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樸素章第十九 真義解說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一、前言
《道德經》本無名字、分章、標點,僅分上、下篇。後世起名曰「道經」(1至37章)與「德經」(38至81章),合稱《道德經》。古書沒有句逗標點,後人為了清晰掌握文義,加上一些標點符號。又為湊足九九八十一章,而加分段。因此常發生有些原本應該劃入下一章的首句反而錯劃到了上一章的未句。有些該合為一章的卻被分成兩章。譬如此地第十八章及第十九章,如依文義,應合為一章,但卻被分成兩章。
lao2 lao1 lao3
聖智仁義孝慈巧利,本是人人本具的智慧德能。但因眾生無明深重。道德低落,因此蒙蔽了大道的智慧德能,變成了世俗的虛仁假義、世智辯聰、投機取巧、自私自利。因此上章 (第18章) 老子先描述了眾生迷失了大道,所產生了各種病態。所謂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僞;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同時,社會的道德水準,也一直低落,而產生不同的靈性階層。又如第38章云: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此章 (第十九章) 則針對社會病態,提出了治世的大綱,修真的綸要,教人如何就路歸家,返本還朴 (道)。修行法門是“見素抱朴,少私寡欲。”

同樣的語言文字,都有無限深廣的意義,隨眾生的靈性階層,而有不同的認知、解說。有些人自以為看懂、看通了一篇文章,其實都沒脫離其靈性階層的有限認知。因此,大部分的人,都會誤解聖賢教導,佛經真義,做選擇性的了解。所謂 “離經一字,便同魔說”。”佛法無人說,雖智不能了”。同理,古代聖哲所教導的濟世學說、典章制度、禮教法律之類的東西 (即孔孟的仁義禮智信等),本意是為世人謀更多福利,卻大都被世人誤解誤用,反而造成更多違反道德的行為。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