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堅園地五年來的回顧

一、信堅園地的緣起
信堅園地創始於 2013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讀者可參看 “緣起序” 。

二、信堅園地前兩年的回顧
信堅次於2016年初,向大家 報告 “信堅園地兩年來的回顧“。

三、此園地最近兩年半來的回顧
信堅將近五年來,至今總共張貼了343篇文章。信堅園地文章,表面看來,是一個大雜膾,樣樣都有。前兩年,依讀者靈性階層、智慧高低,由左自右,將之有系統的分類。從美圖趣文至諸法實相。學習世尊,五時說法。三根普被,利鈍全收。讀者可依自己根機,選擇標題閱讀。看不太懂得部分,可暫時跳過,慢慢長期薰陶,他日時機成熟,自然會了解。
IMG_0184c a1
最近兩年半來,書寫了約180篇文章,因此在總標題欄又增添了”論時空、太極拳、黃帝內經、華嚴經解說、善財五十三參、修定開慧、修道成仙”,顯示最近在此園地講解的重點。

感謝讀者的愛護,在此兩年半來,點擊次數超過100萬 (點擊人次約60 萬)。點擊文章,也漸次向右移。尤其是閱讀莊子文章的讀者,有大量增加。真感謝熱愛莊子讀者們的捧場。 Continue reading

略說 “佛有三不能,扁鵲有六不治”。

一、 前言
古德云: “佛有三不能,扁鵲有六不治”。問題不在佛與神醫本身,而是在於眾生。佛本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無所不在。但不能滅眾生定業、不能化導無緣、不能盡眾生界。

神醫能透視內臟,觀察病源,見微知著。瞭知藥草醫方,病情進展,以及如何對症下藥。但有六種病人,他無法醫治: 驕恣不論於理,輕身重財;衣食不能適;陰陽並髒氣不定;形贏不能服藥;信巫不信醫。
doctor1  hua4
這明顯解說,法界定律不可違。自己有病自己醫。自己業障自己消,眾生自性自度。神醫、佛菩薩只是增上緣。一切靠自己。

二、佛有三不能
元圭禅師說佛有三不能:一不能即滅定業;二不能化導無緣;三不能盡眾生界。

2.1不能滅定業。偈曰:“縱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吾人應當“隨緣消舊業,更不造新殃”。

2.2不能度無緣。偈曰:“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門雖廣,不度無緣之人。”

2.3不能度盡眾生界。佛陀雖能救度一切眾生,但眾生能否得度,究其因緣還在自己,在於聞法受教後的自修、自證、自悟、自度。

三、扁鵲有六不治。
世間的疾病種類繁多,病因無量,病人的根性也無量,而醫生有形的治療方法有限。同時,生病不僅僅是疾病本身的問題,治病要病人與醫生配合,才能內治外醫。醫生只能診治、因病與藥。治癒病的關鍵在病人本身,是否按醫生指示生活起居,按時按量吃藥。因此雖是再好的神醫,也有六種神醫也不能醫治的病人。

《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髒氣不定,四不治也;形贏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Continue reading

道士畫符驅邪治病的真義

一、前言
道教自東漢張道陵天師,畫符驅邪,唸咒驅鬼之後,其道法在民間,流傳將近兩千年,至今在鄉下,仍然信之者眾。其能歷久不衰,定有其因由,絕非完全迷信。若以正面觀之,也是一種,教化、修道、治病的法門。信堅在此,以誠信治百病、靈性加持、中醫藥理,試闡論之。
tao24 tao25 tao26 tao23
符咒,符籙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亦稱 “丹書”。符籙是符和籙的合稱。道教符籙使用範圍十分廣泛,有用於為人治病的、有用於驅鬼鎮邪的、有用於救災止害的。

二、畫符的隆重儀式
道士畫符,有一定規律,隆重程序。畫符都要設壇行祭。畫符前,先要凈心—聚精會神,誠心誠意,清除雜念,思想專注,以及要凈身、凈面、凈手、漱口,並要預備好水果、米酒、香燭等祭物,還有筆墨、硃砂、黃紙等。對這些用品,道士先用神咒來敕,以使其具有神威。

道士在制符的過程中,要依其本身的修為,塑造周遭的磁場,使參與者,如入芝蘭之室,如水漲船高,在儀式中,融為 一體,在同一靈性階層。這是前奏。令當機者,忘其病徵,誠心接受,道士的心理治療。

符咒是道法中的基本工具,在道士和法師看來,符是溝通人與神的秘密法寶,所以不是随便可以亂畫的。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輔物章第六十四真諦解說 (一)

一、 前言
解說此章經文,分為兩段。第一段,是繼續詳加解說,上章所言 “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之真實義。這是老君的治事、修身的千古名言。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二段是老君繼續教導,聖人遇事,能不分別,不執著。用心如鏡,無為而無不為。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lao2 tiny1 tao
信堅在此,先解說第一段的真義。道德五千言,提綱契領的講解 “道” 的體相用。老君於第六十三章及此章,講解得道的人,清靜無為,由定生慧,定慧等持。以其智慧,遇事能八面觀察,朗照萬事萬物,用心如鏡,洞燭機先,見微知著,治事應物於未兆。則天下無難事,遇事可迎刃而解,不費吹灰之力。聖人治世事天修道的功夫,全在於此。

二、經文解說
2.1 其安易持
老君於此,教人治事修道,應常守於心念未起,無欲的清靜境界,道心才能易安易守。人心最難安,目欲視,耳欲聽,口慾言,身欲動,心欲思,終日很少有安靜之時,持守亦甚難。惟內念未發,外物未接,當此寧靜之時,澄心於一念未起,察機於一意未發,此乃修心性之良機也。倘若不然,外物一牽,情慾即動,心動之時,再去持靜,就較難了。

2.2 其未兆易謀
修身之道,制欲為先。遏欲之要,治於未然則易,治於將然則難;治於將然猶易,治於已然則難。凡事尚未發生之前,是非善惡之念未起,吉凶悔吝之機未萌,是為未兆之先。喜怒哀樂未發於外,陰陽動靜由乎我心之時,此時所悟易真,所謀易正,所修易改,效果神速。

聖人具大智慧,遇事能見微知著。看到微小的苗頭,就知道可能會發生顯著的變化。看到事物微小的跡象,就知道其發展的程度。一葉知秋,嘗鼎一臠,大海一味。 Continue reading

略論 道德經的真諦解說

一、前言
古德云: “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看一乘佛經解說,要看古代見性者的注解,否則都是戲論、魔說,無助於靈性的增長。譬如看華嚴經解說,只能看清涼疏鈔或李長者合論。或依此而作的解說,如淨空法師講解十二年的華嚴經。

同理,看見性者的經論,如老子道德經,也不能依文解義,依俗諦解說,否則不解老君真實義。兩千多年來,解說道德經者,多如牛毛。幾乎千篇一律,依俗諦或依道家修煉解說。完全忘了老子是見性的聖人,所說的應是一真法界,諸法實相。經中字字句句,都是解說 “道” 的 “體、相、用”。唯有精通儒、釋、道者,才能圓滿解說道德經。有史以來,據信堅所知,唯有明朝憨山大師的 “老子道德經憨山注” 較接近這標準。可惜憨山大師所注,過於簡略。為了補足這缺陷,信堅園地這幾年來,嘗試以一乘佛法解說道德經,用以拋磚引玉。至今已張貼了二十多章的 “道德經真義解說”。可惜至今,仍未有知音。
lao2 tao19
二、道德經簡介
《道德經》又名《老子道德經》,系太上老君所著,成書於春秋末期。全經共五千言,後人尊稱為《道德五千言》。 共八十一章,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七章,論道,故稱為“道經”,下篇四十四章,論德,故稱為“德經”。道就是 真如、自性、佛性,是諸法之體,德是道的 “德相、作用”。老君見性之後,以此《道德五千言》,將自己所證悟的法界實相、自性真如的體相用,提綱契領的向有緣者講解,如何知道、修道、及證道。

古德云: 老莊講天道,釋迦講成佛之道。道德經 所謂 “天道、自然之道”,不僅講解上天之道、自然界的運行規律、法則,其真義是 “如何回歸,先天本然的自性之道”,此即佛家所謂 “如何明心見性之道”,禪宗所謂 “頓悟見性法門”。釋迦佛祖所講的 “成佛之道”,包括了 “明心見性之道” 及 “悟後起修” 向上一著的 “四十一法身菩薩階位”,以至於究竟成佛。

三、熊春錦 先生的 “道德經講義”
信堅這一星期來,回頭重看道德經,試圖繼續以一乘真義,繼續解說其他章節。上星期,因緣湊巧,在網路上看到熊春錦先生的”道德經講義“。融合儒釋道,以真諦解說道德經。信堅整整花了將近一星期,仔細將全書看完,拍案叫絕,受益良多。終於對整部道德經,有深入的認識與了解。

熊春錦 先生的”道德經講義“,幾乎完全補足了信堅多年來,所要繼續解說 “道德經”其餘六十章的願望。其中所說,遠超出信堅對這些章節的了解。所說的,都是信堅想說的圓滿解說。信堅在此,鄭重向讀者介紹此書。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