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維摩詰經(三) 文殊問疾品真諦解說之一

一、前言
這一品經,是維摩居士,藉病說法。借俗諦,講一乘真諦。因此不能依文解義,也不能以三乘佛法解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自古以來,諸大法師,解說無量,大都依三乘法,來解說一乘真諦。文繁而難懂難解。因此信堅在此,綜合僧肇的 “注維摩詰經”,及南懷瑾的 “花雨滿天維摩說法”,加上自己對諸法實相的解悟,濃縮整理,以為諸有緣,詳細閱讀全經的導論。班門弄斧,用以拋磚引玉。

二、文殊堪為問疾人
之前幾品,佛命五百弟子,諸大菩薩問疾,皆已室外被彈,辭不堪問疾。今文殊獨堪承佛聖旨者,以其具有下列四德,是以入室與淨名往復,辭無屈滯,悅可眾心。
位高: 住等覺位,入重玄門,經無量劫,報修凡夫事。智德居其高勝,與淨名齊等。垂跡: 諸菩薩都是實位而居補處。但文殊本地是龍種如來。今垂跡居補處與淨名本跡義齊。顯圓: 文殊輔釋師,都示弘圓教,與淨名輔佛,闡揚事同。隨機: 諸菩薩既與淨名,既有如 “砧槌成物” 之機,亦有 “兩槌成物” 之機。

三、文殊奉旨,領眾問疾。
3.1文殊讚嘆,維摩詰智慧德行。
爾時佛告文殊師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彼上人者,難與酬對。文殊將適群心,恭奉佛旨,行詣問疾。並說維摩居士,一切智慧,一切權智都成就了。這位上人真難與之,應酬對答。因此底下,先歎淨名之智德,以生眾會難逢之想。 Continue reading

注維摩詰經 (二) 佛國品第一 解說之一

一、前言
信堅兩年前 (8/30/2017),在本園地張貼了 “注維摩詰經 (一) 僧肇序文解說。
本想繼續解說其經文,雖寫了草稿,但以因緣不具足,時機未成熟,因此沒繼續張貼。近日重讀此草稿,感悟甚深。覺得將此經妙義,束之高閣,藏於深山大澤,實在可惜,因此重新提筆,張貼續集,留待有緣,同襄盛舉,共度涅槃彼岸。

《維摩詰經》全經共十四品,《佛國品第一》為序分,記述法會緣起,第二品至第十二品為正宗分,是一經的主體。最後兩品為流通分。信堅在此及下面一篇文章,節譯解說 “佛國品第一”。〈佛國品〉是先讓我們認識什麼是佛的國土,佛的境界,如何才可稱作佛。佛國代表實相的體性:「法身佛」,它無形無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具無量智慧德能。此文主要是詳細解說,佛的智慧德能。 Continue reading

夾山禪師悟道因緣

指月錄卷十二 六祖下第四世 秀州華亭船子德誠禪師

一、 前言
澧州(湖南常德)夾山善會禪師 (805~881),唐代高僧,船子德誠禪師之法嗣。 廣州峴亭人,俗姓廖。九歲于潭州(湖南長沙) 龍牙山剃度,二十歲受具足戒。曾廣泛聽習經論,對戒定慧三學頗能通達。初住潤州(江蘇鎮江) 京口鶴林寺,講經示眾。時值道吾禪師(769~835)從襄州關南來,與之相互問答,大有所得。後依道吾之勸,赴浙中(江蘇)華亭,參謁船子德誠,師資道契,得以發明心要,遂嗣其法。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居湖南澧州夾山,大揚禪風。世壽七十七,敕諡「傳明大師」。

信堅在此,介紹其相當戲劇化的悟道因緣公案,供有緣作借鏡,頓悟見性。此公案出自「指月錄」卷十二 六祖下第四世 “秀州華亭船子德誠禪師”一段公案。”指月” 是 “以指標月”,禪宗認為一切言教無非為示機之方便而設,是為成佛的路徑和方法,如以指標月,禪者要因指見月。月亮是佛性的比喻,佛性即空性,沒有具體的形相,不可以言宣,不可以意會,必須你親自去體驗,而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手指可指出明月的所在,但手指並不是明月。以此譬喻「文字所載的佛法經文,都只是指月的手指,只有佛性才是明月的所在。」以手指月,指非是月。

二、緣起
2.1 秀州華亭船子德誠禪師 略傳
船子禪師 (生卒年不詳 ?-858). 節操高邈。度量不羣。自印心於藥山惟儼禪師(751-834),與道吾、雲巖,為同道交。將離藥山,乃謂二同志曰: 公等應各據一方。建立藥山宗旨。予率性疎野。惟好山水。樂情自遣。無所能也。他日後知我所止之處。若遇靈利座主。指一人來。或堪雕琢。將授生平所得。以報先師之恩。遂分手。至秀州華亭。泛一小舟。隨緣度日。以接四方往來之眾。時人莫知其高蹈 。因號船子和尚 。
船子禪師,得法於藥山惟儼禪師,隨侍藥山惟儼三十年,離開藥山時,他曾對道吾、雲巖二位道友說:「若遇靈利座主,指一人來,或堪雕琢,將授生平所得,以報先師之恩。」由於德誠禪師率性疏野、喜好山水,而致日久仍無嗣法之弟子以報師恩,於是至浙江秀州華亭縣吳江畔,為人擺渡,泛小舟隨緣接引度化四方往來之人。當時無人識得她是位得道高僧,只稱他為 “擺渡的和尚”。船子和尚在華亭擺渡,約有三十年。他一邊擺渡,一邊等待適合於自己的接法者。直到道吾禪師推薦夾山善會去見他,才終止了這“一船明月一船詩”式的生涯。 Continue reading

憨山大師 夢遊集 精選十二則

[信堅註: 憨山德清大師,精通儒釋道,有修有證。深入淺出,隨機施教。解說義理,圓人說法,法法具圓。真修實證,解說有事有理,亦有自身的實證體驗。他是信堅修道以來,最佩服、最景仰的大師之一。信堅在此,節選其 “夢遊集” 精選十二則,稍加整理解說,供有緣作參考。]

一、憨山德清略傳
憨山·德清(1546-1623,明代聖僧),字澄印,晚號憨山老人,金陵蔡氏子。母夢觀音抱送童子而孕。憨山大師三十歲,徹悟心性。《夢遊集》載:「予獨住此(五臺山北台之龍門),單提一念,人來不語,目之而已。久之視人如杌(樹樁),直至一字不識之地。初,以大風時作,萬竅怒號,冰消澗水,衝激奔騰如雷。靜中聞有聲,如千軍萬馬出兵之狀,甚以為喧擾。 因問妙峰大師,師曰:”境自心生,非從外來。 聞古人云: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 溪上有獨木橋,予日日坐立其上。 初則水聲宛然,久之動念即聞,不動即不聞。 一日坐橋上,忽然忘身,則音聲寂然,自此眾響皆寂,不復為擾矣。 一日粥罷經行,忽立定,不見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圓滿湛寂,如大圓鏡,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及覺則朗然,自覓身心,了不可得。 即說偈曰:
“瞥然一念狂心歇,內外根塵俱洞徹,翻身觸破太虛空,萬象森羅從起滅。 “

憨山大師三十二歲時,發心刺血泥金(刺出鮮血合上黃金粉來寫經),寫《大方廣佛華嚴經》一部。 寫經時,無論點畫大小,每落一筆,心念佛一聲。一些遊山的僧俗到了大師的靜室,常常都要寒暄請教,而大師一面應付對答,一面手中不停地抄寫著。雖然人來人往,接應交談,卻寫經不停,心中了無動相可得。(分身無量,一心多用 )。

明神宗萬曆二十三年 (憨山大師五十歲),清居牢山(遁跡東海牢山之那羅延窟),李太后命輸金造寺,賜額曰海印。被誣告私造寺院,定罪戍雷州。萬曆四十二年 (憨山大師六十九歲),奉恩詔,恢復僧服。居廬山數歲,後之曹溪。 天啟三年十月,示微疾。 謂人曰:「老僧世緣將盡矣。 」沐浴焚香,危坐而逝,年七十八。

二、憨山大師夢遊集開示,精華節選 十二則。
2.1 決志出離
古人最初發心,真正為生死大事,決志出離。故割愛辭親,參師訪友,歷盡艱辛。心心念念,只為己躬下事未明,憂悲痛切,如喪考妣。若一見知識,如嬰兒得母。 儻得一言半句,開導心地,如病得藥。若一念相當,胸中了悟,如貧得寶。 拌身捨命,陸沈 (埋沒不為人知)賤役,未嘗憚(畏懼)勞苦。凡名載傳燈、光照千古者,無不從刻苦中來。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