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一) 序文解說

一、導論
信堅久聞《宗鏡錄》的大名,也曾花了不少時間研讀,尤以南懷瑾的《宗鏡錄略講》為主要參考資料。可惜此錄,主要引用大乘佛經及唯識典籍,重組解說。讀者如果讀過這些經書,再看此錄,也只是複習。所說偏重於佛學,而不是學佛。因此一直沒張貼讀後心得報告。近因百魔師兄提及,信堅重新回頭閱讀,在此解說此錄的序文。讀者由中可看出此錄書寫的基本模式。

永明延壽禪師(904-975),唐末五代高僧,為法眼宗三祖,淨土宗六祖。《宗鏡錄》又名《心鏡錄》,是釋延壽 (904-975) 所著。唐末之後,禪宗產生許多流弊,釋延壽編纂《宗鏡錄》的用意之一是為了扶正當時禪宗的弊病。
mirror2  mirror3
他當時,召集了有名的各大宗派長老,匯集在永明寺,討論各派裡面互相有諍論的觀點。而成《宗鏡錄》裡的340問。都是針對佛教的教義而提出來尖銳的問題。最後由永明延壽綜合的答覆,歸納整理。《宗鏡錄》有一百卷,八十餘萬字,詳述禪宗祖師的言論和重要經論的宗旨,並刪去繁雜的文字,呈現全部佛法的精要。目標是「舉一心為宗,照萬法如鏡。」

宗鏡錄引用楞嚴經、唯識經文,並以美妙文句,加以解說。是學習寫古文的好參考書。可惜由於此古文言隔閡,反成念此著作的障礙。一千多年來,注解者稀。最詳盡的注解是南懷瑾大師於1969-1970年間,花了兩年,也只講了五卷,《宗鏡錄》全文的二十分之一。

從唐朝中葉到五代,是禪宗最燦爛光輝的時代,有五個宗派都非常興盛。但從社會的演變或政治思想史的角度來看,卻是件悲哀的事。一個宗教或一個學術,既然分了宗派,可見出其中有意見的相爭,有意見的相爭就警示了一個文化的沒落。一個社會、團體或家庭,同一個東西,因意見不同而形成宗派門戶之見,這是個悲哀,是個禪宗開始沒落的徵象。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