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要義

quan1

信堅近日, 因緣巧合。 看了文珠法師講解華嚴經總結 菩賢行願品 後, 深心敬佩。 因而再看其師 (海仁法師) 講解的大佛頂首楞嚴經,字字珠璣,然後再拜讀元音老人講解心經抉隱。 此一系列因緣,配合得天衣無縫。原來佛講 “般若”二十二年,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 而《心經》就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節選出來的,言簡意賅,只有二百六十個字。是精華中的精華 (核心) 。故曰《心經》。

看了楞嚴經後,再看心經就簡單易懂了。因為整本楞嚴經就是心經的解說。底下是心經要義,只有兩頁。信堅發心摘其要義,以贈有緣。笑納。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經文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 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 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佛說法四十九年,說圓說偏,說頓說漸, 皆隨眾生不同根基、不同機緣而因病施藥。佛講般若就講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總結歸納為《大般若經》,有六百卷。《大佛頂首楞嚴經》,是《大般若經》的精華。《心經》就是從六百卷《大般若經》中節選出來的,言簡意賅,只有二百六十個字。因此《心經》是精華中的精華 (心髓、核心)。

般若是梵文。譯成大智慧: 即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應用得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簡單地講,般若就是妙智慧,真心。

波羅蜜多是梵語。「波羅」 譯為彼岸,「蜜」是到,「多」是上,整句意思是「到彼岸之上」。而我們要到彼岸之上,就必須依靠般若舟, 就是用無上妙智慧,照破無明,照破我們的妄想心,才能從生死此岸,度過煩惱中流,到岸後,捨舟登上涅槃彼岸之上。

心:是用來比喻《心經》在佛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佛法以大乘法為中心,大乘法又以般若法門《大般若經》為中心,而《心經》又是一切般若法的核心,是《大般若經》的主體。即《心經》 是佛法的核心中之核心。

經: 又叫契經, 「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 也是解說凡夫成佛的一條道路,一條修道必經的途徑、捷徑。

佛說《心經》就是要我們眾生,了知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本具觀照般若妙智,本具廣大圓滿、實相無相之妙明真心。四科七大,一切諸法 (即五縕),無不皆是相妄性真(皆空,真空妙有),同一藏性(真如本性)。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開頭的四句經文就是《心經》的總綱。觀自在是以果地功德為名,觀世音是以因地法行為名。觀世音: 在因地修持 “耳根圓通法門” 由反聞自性,從耳根下手用功,圓成無上道。得道之後,「尋聲救苦,三十二應」。 觀自在: 「觀」是時時刻刻地觀照。「自」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自性、佛性。「在」是見性之後,曉得世上一切事物都如空花水月,了不可得。你時時刻刻綿密保護這個性體,時時刻刻觀照這個本來,令它住在本位上不動搖,不為客觀環境所左右,不被物境所牽引,不隨環境轉,時時刻刻長養聖胎,勤除習氣。待習氣消盡,我執、法執也都了了,分段、變易二死也就了了,就得大自在了。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意思是「覺悟了的有情眾生」。菩薩自覺,還須覺他。「觀自在菩薩」五個字連起來,是說觀世音菩薩修耳根圓通法門,返聞聞自性,證到自己不生不滅的聞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證成了涅槃妙果。了悟能起一切作用的萬能本體就是我們的自性,一切法相都是我們自性的顯現。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行,是功行、道行。深,是甚深廣大,般若波羅蜜多, 就是用無上妙智慧,照破無明,照破我們的妄想心;從生死此岸,度過煩惱中流,到達涅槃彼岸之上;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

時,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常聽說過: 開悟的楞嚴,成佛教的法華。「楞嚴經」能破一切虛妄之假相,「法華經」顯一切法皆是諸法實相。 這句是整本大佛頂首楞嚴經的精華: 四科七大,一切諸法 (即五縕),無不皆是相妄性真(皆空),同一藏性。 隨選一門深入, 皆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此即25圓通法門。諸法所生,唯心所現,一切因果,世界微塵,因心成體。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妄但依真起。非真體能生妄。[註: 四科(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 ,七大 (地、火、水、風、空、見、識)]

「時」: 時時刻刻,念念不忘。「照」即以無上般若,妙智慧觀照。「見」即真心朗然之悟見,「照見」是般若妙智無分別、無所得之照見。所謂照破、照空五蘊,是說五蘊根本不可得,我們不要執著它為實有,不要執著在這個色相上。

「五蘊」即色、受、 想、行、識。又稱「五陰」,意指五種妄想、妄動,蘊集不散,像陰影一樣遮住了我們的智慧光明,使本來具有無上妙智的大神用,發揮不 出來。「皆」是不執著。「空」是有而不有,空而不空,妙有非有,真空非空,即所謂妙有真空。 五蘊皆空: 一切諸法 (即五縕),皆依自性而顯現,雖緣起性空。均是假相,但無不皆是相妄性真(皆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 (即真如本性) 。

度一切苦厄。度,是度脫。一切,是所有。「苦」者,就是我們身心的感受、身心的不安。苦有很多種苦,通常講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厄」是三災八難。諸如:刀兵厄、賊劫厄、水、火、風、雹、地震等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它是《心經》的要旨、《心經》的精華所在。「色」色是指色塵。「空」是妙有真空, 即我們的真如本性。一切色相之所以能形成,唯心所現,都是我們的自性的作用。

我們人的眼睛之所以能見到東西,看到色相,並不全是大腦的功能,當我們一口氣上不來,死掉了,這個眼睛和大腦還在,為什麼看不到任何東西了呢?足見裏面還有個能看的真性、佛性。大腦和眼睛猶如電線與燈泡,縱然安裝齊備,但不通電,還是不能亮。而佛性猶如電,是個大動力,由它起作用,才能看得見東西。一切色法 皆依自性而顯現,雖緣起性空。均是假相,但無不皆是相妄性真(皆空),妙有真空。真空妙有。真如本性。所以,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性相一體,猶如水和波浪, 鏡子和影子;色不離空(佛性),空不離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以此類推 就可以深入瞭解心經以下的字句。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能見物的不是眼而是性,眼只不過是性所使用的工具。猶如電燈之所以能發光,動力是電,而不是電燈泡。一切有形有相、有作有為的東西,皆如夢、幻、泡、影,都是自性的作用。其本質是空,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佛慈悲心重,希望凡夫能從執著這十八界為實有的迷誤中醒悟過來,認識到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根本就是空無所有,一切都是自性的作用。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這是度緣覺的。緣覺是從十二因緣上悟道,這段文是破緣覺所執著的十二因緣法。他們就是從因緣所生法而覺悟的,故稱為緣覺。過去所講的十二因緣法,都是真空所顯,都不能執為實有。若執為實有,就是法執,就不能了變易生死,就不能成佛。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佛說的十二因緣法,揭示了一切眾生在六道輪迴中,生而死、死而生,無始無終地。生滅流轉、輪迴不息的根本原因。

無苦集滅道。這是度聲聞的。由聽聞佛說的四諦法音,而超凡入聖悟道,證得阿羅漢果者,稱為 「聲聞」。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無智,就是無般若之智可證。無得,就是無佛可成,無菩提果可得。是為了破菩薩的法執。認為有法可修,有般若智可得,有眾生可度,有佛可成。以無所得故。《心經》是以「無所得」為宗。自性本有, 只為無明所覆蓋, 去除無明忘念, 就可明心見性 猶如撥雲見日。 鍊礦出金, 在璞之玉。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揭諦揭諦 — 度過去呀,度過去。 波羅揭諦 —向彼岸度過去。 波羅僧揭諦 —大家一同向彼岸度過去。菩提薩婆訶 —速速證到菩提。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佛經, 諸法實相 by wtsai. Bookmark the permalink.

About wtsai

台南一中、台大物理、 哈佛博士。曾任教授、科學家、工程師。專長: 吹牛、高能物理、量子物理、太空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人造衛星設計、測試、發射、資料回收及科學應用。略涉: 武俠、太極、瑜珈、導引、氣功、經脈、論語、易經、老莊、一乘佛經、禪經、靈界實相、Hawkins、Seth。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