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不爭章第六十八直解

R8近日因緣巧合,有同道送來道德經不爭章第六十八解說。信堅看了之後,今天花了一整天時間,將此章直譯於下,供大家參考。還請批評指教,不勝感激。

此章老君以世俗 用兵、戰略、戰術、用人的運作來闡說道之德性,信堅無法改用第一義說明。因此隨俗,演說俗諦,人道。
67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68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直解]
此章是第六十七章的延續,老君以用兵、戰略、戰術、用人的運作為例子,來繼續解說道的德用: “慈故能勇” 及 “不爭之德”。任運自然,無招之招,方為武術最高招。為而無為,不争而争,是修行的高層境界。

上章提起,道之功德,慈故能勇。慈為什麼能勇呢?因為慈是出自於博愛心。韓非子在 <解老>中說:「慈母之於弱子也,務至其福,務至其福,則事除其禍,事除其禍,則思慮孰,思慮孰則得事理,得事理則必成功,必成功,則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謂勇。」因為事前有仔細的思考,於是就能夠掌握事物的本質和其所遵循的原理、規則;而又因為掌握了原理和規則,所以做事就必然會成功;有了把握,就不會猶豫不決,不猶豫不決,就叫做「勇」,勇猛精進。

在戰場上,「慈」能使統帥去仔細思考和了解敵我之間的態勢和實際狀況,並勇於做出明智的決斷,這就是慈故能勇。慈也包括愛民和愛士卒之心,不可亂傷一人。故此章強調,真正的儒士,不逞武勇,不露锋芒,思慮周詳、縱横捭闔,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善于作戰的統帥,不被輕易激怒,避免與人正面衝突,充分發揮,他的沉著、鎮定、濬智。善于取胜的將領,有靈活性及柔韌性。能有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而獲全勝的智慧。

道的另一德性是不爭(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善用人才的人,總是謙冲自牧,自居卑下。修習武藝的人在層次較低時,在外表上就顯出赳赳武氣,那是因為他的功夫還不能收放自如;有了一点比普通人强的地方就志得意满、不可一世,到處争强鬥狠。

目光短浅,不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武藝精深的人,他们總是英華内斂,混同凡俗。真正的绝顶高手一定是由武入道的人。任運自然,招無定招,招而無招。“道”的境界是和光同塵、韜光養晦,所以最高境界的武士在外表上看不出任何“武”的迹象。
太極拳乃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棉裡藏針之藝術。以靜制動 ,以柔克剛 ,動中求靜,純以神行,不尚拙力。氣沉丹田,隨機應變,專氣致柔,純任自然。形神合一,以意領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似松非松,將展未展,純以意行,勁斷意未斷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是忘了所有的招式,此時無招勝有招。我本無心, 因人而起。所謂無工用道,無為而無不為。

[句解]
善為士者不武,士、儒者也。善為士者。修德於身。惟以經綸治天下。臨事而懼。好謀而成,不用武力霸道。他施行治國方略,思慮周详、縱横捭闔。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有如張良。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湮滅”,正像周瑜、諸葛亮及周恩來那樣。

善戰者不怒。“重为輕根,静為躁君”。善于指挥作战的大将之才,不因怒而盲动。善战者应当始终保持冷静,不为情绪左右,其疾如风,不動如山。肚量大如海,意志坚如刚,宽忍、谦逊、大气、坚定。功高不自倨,德高不自显,位高不自私。愤怒和仇恨只会让头脑失去理智,情绪变得冲动,思路变得偏狭。一时的意气只会葬送国家的精锐。能不能打?应该怎么打?只有冷静的大脑才能在错综复杂的战场讯息中找出正确的应对方案。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用兵的最上等策略,是用計謀去挫折對方,使對方屈服。其次是在外交上擊敗對方(如離間其同盟,使之孤立)。再其次是直接與敵交戰。最下策就是攻城,非到不得已時才採取。戰争永遠是最不得已的手段,殺戮在可能的情况下一定要降到最低,因为这些都是有傷天和的。

善勝敵者不爭(與),常勝的戰略统帥不给敵方任何借口、任何機會。要讓敵人圍着自己打轉。從來不给予敵人可乘之機,反而處處抓住敵人的軟肋 (有如打太極拳)。在戰爭中,皆能處於主動,或者化被動為動。即使在艱難困苦的情况下,也要能牵着敵人的鼻子走。

善胜者不與敵人直接抗争,恆以智取勝,不徒刀劍相迎也。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是順應自然,無功用道,不爭而爭。百戰百勝,非勝之勝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勝之勝者也。兵不血刃而取得勝利才是真正的統帥。

史例: 孔明欲跟司馬懿決戰,司馬懿知道孔明糧草不足,吃完一定會撤退,所以閉門不戰,孔明故意送胭脂花粉和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激他出戰,司馬懿不但不生氣,還故意穿起女人的衣服、擦上胭脂花粉站在城頭,感謝諸葛孔明的賞賜,還問孔明這樣打扮美不美? 孔明只好撤退。

善用人者為之下。善用人者、言舉賢用才。為下者、如周公之握髮吐哺。禮賢下士也。善用人者把自己置于所要用的人之下,言語謙虚,以平等和尊敬对方的態度談话,不要盛氣凌人。“以其身后之”,耐心地听取对方意见,了解其特长、抱负、爱憎、以及對事業的構想。

是謂不爭之德。“不争之德”的核心内容在于“處下”、“守柔”。不争要有洞察了宇宙和人性最根本的法则的智慧。不争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利益萬物。為了避免無谓之争,可以處眾人之所惡,知其榮而守其辱,可以知其白而守其黑。 不争的實質是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

是謂用人之力。這就是說明在上者應當如何用人。“用人”指發掘及任用遵循道之德的人材。即上面所謂不武、不怒和不與的儒士,將帥或戰士。而在另一方面,在上者要能“為之下”,謙沖有禮,禮賢下士。

是謂配天,能如此(有不爭之德用)的人,所作所為,就符合自然规律、法則。這就是用人是最高的治國方略。

古之極。这是自古以來最偉大的事業。

– 信堅 1/17/2013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道德經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2 thoughts on “道德經不爭章第六十八直解

  1. 信堅兄

    看了您的道德經解說覺得非常喜歡,不同其他望文生義的解說,希望師兄多放一些有關道德經的章節直解上來。

    非常感謝

    • 比爾 (Bill) 兄:

      多謝參觀信堅園地,也多謝留言。真高興知道,你喜歡此園地裡,信堅對道德經的直解。

      此園地主要目的是講解禪修及一真法界,諸法實相,其他文章,都是助道,用以吸引讀者,提升靈性。此園地道德經解說的緣起,是因看了一乘佛經後,對整個法界(五乘佛法),有了整體的認識。再回頭看道德經 (屬天乘),就會想依 “萬法一體,一以貫之” 的真諦觀點,重新解說道德經。同時,也因一年前,與吳汪昶老師結緣,以回應其所講 “道德經趣譚”,而另寫解說、感觸,因此,所有解說,大都從五十六章,開始講解。

      語言文字,是著作者或講解者內在心境修為的外在顯現。老子是得道聖人,因此講解道德經,應以老子觀點,解說道德經文義。

      如若依文解義,或以俗諦解說,是講解者自己心意識領悟,示之於語言文字,不是老君真實義。因此,要正確解說,老君真實義,應須得道,見性聖人。但得道聖人,已超越道德經,因此甚少會再回頭解說道德經。唯一例外,是憨山大師,慈悲度生,為接引儒道,而有大量人天道的著作解說。

      比爾兄如對道德經中某一章,有特別喜愛,須要信堅嘗試解說,可以明示,信堅當盡力而為。

      信堅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