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詩: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When the mind is detached from worldly matter, the surroundings are naturally peaceful. How fine the sunset reflected in mountain mist! Birds are flying home in groups. No words can express the profound meanings, within these scenes.

居住在眾人聚居繁華世間,但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呢? 我的心靈,已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在東墻下采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間抬頭,那遠處南山勝景,自然映人眼簾。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傍晚山色秀麗,飛鳥結伴而還。此中含有人生的真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如何用語言表達。

一面採菊,一面賞山。日夕山氣,歸還飛鳥,構成一幅美好的風景。旁觀自然,將自己的人格和情緒徹底自然化,打破了隔閡的狀態,進而人景混融為一體,境與意會。詩人在審觀自然之美的同時,忘了自我,將自己融匯其中,心物合一了。
age5 age4 age6 age7
抵拒物質享受的引誘,回歸自然,過簡樸的生活,自然心遠地自偏。要想遠離喧囂的紅塵世俗,不必躲進深山老林,只要保持清靜、安寧的心態。心與世俗遠離。就可達到,身雖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真趣。「心遠」是心不隨外物所影響的境界,是「自在」與「活在當下」;心自在,思緒專注,自然能聽得見鳥語、看得見花美、遇見了幸福。

陶淵明此詩,語言平淡樸素、自然天成,摒棄纖麗浮華的敷飾,露出真樸淳厚的美質,令人讀來萬古常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全詩清新自然,無任何矯作,寫出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真情。外境是內心的顯現,陶淵明若無超凡脫俗的品性,和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如何能有如此海闊天空的詩作。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粹然無疵瑕,豈復須人為。

當我們眼見色、耳聞聲時,若不附加自己主觀的情見、看法 或想法,自然不會有妄想分別與執著。即所謂: 『紅塵豈可擾人? 是人自擾於紅塵』。只因我們自己的這一念心,經不起誘惑,起了分別、執著的愛戀,所以才有取捨得失的煩惱。『自若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心境遠離世俗,偏遠寧靜。心靜,境自靜。無求名求利之心, 即使身居鬧市,也宛如在山。百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心如止水,心靜自然涼。

王維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在中年以後,厭倦了塵俗喧囂與人間俗事,並開始信奉佛教,定居在終南山邊陲。有一天興致來了,獨自一人緩慢而行,前往山上欣賞山中美麗的景色,順著溪流往上攀,這種心開意解的心境,只有自己,才能體悟。

隨意而行,不知不覺,走到水流的源頭,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找塊石頭坐下,欣賞那悠悠白雲,無心興起,漂蕩天際。此時,偶然間遇見山林中行走的一位老者,兩人志同道合,談天論道,無拘無束,忘卻了該下山的時刻。
age2 age8 age3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人生如爬山,從山底下一路努力往上爬。幾經艱難,困苦奮鬥,終於幸運的爬到山頂,”會當凌絕頂,一覽群山小“。功成、名就、事遂之後,如何向上一著,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呢? 如何進入無門關呢?

此時正是,靜心坐下,平心靜氣,觀看人生的意義與目的,萬物的興衰道理,諸法實相最好時候。因此王維,就在一塊石頭上禪坐,作 “白雲觀”。觀雲彩,非有非無,相有體無。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山巔上的雲朵湧起,是水氣蒸發,上升天空,凝結成雲,隨風飄盪,任運而行。因緣成熟,下降雲成雨,成為澗水,流入小溪,大湖,然後反覆循環。白雲非水非氣,如幻如夢,來無所從來,去無所從至。觀行既深,悟道見性了。此時,偶然遇到在山林中的修行有成的老禪師,就與他談論所悟甚深境境,忘了回家的時間。 

「行到水窮處, 坐看雲起時。」不止是一幅山景,也是一種心境。當行至困境時,眼前已無路可通,不要放棄,繼續前進,前景當是,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雲起是下雨的徵兆,水從天上降下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

同時,這也意味,行不一定為何事而行,坐不一定為無路而坐。只要順著自然之勢,隨溪而行,溪盡無路可通,便隨意坐下來。觀看風起雲湧,滄海白狗,世事如幻如夢,萬法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