂真、善、美的人生,就是要以無礙的心,來觀人生呀!
_________
靜:指心境而言,修持境界很高的人才能「靜」。孔明:「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大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蘇洵:「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糜鹿興於左則不瞬」。

在一個與世無爭,心思清靜的人看起來,所有的萬物體現出的,都是他先天的本性,都是那麼自然,那麼美,那麼善良。而人間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也都各有巧妙,這樣的人,遇到任何變化,都能夠心領神會,怡然自得。一位不為五欲六塵所羈絆,不隨時空遷變流轉而有所動搖的人,看待萬物便是以平常心處之。所以不論天地萬物之美醜,高低,厚薄,粗細,大小,色別等,對他而言,就是心如止水,不起漣漪。一年四季景色各異,如春季時,花團錦簇,處處鳥語花香,大地朝氣澎勃;夏天時,夏蟬群鳴,楊柳綠岸,暑氣頓消;秋分時,滿目楓紅,雁鳥南歸,大地蕭然;寒冬時,乾坤吹雪,一片天地盡皆銀裝素裹。在他的眼裡,景色雖異,卻別具風情,各領風騷。內心不隨四季變化,景色變異而有所改變。其心境就是如無門慧開禪師這首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一樣豁達。

38. 坐禪成佛心中病,磨磚作鏡眼中眼;一破牢關金鎖斷,等閒信步便歸家。 古德  「坐禪成佛心中病」,現在一些參禪修行的人,你問他:「怎麼參禪?」他答:「打坐!」「為什麼要打坐呢?」「要成佛!」認為打坐可以成佛的人,是犯了大錯了。因為心有執著,心有沾滯,就成束縛,而不是禪的解脫,更何況禪非坐臥!
「磨磚作鏡眼中眼」,馬祖道一禪師年輕時,在懷讓禪師的般若寺參學,常在佛殿上打坐,懷讓禪師問他:「年輕人!你在這裡做什麼呀?」「坐禪!」「為什麼要坐禪?」「想成佛!」「坐禪怎麼能成佛呢?」道一禪師一時答不出話來。後來懷讓禪師就坐在道一禪師身旁磨磚頭,磨啊磨的,道一禪師忍不住問:「你在做什麼?」「磨磚呀!」「磨磚做什麼用呢?」「做鏡子!」「磚怎麼能磨成鏡子?」「哦!磨磚不能作鏡,打坐又怎麼能成佛呢?」一聲霹靂,驚醒了馬祖道一。參禪主要在明心見性,光用身體打坐,而不用心悟是不夠的,所以說「磨磚作鏡眼中眼」。

「一破牢關金鎖斷」,學道人要破除種種關卡,把束縛我們的金鎖一一打斷,才能解脫自在!但是要破什麼關呢?比方說被感情束縛的情愛關、為金錢得失計較的金錢關、對權勢名位放不下的權位關、受名利左右的名利關……,能將這些束縛我們的金鎖打斷,就可以清心自在,「等閒信步便歸家」了。

39.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
語出達摩祖師的偈語 : 吾本來茲土 ,傳法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 結果自然成。此偈語 並不能按照字面 而翻譯的。例如 : 第一句,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的意思。第二句 ; 若言如來,有所說法 ,即為謗佛,是人不解我所說義。第三句: 般若波羅蜜 ,即非般若波羅蜜 。(五葉、比喻是其餘的五種波羅蜜。) 第四句: 如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所得。外道模仿祖師的偈語,而說: 一花一世界 , 一葉一如來 。

《華嚴經》:“佛土生五色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佛典》:“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英國詩人威廉凡祭晨 (William Blake)(1757-1827)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限掌中置,刹那成永恒。 — 徐志摩
一粒沙裡藏着一個世界,整個大地是一朵花,一滴水裡擁有一片海洋。

佛教認爲一粒沙可見三千大世界 ,現在科學叫做宇宙全息論 。每個人都是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的世界;每個人都是一片葉,每片葉都有自己的綠意。在花將凋零時,在葉將枯萎時。我們都應該在最後一刻將一切歸還給大地。

一花而見春,一葉而知秋,窺一斑而見全豹,觀滴水可知滄海。尋常細微之物,常是大千世界的縮影,無限往往珍藏於有限之中。懂得見微知着的人才能真正打開這個世界的門。在浩瀚宇宙中,我們宛若恒沙微塵,雖然渺小,卻也自成一世界。表現對人類個人生命充分的自信與自由,從一個卑微的個體生命中,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整個物種的生命力。表達有限與無限的轉換,短暫與永恒的共同死亡。

一朵野花雖然渺小,但是對於蜂蝶來說卻是一個天堂。一件很小的東西裡也可能隱藏着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裡也可能隱藏着大智慧。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點滴,只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都會發現其所蘊含的獨特的美。珍惜點滴,把握細節,生命便能如同蓮花一樣清瑩脱俗。

《華嚴經》認爲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這也就是所謂的華嚴境界。昔時佛祖拈花,惟迦葉微笑,既而步往極樂。從一朵花中便能悟出整個世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參透這些,一花一草便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便空如花草。

佛在靈山,眾人問法。佛不說話,只拿起一朵花,示之。眾弟子不解,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只有他悟出道來了。宇宙間的奧祕,不過在一朵尋常的花中。 “道”,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尋常事物中。莊子 還說,道在屎溺。大小便中都可以有道,還有哪裡不可以有道呢?無處不有道。世界在哪裡?就在那一枝一葉上。

一朵花就可觀一世界, 一片葉就可證一如來。由小可觀知世界, 由近就可證修如來。由小東西可觀知大千世界,由近處(平常事物)就可證修如來佛果。

菩提不離世間,芥子納須彌。「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是說事事無礙法界,亦即是華嚴經十玄門中,廣狹無礙自在門。

在華嚴經中共有十二句: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攝一切、一切攝一等。這是華嚴經的修行法門,它是要窮盡所有境界的狀況。

一切入一,就是一切法一相。一切入一切就是知一切法無量相。
一切法一相是從本體來講的,一切法是相,一一法各有一相。一一相皆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無自性就是「空性」。一切法有無量相,是謂一切法有一切相,這個是一切入一切。「一切入一切」是重重無盡的境界。

華嚴的行法有四個︰「一入一」「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入一切」。一切入一切是「一入一切、再一切入一、又再一入一切」 。
______
「一花一世界」!深入去觀察你案頭上的花吧。一朵花很廣大,包羅萬象:白雲、雨水、朝露、陽光、空氣、風、垃圾堆肥、時間、蜜蜂、大地、栽花人、甚至正在觀看的你,都存在於一朵花之中,因為花是你觀看的對象。《華嚴經》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朵花中含藏著整個宇宙萬物而不大──「一即一切」;整個宇宙萬 物存在於一朵花內而不小──「一切即一」。去觀察樹上的葉子吧,「一葉一如來」!一片葉很廣大,像花一樣是由白雲、陽光、空氣等一切眾緣所成,包羅萬象。

「一即一切」,你的存在代表著萬物的存在,深入的觀察,觀察你存在的遠因和近緣,你就能看到存在於自己身上的白雲朝露、陽光溪澗、山林大地、時間空間、還有你的父母和先輩,他們都在你的身上延續著。「一切即一」,因萬物的存在所以才有你的存在。當你呼吸、喫茶飲水、夾菜添飯之際,深入的觀察這些「外在」的、「非生命」的、「非我」的茶水飯菜、糖鹽醬醋, 它們將成為你色身某些細胞組織的部分,並維持著你整個色、受、想、行、識的活動架構。萬物互依互存,「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水、花、葉、如來、你、 和一切萬物,都是由各種因緣所成,並沒有獨立自存的本性。

龐蘊參馬祖問:「不與萬法為侶是什麼人?」有什麼是獨立、自存、自足的東西嗎?馬祖回答:「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一口吸盡西江水,沒有這回事。

40. 一念普觀無量劫,無量劫事即如今,如今覷破這一念,覷破如今覷的人。無門慧開
凡夫對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的區別,對人有你、我、他的分別,但是對一位悟道者來說,沒了分別心,一念三千,無量阿僧祇劫也只是一剎那。

華嚴經光明覺品,文殊師利菩薩頌言曰:「一念普觀無量劫.無去無來亦無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諸方便成十力」。『一念普觀無量劫』,這是時間突破了,「劫」是講時間,時間沒有了。第二句『無去無來亦無住』,空間沒有了。一念無念,無念是一念。一念是真,九法界是妄,二念是妄。時間是三際,過去、現在、未來;空間是十方,是無盡無數無量的不同維次空間。『普觀無量劫』,過去無量劫,現在無量劫,將來無量劫,統統都清清楚楚、了了然然。

第一句是「了相」,明瞭宇宙的現象,宇宙萬有的現象。宇宙的萬象森羅,你沒有不通達、不明瞭。宇宙從哪裡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將來又到哪裡去?疑問重重,無量無邊,你全都明瞭,全都通達了, 一心。第二句,「了性」,是明瞭宇宙萬有的本體,性是本體。

「無去無來亦無住」,這一句講的是講本性,法性。相有去有來,有生有滅,千變萬化。本性就是真性,性就是一念,一念裡面沒有來去、沒有生滅,二念就有生滅,有一個念頭生,有一個念頭滅。「生滅滅已,寂滅現前」。寂滅就是一念,寂滅就是一心,生滅是二心,生滅是二念。有二念就變現無量無邊的念頭,念頭都是生滅,前念滅,後念生,相續不斷,這使我們無法脫離輪迴。這一念不是真念,不是真心, 但是這一念跟真心做鄰居,非常接近,果然這一念成功了,這一念一放下,真心就現前。

『如是了知三世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裡頭一定有十方,十方三世你統統都明瞭;這一句是證悟的位次,那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明心見性。你修行功夫到這個境界,就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雖然全知全能,沒有達到究竟。究竟,那要到一真法界,慢慢往上提升,把你的煩惱習氣要淘汰盡,淘汰得乾乾淨淨;這就是所謂四十一品無明,只要破一品就「如是了知三世事」。這是法身菩薩的境界。

末後這一句『超諸方便成十力』。果滿,上面三句因圓;至此,因圓果滿。此地舉佛果地上的十力,力是能力,十種殊勝的能力。第一個叫「是處非處智力」,他知一切眾生因緣果報。第二個是「業智力」,業是造作,知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的造業、造作。第三個是「定智力」,定智力是知一切禪定三昧,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種修定的方法。第四是「根智力」,知一切眾生根性,你是上根、是中根、是下根。第五個是「欲智力」,曉得你喜歡什麼,你愛好什麼。第六個是「界智力」,界是講一切眾生種種界分,也是屬於你的習氣,你的愛好。界也是一個界線,邊際,從這上說,你到哪一個階層?像讀書一樣,你是屬於中等學校或者高等學校,是屬於幾年級。第 七個「至處智力」,知道一切道,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修學哪個道門,你最高達到什麼境界,他有這種能力。這個世間修道的人多,五花八門,你到底最後結果到 什麼地方,佛清清楚楚、明明瞭瞭。第八個「宿命」,宿命是能知一切眾生生生世世,每一生每一世你叫什麼名字,你幹些什麼事情,沒有一樣不曉得。第九個是 「天眼」,能夠見一切眾生,生生世世所有一切狀況統統見到。最後一個「漏盡」,漏盡是屬於自己,知道自己煩惱斷盡,也就是執著分別妄想確確實實都斷盡,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瞭瞭,漏盡智力。這是如來果地上十種智力。
_____________
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我們此地講的性,這第二句講的「無去無來亦無住」,這法身,共同一法身。法身沒有相,法身是性,法 身不生不滅,法身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它是一切萬事萬物之體,萬事萬物依它顯現出來,就像什麼?就像我們現在看電視,法身是這螢光幕,它什麼都沒有,但是它能現相。法身就像電影,我們看電影,電影的銀幕,共同一法身,一心,我們這裡講一念,你是真心;一智慧,自性本具般若智慧;力,就是十力;無畏,四無 畏,力無畏亦然,都是一樣的!你記住,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如果你懂這個道理,你常常能夠作如是觀,六根看外面境界,一切人也好,一切事也好,一切物 也好,山河大地,樹木花草,你都能這樣看,你接近道就不遠了,那你消業障消得好快。你想想看,毀謗我的人,指著鼻子罵我的人,他是佛!他是我過去父母,未 來諸佛!他今天這樣指責我,我乖乖的接受,就像接受父母教訓一樣,哪還敢反駁?不可以有怨恨心,很快成就,那個消業障消得好快。你為什麼消不了業障?不服 氣,你憑什麼說我?這就完了,這是業障上面再增加業障,不但不能消,增長!

這首詩偈說明人沒有古今的分別,沒有一多差異。一個念頭裡,有無量阿僧祇劫,天台家講一念三千、一心十法界、百界千如、大小圓融無礙,有時在我們心裡,時間有長短的分別,有過去、現在、未來;空間也有東方西邊、這裡那裡之分;人事上更有你、我、他的分別。但是,時間在修道人的心中,有時候是一念三千,有時也可能是一念一剎那,甚至在證悟者的心中,無量阿僧祇劫也只是一剎那。無量劫,你以為是十方世界、三千大千世界、無量諸世界,其實只在你當下的一個念頭裡,就像一沙一石一微塵就可以容納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也只是一個微塵。

有一位書生看到寺院的對聯寫著:「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於是不解地詰問知客師。知客師反問:「先生想必聽過『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兩句話吧!」「是啊!」「請你將這冊書放入肚子裡。」「怎麼可能放得進去?」「萬卷書都能讀進去,為何放不進一冊書?」書生聞言,當下大悟。所以,我們做人要事理圓融,在人事上雖有你、我、他之別,但實則都是一體的。假如你有慧眼、法眼來觀照,所有的人群在無量阿僧祇劫裡流轉,每個人都可能是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又何必分彼此呢?

「如今覷破這一念,覷破如今覷的人」,修道的人最怕妄想、執著,所以要能去除這一念妄想,所謂「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就是為了要用正念去對治妄念,等到妄念平息了,自然能轉識成智、轉迷成悟,自然就能照見自己真如本性了!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修心養性, 禪修, 處世嘉言集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3 thoughts on “禪詩精選四十則淺釋 – (21-40)

  1. 逢萊米 兄:
    有一首台語老歌(中山北路走七擺),雖是情歌,但也說明唱中人意愛戀情被阻礙的無奈,學習佛法何嘗不是?有心追求明心見性,若沒能得到字義正解,走七十擺,還是在中山北路。當然禪詩精選讀來,並沒有文字正解的阻礙,卻可更上一層試參真實義。因此在來米有了心得一些;例如:心若無物【境來則應,境去則不留影】就可以一花一世界。果然這一念成功了【無念、無住、無相】這一念一放下真心就現前了。雖然在來米直覺上可說已了解懂了,但實際的潛意識並不是已真正悟得真實義;因此結論是繼續閱讀所有文章,無時反省自心的意亂情迷,以匡正心;感謝 師兄 教導;
    在來米敬上

    • 在來米師兄:

      師兄現在應是在靈性提高後的平台 (plateau) 階段,休息一下,喘一口氣,將所學所知吸收、整理、體驗。但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繼續努力”,有時間仍須持續多看一些經典、禪語、修禪定,才能更上一層樓。與你共勉之。

      真奇怪,”中山北路行七擺”應是信堅小時候的台灣流行歌曲 (比”雨夜花”及”補破網”稍晚一點),可能只在北部流行,沒傳到南部鄉下。歌詞有點詩經愛情民謠的風味。

      初戀見面,雙人相意愛;暗中約束,散步驚人知。
      中山北路,行七擺;父母知影,煞無來。
      熱情熱愛,期待早送訂;用心計較,也是欲等兄。
      無疑講話,無影隻; 一去無來,求親晟。
      恨伊絕情,僥雄將阮放; 害阮終身,煞著嫁別人。
      誤了初戀的希望,怨歎看鏡,目眶紅。

      蓬萊米

  2. 逢萊米師兄:
    在來米現在的精進,依然在於103年4月7日, 師兄 所教導的【修行明心見性—】一文,作為提醒修行方向要領。師兄 最近與Allen 扮演答問的(略說禪定及靈界的真實義)一文,內容已是描述明心見性境地所見,在來米讀來,心靈的充滿,無法形容。對於有心求道見性的我,是指標參證。當然是把文章copy列印,有時間就一參再參真實義,摻叉時間定會多看經典禪語修禪定,來日更上一層樓,現在大部分的時間則浸染在(信堅園地),因為讀不快,要思維的很多;關於那一張十心圖,卻是第一次感覺它是那樣子的存在個人靈界。追尋明心見性的過程,是人生的極樂,在來米還是那句話,師兄你在哪裡???等等我; 晚安;
    在來米敬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