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聞道章第四十一 真諦解說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一、導論
此章是道德經裡最有名,也是最常被引用的老子名言。信堅多年來,一直依文解義,斷章取義,不了自己無知。直到最近重讀,才豁然大悟其一乘真實義。此章是老君教導,如何成道、見性的法門。若能深解老君真實義,依教奉行,當可證道,明心見性。
tao1 laotz 1a tao

此章文句,相當白話。但越簡單的字句,越難以真諦解說,字字句句,都有無量深廣之義。以 “須彌聚筆,海墨難書”。解說此文,難在能以簡潔文句,正確闡說此章文句的甚深義理。因此進度較慢,須要等機緣成熟,心有感應,才能成文,不能用心意識思維。

道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大自然運作的規律,隨順大自然就叫德,大用無方。十方諸佛,智身如影,所言如響,如是信解,當得成佛。自了身心,本無依住,本無所得,一切語言分別,如空中響,應無作緣,任物成聲,本無依住,了如斯法而生信解,即無退轉。

聞有二義。一、六根接觸六塵,所生的見聞覺知,這是中士、下士之聞。二、外不入於耳塵。內不起於識妄。反聞於自性之中。反聽於心聲之內。不用耳根。能聞於無聲之聲。不入耳塵。能聞於無聞之聞。無聞之聞。我能聞。而人不能聞者。是以謂之妙聞也。此等妙聞。方可謂之聞道矣,此是上士之聞。

聞道有無量法門。聽聞、讀誦、無聲之聞、無聞之聞。無見之見,見遍十方,無聞之聞,聞通一切 。上根利機 ,一聞千悟 ,超越見地。 Continue reading

道德經常德章第二十八 真諦解說

一、前言
信堅兩年半前,剛回頭重看道德經時,有感於兩千多年來,古德解說道德經,不是依文解義,就是依俗諦。信堅認為老子是得道聖人。其言說應以見性者的境界,加以闡述。因此古今對道德經的詮釋,有重新依真諦解說的必要。明末憨山大師,精通儒釋道。他見性後,回頭以真諦解說道德經,前後經過十年才成書,因而感嘆,”噫、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此區區片語、誠不足為法門重輕。刱意於十年之前、而克成於十年之後、作之於東海之東、而行之於南海之南。豈機緣偶會而然耶。道與時也、庸可強乎”。

可惜他的解說太過簡略,意猶未盡,同時近日發覺,已有不少讀者,瀏覽信堅園地裡的道德經解說,表示大部分讀者,靈性增長,已入人天境界。因此信堅在此繼續,書寫幾篇真諦解說,用以拋磚引玉,歡迎批評指教。冀望十年之後,可因緣具足,以真諦解說全經。

laotz 2a laotz 1a tao

二、道德經常德章第二十八 經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三、全章略解
3.1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聖人氣與道合,心超物表,無物與敵,故曰知其雄。聖人同時也能順物委蛇,與時俱化,不與物競,故曰守其雌。聖人由守其雌,清靜無為,返道歸真,故眾德交歸,如水之就下,百川之匯流於谿谷,能為天下萬流的總歸,但受而不拒,應而不藏,流潤而不竭,故能為天下谿。

常德是涅槃之體,恆常不變,無生無滅,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故曰常德不離。如果修行達到了“為天下谿”的境界,則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自然顯現。一舉一動,都能隨順性德,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有如初生嬰兒那樣的純潔真淨。 Continue reading

略論科學的創新 – 邏輯、推理、靈感與創造

信堅今早,將一生所學的解決世間及科學問題的方法,重新思考,草寫此文,用以拋磚引玉,期望諸大德,不吝批評指教。此篇文章,是專業科學方法的探討,針對如何發現物理新理論的方法,加以闡述。

一、信堅前言
一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他的靈性階層、智慧高低成正比。
1. 最低階層,碰到問題,如入五里霧中,不了解問題,更不用說想方法解決問題。
2. 次一階層,碰到問題,心慌意亂,不知所措。
3. 遇事不知如何解決,也沒有嘗試的意願,藉故說我不知、我不懂,就了事。
4. 碰到問題,心慌意亂,幾經思索,終於找到一個粗淺的答案。
5. 再上一層,幾經思索,找到幾個so-so 的答案,自以為心滿意足,但不能分辨好壞。
6. 幾經思索,能同時找到許多解決方法,同時也能分辨出方法的好壞。
7. 遇事不知如何解決,但嘗試一、二次,就忽有神助,答案自然顯現,問題迎刃而解。
8. 不經思索,就能遇事隨機感應,一個最好的方法自然顯現。
9. 碰到問題,無所不知。知道得深廣,窮底根源。
10. 答案與問題合而為一,看到問題就同時知道解答。
由此十條,可準確測知你的意識階層,智慧高低 (從10至610 in log scale)。
IsaacNewton1   Albert_Einstein_1   galileo

二、 人類心意識的作用
2.1 意識階層 (consciousness level) 決定人類一切思想作為。 CL 與智慧成正比。人類的意識階層從1 至1000 (log. Scale), 200 是明辨是非的分水嶺,500 是理智與靈性的分界點,600以上 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2.2 CL的分佈,有如金字塔。82%人在200 以下,4% 在500 以上,0.4% 在600 以上。愛因斯坦及牛頓在499.

2.3 CL 決定成就。CL 越高,見識越深廣。 Continue reading