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 (四): 六識圓通

一、 六識的定義及其作用
識,指人的意識、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別能力。在梵文,識(vijñāna)來自於動詞字根jñ,意為知道、知識等,加上詞頭vi-(朝向、區別、分別),以及詞尾ana,字面意思為區別、理解、聰明的動作,通常指辨別、理解後出現的認知作用。

六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者,各自以六根為所依,對六塵,而產生見聞嗅味觸知之了別作用。
empty8 empyt4 si2 si1
觀六識是指能觀之智是一心三觀,所觀的境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吾人之六根相應於六塵而升起六識,就因為這六識,而讓吾人昇起種種分別想,而生起「貪、瞋、痴」三毒,此「三毒」能害善根,損減功德,終致纏縛於生死苦海,故六塵又名六賊。

第六意識的「識」含有兩種功能:第一是和五識同時並現,稱為「五俱意識」。譬如眼觀色、耳聽聲、鼻嗅聞、身觸接、舌辨味。五識必定是與外緣、外境接觸而後產生的。此五識自身單獨並不能產生任何功能,必須與第六意識相合,才能產生作用。因之,我們將它與第六意識合併,共同稱為「前六識」。

第二是「第六意識」自身,它具有單獨運作的能力,稱為「獨頭意識」。譬如在夢中,它屬於「意」識的單獨運作。精神錯亂時,所產生的虛妄幻象、幻聽。 在禪定中。五根不用,唯餘意識存在。 Continue reading

楞嚴經二十五圓通解說 (三): 五根圓通

一、如來藏性 (真如自性圓明體) 的本質。
今早因顏顏師姐來函問及 “楞嚴經卷四,有關如來藏性” 的描述,究竟是何意義? 經文云: 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四大、六根、六塵、六識。非明無明,明無明盡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亦即六根、六塵、六識。即明無明,明無明盡。…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Da2 empty6 empyt4 clean2
顏顏師姐所引用經文,是修行者,想明心見性必須首先了解的一個最重要關念,也是修行及了解二十五圓通法門,所必具備的基本知識。要修行見性,首先要了解如來藏性 (真如自性圓明體) 的本質,以及如何明心見性。這段有關 “如來藏性”的描述,是解說如來藏性 (真如自性圓明體) 的本質,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不能以所知心(心意識),測度如來無上菩提 (自性本心),不能用世語言入佛知見。

二、如何明心見性? 
圓覺經云: 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 一者無始生死根本 (妄本、識心);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阿賴耶識)。二者無始菩提涅槃 (真本、自性),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亦即六祖名言: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自性圓明,清淨寂滅。無形無相,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開口便錯,動念即乖,不可思議,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唯證乃知。

要悟自性,必須人空、法空、空空、一切皆空。遣之又遣,以至於無遣,而入眾妙之門。此即心經所說: 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